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換頭術”引發的疑問:“自我意識”屬於身體的哪一部分?

兩年前,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塞爾吉·卡納瓦羅就曾宣佈:兩年內將完成首例人類頭顱移植手術。兩年後,今年的11月17日,他在奧地利維也納的一場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世界第一例人類頭部移植手術已經在一具遺體上成功實施,

實施的地點正是在中國。

據報導,卡納瓦羅提到的該項目的帶頭人之一哈爾濱醫科大學的任曉平教授,此前已經完成小鼠頭部移植手術,成為全球首個完成該手術的人。術後小鼠們能睜眼、呼吸以及完成一些其他基本動作。

從動物到人的遺體,該團隊向人類活體頭移植手術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換頭術選在中國並不意外。因為中國是信仰唯物論的國家,對於這種手術所涉及的道德、倫理以及法律方面的約束極少,才使得手術可以順利開展。但同時這種“換頭術”也引發了一些物質與精神誰主宰誰的思考。

我們通常認為精神是隸屬於大腦的功能,所以醫學上有腦死亡的判定,

也就是說,即使通過儀器可以維持心臟和呼吸,但只要大腦被判定死亡,這個人也就可以從法律上宣告死亡。但是,從中醫的傳統來看,心臟似乎才是精神的寄所。中醫有“心藏神”的說法,成語“心神不寧”正是由此而來。

根據統計,從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實施後的40年中,

每10例接受換心手術的病人中,就有一人會出現性格改變。美國加州心臟數學協會的專家也深信心臟並非一個“泵”那麼簡單,他們最近發現一種能夠具有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的神經細胞的確在心臟中工作,並且組成了一個微小但卻複雜的神經系統。

美國底特律“西奈”醫院的生理學家波爾·皮爾索爾曾讓這些問題困惑過。有好些年,他一直在研究這種病人因植入別人的器官而性情變化的現象,

最後得出結論:心臟裡貯存有我們大腦受其支配的資訊。所以說,心臟一旦植入別人的身體,便開始指揮新的主子,改變他的性格和習慣。皮爾索爾在他的《心臟代碼》一書中談到了這個問題。他在書中寫道:“在我給一個41歲的男子移植了被火車軋死的19歲姑娘的心臟之後,他好像換了個人似的。他本來從小就是個慢性子,
是個性格憂鬱的人。可自換了心臟之後,就像是注入了激情,萌生了對生活的強烈興趣。有個36歲的女患者也很幸運,給她換了一顆20歲姑娘的心臟。姑娘是跑過馬路去給未婚夫看結婚禮服時,不小心讓汽車軋死的。這一來可好了:患者幾乎天天都夢見跟一個心愛的小夥子的幸福約會。據她說,她從早到晚都有一種幸福感,而且這輩子還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開懷笑過。”他在書中還舉了另外一個例子,說有個原先靦腆而又古板的35歲婦人突然變得風情萬種起來,幾乎每個晚上都要纏住丈夫做☆禁☆愛,這在過去可從來也沒有過。究其原因,也是器官移植惹下的禍端。原來是給女患者移植了一個女大學生的心臟,而這個女大學生是靠賣春來賺取學費。皮爾索爾說,這樣的例子還多的是。

可見,心臟中的確含有大量的“意識”成分。如果沒有腦而其他部位健全是否依然有意識呢?世界各地的確發現了大量“無腦人”的存在:

早在1980年,科技界最著名的雜誌《科學》就發表過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校醫對數百個正常生活、甚至高智商的“無腦人”的觀察研究。

當謝菲爾德的校醫在診斷一個數學系學生的一點小恙時,意外地發現他的頭部比正常人略大一點兒,於是校醫把他介紹到羅伯教授那做進一步檢查。這位學生成績優異,智商IQ高達126,當羅伯教授用CAT掃瞄檢查他的頭部時,驚奇的發現該生竟然沒有大腦!由於病情在西方被視為隱私,文章沒有透露學生的姓名。

正常人的顱腔裡左右都充滿了兩個類似圓形粉色豆腐、由大腦灰質和白質構成、具有很多溝回的大腦皮層(俗稱腦髓),一般大腦皮層有4.5釐米厚,並通過基底核與脊髓相連,而這位學生只有不到1毫米厚的腦組織覆蓋在脊柱的頂端,而且他的顱腔充滿了腦積水。一般情況下患腦積水的人很難存活,即使活下來了也是嚴重殘疾,不過眼前這位數學系高材生卻過著非常正常的生活。

在羅伯教授眼裡,這樣的案例雖然特殊,但並不少見,因為僅他個人就確定了幾百例大腦半球都非常小、而智力正常、生活學習跟普通人沒有差異的“無腦人”,他形容這些人有著一個“看不見的大腦”。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埃克爾斯爵士更早于1978年就提出一個科研論點:人有一個獨立於大腦的“自覺精神”,大腦只是它的物質工具而已。他推測,人的肉眼看不見的“自我”,在物質大腦死亡後依然活著。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Southampton University)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研究探討人死後的意識狀態,結論是:「我們仍不知道意識會怎樣,但是在肉體死亡後人的意識與知覺仍會持續一段時間;人體與其意識本是合為一體的,但在我們所謂的死亡後,兩者有不同的方式走向終點。」

