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細胞免疫療法組合,讓這位元84歲癌症轉移老人起死回生!

它是一個狙擊手,只盯著腫瘤細胞,不像傳統的化療那樣“敵我不分”……

丁老先生已84歲了,不久前他在兒子的陪同下,來到了我的辦公室。

他走路有些蹣跚,但思路清晰, 精神矍鑠。

他高興地說:“癌症與我做朋友了。”

我先看了他帶來的近日檢查的肝臟磁共振片:肝內腫瘤穩定,與幾個月前相比,有減無增。又看了他的血液檢查報告,無貧血,白細胞、血小板均正常,肝腎功能無異常。老爺子來的目的是諮詢到底是否需要再進行免疫治療。

丁老先生6年前被診斷有結腸癌,接受了手術切除,術後病理檢查顯示病變侵犯到腸壁的漿膜層,術中取的11個淋巴結中,3個有轉移。

他接受了化療,但到第二個週期,他就吃不消了。

這時做CT,發現肝內已有3個小轉移灶。醫生勸他繼續接受化療,他拒絕了。

後他來我院住院,接受了超聲引導下冷凍消融治療,消除了肝內轉移灶。

但做免疫學檢測時,我們發現他血液T淋巴細胞降低,於是他接受了樹突狀細胞-細胞因數誘導性殺傷細胞免疫(DC-CIK)治療。

幾周後,他血液T淋巴細胞上升到正常。可是半年後,他的盆腔內出現轉移灶,再做血液檢查後發現T淋巴細胞又降低了,而且血液中白細胞介素-2 和腫瘤壞死因數水準也降低。所以他又接受了DC-CIK治療,

同時皮下注射複合細菌疫苗, 每次0.5毫升,每週一次。

其後,他又接受了兩次轉移灶冷凍消融和兩次DC-CIK治療,複合疫苗注射改為每3週一次。

從丁老先生被確診到現在,已經6年多了,這對於一個結腸癌肝轉移和盆腔轉移患者,是不可想像的。

其訣竅是免疫治療。他最近的血液檢查結果顯示其血液T淋巴細胞有4種均低於正常範圍的低界。他是否要接受進一步的免疫治療呢?

免疫治療又稱生物治療,是繼手術、放療和化療後發展的第四類癌症治療方法,系利用和激發機體的免疫反應來對抗、抑制和殺滅癌細胞。

臨床上常用的免疫治療包括:(1)非特異性免疫調節劑,包括細胞因數,如白細胞介素-2、胸腺肽、干擾素、腫瘤壞死因數等,以及能激發免疫細胞活性的藥物,如靈芝、香菇多糖。

(2)腫瘤疫苗,例如治療前列腺癌的Prostvac,已進入Ⅲ期研究;我們和美國密西根大學合作,

開發的“癌幹細胞疫苗”,是世界上第一個被證明對癌幹細胞有特殊殺滅作用的藥物;100多年前美國開發的Coley毒素,主要含鏈球菌毒素和沙雷菌毒素,對肉瘤等多種惡性腫瘤有良好效果,而我們將8種市售細菌疫苗混合應用(混合疫苗),其效果類似於Coley毒素。

(3)細胞免疫治療,常用的是DC-CIK細胞、T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NK)。T細胞 (CD3、CD4和CD8)對癌細胞有直接殺傷作用,它們能分泌多種細胞因數,溶解癌細胞。為了達到殺傷目的,T細胞必須首先找到癌細胞。

但由於癌細胞是從正常細胞變來的,與正常細胞表面差異不太大,又由於癌細胞表面常有偽裝,以致 T 細胞常常很難識別癌細胞。

DC細胞即樹突狀細胞,很機敏,能識別和尋找癌細胞,並把資訊傳遞給T細胞,讓T細胞迅速去清剿癌細胞。CIK包括一組由細胞因數誘導的淋巴細胞,能直接穿透腫瘤細胞膜,或釋放許多細胞因數,如白細胞介素-2、白細胞介素-6和γ干擾素,裂解腫瘤細胞。

從患者的外周血中採集單個核細胞,在GMP工作室內,加上各種相應的細胞因數、抗體和其他成分,對它們進行培養、擴增、誘導,再加腫瘤抗原進行刺激,從而獲得DC細胞和具有高殺瘤活性的CIK或T細胞。然後分次回輸到患者體內。如果患者血細胞少,可採用異體細胞(常由患者親屬捐獻)。

在此,我要特別介紹一下NK細胞。

早在40多年前,就已發現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簡稱NK)細胞能識別和殺滅腫瘤細胞,無需預先抗原刺激。

NK分化,發育依賴於骨髓或胸腺微環境,主要分佈於週邊血和脾臟,在淋巴結構和其他組織中也有不少量存在。

近年來,隨著分離和培育技術的進步,現在已能獲得足夠數量和活性的NK細胞。

自身NK細胞在臨床上已被證明對膠質瘤、食管癌、直結腸癌、胃癌、乳腺癌有效。

一次性輸注NK細胞,抗癌活性保持長達4周。異體NK細胞抗癌作用可能更大,但要注意排異反應。

為了提高NK治療效果,應注意:

(1)足夠細胞數,一次50億~100億個最好;

(2)培養時間以14天最佳,超過3周會降低活性;

(3)常靜脈輸注,也可按照情況局部給予,包括體腔或腫瘤內注入;

(4)由於輸入的NK細胞在體內保持活性時間4周左右,因此反復輸注,最好每月或隔月一次;

