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尋訪納塘寺:西藏最早的印經院

納塘寺位於日喀則市曲美鄉納塘村中心,318國道中尼國際公路可達,

距市區約20公里。

路上的風景

(距離納塘寺約6公里處的一個掛滿經幡的山口)

俄爾寺在前往納塘寺路上相距約5公里處

從此處進入納塘村,往前600米即可到達納塘寺。

(強欽寺在納塘寺往前約兩公里處的一處山頂山)

納塘寺的名字來自所在地納塘村,

該寺又稱“拉塘寺”、“拿塘寺”、“拉當寺”等,清雍正皇帝曾賜名"普恩寺"。

納塘寺藏文意為“象鼻平地寺”。傳說1039年,印度僧人阿底峽來西藏傳教,途經此地休息時,問隨行的弟子:“山旁的平地上有何物?”第子們回答說:“那座山形似大象的鼻子,平地上有一塊大岩石和16只金黃色的蜜蜂。”於是,阿底峽便高興地預言:“不久的將來,此地就會出現一座有名的寺廟,對我佛的教法廣為弘傳。

16只金黃色的蜜蜂是16尊者的化身,大岩石即是象徵著寺廟。”並說“此地殊勝,是16尊者經常駐足的地方,吉祥無比。”

1153年,阿底峽圓寂近百年之際,

噶當派弟子董敦·羅追劄巴在這裡創建了納塘寺,後逐漸發展成為納塘寺系統,改宗後屬紮什倫布寺。

納塘寺是西藏著名的印經院,1277年薩迦派祖師八思巴曾在此召集過有名的曲米大法會。清時後藏台吉頗羅鼐下令全藏人員支差服役,建印經院,又調集全藏書法家和刻工畫師,歷經20多年完成了印經任務。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全套分別於1732年和1742年完成。

18世紀西藏發展雕印事業,納塘寺成為西藏雕印佛經、幡畫的主要地點,它與德格印經院、布達拉宮經院統為“西藏三大印經院”。

寺院內收藏的經書

納塘寺曾經遭嚴重破壞,不少經文丟失和焚燒,現僅存部分經板。寺廟內現有3個殿堂,珍藏有7塊十六羅漢石雕,並珍藏有第八任住持巨屯門朗錯成30多歲時在石頭上留下的一雙腳印和先後搜集到的《甘珠爾》、《丹珠爾》印經板8800塊等文物。

寺廟內供奉的腳印

1962年,納塘寺被列為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一批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寺院正在翻修和擴建。

寺廟旁新修的白塔,藏族人在轉塔時,會在塔前供奉水果,或者抛灑青稞。

寺外周圍的風景

路線:沿318國道中尼國際公路行駛約20公里便可到達

門票:15元

1277年薩迦派祖師八思巴曾在此召集過有名的曲米大法會。清時後藏台吉頗羅鼐下令全藏人員支差服役,建印經院,又調集全藏書法家和刻工畫師,歷經20多年完成了印經任務。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全套分別於1732年和1742年完成。

18世紀西藏發展雕印事業,納塘寺成為西藏雕印佛經、幡畫的主要地點,它與德格印經院、布達拉宮經院統為“西藏三大印經院”。

寺院內收藏的經書

納塘寺曾經遭嚴重破壞,不少經文丟失和焚燒,現僅存部分經板。寺廟內現有3個殿堂,珍藏有7塊十六羅漢石雕,並珍藏有第八任住持巨屯門朗錯成30多歲時在石頭上留下的一雙腳印和先後搜集到的《甘珠爾》、《丹珠爾》印經板8800塊等文物。

寺廟內供奉的腳印

1962年,納塘寺被列為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一批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寺院正在翻修和擴建。

寺廟旁新修的白塔,藏族人在轉塔時,會在塔前供奉水果,或者抛灑青稞。

寺外周圍的風景

路線:沿318國道中尼國際公路行駛約20公里便可到達

門票: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