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國南中之亂:諸葛亮親征南中,七擒七縱孟獲也沒用

劉備在得到益州,三國的形勢固定之後,因為為了報東吳殺關羽、奪荊州的仇恨,而發動了“伐吳之戰”。結果很清楚,蜀漢大敗,劉備病死白帝城,諸葛亮受託孤之命,而開始主政蜀漢王國。

建興三年春,諸葛亮率兵南征,平定了南中之亂。

三國時期的‘南中’是今哪一帶?

歷史上的南中指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緬甸北部。三國時期,南中成為季漢的一部分。在唐朝南中地區被牢固老撾祖先人佔據,後白族人在此建立大理政權。

蜀漢南部領土都籠統稱為“南中”,那裡世代都是少數民族與漢人的雜居之處,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四川南部和雲南、貴州的一部分。

《出師表》中曾經提到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一事,說的是諸葛亮在西元225年五月渡過瀘水,深入不長草木的南中平定叛亂。瀘水就是金沙江,也正是今天四川、雲南兩省的交匯之處。南中這片土地早在《史記》中就有所提及,那時漢朝稱呼南中為“西南夷”,

我們所熟知的成語“夜郎自大”中所說的夜郎國就地處南中,大致在今天貴州省的西北部。

南中之亂的始因

諸葛亮的戰爭經濟對南方少數民族的壓榨太甚。《三國志•蜀書•李恢傳》中記得很清楚:“南土平定,……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是費用不乏。”《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中也有相同記載:“亮收其俊傑建甯爨習、牛提孟琰、及獲為官屬。習官至領軍,琰輔漢將軍,獲禦史中丞。

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也就是說,凡一些可用於戰爭的物資,都統統搜刮來以作軍用,在這樣沉重的剝削下,南方少數民族能不叛亂嗎?

諸葛亮親征南中

劉備在時,南中的豪強雍闓就開始了叛亂活動,將益州太守張裔綁架送到吳國。

劉備一心伐吳,也顧不上南中,只是任命了得力幹將南中人李恢前去管理。待到劉備去世後雍闓更成了脫韁的野馬,還被孫權冊封為永昌(郡治在今雲南保山市)太守。雍闓先後煽動了牂牁太守朱褒、越嶲的夷人首領高定以及在夷人、漢人中聲望頗高的孟獲同時發動叛亂。如此一來,蜀漢一下子就喪失了一半的領土。

叛軍進犯至永昌,永昌軍民不願投降,在官吏呂凱、王伉的帶領下關閉邊境堅守了幾年之久。

諸葛丞相因為先帝故去國家剛遭大喪,不便用兵,只是在與吳國修好後派人接回了張裔,並且讓同為托孤大臣的李嚴寫信勸誡雍闓。

《呂凱傳》中記載:李嚴寫了六七張紙的長信,雍闓僅回了一張紙的信,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地上沒有兩個君王。而今天下三分,帝王就有三個,我不知該歸附誰(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從信中我們能看出雍闓的傲慢與毫不在乎,自認為南中地處偏遠,蜀漢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

西元225年,蜀漢對外已和吳國修好,對內國力又在諸葛丞相“務農殖谷、閉關息民”的政策下恢復了兩年,暫時渡過了危機。當年三月,魏文帝曹丕從河南許昌出發,集結兵士十多萬人征伐東吳,根本無暇西顧,可以說平定南中的內外條件均已具備,諸葛亮決定親征南中。此時丞相長史(相當於秘書)王連提出反對,他認為南中是不毛之地,瘟疫疾病到處盛行,態度誠懇的勸誡丞相不宜親自涉身犯險。為此諸葛丞相考慮了很久,恰逢王連去世,丞相才決定親征。

蜀漢大軍於三月正式出兵,諸葛丞相親率一軍進攻西部越嶲郡的高定,於此同時還遣大將馬忠、李恢分路出擊,馬忠進攻東部牂牁郡的朱褒,李恢進攻中部益州郡的雍闓與孟獲,最後約定於益州郡的滇池會師。