(5)NK效應取決於微環境,特別是某些免疫作用,為此,應聯合其他靶向腫瘤細胞或調節NK細胞病毒的藥物,包括化療、細胞因數IL-2、IL-12、IL-15和IL-21。來自半相合(單倍同一性)供體的NK需要聯合強有力化療藥,例如大劑量氟達拉濱(Fludarabine)和環磷醯胺(Hi-Cy/Flu),加上每天注射IL-2。輸注NK細胞前後檢測迴圈腫瘤細胞,有助於監測療效。與傳統方法相比,免疫治療僅僅針對腫瘤細胞本身,不會破壞正常細胞,不像傳統的化療那樣“敵我不分”。

也因此,免疫治療十分安全,幾無毒副作用。

在實際應用時,不是每個癌症病人都需要接受免疫治療,免疫治療也不是次數越多越好。

我們除了仔細分析病情外,主要根據免疫指標來判斷用哪一種或哪幾種免疫療法。

例如前述的丁老先生,他的免疫指標如下表,資料顯示其多種 T 淋巴細胞(CD3、CD8、CD4、CD19 )的數量均低於正常參考範圍。

根據免疫指標數值,我們設計了不同的免疫療法組合,形成免疫治療臨床途徑。我們把這種按照檢測資料制訂的治療方案,稱為“循證”性免疫治療。

現在我們來回答丁老先生是否要做治療這一問題。

雖然他的肝臟磁共振檢查顯示其病灶“穩定”,但是他的T淋巴細胞數量低下,這說明他的免疫功能衰退,又根據他以前的病症“復發”將是不可避免,應該給予聯合免疫治療(CIC),包括DC-CIK、NK聯合疫苗等。

溶解癌細胞。為了達到殺傷目的,T細胞必須首先找到癌細胞。

但由於癌細胞是從正常細胞變來的,與正常細胞表面差異不太大,又由於癌細胞表面常有偽裝,以致 T 細胞常常很難識別癌細胞。

DC細胞即樹突狀細胞,很機敏,能識別和尋找癌細胞,並把資訊傳遞給T細胞,讓T細胞迅速去清剿癌細胞。CIK包括一組由細胞因數誘導的淋巴細胞,能直接穿透腫瘤細胞膜,或釋放許多細胞因數,如白細胞介素-2、白細胞介素-6和γ干擾素,裂解腫瘤細胞。

從患者的外周血中採集單個核細胞,在GMP工作室內,加上各種相應的細胞因數、抗體和其他成分,對它們進行培養、擴增、誘導,再加腫瘤抗原進行刺激,從而獲得DC細胞和具有高殺瘤活性的CIK或T細胞。然後分次回輸到患者體內。如果患者血細胞少,可採用異體細胞(常由患者親屬捐獻)。

在此,我要特別介紹一下NK細胞。

早在40多年前,就已發現自然殺傷(Natural Killer,簡稱NK)細胞能識別和殺滅腫瘤細胞,無需預先抗原刺激。

NK分化,發育依賴於骨髓或胸腺微環境,主要分佈於週邊血和脾臟,在淋巴結構和其他組織中也有不少量存在。

近年來,隨著分離和培育技術的進步,現在已能獲得足夠數量和活性的NK細胞。

自身NK細胞在臨床上已被證明對膠質瘤、食管癌、直結腸癌、胃癌、乳腺癌有效。

一次性輸注NK細胞,抗癌活性保持長達4周。異體NK細胞抗癌作用可能更大,但要注意排異反應。

為了提高NK治療效果,應注意:

(1)足夠細胞數,一次50億~100億個最好;

(2)培養時間以14天最佳,超過3周會降低活性;

(3)常靜脈輸注,也可按照情況局部給予,包括體腔或腫瘤內注入;

(4)由於輸入的NK細胞在體內保持活性時間4周左右,因此反復輸注,最好每月或隔月一次;

(5)NK效應取決於微環境,特別是某些免疫作用,為此,應聯合其他靶向腫瘤細胞或調節NK細胞病毒的藥物,包括化療、細胞因數IL-2、IL-12、IL-15和IL-21。來自半相合(單倍同一性)供體的NK需要聯合強有力化療藥,例如大劑量氟達拉濱(Fludarabine)和環磷醯胺(Hi-Cy/Flu),加上每天注射IL-2。輸注NK細胞前後檢測迴圈腫瘤細胞,有助於監測療效。與傳統方法相比,免疫治療僅僅針對腫瘤細胞本身,不會破壞正常細胞,不像傳統的化療那樣“敵我不分”。

也因此,免疫治療十分安全,幾無毒副作用。

在實際應用時,不是每個癌症病人都需要接受免疫治療,免疫治療也不是次數越多越好。

我們除了仔細分析病情外,主要根據免疫指標來判斷用哪一種或哪幾種免疫療法。

例如前述的丁老先生,他的免疫指標如下表,資料顯示其多種 T 淋巴細胞(CD3、CD8、CD4、CD19 )的數量均低於正常參考範圍。

根據免疫指標數值,我們設計了不同的免疫療法組合,形成免疫治療臨床途徑。我們把這種按照檢測資料制訂的治療方案,稱為“循證”性免疫治療。

現在我們來回答丁老先生是否要做治療這一問題。

雖然他的肝臟磁共振檢查顯示其病灶“穩定”,但是他的T淋巴細胞數量低下,這說明他的免疫功能衰退,又根據他以前的病症“復發”將是不可避免,應該給予聯合免疫治療(CIC),包括DC-CIK、NK聯合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