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組照片讓很多人汗顏……(子女必看)

對於子女來說,

每個人都肩負著贍養父母的責任。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

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如何孝順父母。

為人子女,

你真的做好贍養父母的準備了嗎?

也許下面這些故事,

能給你一些啟發。

01

年近九旬的母親病了

54歲的雲南男子汪克武

用嬰兒背帶背母親到衛生室打針

衛生室距家5公里

母親患高血壓、慢性胃炎20年

每當母親犯疼痛病時

汪克武都會這樣背母親去看病

“兒時您背我,老時我背您”

02

不忍89歲的母親在家看電視消磨時光

重慶54歲的老段一路自駕北上

載著老母親來了次“半個中國行”

每到一個地方

母親高興得像個孩子

不停拍照發朋友圈

老段則把母親照顧得無微不至

“你帶我來到這個世界,

我帶你出去看世界”

03

母親得了阿爾茨海默症

女兒李佳毅然辭去工作專職照顧母親

41年前,母親李治碧

從車站撿回了李佳

如今,李佳每天都守護在母親身邊

她說:這是上天給我回報媽媽的機會

“你抱我回家,我陪你變老”

04

手撕包菜炒海米、蒜蓉蔥花炒蝦皮……

自從把母親接到身邊

2年,700多個日夜

47歲的李愛軍每天自己買菜

為88歲的母親做飯

他說:對爸爸我有遺憾

我不願意將來對媽媽也有遺憾

“時間真的不等人,

最讓人害怕的是,

你永遠不知道滴答聲會在哪一刻停止”

05

浙江男子張永康抱著80歲的母親

在江邊嘮嗑的圖片火了

母親患心血管病不能走路

抱母親在江邊散步成為他的日常

母親偶爾會摸摸他的手

他說:自己小時候就像這樣

躺在母親懷裡

“小時我依靠你,如今我來給你依靠”

06

地鐵上,疲乏的老父親

在兒子懷中安穩地睡著了

看多了父母摟著孩子

但看到摟著老父親睡覺的

還是第一次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

這次換我來照顧你”