諸葛丞相的西路軍還在路上,叛軍發生了內訌。

雍闓、高定二人不合,雍闓被高定的部下殺死,隨後高定拒不投降,也在蜀漢軍隊的攻擊下身亡;馬忠的東路軍同樣十分順利,迅速收復牂牁郡,唯獨中路軍李恢在今天的昆明被一倍於己的敵人團團包圍。倘若中路軍遭遇不測,不但制定的滇池會師計畫將要被迫流產,更會造成叛亂規模擴大這種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好在大將李恢沉著穩健,《李恢傳》中記載:他巧妙利用自己同為南中人的身份向叛軍詐降,在騙取叛軍信任,包圍鬆懈之際突然襲擊將敵人打得大敗,接著迅速追擊叛軍,很快就和另外兩路軍的勢力就連成一片,殘餘的叛軍則在孟獲帶領下繼續頑抗。

《馬良傳》裴注引《襄陽記》中記載:在諸葛亮發兵南征時,參軍馬謖前來送行。馬謖對諸葛亮言道,南中的少數民族仗著地處偏遠,長久以來一直不服管轄,今天大軍征服他們,軍隊一撤回很難保證他們不再反叛,所以這次出兵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採納了這一建議。

所以對於這位能使夷漢皆服的孟獲,諸葛亮不斷的在戰鬥中將其俘獲,又寬厚的將其釋放,如此反反復複。據《漢晉春秋》統計,孟獲總共被釋放了七次。在第七次時孟獲終於心悅誠服的向諸葛丞相表示:“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就此,南中平叛宣告結束,此時是西元225年的秋天,而曹丕動作遲緩,三月份發動征伐孫權的軍事行動到了這時還未正式打響。

南中平定後的三個治理政策。

南中平定,接下來就是要採用何種政策治理這一棘手的地區了。關於諸葛丞相對待南中的政策,《三國志》、《華陽國志》和《資治通鑒》中都有十分詳細的記載,大體來說有三個方面。

第一,對南中地區重新進行行政區域的劃分。在保留越嶲、牂牁、益州、永昌四郡的基礎上又劃出了雲南(郡治在今雲南祥雲縣)、興古(郡治在今雲南硯山縣西北)兩郡,並將益州郡更名為建寧郡,在南征作戰中有功的李恢、馬忠和呂凱、王伉等人都被任命為郡太守。這種做法與西漢初期中央政府削藩採用的“眾建諸侯少其力”的策略如出一轍,通過較多的行政區域劃分來分散當地少數民族的勢力。

第二,皆即其渠帥而用之(此語出自《諸葛亮傳》裴注引《漢晉春秋》)。這一觀點就是說除了郡太守這一級別的官員外依舊採用當地的豪帥管理南中,允許少數民族在一定程度上自治。諸葛丞相解釋道:如果任用朝廷漢人,一來勢必就要留下兵力保護,留兵就要運輸糧食,加重朝廷開支;二來戰爭剛剛結束,少數民族兄死父喪,天天與漢人官吏打交道,早晚埋下隱患;三來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文化習俗,即使漢人按照律法秉公論斷也不會被信任,只會加深誤會。所以最好的辦法,莫過於不留兵、不運糧,把南中變成一個“綱紀粗定,夷漢粗安”的自治地區。

第三,收攏南中勁卒豪帥。《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諸葛丞相)移南中勁卒青羌萬余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無當飛軍英勇善戰,這支由少數民族精壯之士組建的精銳部隊在日後北伐當中為蜀漢立下了赫赫戰功。擇選精壯之後,剩下青羌中羸弱的配給大族富豪做部曲,對於不願意接收的大族就用金錢和爵位收買。南中豪帥中的有才之人諸葛丞相也是盡可能的收攏,孟獲後來在朝廷擔任執掌監察大權的禦史中丞;族人孟琰參與北伐,還曾獨自抵擋司馬懿;南中大族首領、李恢的姑父爨(cuan,聲同“攛”)習也被予以重任。這一釜底抽薪的策略不但讓南中地區不再具備對抗中央的實力,還讓獲得“南中血液”的蜀漢軍隊戰力得以提升,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從這三條政策可以看出,諸葛丞相抽空了南中的有生力量為蜀漢所用,然後允許南中的少數民族自治,只要名義上歸順朝廷,不要生事,並且按時供應軍需即可。今天來看,諸葛亮的南中政策不利於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流溝通,但卻是絕對有利於當時的蜀漢政權,尤其是有利於日後的北伐。

