華文網

5G時代的到來,這筆賬該怎麼算?我們的手機將會面臨淘汰?

什麼是5G?

5G也就是5th-Generation,

世界通訊技術先後經歷了2G、3G、4G幾個重要時代:

第一代是模擬技術;

第二代是2G,實現了語音的數位化;

第三代是3G,以多媒體通信為特徵;

第四代是4G,通信進入無線寬頻時代,

速率大大提高。

第五代就是5G,最大特點就是實現了高頻傳播。

在通信技術的前面幾個階段裡,重要專利技術幾乎被美國的高通、愛立信壟斷,中國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華為打破了歐美國家長達20年的國際通訊技術大封鎖,而在華為最近推出的麒麟970晶片配置了世界上首款准5G網路基帶,最高支援到LTE Cat.18。

由於5G的功耗將低於4G,從而帶來一系列新的無線產品,所以更多智慧家居設備和可穿戴計算設備。

4G的普及!人們深切體會到了高速網路給我們的生活以及工作帶來的便利。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第五代行動電話行動通信標準也被提上了日程。如今,以諾基亞、高通、愛立信為代表的公司都在紛紛搶佔5G先機。而以通訊起家的華為,則在去年成功拿下了5G eMBB場景在短碼上的控制通道編碼方案,為中國5G事業率先拿下一城。

日前華為在中國國際資訊通信展覽會上,成功通過中國5G研發試驗無線技術第二階段測試,全球首次基於5G網路切片的智慧網應用,令該行確認中國在5G時代核心技術發展具有領導地位的觀點,將可支援無線設備及光寬傳輸高量資料。

中國5G研發領先全球,除了上述華為外,

中興通訊(00763)於今年6月已在廣東展開5G商用基站,預計中國在全球5G生態系統上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中興通訊作為5G先鋒,走在探索5G技術研發和市場化的最前沿。而5G發展正面臨著幾個巨大的挑戰,包括目標差異化、網路複雜化,技術妥協化,場景演進化,業務結合滯後化等幾個方面。中興通訊5G產品總經理柏鋼博士將為您介紹中興通訊是如何從技術創新、架構創新、合作創新和商用實踐創新四個角度進行探索與實踐,

並在這些領域取得了飛速的進展與驚人的成就。

據介紹,此次5G資料連接演示是在位於聖達戈的高通實驗室中進行。通過利用數個100 MHz 5G載波實現了千兆級下載速率,並且在28 GHz毫米波頻段上演示了資料連接。除驍龍X50 5G數據機晶片組之外,演示還採用了SDR051毫米波射頻收發器積體電路(IC)。該演示採用了是德科技(Keysight Technologies)的全新5G協議研發工具套件和UXM 5G無線測試平臺(UXM 5G Wireless Test Platform)。

高通表示,從去年成為全球首家發佈5G數據機晶片組以來,高通在十二個月內實現從產品發佈到功能性晶片的能力,充分表明高通在歷代蜂窩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目前正延伸至5G。通過基礎研究與發明、3GPP標準制定、設計6 GHz以下和毫米波5G新空口原型系統、與全球主要運營商和網路基礎設施廠商開展互通性與OTA試驗,以及開發面向移動終端的積體電路產品等多項關鍵性貢獻,高通一直在加快2019年5G新空口預商用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目前驍龍X50 5G數據機還只是一個單模產品,早期它僅僅是專攻5G網路,不過,驍龍X50 5G數據機能夠通過雙連接(Dual-Connectivity)能夠與驍龍處理器、驍龍LTE基帶所搭配使用。所以,後續商用應該會與LTE基帶配合使用。而且,在廣域覆蓋方面依然需要現LTE網路,所以兩者結合才能更好保證5G早期的用戶體驗。而在4G向5G的過渡的過程中,千兆級LTE將是保證用戶體驗平滑過渡的關鍵。

另外,由於在頻譜規劃上,各個國家重點有所不同。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著力推進28GHz毫米波頻段用於熱點高容量及最後一公里接入。我國及歐盟重點推動6GHz以下頻段用於廣覆蓋。歐盟將3.4GHz-3.8GHz作為主力頻段,也計畫將700MHz頻段用於廣覆蓋。

