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史收藏:笑看民國軍閥文明的混戰

北洋軍閥,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

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近代軍閥的出現,

可以說是一代人救國藍圖破滅、全社會迷茫的一個反映。更具體地說,民國初年軍閥的出現是軍事近代化運動失敗的結果。

當初,中國一再敗給西方船堅炮利的軍隊,開始痛下決心要進行軍事近代化。人們將“軍事救國”作為救亡圖存的良藥。於是,

中國有了新式陸軍,有了那麼多的青年精英出國留洋學習軍事。在外面學習軍事的中國人,受到了比外國同學更多的磨難。比如在日本,日本人學習軍事只要進軍官學校就可以了。可是中國人去學,日本人就專門為他們設立了一個振武軍校作為預科學校。所有的中國留學生要想進日本的軍官學校學習,必須在振武軍校多學三年,比日本人平白無故多花三年的時間。
即便中國人入了軍官學校,裡邊的民族、階級和其他各種壓迫依然存在。而中國留學生能夠咬緊牙關完成軍事學業,心中必定抱有一股熱血。可是,等他們回到國內真正進入了軍界,甚至掌握了一定的地位和實力以後,卻發現軍事近代化僅僅是整個中國近代化的一部分。即便軍事化成功也不能推動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改良,更何況軍事近代化在中國遠沒有到成功的地步。
因為缺乏基礎教育和配套環境,官兵的素質比較低。各地出現了不少“速成”的軍官學校,學生經過半年或者一年的學習進入軍隊就能當班長或者排長等低級軍官。這樣訓練出來的軍隊,即便配上了少數西方留學歸來的將領,拿起進口的武器,戰鬥力也是很可疑的。

段祺瑞組織討逆軍討伐張勳的時候,曾經在北京爆發過一次戰鬥。在華的英國著名記者莫里循目睹了這場戰鬥。

他看到數以百計的討逆軍官兵圍住了張勳公館所在的那條街,隔著幾百步的距離,槍炮齊放,沖著張勳公館的方向開槍。槍炮聲持續了半天之久,莫里循估計官兵們起碼耗費了超過十萬發子彈。結果,戰鬥結束等他出來查看的時候,驚訝地發現張勳公館的牆壁上沒有一個槍孔!討逆軍的槍法準確度由此可見一斑。莫里循就很不客氣地找到中國政府,建議中國官兵以後不要用西式武器作戰了,而應該改用長矛和弓箭,這樣一來可以為國家節約巨額的軍火費用,二來也可以切切實實地對敵人造成傷害。

在民國早期,軍閥軍隊作戰的典型場面是這樣的:進攻的一方一窩蜂地往前沖,軍官站在後面督陣;防守的一方拿起槍沖著前面就是一頓亂打,大家都想著趕緊把子彈打完,子彈打完了就往後退。戰場上基本處於一種原始的狀態,儘管雙方都有了近代槍械,但是造成的殺傷很小,每一場戰鬥能傷亡上百人就算是大戰了。四川地區是軍閥內戰比較頻繁的一個地區。軍閥在成都郊區作戰的時候,據說還有成都市民攜老帶幼前去觀戰,估計成都的百姓把軍閥混戰當成了演戲,不知道他們在現場有沒有高喊“雄起”。即便成都市民在那裡高喊“雄起”,估計交戰的軍閥雙方也不會有太多亮眼的表現。相信任何一個希望有所作為、從海外歸來的軍事人才看到這樣的戰爭場面和這樣的官兵素質,都會無奈地搖頭歎息。

所以說,民國前期軍閥的出現並不能把原因簡單地歸咎在軍閥群體身上,它是整個社會積貧積弱的一個惡果,同時也是整個社會找不到轉型方向而迷茫的結果。

建議中國官兵以後不要用西式武器作戰了,而應該改用長矛和弓箭,這樣一來可以為國家節約巨額的軍火費用,二來也可以切切實實地對敵人造成傷害。

在民國早期,軍閥軍隊作戰的典型場面是這樣的:進攻的一方一窩蜂地往前沖,軍官站在後面督陣;防守的一方拿起槍沖著前面就是一頓亂打,大家都想著趕緊把子彈打完,子彈打完了就往後退。戰場上基本處於一種原始的狀態,儘管雙方都有了近代槍械,但是造成的殺傷很小,每一場戰鬥能傷亡上百人就算是大戰了。四川地區是軍閥內戰比較頻繁的一個地區。軍閥在成都郊區作戰的時候,據說還有成都市民攜老帶幼前去觀戰,估計成都的百姓把軍閥混戰當成了演戲,不知道他們在現場有沒有高喊“雄起”。即便成都市民在那裡高喊“雄起”,估計交戰的軍閥雙方也不會有太多亮眼的表現。相信任何一個希望有所作為、從海外歸來的軍事人才看到這樣的戰爭場面和這樣的官兵素質,都會無奈地搖頭歎息。

所以說,民國前期軍閥的出現並不能把原因簡單地歸咎在軍閥群體身上,它是整個社會積貧積弱的一個惡果,同時也是整個社會找不到轉型方向而迷茫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