《李恢傳》記載:“向叟、濮等少數民族徵收的耕牛、戰馬、金銀、犀革等賦稅,都用來補充軍需,因此那時的費用一點都不缺乏。”不過這多少引起了少數民族的不滿,呂凱任雲南太守還未上任就被殺害,蜀漢軍隊撤回後南中依舊發生過數次叛亂,還一度殺害了越嶲太守龔祿,好在總體規模不大,李恢、馬忠、張嶷等大將將叛亂剷除剿滅,而後對少數民族採用恩威並施,努力處理好與少數民族的關係。

正版大謀小計五十年諸葛亮傳珍藏版大全集12345冊諸葛亮傳全套諸葛亮全傳諸葛亮大傳諸葛亮傳 ¥189.9 購買

諸葛亮:蜀漢舵手的歷史真相 南門太守 中國紡織出版社 9787518020942 ¥31.5 購買

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從信中我們能看出雍闓的傲慢與毫不在乎,自認為南中地處偏遠,蜀漢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

西元225年,蜀漢對外已和吳國修好,對內國力又在諸葛丞相“務農殖谷、閉關息民”的政策下恢復了兩年,暫時渡過了危機。當年三月,魏文帝曹丕從河南許昌出發,集結兵士十多萬人征伐東吳,根本無暇西顧,可以說平定南中的內外條件均已具備,諸葛亮決定親征南中。此時丞相長史(相當於秘書)王連提出反對,他認為南中是不毛之地,瘟疫疾病到處盛行,態度誠懇的勸誡丞相不宜親自涉身犯險。為此諸葛丞相考慮了很久,恰逢王連去世,丞相才決定親征。

蜀漢大軍於三月正式出兵,諸葛丞相親率一軍進攻西部越嶲郡的高定,於此同時還遣大將馬忠、李恢分路出擊,馬忠進攻東部牂牁郡的朱褒,李恢進攻中部益州郡的雍闓與孟獲,最後約定於益州郡的滇池會師。

諸葛丞相的西路軍還在路上,叛軍發生了內訌。

雍闓、高定二人不合,雍闓被高定的部下殺死,隨後高定拒不投降,也在蜀漢軍隊的攻擊下身亡;馬忠的東路軍同樣十分順利,迅速收復牂牁郡,唯獨中路軍李恢在今天的昆明被一倍於己的敵人團團包圍。倘若中路軍遭遇不測,不但制定的滇池會師計畫將要被迫流產,更會造成叛亂規模擴大這種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好在大將李恢沉著穩健,《李恢傳》中記載:他巧妙利用自己同為南中人的身份向叛軍詐降,在騙取叛軍信任,包圍鬆懈之際突然襲擊將敵人打得大敗,接著迅速追擊叛軍,很快就和另外兩路軍的勢力就連成一片,殘餘的叛軍則在孟獲帶領下繼續頑抗。

《馬良傳》裴注引《襄陽記》中記載:在諸葛亮發兵南征時,參軍馬謖前來送行。馬謖對諸葛亮言道,南中的少數民族仗著地處偏遠,長久以來一直不服管轄,今天大軍征服他們,軍隊一撤回很難保證他們不再反叛,所以這次出兵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採納了這一建議。