07

85歲的母親患老年癡呆

因為不放心母親

貴州大學老師胡鳴帶母親上課4年

自己走到哪,母親就跟到哪

他說:母親在自己目光所及的地方

自己才能更安心地講課

聰明是一種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則是生存的一種境界。世界上聰明人不多,估計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見,估計百里無一。你看,連公認的智者蘇格拉底都自認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無知的。在現實生活中,不吃虧的是聰明人;而能吃虧的是智者。聰明人和別人過事兒總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們做生意都能把利潤賺足;而智者絕不追求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賠錢也做。聰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麼。聰明人能把握機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出手;而智者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手。因此,拿得起來的是聰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聰明人總把自己閃光的一面表現出來,也就是脫穎而出;而智者是讓別人把閃光的一面表現出來。比如在一個聚會裡,聰明人嘴忙,往往侃侃而談,因此是茶壺;而智者耳忙,注意聆聽別人,因此是茶杯。茶壺裡的水最終要倒進茶杯裡。聰明人聰明人注重細節;而智者注重整體。聰明人多煩惱,失眠較普遍,因為聰明人比常人更敏感;而智者能遠離煩惱,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物外之境界,因此智者吃得下、睡得著。聰明人渴望改變別人,讓別人順從自己的意志;而智者多能順其自然。因此,聰明人的人際關係容易緊張,而智者的人際關係多和諧。聰明多數是天生,得益於遺傳;而智慧更多靠修煉。聰明能獲得更多知識,而智慧讓人更有文化。反過來,一個人知識越多越聰明,而文化越多越智慧。聰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謂耳聰目明;而智慧靠心靈,即所謂慧由心生。科學讓人聰明,哲學教人智慧。聰明能帶來財富和權力,智慧能帶來快樂。因為聰明人往往有更多技能,而現實中這些技能只要機緣巧合,就能轉化為財富和權力。但是財富和權力與快樂很多時候並不成正比,快樂來自人心。因此,求才,聰明足矣;求脫離煩惱,非修智慧不可。鄭板橋說,“聰明難,糊塗更難”。其實,鄭氏的“糊塗”是需要智慧的“糊塗”。所以,“難得糊塗”翻譯過來就是“難得智慧”。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裡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裡,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裡閃過了。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裡,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古人的話,我聽過最傷感的一句,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今人的話,我聽過最傷感的一句,是“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包容父母,這是一個最常面對,卻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很多人都以為這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其實再嚴重不過。它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成色,以及他人生的底色。孟子言:“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對父母的態度,關乎的不止是孝順,還是仁義。包容父母,就是最好的孝順《詩經》中有一首送給父母至為沉痛的挽歌,名字叫《蓼莪》。裡面有句話,感人至深:父兮生我,母兮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爹爹呀你生下我,媽媽呀你餵養我。你們護我疼愛我,養我長大培育我,想我不願離開我,出入家門懷抱我。想報爹媽大恩德,老天降禍難預測!聽來幾乎讓人落淚。比起這樣的深恩,兒女就算多付出點,又算什麼?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就像我們自己。所以父母需要包容我們,我們更需要包容父母。而在這一點上,子女做到的,永遠比不上父母。有的父母愛嘮叨,有的父母脾氣不好,有的父母觀念落後,有的父母固執……特別是父母年老了,頭腦不好用了,髒了,臭了,脾氣更壞了……他們有多這樣,你就有多不耐煩。而生活就在這些瑣碎的小事上、每天的細節中。人最真實的感受、最真切的心情,也是從小事和細節中來。能夠照顧好那些小事和細節,就是安頓好了父母一生的心情。還有什麼比這更值得的呢?有一個公益廣告,文案打動了無數人:永遠不要嫌棄你的父母行動遲緩,因為你永遠想像不出,你小的時候他們是如何耐心地教你走路;永遠不要嫌棄你的父母學不會電腦,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在你小的時候他們是如何不厭其煩地教你認字。沒有人不會為這些話語動容。所以《禮記》中說到“孝子之養”,首先就是“樂其心”,讓父母心情快樂。生活是細水長流的照顧和陪伴,能夠包容父母,就是最好的孝順。包容父母,最能體現人品什麼最能體現一個人的人品?其實就是一點:對待父母的態度,以及對待伴侶、孩子的態度。因為他們都是我們最親的人,而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忽視最親的人,並在他們面前隨便和放縱。這態度,就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包容上。父母、伴侶因為愛而遷就我們,孩子因為敬畏而順從我們,他們對於我們是“弱者”。人對弱者的態度,比什麼都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中庸》講“慎獨”——一個人的修養怎樣,看他獨處時是不是跟在人前一樣,有秉持,不放肆。父母家人是與我們難捨難分的人,與我們是一體的,所以對他們的態度,完全就是“慎獨”的應有之義。君子慎其獨。所以君子,才是人品的典範。包容父母的人,才大氣人生是一場修行,而父母正是我們修行的最初物件,也是最重要的物件。一個連父母都不肯包容的人,他的心中是缺乏愛的,他的胸懷是不夠大氣的,他在其他人面前肯定也是一個斤斤計較、眥牙必報、不大氣的“小人”。做人如此,做事更是如此。沒有大氣,沒有心胸,沒有氣魄,何以成大事?古人雲“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也完全可以說“父母尚且不容,何以容天下”。所以《孝經》才會開宗明義地指出,孝,“始於事親”而“終於立身”。包容父母,就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步。胸懷大志的人,首先要從容得下自己的父母開始做起,這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真正的修行。包容父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三字經》雲:“子不教,父之過。”對一個人最大的輕蔑是什麼?沒家教。孩子有沒有家教,則全看父母。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為什麼?就是因為四個字——“言傳身教”。從心理學上講,孩子的成長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最多、最深的人是誰?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是他們接觸最多、最親近的人。請所有父母牢牢記住一句話:孩子在童年時期所經歷的,將深刻地影響他的一生,從性格到行為。這已經得到心理學上的一再證實。別給你的孩子留下一生的陰影。所以父母對於自己的言行舉止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別是在對待父母這樣重要的問題上,不僅會影響到孩子日後對你的態度,更會影響到孩子的品性。我們自己不在日常生活中包容體諒父母,孩子薰染到的就是一種冷漠和自私,而這樣的人從來都是難以為人所容、走不遠的。反之,則就是最好的日常教育。可以讓孩子在一種耳濡目染之中,薰陶出一種對他人對世間,溫暖的愛意、融融的善意和寬容的胸懷。《增廣賢文》所謂“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很多對父母態度不怎麼好、不夠包容的人,其實都是無心,只是因為完全的信任而完全的放得開。但那放得開的正是自己不足的修養,對父母的傷害也是真真切切的,所以不能作為開解自己的藉口,安慰自己的理由。

“你沒有缺席我的成長,

我也不想錯過你的衰老”

