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攻城戰,前排士兵明知必死為何還奮不顧身的上?原因無非3點

戰爭是殘忍的,伏屍百萬,流血千里。以前看古裝劇每到攻城戰,一大群士兵無所畏懼的爬雲梯,而城牆上的守軍則放箭、扔石頭、倒火油,拼死抵抗的時候,我就很納悶,按理來說,

在攻城的時候,沖在前排的士兵死亡率應該是接近100%的,那些士兵為何還會前赴後繼的選擇往前沖呢?他們真的不怕死嗎?

後來瞭解後發現,原因大概就這三點:

1,大將身先士卒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攻城拔寨之時,無論是新兵還是老兵都知道九死一生,

心裡害怕,但人類情緒是很容易被人感染的,如果有人帶頭衝鋒的話,大家也會被激勵起來,不再那麼害怕。比如劉邦軍隊在打下邑和齧桑時,率先登城的是周勃,而打濮陽和城陽時,率先登城的是樊噲。連將軍都玩命了,做小兵的還有什麼理由不往前沖呢?

2,督戰隊督戰

後退者,斬。這不僅是句口號,也是戰場上的軍令。古代攻堅,往往有將軍親兵充當督戰隊,沒有命令自行後撤,一定會被射殺。那裝死行不行呢?更不行,死亡率比衝鋒還要高。倒下裝死,很容易被城上的流矢擊中,也容易被後續沖上來的同伴踩死。

3,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俗話說,人為財死,對於古代士兵來說,當兵不過是吃糧拿餉,只是為了賺錢爭功名而已。而歷朝歷代都對首先登上城樓的人予以重賞,而且賞賜程度比斬殺敵將還高。在這種條件的誘惑下,很多士兵奮不顧身,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拼命殺敵,因此無論哪一排的士兵,明知道前方危險重重,甚至有生命危險,也會奮不顧身,上前殺敵。

總的來說,不沖只有死,沖了可能死,也可能建功立業,加官進爵,即使死了,也有陣亡撫恤金,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大多數士兵明知九死一生,卻仍然前赴後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