南安普敦大學(Southampton University)的科學家們花費了四年以上的時間分別在英國、美國與奧地利的15間醫院裡為超過兩千位曾有過心跳停止的病患進行測試。

被急救回來的病患中有40%的人形容他們在臨床死亡與再度恢復心跳的過程中,感受到某種「意識」的存在。就某方面而言我們會稱這些情形為「瀕死體驗」。就科學的本質而言,這些經歷都太過主觀也無法量化,所以這樣的體驗並不被科學支持,並試圖用比較客觀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的想法/意識。帶領多科學團隊的Dr. Sam Parnia在一個受訪中面對相關議題時曾討論到:

「到目前為止這些證據都只能提議在死亡後的頭幾分鐘內,意識仍未消失;後續是否會漸漸消失我們也仍未知,但在死亡的時候,人並沒有失去意識。我們都知道,腦無法在當心臟停止跳動後持續運作,而且腦子通常在心跳停止20-30秒後便停止運作,但在這個狀況下,意識知覺卻在心跳停止後仍能維持三分鐘之久;這是值得被關注的,與死亡有關的經驗無論是發生在心跳停止前或是成功恢復心跳後,通常都被視為幻想與錯覺,而不是心臟停止跳動的經驗與「真實情境」,再者,這些事後回想起當時所看到的情境,卻又與以查證的結果前後一致。」

意識到底屬於“大腦”還是“心”?或者根本是獨立於身體的存在,這些對於現代科學依然是解不開的謎團。

說有個原先靦腆而又古板的35歲婦人突然變得風情萬種起來,幾乎每個晚上都要纏住丈夫做☆禁☆愛,這在過去可從來也沒有過。究其原因,也是器官移植惹下的禍端。原來是給女患者移植了一個女大學生的心臟,而這個女大學生是靠賣春來賺取學費。皮爾索爾說,這樣的例子還多的是。

可見,心臟中的確含有大量的“意識”成分。如果沒有腦而其他部位健全是否依然有意識呢?世界各地的確發現了大量“無腦人”的存在:

早在1980年,科技界最著名的雜誌《科學》就發表過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校醫對數百個正常生活、甚至高智商的“無腦人”的觀察研究。

當謝菲爾德的校醫在診斷一個數學系學生的一點小恙時,意外地發現他的頭部比正常人略大一點兒,於是校醫把他介紹到羅伯教授那做進一步檢查。這位學生成績優異,智商IQ高達126,當羅伯教授用CAT掃瞄檢查他的頭部時,驚奇的發現該生竟然沒有大腦!由於病情在西方被視為隱私,文章沒有透露學生的姓名。

正常人的顱腔裡左右都充滿了兩個類似圓形粉色豆腐、由大腦灰質和白質構成、具有很多溝回的大腦皮層(俗稱腦髓),一般大腦皮層有4.5釐米厚,並通過基底核與脊髓相連,而這位學生只有不到1毫米厚的腦組織覆蓋在脊柱的頂端,而且他的顱腔充滿了腦積水。一般情況下患腦積水的人很難存活,即使活下來了也是嚴重殘疾,不過眼前這位數學系高材生卻過著非常正常的生活。

在羅伯教授眼裡,這樣的案例雖然特殊,但並不少見,因為僅他個人就確定了幾百例大腦半球都非常小、而智力正常、生活學習跟普通人沒有差異的“無腦人”,他形容這些人有著一個“看不見的大腦”。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埃克爾斯爵士更早于1978年就提出一個科研論點:人有一個獨立於大腦的“自覺精神”,大腦只是它的物質工具而已。他推測,人的肉眼看不見的“自我”,在物質大腦死亡後依然活著。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Southampton University)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研究探討人死後的意識狀態,結論是:「我們仍不知道意識會怎樣,但是在肉體死亡後人的意識與知覺仍會持續一段時間;人體與其意識本是合為一體的,但在我們所謂的死亡後,兩者有不同的方式走向終點。」

南安普敦大學(Southampton University)的科學家們花費了四年以上的時間分別在英國、美國與奧地利的15間醫院裡為超過兩千位曾有過心跳停止的病患進行測試。

被急救回來的病患中有40%的人形容他們在臨床死亡與再度恢復心跳的過程中,感受到某種「意識」的存在。就某方面而言我們會稱這些情形為「瀕死體驗」。就科學的本質而言,這些經歷都太過主觀也無法量化,所以這樣的體驗並不被科學支持,並試圖用比較客觀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的想法/意識。帶領多科學團隊的Dr. Sam Parnia在一個受訪中面對相關議題時曾討論到:

「到目前為止這些證據都只能提議在死亡後的頭幾分鐘內,意識仍未消失;後續是否會漸漸消失我們也仍未知,但在死亡的時候,人並沒有失去意識。我們都知道,腦無法在當心臟停止跳動後持續運作,而且腦子通常在心跳停止20-30秒後便停止運作,但在這個狀況下,意識知覺卻在心跳停止後仍能維持三分鐘之久;這是值得被關注的,與死亡有關的經驗無論是發生在心跳停止前或是成功恢復心跳後,通常都被視為幻想與錯覺,而不是心臟停止跳動的經驗與「真實情境」,再者,這些事後回想起當時所看到的情境,卻又與以查證的結果前後一致。」

意識到底屬於“大腦”還是“心”?或者根本是獨立於身體的存在,這些對於現代科學依然是解不開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