08

31歲的李兆新與腎病抗爭了8年

不久前他病情惡化需要做腎移植手術

10歲的三胞胎孩子搶著為父親捐腎

他們說:不跟同學比吃穿

只想有一個健康的爸爸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如若需要,義無反顧”

09

父親患腦梗癱瘓

陳春林從15歲起就帶父親上學

一邊讀書一邊照顧父親

雖然生活困難,但陳春林認為

父親在,家就在

“父母在的地方,才叫家”

10

27歲北大才女王帆在演講中說:

“父母後半輩子能依賴的只有我。

贍養父母不是把錢給他們,

讓他們獨自面對生活,

而是我們參與他們的生活,

和他們一起享受生活。”

王帆演講視頻

小時候,

父母是我們的依賴;

長大後,

我們是父母的靠山。

當父母嘮叨的時候,

請給他們足夠的耐心;

當父母需要你的時候,

請給他們足夠的關心;

當父母的腳步不夠利索的時候,

請給他們足夠的愛心。

請記得:

你對父母的愛,不是施捨,

而是對他們曾經的付出

最微不足道的回報。

你養我長大,

我陪你變老。

估計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見,估計百里無一。你看,連公認的智者蘇格拉底都自認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無知的。在現實生活中,不吃虧的是聰明人;而能吃虧的是智者。聰明人和別人過事兒總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們做生意都能把利潤賺足;而智者絕不追求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賠錢也做。聰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麼。聰明人能把握機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出手;而智者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手。因此,拿得起來的是聰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聰明人總把自己閃光的一面表現出來,也就是脫穎而出;而智者是讓別人把閃光的一面表現出來。比如在一個聚會裡,聰明人嘴忙,往往侃侃而談,因此是茶壺;而智者耳忙,注意聆聽別人,因此是茶杯。茶壺裡的水最終要倒進茶杯裡。聰明人聰明人注重細節;而智者注重整體。聰明人多煩惱,失眠較普遍,因為聰明人比常人更敏感;而智者能遠離煩惱,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物外之境界,因此智者吃得下、睡得著。聰明人渴望改變別人,讓別人順從自己的意志;而智者多能順其自然。因此,聰明人的人際關係容易緊張,而智者的人際關係多和諧。聰明多數是天生,得益於遺傳;而智慧更多靠修煉。聰明能獲得更多知識,而智慧讓人更有文化。反過來,一個人知識越多越聰明,而文化越多越智慧。聰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謂耳聰目明;而智慧靠心靈,即所謂慧由心生。科學讓人聰明,哲學教人智慧。聰明能帶來財富和權力,智慧能帶來快樂。因為聰明人往往有更多技能,而現實中這些技能只要機緣巧合,就能轉化為財富和權力。但是財富和權力與快樂很多時候並不成正比,快樂來自人心。因此,求才,聰明足矣;求脫離煩惱,非修智慧不可。鄭板橋說,“聰明難,糊塗更難”。其實,鄭氏的“糊塗”是需要智慧的“糊塗”。所以,“難得糊塗”翻譯過來就是“難得智慧”。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裡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裡,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裡閃過了。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裡,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遊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古人的話,我聽過最傷感的一句,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今人的話,我聽過最傷感的一句,是“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包容父母,這是一個最常面對,卻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很多人都以為這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其實再嚴重不過。它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成色,以及他人生的底色。孟子言:“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對父母的態度,關乎的不止是孝順,還是仁義。包容父母,就是最好的孝順《詩經》中有一首送給父母至為沉痛的挽歌,名字叫《蓼莪》。裡面有句話,感人至深:父兮生我,母兮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爹爹呀你生下我,媽媽呀你餵養我。你們護我疼愛我,養我長大培育我,想我不願離開我,出入家門懷抱我。想報爹媽大恩德,老天降禍難預測!聽來幾乎讓人落淚。比起這樣的深恩,兒女就算多付出點,又算什麼?