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打了敗仗為什麼叫敗北,而不叫敗東,敗西,敗南

兩軍打仗,輸了的一方被稱為“敗北”;運動場上比賽,負方也是“敗北”。是否失敗者都向北方逃走呢?還是只有向北方逃跑的才叫“敗北”呢?打了敗仗為什麼叫敗北?是有語言習慣也有歷史因素。

為什麼說有語言習慣?北者,兩相背之,是不利之兆。而且也有說著韻味較為方便的原因,如敗東敗西敗南就不甚順口,這個就有語言發音韻律有關,有一點詩詞押韻的相似問題。這是一方面。

實際上敗北二字是和歷史上民族競爭過程中,

失敗的一方被驅趕到寒冷荒涼的北方有很大關係,如匈奴,匈奴是夏禹王的後裔,是和我們同一起源的華夏兒女,由於夏朝滅亡,其後人就不能佔據中原富庶溫暖之地,退到河套地區和漠北荒原之地,後來又轉過身來要打回中原,所以中原華夏屢受侵擾,至漢武帝時,才由英雄衛青霍去病一舉擊破,向北逃竄,所以敗北一詞有歷史原因。

關鍵的這裡的“北”並不是指方向而言。因為打了敗仗逃跑時任何方向都是可能的,慌不擇路,哪裡還來得及找方向。但為什麼只有“敗北”一詞,而沒有“敗南”、“敗東”、“敗西”的說法呢?

這個“北”字很像兩個人背靠背之形,“北”字即古之“背”字,“背”字是後人為它加上肉旁而成的。“北”即為背,“敗北”就是背敵而逃,

逃的方向不管是東、是南、是西,都叫“敗北”。當兩軍相接時,是正面相向的,激戰之後,敗方撤退,轉身逃跑,就成了背向敵方,這就是“敗北”了。勝方朝著敗軍背後銜尾窮追,這就是“追奔逐北”,逐其背也。這樣看來,“敗北”一詞同北方根本就沒什麼關係。

另外,胡服騎射,

萬里長城,金,遼,匈奴,鮮卑,西夏,元,後金,沙俄,小日本。一朝朝一代代的戰爭皆出自北方。中原政權與之交戰勝少敗多。尤其著名的親欽宗,徽宗被金國俘虜了,明土木堡,慘不勝書!其他方向勝多輸少。每言戰爭,必說歷史!想不說敗北都難!敗北,已銘刻於我們多災多難的歷史記憶!

中國文化北為陰,南為陽。北方,寒冷的象徵。“敗北”,就是人生進入“寒冷”季節。所以,告誡人們,人生不能失敗,一旦失敗,就進入人生的冬天,就像北方的氣候一樣,再也沒有溫暖可言。

做人做事,不能圖一時之快,千萬不要衝動,一旦遭遇失敗,後果不堪設想。“敗北”,是很可怕的一件人生大事,絕不像說說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