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OPPO附體,一加手機從“不將就”到“不講究”

今年6月,劉作虎在一加5發佈之後曾表示,一加的春天在2018年。

但是現在看來,這樣的判斷有些樂觀了。

11月17日淩晨,一加在美國發佈了本年度的第二款新品一加5T,因為在發佈會之前已經不止一家媒體發佈了新機的上手視頻,驚喜顯然已經沒有。

跟預想的一樣,一加5T繼續沿用了兄弟企業OPPO R11S的外觀ID設計,除了logo不同之外,

兩部機型外觀幾乎完全一致。類似的情況,在今年6月發佈的一加5身上就曾出現過。當時CEO劉作虎的解釋是:“一脈相承的東西難免,但是的確好的東西我們為什麼不繼承呢?”

繼承兄弟企業好的東西道理上沒問題,但面對同質化嚴重的智慧手機市場,本就小眾的一加採用這種“繼承”,對手機行業的價值究竟是什麼?對更多在小眾市場掙扎的手機品牌有借鑒意義嗎?

從一加變成 “OPPO+” ,利弊在哪裡?

作為脫胎於OPPO的中高端手機品牌,一加承襲OPPO設計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可以大幅節約成本。

幾乎每一個手機廠商在新品量產前都會準備數套設計方案,不斷打磨、嘗試、校驗,最終留下最好的,所以智慧手機在ID設計方面的成本極高。這樣的資金及時間成本對於OV、華為這樣年出貨量上億的頭部品牌而言屬於正常,但對於一加這類年出貨量僅百萬級的小眾互聯網手機品牌來說,

顯然難以承受。

簡而言之,沿用OPPO的成熟設計,既可以將新機的市場風險降到最低,又能節省大量ID設計成本,節省的資金可以投入到品牌宣傳等方面。

手機市場行業專家孫永傑對懂懂筆記表示:“一加選擇沿用OPPO的設計方案最主要的還是出於成本的考慮,因為每一個企業都需要考慮產品的投入產出比。也許通過觀察前幾代產品的市場表現之後,

一加發現全新的ID設計並沒有帶來其想要的回報,所以選擇採用OPPO的成熟設計,在保證能擁有一定市場的情況下,還能節省一大筆研發經費。”

但是,在節省成本的同時,這樣的選擇也為一加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與專注線下市場的OPPO不同,一加的目標使用者群體是那些更挑剔的極客群體,他們追求的不僅僅是更優異的配置,ID設計、系統交互、軟體生態等方面也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所以,對於一加如今這樣的全面複刻OPPO的舉措,他們會買帳嗎?

在6月份發佈的一加5,就曾因為放棄獨立設計,使用與OPPO R11相同的設計和過分類似於iPhone 7招致很多用戶的吐槽。在一加一直作為重點的歐美市場,當地知名科技媒體The Verge就刊文指出,“一加5就像是把一加3塞進了iPhone 7裡面。”

這樣的舉動,被外界普遍解讀為“個性十足的一加也終於向大眾市場妥協了”。而連番的妥協也讓一加在忠粉眼中從“不將就”——變成了“不講究“。

當大家手上的東西變得一樣,要拼什麼 ?

追逐熱點似乎成為不少手機品牌的共性,當一種成功的新設計出現後,不出幾個月,類似的產品就會立刻跟上。從當初的曲面屏,到如今的全面屏皆是如此,畢竟追熱點的成本和風險要遠遠低於創新。

不過,如此手機紅海中,追熱點、隨大溜也是需要成本和實力的。特別是在智慧手機市場馬太效應日益明顯的時候,小眾品牌的“從善如流”恐怕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根據協力廠商調研機構IDC發佈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第三季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達3.731億部,其中三星、蘋果、華為、OPPO、小米分別佔據前五位。前五強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60%,並且它們各自的出貨量均實現了同比上升。

強者愈強的現狀說明,手機市場留給那些後進企業的生存空間將會越來越小。

劉作虎本人也曾表示,手機行業的品牌一定會越來越少,並且以前那些搞噱頭的品牌基本上該死的也死的差不多,或者有一些已經正在死亡的路上。尤其是:由於供應鏈越來越集中,新的品牌冒頭的可能性也很小。

但新鮮感、差異化永遠是被主流消費者追求的,所以當大眾手上的東西都開始大同小異時,拼的就是誰更有特點。所以,在高度同質化的市場中,國產手機總是試圖給自己增加一些額外的標籤以提升產品力。比如OV拍照功能、金立的商務特性、小米的性價比、華為的AI功能等等。

但一加在這一方面似乎已經無力給自己增加更多刺激消費的標籤。當初的“never settle”如今似乎也成了一句戲言。一部形神“熟悉”的一加5T,還能抓住多少眼球?

市場永遠呼喚創新,為何從眾者泯然其中

不少網友提起一加難免會將其與錘子放在一起比較,因為二者都曾經小眾、特立獨行。因為這些特點,他們都擁有一群非常忠實的“少數派”忠粉。

其中,老羅的錘子一路走來磕磕絆絆,甚至多次走到倒閉關門的邊緣。

為了能活下去,老羅做了很多妥協,從當初堅決不做2500元以下的手機,到如今用千元機的堅果拯救命運。眾多的妥協中,錘子在堅果的ID設計上還有所堅持,所以現在錘子依舊是行業中最個性的那個。這種盡可能迎合市場主流的同時又擁有足夠差異化的思路,或許是一個答案。

反觀一加方面,因為有“大哥”OPPO一路罩著, 背靠OPPO強大的供應鏈,讓它得以在紅海中存活,儘管小眾但一路走來也算順利。對此,劉作虎也從不避諱 OPPO在供應鏈和生產線方面對自己的支持,他將這稱之為“先天優勢”。

但背靠大樹的一加為何卻越來越喪失曾經的個性?

