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代皇帝都要祭祀的一座山!你不來看看?

今日恰逢寒衣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

而說起祭祀禮,華山作為五嶽之一,

千姿百態、絢麗奇特、翠黛插天、巍峨壯觀,

遠古人認為是神仙聚居的仙方靈境,

所以在原始社會後期華山就受到先民的崇祀。

從傳說中的軒轅黃帝到東漢後期,

歷代皇帝及黎民百姓無不對華山頂禮膜拜,

而官方的祭祀活動,

最遲在春秋時期也已經開始了。

西漢時期,朝廷制定了祭嶽儀典,使得祭祀五嶽成為制度,自此以後直至清末,華山一直是朝廷祭祀的山嶽,

漢、明、唐、宋、清等朝代皆有皇帝親祭華嶽之事,唐玄宗基至打算在華山行封神大典,辛亥革命以後,官方祭嶽的活動停止了,而香火尉盛的民眾朝山活動則一直延續到了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只在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一1976)一度中止,1980年以來,這種民間活動的重心已經從求神還願轉到了旅遊觀賞。

《史記·封神書》載,黃帝時,天下名山有八,華山即為其中之一,黃帝常遊此山,與神相會。《尚書·舜典》載,舜每五年一次,在春、夏、秋、冬分別祭祀東、南、西、北四方嶽神。華山為西嶽,舜於秋八月巡狩至此,燔柴告天,行望祭之禮。夏、商也遵行這一慣例。

周代規定,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祭五嶽之禮如祭三公,《水經注》載,春秋時期,秦、晉兩國為爭祠華山,

曾經兵戈相向,以武力相爭。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正式規定華山為官方祭祀的名山,同時規定了祭祀的時間和禮儀,這是大一統的中國封建朝廷封祀華嶽的最早記錄。到漢宣帝時代,祭岳已基本形成定制,以後歷代官方的禮嶽制度及祭嶽儀典,大多以漢代的規制為基礎。

皇帝封祀

漢武帝祭岳

元封元年(西元前110),漢武帝親至華岳,于嶽北築拜嶽壇,行拜嶽禮。

漢成帝登嶽

元延二年(西元前11)三月,漢成帝赴河東祀後土。禮畢,游龍門,登西嶽而歸。

隋拜岳壇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改漢太史楊碩宅(位於華陰縣城東南2.5公里處)為拜嶽壇。

隋煬帝祭岳

大業十年(614)冬,隋煬帝前往東都,路經華岳,于嶽廟旁築壇,行拜祭禮。

唐高祖祭岳

武德二年(620)四月,唐高祖親祭華嶽。十月,唐高祖再親祭華嶽。

武則天祭嶽

大足元年(701)蔔月,武則天自東都(洛₩前往京師(長安),經華山,祭拜。

唐玄宗封岳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七月正位,以華嶽當本命,于當年八月癸醜(二十日)封華岳神為金天王(一作先天二年八月封)。開元十二年(724),唐玄宗前往東都,至華陰,親制嶽廟碑文。天寶九載(750),將封神于華嶽。三月,西嶽廟火災。時關中久旱,詔停封。唐肅宗改封上元二年(761),改封華山為太山,華陰縣為太陰縣。

宋拜岳壇

宋真宗拜嶽處,在太華驛側。太華驛乃真宗在華陰時的行宮。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月庚午(二十六日),真宗拜嶽。又在行宮宴父老,即賜太華驛亭日宣澤亭。

明太祖定號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下詔,以嶽鎮海瀆之神受命於上帝,非國家封號可加,而起自唐宋之封,實為瀆禮不經。因去前代所封名號,定華山神號日西嶽華山之神。

康熙祭嶽

康熙四十二年(1703)冬,康熙西巡至華山,命皇子登山致祭,敕陝西巡撫鄂海重修廟宇。康熙四十四年(1705),重修華陰西嶽廟成,康熙親制碑文,刊石於廟內。

慈禧、光緒祭嶽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之亂,慈禧太后及光緒帝西逃經過華陰,在嶽廟致祭,並親臨嶽麓玉泉院。國子監祭酒陸潤庠代書匾額“道崇清妙”(慈禧)、“古松萬年”(光緒)等懸於玉泉院。