這也使得,驍龍X50 5G modem初期將會率先被應用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市場。不過,目前高通也已推出了針對6GHz以下頻段、毫米波頻段及頻譜共用技術的“全覆蓋”5G NR原型系統,以支援測試、展示及驗證Qualcomm的5G設計,同時推動和追蹤3GPP 5G新空口標準化進程,加速5G新空口大規模試驗和商用部署。其中,6GHz以下5G新空口原型系統還曾獲評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

5G到底有多快呢?如今的4G理論上能夠達到100Mb/s的速度,而未來的5G網路卻可以輕鬆地飆到幾十Gb/s的速度。

這就意味著你只需要1秒鐘就可以下載到以前一天都不一定能下載完的遊戲或電影,當然這只是理論下載速度,實際情況還得看手機和電腦的配置。

不過依照國內運營商的尿性,用5G刷一刷還不得一套房子就沒了。

其實5G重要的不僅僅是更快的網速,無人駕駛、遠端醫療、VR、AR這些對移動網路有極高要求的領域也將迎來爆炸式的發展。

5G時代的來臨,可能會帶來一個重大變化:WIFI將提前結束它的使命,5G普及以後,WIFI將會變的如同雞肋一般,當然這得需要運營商良心發現。

到目前為止,5G還處於第一階段規範,按照規劃表來看,5G大規模預商用部署大概要到2019年才能實現,2020年正式投入商用。

2G-4G的時代,歐美一直把握著移動通信絕對的話語權,這也給他們的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在5G尚未成熟的時候,誰能夠先來制定5G的標準誰就掌握主動權。歐美、日本、韓國都開展了相應的研究,試圖主導這個領域的話語權。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先不考慮車聯網、智慧工廠、遠端醫療等那些未來的用例,看看當下的網路。

事實上,儘管現在的4G網路只為智慧手機服務,但其實智慧手機上的應用是多樣的,比如我們用智慧手機看視頻、上傳和下載圖片、玩遊戲等,這些應用對網路的QoS需求不盡相同。

假設一個用戶用一部智慧手機一邊玩線上遊戲,一邊聽音樂,一邊從雲端下載檔案,此時,三種不同的應用同時共用無線資源,由於網路資源受限,該使用者可能會遇到音樂斷斷續續、遊戲反應慢、文件下載龜速等問題。

然而,這種糟糕的用戶體驗可能並不是因為無線資源有限造成,因為這三種應用對網路性能的需求並不一樣:我們線上聽音樂時,通常能容忍相對較長的緩衝時間,但無法容忍聽音樂時斷斷續續;線上遊戲儘管資料量不大,但要求低時延、高穩定的傳輸;下載檔案時需要更高的通道容量,但對時延要求不高。

也就是說,由於三種應用的特點不同,只要網路能靈活高效的調用、分配時頻資源,是可能同時應對這三種應用的,為用戶提供暢快的體驗。

一方面,這些“切片網路”靈活高效利用了網路物理資源,另一方面,多個“切片網路”共用物理資源,從而最大化網路價值。未來5G創新應用越多,切片越多,就意味著網路價值越大,投資回報越高。

如此一來,我們在預算網路CAPEX和OPEX時,傳統那一套靜態的計算要建多少基站、耗多少電、產生流量多少等辦法就不適用了。5G時代的成本模型更加複雜,必須以“切片網路”為單位來計算投資與回報。當然,這種複雜是值得的。

我們以一個“切片網路”為例。

一個“切片網路”可以服務多個有相似QoS需求的應用,因此,它可以由一組KPI需求來定義,這些KPI需求包括容量、可靠性、時延等。然後,再根據KPI需求設計VNF(虛擬化網路功能)。接下來,根據VNF和使用者應用規模來估計需要佔用多少物理網路資源,這些網路資源包括頻譜/頻寬、佔用時長、功耗、配套設施、人工等。

以及開發面向移動終端的積體電路產品等多項關鍵性貢獻,高通一直在加快2019年5G新空口預商用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目前驍龍X50 5G數據機還只是一個單模產品,早期它僅僅是專攻5G網路,不過,驍龍X50 5G數據機能夠通過雙連接(Dual-Connectivity)能夠與驍龍處理器、驍龍LTE基帶所搭配使用。所以,後續商用應該會與LTE基帶配合使用。而且,在廣域覆蓋方面依然需要現LTE網路,所以兩者結合才能更好保證5G早期的用戶體驗。而在4G向5G的過渡的過程中,千兆級LTE將是保證用戶體驗平滑過渡的關鍵。