所以對於這位能使夷漢皆服的孟獲,諸葛亮不斷的在戰鬥中將其俘獲,又寬厚的將其釋放,如此反反復複。據《漢晉春秋》統計,孟獲總共被釋放了七次。在第七次時孟獲終於心悅誠服的向諸葛丞相表示:“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就此,南中平叛宣告結束,此時是西元225年的秋天,而曹丕動作遲緩,三月份發動征伐孫權的軍事行動到了這時還未正式打響。

南中平定後的三個治理政策。

南中平定,接下來就是要採用何種政策治理這一棘手的地區了。關於諸葛丞相對待南中的政策,《三國志》、《華陽國志》和《資治通鑒》中都有十分詳細的記載,大體來說有三個方面。

第一,對南中地區重新進行行政區域的劃分。在保留越嶲、牂牁、益州、永昌四郡的基礎上又劃出了雲南(郡治在今雲南祥雲縣)、興古(郡治在今雲南硯山縣西北)兩郡,並將益州郡更名為建寧郡,在南征作戰中有功的李恢、馬忠和呂凱、王伉等人都被任命為郡太守。這種做法與西漢初期中央政府削藩採用的“眾建諸侯少其力”的策略如出一轍,通過較多的行政區域劃分來分散當地少數民族的勢力。

第二,皆即其渠帥而用之(此語出自《諸葛亮傳》裴注引《漢晉春秋》)。這一觀點就是說除了郡太守這一級別的官員外依舊採用當地的豪帥管理南中,允許少數民族在一定程度上自治。諸葛丞相解釋道:如果任用朝廷漢人,一來勢必就要留下兵力保護,留兵就要運輸糧食,加重朝廷開支;二來戰爭剛剛結束,少數民族兄死父喪,天天與漢人官吏打交道,早晚埋下隱患;三來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文化習俗,即使漢人按照律法秉公論斷也不會被信任,只會加深誤會。所以最好的辦法,莫過於不留兵、不運糧,把南中變成一個“綱紀粗定,夷漢粗安”的自治地區。

第三,收攏南中勁卒豪帥。《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諸葛丞相)移南中勁卒青羌萬余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無當飛軍英勇善戰,這支由少數民族精壯之士組建的精銳部隊在日後北伐當中為蜀漢立下了赫赫戰功。擇選精壯之後,剩下青羌中羸弱的配給大族富豪做部曲,對於不願意接收的大族就用金錢和爵位收買。南中豪帥中的有才之人諸葛丞相也是盡可能的收攏,孟獲後來在朝廷擔任執掌監察大權的禦史中丞;族人孟琰參與北伐,還曾獨自抵擋司馬懿;南中大族首領、李恢的姑父爨(cuan,聲同“攛”)習也被予以重任。這一釜底抽薪的策略不但讓南中地區不再具備對抗中央的實力,還讓獲得“南中血液”的蜀漢軍隊戰力得以提升,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從這三條政策可以看出,諸葛丞相抽空了南中的有生力量為蜀漢所用,然後允許南中的少數民族自治,只要名義上歸順朝廷,不要生事,並且按時供應軍需即可。今天來看,諸葛亮的南中政策不利於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流溝通,但卻是絕對有利於當時的蜀漢政權,尤其是有利於日後的北伐。

《李恢傳》記載:“向叟、濮等少數民族徵收的耕牛、戰馬、金銀、犀革等賦稅,都用來補充軍需,因此那時的費用一點都不缺乏。”不過這多少引起了少數民族的不滿,呂凱任雲南太守還未上任就被殺害,蜀漢軍隊撤回後南中依舊發生過數次叛亂,還一度殺害了越嶲太守龔祿,好在總體規模不大,李恢、馬忠、張嶷等大將將叛亂剷除剿滅,而後對少數民族採用恩威並施,努力處理好與少數民族的關係。

正版大謀小計五十年諸葛亮傳珍藏版大全集12345冊諸葛亮傳全套諸葛亮全傳諸葛亮大傳諸葛亮傳 ¥189.9 購買

諸葛亮:蜀漢舵手的歷史真相 南門太守 中國紡織出版社 9787518020942 ¥31.5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