對此,孫永傑指出:“ID設計方面的轉變,或許會為一加減少一定的成本壓力,但同時因為其在軟體生態領域本就沒有任何優勢,再放棄外觀設計差異化的追求,很有可能會限制其今後發展的前景,特別在其本身就非常小眾的情況下。或許一加能很好的活下去,但想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體量恐怕會相當困難。”

錘子的起死回生證明了市場對差異化的認可。如果連番承襲而導致一加粉絲留下和OPPO差不多的印象,絕非長久之計。這個市場,永遠不缺乏從眾者。

或許,此次發佈會之後,劉作虎又會按照慣例在社交媒體上曬出“海外網友熱烈搶購新機”的場景。但不知道,作為一個企業的靈魂人物,是否想過為何新品總會在國外“被搶購”,但一加卻從未出現在任何一家調研機構的銷量排行榜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懂懂筆記授權虎嗅網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請于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餘作者身份資訊),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連結。原文連結:http://www.huxiu.com/article/222541.html

未按照規範轉載者,虎嗅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

當大家手上的東西變得一樣,要拼什麼 ?

追逐熱點似乎成為不少手機品牌的共性,當一種成功的新設計出現後,不出幾個月,類似的產品就會立刻跟上。從當初的曲面屏,到如今的全面屏皆是如此,畢竟追熱點的成本和風險要遠遠低於創新。

不過,如此手機紅海中,追熱點、隨大溜也是需要成本和實力的。特別是在智慧手機市場馬太效應日益明顯的時候,小眾品牌的“從善如流”恐怕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根據協力廠商調研機構IDC發佈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第三季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達3.731億部,其中三星、蘋果、華為、OPPO、小米分別佔據前五位。前五強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60%,並且它們各自的出貨量均實現了同比上升。

強者愈強的現狀說明,手機市場留給那些後進企業的生存空間將會越來越小。

劉作虎本人也曾表示,手機行業的品牌一定會越來越少,並且以前那些搞噱頭的品牌基本上該死的也死的差不多,或者有一些已經正在死亡的路上。尤其是:由於供應鏈越來越集中,新的品牌冒頭的可能性也很小。

但新鮮感、差異化永遠是被主流消費者追求的,所以當大眾手上的東西都開始大同小異時,拼的就是誰更有特點。所以,在高度同質化的市場中,國產手機總是試圖給自己增加一些額外的標籤以提升產品力。比如OV拍照功能、金立的商務特性、小米的性價比、華為的AI功能等等。

但一加在這一方面似乎已經無力給自己增加更多刺激消費的標籤。當初的“never settle”如今似乎也成了一句戲言。一部形神“熟悉”的一加5T,還能抓住多少眼球?

市場永遠呼喚創新,為何從眾者泯然其中

不少網友提起一加難免會將其與錘子放在一起比較,因為二者都曾經小眾、特立獨行。因為這些特點,他們都擁有一群非常忠實的“少數派”忠粉。

其中,老羅的錘子一路走來磕磕絆絆,甚至多次走到倒閉關門的邊緣。

為了能活下去,老羅做了很多妥協,從當初堅決不做2500元以下的手機,到如今用千元機的堅果拯救命運。眾多的妥協中,錘子在堅果的ID設計上還有所堅持,所以現在錘子依舊是行業中最個性的那個。這種盡可能迎合市場主流的同時又擁有足夠差異化的思路,或許是一個答案。

反觀一加方面,因為有“大哥”OPPO一路罩著, 背靠OPPO強大的供應鏈,讓它得以在紅海中存活,儘管小眾但一路走來也算順利。對此,劉作虎也從不避諱 OPPO在供應鏈和生產線方面對自己的支持,他將這稱之為“先天優勢”。

但背靠大樹的一加為何卻越來越喪失曾經的個性?

對此,孫永傑指出:“ID設計方面的轉變,或許會為一加減少一定的成本壓力,但同時因為其在軟體生態領域本就沒有任何優勢,再放棄外觀設計差異化的追求,很有可能會限制其今後發展的前景,特別在其本身就非常小眾的情況下。或許一加能很好的活下去,但想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體量恐怕會相當困難。”

錘子的起死回生證明了市場對差異化的認可。如果連番承襲而導致一加粉絲留下和OPPO差不多的印象,絕非長久之計。這個市場,永遠不缺乏從眾者。

或許,此次發佈會之後,劉作虎又會按照慣例在社交媒體上曬出“海外網友熱烈搶購新機”的場景。但不知道,作為一個企業的靈魂人物,是否想過為何新品總會在國外“被搶購”,但一加卻從未出現在任何一家調研機構的銷量排行榜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懂懂筆記授權虎嗅網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請于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餘作者身份資訊),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連結。原文連結:http://www.huxiu.com/article/222541.html

未按照規範轉載者,虎嗅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 虎嗅App 猛嗅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