另外,由於在頻譜規劃上,各個國家重點有所不同。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著力推進28GHz毫米波頻段用於熱點高容量及最後一公里接入。我國及歐盟重點推動6GHz以下頻段用於廣覆蓋。歐盟將3.4GHz-3.8GHz作為主力頻段,也計畫將700MHz頻段用於廣覆蓋。

這也使得,驍龍X50 5G modem初期將會率先被應用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市場。不過,目前高通也已推出了針對6GHz以下頻段、毫米波頻段及頻譜共用技術的“全覆蓋”5G NR原型系統,以支援測試、展示及驗證Qualcomm的5G設計,同時推動和追蹤3GPP 5G新空口標準化進程,加速5G新空口大規模試驗和商用部署。其中,6GHz以下5G新空口原型系統還曾獲評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

5G到底有多快呢?如今的4G理論上能夠達到100Mb/s的速度,而未來的5G網路卻可以輕鬆地飆到幾十Gb/s的速度。

這就意味著你只需要1秒鐘就可以下載到以前一天都不一定能下載完的遊戲或電影,當然這只是理論下載速度,實際情況還得看手機和電腦的配置。

不過依照國內運營商的尿性,用5G刷一刷還不得一套房子就沒了。

其實5G重要的不僅僅是更快的網速,無人駕駛、遠端醫療、VR、AR這些對移動網路有極高要求的領域也將迎來爆炸式的發展。

5G時代的來臨,可能會帶來一個重大變化:WIFI將提前結束它的使命,5G普及以後,WIFI將會變的如同雞肋一般,當然這得需要運營商良心發現。

到目前為止,5G還處於第一階段規範,按照規劃表來看,5G大規模預商用部署大概要到2019年才能實現,2020年正式投入商用。

2G-4G的時代,歐美一直把握著移動通信絕對的話語權,這也給他們的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在5G尚未成熟的時候,誰能夠先來制定5G的標準誰就掌握主動權。歐美、日本、韓國都開展了相應的研究,試圖主導這個領域的話語權。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先不考慮車聯網、智慧工廠、遠端醫療等那些未來的用例,看看當下的網路。

事實上,儘管現在的4G網路只為智慧手機服務,但其實智慧手機上的應用是多樣的,比如我們用智慧手機看視頻、上傳和下載圖片、玩遊戲等,這些應用對網路的QoS需求不盡相同。

假設一個用戶用一部智慧手機一邊玩線上遊戲,一邊聽音樂,一邊從雲端下載檔案,此時,三種不同的應用同時共用無線資源,由於網路資源受限,該使用者可能會遇到音樂斷斷續續、遊戲反應慢、文件下載龜速等問題。

然而,這種糟糕的用戶體驗可能並不是因為無線資源有限造成,因為這三種應用對網路性能的需求並不一樣:我們線上聽音樂時,通常能容忍相對較長的緩衝時間,但無法容忍聽音樂時斷斷續續;線上遊戲儘管資料量不大,但要求低時延、高穩定的傳輸;下載檔案時需要更高的通道容量,但對時延要求不高。

也就是說,由於三種應用的特點不同,只要網路能靈活高效的調用、分配時頻資源,是可能同時應對這三種應用的,為用戶提供暢快的體驗。

一方面,這些“切片網路”靈活高效利用了網路物理資源,另一方面,多個“切片網路”共用物理資源,從而最大化網路價值。未來5G創新應用越多,切片越多,就意味著網路價值越大,投資回報越高。

如此一來,我們在預算網路CAPEX和OPEX時,傳統那一套靜態的計算要建多少基站、耗多少電、產生流量多少等辦法就不適用了。5G時代的成本模型更加複雜,必須以“切片網路”為單位來計算投資與回報。當然,這種複雜是值得的。

我們以一個“切片網路”為例。

一個“切片網路”可以服務多個有相似QoS需求的應用,因此,它可以由一組KPI需求來定義,這些KPI需求包括容量、可靠性、時延等。然後,再根據KPI需求設計VNF(虛擬化網路功能)。接下來,根據VNF和使用者應用規模來估計需要佔用多少物理網路資源,這些網路資源包括頻譜/頻寬、佔用時長、功耗、配套設施、人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