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注」別了!日本東芝!

“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

多麼熟悉的聲音,走過了多少的風和雨!然而,這句廣告語的標的物——東芝公司,卻已是物是人非!

剛剛,一個重大消息傳來:日本東芝,花落中國!

作價不到8億 海信電器收購東芝TVS95%股權

11月14日,海信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海信電器正式對外宣佈,以12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5億元) 收購東芝映射解決方案公司(下稱TVS)95%的股權。

轉讓完成後,海信電器將享有東芝電視產品、品牌、運營服務等一攬子業務,並擁有40年的東芝電視全球品牌授權。

該項股權轉讓預期將於2018年2月底完成交割。

百年東芝 不斷賣身中企

成立於1875年的東芝是上世紀家喻戶曉的日本家電品牌,酒井法子的“新時代東芝”形象甚至成為了80後一代人的夢中女神。

TVS公司主營東芝電視及各種周邊產品(包括商用顯示器及廣告顯示器),並在日本擁有優秀的研發團隊,在電視畫質、晶片、音響等方面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功底。

時過境遷,如今的東芝多了假賬、虧損、裁員、變賣資產、負債、破產等附加詞。

早在2015年末,東芝就把印尼自主彩電生產工廠和二槽式洗衣機生產製造基地的土地和建築資產(作價約2500萬美元)出售給創維集團。

2016年,東芝又把以洗衣機、冰箱等主營白色家電業務的子公司出售給了美的集團。

現在,電視業務花落海信,而東芝電腦業務也在出售之列。如果再退出電腦市場,東芝旗下面對一般消費者的業務將幾乎消失,以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為主營業務的toB色彩會愈加濃烈。

擁有142年歷史的東芝在顯示技術領域引領了日本乃至世界科技潮流,全球科技品牌價值排行榜位居前列。2016年,東芝電視銷量仍位居日本市場前三(IHS)。

中國製造正在替代當年的日本製造

回溯1995年,當時世界500強榜單上有149家日本企業,而到了2015年,只有54家日企登上了該榜單。上世紀90年代索尼、夏普、松下、日立,東芝,

三洋號稱日本彩電六巨頭,目前除了索尼、松下之外,其他公司的“日本製造”、“日本品牌”家電業務幾乎都由中國企業在運營。

2015年,中國長虹公司收購了松下旗下三洋電視業務,獲得“三洋”品牌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電視品類獨家使用權。

2016年,日本夏普公司接受鴻海精密388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4.7億元)注資,

成為鴻海的子公司。

2016年7月,聯想以約13億元人民幣(200億日元)收購2011年成立的聯想-NEC控股公司NEC90%的股份。

而在前不久,聯想又收購富士通個人電腦業務51%股權,收購的金額為178.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億元)。

截至目前,似乎只有索尼還在盈利的邊緣,不知道除此之外,日本電子業還剩下什麼?

“甩賣”折射日本製造衰落

日本家電行業作為日本製造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品牌的沒落毫無疑問地成為日本製造衰落的一個真實寫照。

與家電品牌被收購相比,更令日本製造尷尬的是近年來的醜聞不斷。

近期引爆而且仍在發酵的神戶制鋼篡改檢測資料醜聞,引發全球汽車及飛機製造商供應鏈的大地震,並讓社會各界對相關新幹線列車、飛機及汽車產品的安全性產生擔憂。

在汽車製造業,日產被曝20多年來一直存在無證人員對新車進行最終質檢的情況,斯巴魯同樣被曝質檢造假,而且這種情況竟然持續了30多年。

而之前曝光的醜聞還有,三菱汽車在汽車油耗測試中舞弊,高田氣囊缺陷導致的安全事故等。

眾多知名日企不斷曝出的醜聞,打破了“精密、精良”的日本製造傳統形象,讓“日本製造”從神壇跌落並步入衰落。

輝煌過後的日本製造企業普遍患上了制度僵化、體系臃腫的大企業病,並且過度崇拜技術、創新節奏放慢,在互聯網時代無法跟上市場變化的腳步。種種弊端讓日企逐漸失去了對市場的掌控,讓諸多日本製造企業力不從心進而以造假遮羞。

“日本製造”的衰落足以成為中國製造業的鏡鑒,同時,其衰落後留下的市場空間更應該成為中國企業奮力趕上的動力。

校對:張軍

其品牌的沒落毫無疑問地成為日本製造衰落的一個真實寫照。

與家電品牌被收購相比,更令日本製造尷尬的是近年來的醜聞不斷。

近期引爆而且仍在發酵的神戶制鋼篡改檢測資料醜聞,引發全球汽車及飛機製造商供應鏈的大地震,並讓社會各界對相關新幹線列車、飛機及汽車產品的安全性產生擔憂。

在汽車製造業,日產被曝20多年來一直存在無證人員對新車進行最終質檢的情況,斯巴魯同樣被曝質檢造假,而且這種情況竟然持續了30多年。

而之前曝光的醜聞還有,三菱汽車在汽車油耗測試中舞弊,高田氣囊缺陷導致的安全事故等。

眾多知名日企不斷曝出的醜聞,打破了“精密、精良”的日本製造傳統形象,讓“日本製造”從神壇跌落並步入衰落。

輝煌過後的日本製造企業普遍患上了制度僵化、體系臃腫的大企業病,並且過度崇拜技術、創新節奏放慢,在互聯網時代無法跟上市場變化的腳步。種種弊端讓日企逐漸失去了對市場的掌控,讓諸多日本製造企業力不從心進而以造假遮羞。

“日本製造”的衰落足以成為中國製造業的鏡鑒,同時,其衰落後留下的市場空間更應該成為中國企業奮力趕上的動力。

校對: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