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就像我們自己。所以父母需要包容我們,我們更需要包容父母。而在這一點上,子女做到的,永遠比不上父母。有的父母愛嘮叨,有的父母脾氣不好,有的父母觀念落後,有的父母固執……特別是父母年老了,頭腦不好用了,髒了,臭了,脾氣更壞了……他們有多這樣,你就有多不耐煩。而生活就在這些瑣碎的小事上、每天的細節中。人最真實的感受、最真切的心情,也是從小事和細節中來。能夠照顧好那些小事和細節,就是安頓好了父母一生的心情。還有什麼比這更值得的呢?有一個公益廣告,文案打動了無數人:永遠不要嫌棄你的父母行動遲緩,因為你永遠想像不出,你小的時候他們是如何耐心地教你走路;永遠不要嫌棄你的父母學不會電腦,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在你小的時候他們是如何不厭其煩地教你認字。沒有人不會為這些話語動容。所以《禮記》中說到“孝子之養”,首先就是“樂其心”,讓父母心情快樂。生活是細水長流的照顧和陪伴,能夠包容父母,就是最好的孝順。包容父母,最能體現人品什麼最能體現一個人的人品?其實就是一點:對待父母的態度,以及對待伴侶、孩子的態度。因為他們都是我們最親的人,而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忽視最親的人,並在他們面前隨便和放縱。這態度,就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包容上。父母、伴侶因為愛而遷就我們,孩子因為敬畏而順從我們,他們對於我們是“弱者”。人對弱者的態度,比什麼都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中庸》講“慎獨”——一個人的修養怎樣,看他獨處時是不是跟在人前一樣,有秉持,不放肆。父母家人是與我們難捨難分的人,與我們是一體的,所以對他們的態度,完全就是“慎獨”的應有之義。君子慎其獨。所以君子,才是人品的典範。包容父母的人,才大氣人生是一場修行,而父母正是我們修行的最初物件,也是最重要的物件。一個連父母都不肯包容的人,他的心中是缺乏愛的,他的胸懷是不夠大氣的,他在其他人面前肯定也是一個斤斤計較、眥牙必報、不大氣的“小人”。做人如此,做事更是如此。沒有大氣,沒有心胸,沒有氣魄,何以成大事?古人雲“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也完全可以說“父母尚且不容,何以容天下”。所以《孝經》才會開宗明義地指出,孝,“始於事親”而“終於立身”。包容父母,就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步。胸懷大志的人,首先要從容得下自己的父母開始做起,這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真正的修行。包容父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三字經》雲:“子不教,父之過。”對一個人最大的輕蔑是什麼?沒家教。孩子有沒有家教,則全看父母。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為什麼?就是因為四個字——“言傳身教”。從心理學上講,孩子的成長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最多、最深的人是誰?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是他們接觸最多、最親近的人。請所有父母牢牢記住一句話:孩子在童年時期所經歷的,將深刻地影響他的一生,從性格到行為。這已經得到心理學上的一再證實。別給你的孩子留下一生的陰影。所以父母對於自己的言行舉止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別是在對待父母這樣重要的問題上,不僅會影響到孩子日後對你的態度,更會影響到孩子的品性。我們自己不在日常生活中包容體諒父母,孩子薰染到的就是一種冷漠和自私,而這樣的人從來都是難以為人所容、走不遠的。反之,則就是最好的日常教育。可以讓孩子在一種耳濡目染之中,薰陶出一種對他人對世間,溫暖的愛意、融融的善意和寬容的胸懷。《增廣賢文》所謂“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很多對父母態度不怎麼好、不夠包容的人,其實都是無心,只是因為完全的信任而完全的放得開。但那放得開的正是自己不足的修養,對父母的傷害也是真真切切的,所以不能作為開解自己的藉口,安慰自己的理由。

“你沒有缺席我的成長,

我也不想錯過你的衰老”

08

31歲的李兆新與腎病抗爭了8年

不久前他病情惡化需要做腎移植手術

10歲的三胞胎孩子搶著為父親捐腎

他們說:不跟同學比吃穿

只想有一個健康的爸爸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如若需要,義無反顧”

09

父親患腦梗癱瘓

陳春林從15歲起就帶父親上學

一邊讀書一邊照顧父親

雖然生活困難,但陳春林認為

父親在,家就在

“父母在的地方,才叫家”

10

27歲北大才女王帆在演講中說:

“父母後半輩子能依賴的只有我。

贍養父母不是把錢給他們,

讓他們獨自面對生活,

而是我們參與他們的生活,

和他們一起享受生活。”

王帆演講視頻

小時候,

父母是我們的依賴;

長大後,

我們是父母的靠山。

當父母嘮叨的時候,

請給他們足夠的耐心;

當父母需要你的時候,

請給他們足夠的關心;

當父母的腳步不夠利索的時候,

請給他們足夠的愛心。

請記得:

你對父母的愛,不是施捨,

而是對他們曾經的付出

最微不足道的回報。

你養我長大,

我陪你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