遣使告祭

皇帝親臨華山祭祀,在官方祭嶽活動中固然是最為隆重的,但在整個祭祀活動中所占的比例是極小的,官方祭山,大量的是朝廷派遣使臣前往告祭。遣使告祭的活動又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常祀。如唐、宋、金等朝代所申定的五嶽四瀆禮,皆以每年立秋日為祭西嶽華山之日,由所求之州(華州)的長吏為獻官。另一類是凡帝王有大政務、大典禮,如登極授受、改元、上尊號、徽號、祔廟、郊祀、萬壽、立皇太子、征伐、巡狩經過或有祈報等等,皆遣巡官祭告華山。其中,祈雨、祈晴、禳災等,常由省府州縣等各級地方官員按常規直接進行祭祀。此類活動甚多,粗略估計自西漢至清達300多場。

民間祭祀

朝廷在華山正式祭祀的只是嶽神,民眾朝山所叩拜的物件則頗不相同。因道教很早便在華山設觀佈道,影響很大;而唐、宋、明歷代帝王對道教又崇尚和提倡,使華山成為兼自然之神(嶽神)和道教之仙的名山。如道人所居的雲台觀,主祀的是西嶽華山之神。又如三月十五的廟會,舊說是為祀陳摶老祖而起,後來成為既敬祀嶽神,又禮拜道仙的活動。

民眾朝山祭祀活動可分為兩類,一是隨時朝拜,一是廟會。隨時朝拜者,四季皆有。祈求消災降福或長生不老,路途經過或專程還願,都可能是朝山的原因。如民國十八年(1929),陝西荒年,居民登山祈雨。

廟會,是香客集中的朝山活動。每年三月的賽神(又稱賽祀),是華山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廟會。每年農曆三月一日起,華山廟會開始後,就不斷有大量信徒、香客來到西嶽廟、玉泉院、雲台觀等上香磕頭,添油還願。

三月十五日是華山廟會的正日,這一天西嶽廟舉行盛大拜嶽大典,玉泉院等道觀、院亦有誦經參拜山神的活動;華山腳下從早到晚人山人海,香煙繚繞,最為熱鬧。這一天也是人們登山朝拜之期,從西嶽廟、雲台觀、玉泉院至南峰之巔,往來交錯于峻嶺邃古之間,人流不息,喧鬧之聲響徹數十裡之外。

華山廟會一年勝似一年。如今每年的華山廟會,除仍有部分香客外,大部分為登山攬勝的遊客,廟會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商賈雲集物資交流十分活躍,登山、象棋、書畫、攝影展覽等,還有民間社火、秦腔演唱、素鼓表演等地方民俗文化活動。華山廟會,已發展成為頗有影響的綜合性旅遊文化廟會。

說到祭祀文化,不得不提“陝西小故宮”西嶽廟,西嶽廟始建于西漢武帝元光初年(西元前134年),是中國歷代帝王祭祀華山神的場所,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嶽廟坐北朝南,廟門正對華山。在由北至南的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灝靈門、五鳳樓、欞星門、金城門、灝靈殿、寢宮、禦書樓、萬壽閣。整個建築呈現前低後高的格局。

西嶽廟建築相當宏偉。五鳳樓建於高臺上,高達20多米,登樓望華山,五峰歷歷在目。正殿灝靈殿建築為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坐落于寬廣的“凸”字型月臺之上,面寬7間,進深5間,周圍有回廊,氣勢宏偉,歷代帝王祭祀華山多住於此。殿內懸掛有康熙、道光、慈禧所題“金天昭端”、“仙雲”等匾額。整個院落林木繁茂,山石嶙峋,饒有園林之趣。

西嶽廟內碑刻極多,現存後周“華嶽廟碑”,明重刻“唐玄宗禦制華山碑銘”,明萬曆刻“華山臥圖”,圖首附王維、李白、杜甫、陳摶等唐宋名人有華山的題詩和華山圖。這裡還有乾隆禦書“嶽蓮靈澍”石額。

古老的西嶽廟靜落在華山腳下,

仿佛承載著華山千年祭祀文化的歷史,

還有什麼理由讓你不來華山

不來西嶽廟看看呢?

開元十二年(724),唐玄宗前往東都,至華陰,親制嶽廟碑文。天寶九載(750),將封神于華嶽。三月,西嶽廟火災。時關中久旱,詔停封。唐肅宗改封上元二年(761),改封華山為太山,華陰縣為太陰縣。

宋拜岳壇

宋真宗拜嶽處,在太華驛側。太華驛乃真宗在華陰時的行宮。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月庚午(二十六日),真宗拜嶽。又在行宮宴父老,即賜太華驛亭日宣澤亭。

明太祖定號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下詔,以嶽鎮海瀆之神受命於上帝,非國家封號可加,而起自唐宋之封,實為瀆禮不經。因去前代所封名號,定華山神號日西嶽華山之神。

康熙祭嶽

康熙四十二年(1703)冬,康熙西巡至華山,命皇子登山致祭,敕陝西巡撫鄂海重修廟宇。康熙四十四年(1705),重修華陰西嶽廟成,康熙親制碑文,刊石於廟內。

慈禧、光緒祭嶽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之亂,慈禧太后及光緒帝西逃經過華陰,在嶽廟致祭,並親臨嶽麓玉泉院。國子監祭酒陸潤庠代書匾額“道崇清妙”(慈禧)、“古松萬年”(光緒)等懸於玉泉院。

遣使告祭

皇帝親臨華山祭祀,在官方祭嶽活動中固然是最為隆重的,但在整個祭祀活動中所占的比例是極小的,官方祭山,大量的是朝廷派遣使臣前往告祭。遣使告祭的活動又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常祀。如唐、宋、金等朝代所申定的五嶽四瀆禮,皆以每年立秋日為祭西嶽華山之日,由所求之州(華州)的長吏為獻官。另一類是凡帝王有大政務、大典禮,如登極授受、改元、上尊號、徽號、祔廟、郊祀、萬壽、立皇太子、征伐、巡狩經過或有祈報等等,皆遣巡官祭告華山。其中,祈雨、祈晴、禳災等,常由省府州縣等各級地方官員按常規直接進行祭祀。此類活動甚多,粗略估計自西漢至清達300多場。

民間祭祀

朝廷在華山正式祭祀的只是嶽神,民眾朝山所叩拜的物件則頗不相同。因道教很早便在華山設觀佈道,影響很大;而唐、宋、明歷代帝王對道教又崇尚和提倡,使華山成為兼自然之神(嶽神)和道教之仙的名山。如道人所居的雲台觀,主祀的是西嶽華山之神。又如三月十五的廟會,舊說是為祀陳摶老祖而起,後來成為既敬祀嶽神,又禮拜道仙的活動。

民眾朝山祭祀活動可分為兩類,一是隨時朝拜,一是廟會。隨時朝拜者,四季皆有。祈求消災降福或長生不老,路途經過或專程還願,都可能是朝山的原因。如民國十八年(1929),陝西荒年,居民登山祈雨。

廟會,是香客集中的朝山活動。每年三月的賽神(又稱賽祀),是華山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廟會。每年農曆三月一日起,華山廟會開始後,就不斷有大量信徒、香客來到西嶽廟、玉泉院、雲台觀等上香磕頭,添油還願。

三月十五日是華山廟會的正日,這一天西嶽廟舉行盛大拜嶽大典,玉泉院等道觀、院亦有誦經參拜山神的活動;華山腳下從早到晚人山人海,香煙繚繞,最為熱鬧。這一天也是人們登山朝拜之期,從西嶽廟、雲台觀、玉泉院至南峰之巔,往來交錯于峻嶺邃古之間,人流不息,喧鬧之聲響徹數十裡之外。

華山廟會一年勝似一年。如今每年的華山廟會,除仍有部分香客外,大部分為登山攬勝的遊客,廟會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商賈雲集物資交流十分活躍,登山、象棋、書畫、攝影展覽等,還有民間社火、秦腔演唱、素鼓表演等地方民俗文化活動。華山廟會,已發展成為頗有影響的綜合性旅遊文化廟會。

說到祭祀文化,不得不提“陝西小故宮”西嶽廟,西嶽廟始建于西漢武帝元光初年(西元前134年),是中國歷代帝王祭祀華山神的場所,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嶽廟坐北朝南,廟門正對華山。在由北至南的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灝靈門、五鳳樓、欞星門、金城門、灝靈殿、寢宮、禦書樓、萬壽閣。整個建築呈現前低後高的格局。

西嶽廟建築相當宏偉。五鳳樓建於高臺上,高達20多米,登樓望華山,五峰歷歷在目。正殿灝靈殿建築為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坐落于寬廣的“凸”字型月臺之上,面寬7間,進深5間,周圍有回廊,氣勢宏偉,歷代帝王祭祀華山多住於此。殿內懸掛有康熙、道光、慈禧所題“金天昭端”、“仙雲”等匾額。整個院落林木繁茂,山石嶙峋,饒有園林之趣。

西嶽廟內碑刻極多,現存後周“華嶽廟碑”,明重刻“唐玄宗禦制華山碑銘”,明萬曆刻“華山臥圖”,圖首附王維、李白、杜甫、陳摶等唐宋名人有華山的題詩和華山圖。這裡還有乾隆禦書“嶽蓮靈澍”石額。

古老的西嶽廟靜落在華山腳下,

仿佛承載著華山千年祭祀文化的歷史,

還有什麼理由讓你不來華山

不來西嶽廟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