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宏亮瞻局|美國三航母演習背後的壟斷與反壟斷革命(上)

美國空軍B-1B轟炸機也參與了此次三航母演習。

聲勢浩大的美國三航母演習在11月14日落下了帷幕。

此次演習的地點在日本海,美軍派出了“雷根”號、“羅斯福”號和“尼米茲”號三艘核動力航母和11艘“宙斯盾”艦艇參加。韓國國防部稱,這是韓國海軍歷史上首次與三艘美國航母同時進行聯合演習,同時也是自2007年在關島近海進行演習以來,美國時隔10年再次同時派出三艘航母參與軍演。

美軍的上述“反常”舉動自然招致外界的各種猜測。

按照過去媒體的一貫解讀,一艘美國航母出現在危機海域意味著威懾,兩艘航母同時出現即已經具備動武條件,三艘航母登臺則很可能表明了軍事干涉的決心。筆者認為,僅僅用出現在危機海域的航母數量來評估美軍的意圖未免過於草率,儘管朝鮮半島緊張局勢未有緩和的跡象,但對於特朗普政府而言,其顯然並未做好對朝動武的內部和外部“動員”。即便三艘航母同時出現,
對美國來說也仍然只是一種威懾舉動。

更何況由於對朝軍事衝突的層級存在極為嚴重的不可控性,即便從純戰術角度看,三艘航母也遠遠不夠。可以作為參照的是,美國海軍在1991和2003年的兩次海灣戰爭中都曾於波斯灣同時部署過六艘航母。

三航母“表演”的真相

其實,大部分人都明白美軍此時不可能動武,那麼,美國海軍為何依然採用如此“浮誇”又耗費不菲的形式來搞這樣的無效威懾?

實用主義特色明顯的特朗普是一位偏好雙邊“密謀”,而不喜歡多邊“論戰”的總統,這與奧巴馬時代更重視多邊機制的外交風格迥異。在此背景下,特朗普近期穿梭訪問日韓、菲律賓、中國、越南,並參加APEC峰會的12天“旋風”行程就格外值得關注。儘管APEC峰會本身就已經提供了跟相關國家單獨或共同接觸的機會,但美國總統仍然願意“不辭辛勞”的在峰會之外安排了一系列獨立訪問。

顯然,每一次單獨到訪的雙邊會晤才是特朗普希望的與受訪國之間對表、施令、安撫、訓誡,甚至交易的理想場合。再結合其出訪前突然重新拋出所謂“印太概念”,這一系列舉動如果需要足夠強壯的“大棒”支撐的話,那麼 “醉臥之意不在酒”的三航母聯演也就不難理解了。

至少在軍事層面,3艘“尼米茲”級超級航母在亞太最前沿海域的出現將向盟友(日韓)、潛在盟友(越菲)、對手(朝鮮)和潛在對手(中俄)表明美軍介入亞太並應對任何突發事態的能力。

對於第二艘航母即將投入海試的中國海軍來說,華盛頓也希望用這樣的舉動來傳達足夠強有力的信號:美國海軍目前仍然是超級航母的絕對壟斷者,而對核心裝備的壟斷則宣示著美國海軍永久壟斷亞太區域海權的決心。

那麼,美國人能夠如願以償嗎?

早在中國戰國時期,《孟子》就有“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網市利”之說。比中國晚了2000多年,美國的大型托拉斯直到19世紀末才出現。儘管1890年美國政府頒佈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壟斷法,實際上直到今天,壟斷在美國仍然無處不在,並且伴隨著微軟、蘋果、可口可樂、波音、雷神、埃克森-美孚、高盛……滲透到全世界。可以說,壟斷就是美國強大的象徵。

在軍事上,冷戰後的美國也處於壟斷地位,它擁有最好的軍事技術、最前沿的軍事理論、最強大的軍事能力,美國依靠這些壟斷性軍事優勢保障自己在全球的領導力。不過,在美國壟斷的所有行業中,也許只有一個領域能做到真正100%的壟斷——二戰結束後,從“福萊斯特”級開始,美國陸續建成了20艘超級航空母艦。

其他國家呢?一艘也沒有。

世界上只有美國一個國家裝備了10萬噸級的超級航母。

有了壟斷就會有反壟斷,這是人之常情。一般來說,反壟斷有兩個途徑:一是在壟斷領域逐步建立自己的競爭力,從而具備平衡壟斷者的實力;二是通過概念創新,用新的行業取代原有已被壟斷的行業。舉例來說,在前電腦時代,一個生產算盤的企業在市場上處於壟斷地位。然而,電子電腦的出現讓算盤市場幾乎完全消失了,任何企業即便還能在算盤市場做到100%的壟斷,也不再有任何意義。

同理,如果想打破美國對超級航母的壟斷,也有兩個途徑。歷史上,蘇聯主要選擇的是第二種方法——既然各種反航母武器能夠擊沉航母,那麼超級航母就沒有壟斷價值。而且,由反航母體系發展而來的全新海戰手段可以取代過去航母的作用。在新領域,蘇聯海軍無疑將成為新的壟斷者,並且蘇聯差一點就成功了!

當下,在很多人眼裡,航母已經成了一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個軍事強國,甚至一個民族復興的重要標誌。沒有航母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它像核武器與登月工程一樣,承載著這個國家的能力和尊嚴。人們熱衷於討論本國應該建幾艘航母,以及待建航母的排水量、載機量、動力配置等戰技指標。然而,超級航母是否真的在未來戰爭中適用,是否真的能夠必然帶來勝利,在這個需要“超級明星”和“公眾話題”的時代裡,似乎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冷戰時期航母的生存危機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在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如果美蘇之間爆發一場大規模海戰的話,超級航母戰鬥群基本沒有取勝的可能。美國海軍也早在70年代就已經承認了蘇聯海軍的實戰優勢。時任美海軍作戰部長朱姆沃爾特就曾驚呼:“如果美國在1970年以後的任何一年中不得不同蘇聯開戰,我們將輸掉戰爭,因為美國海軍取勝的概率已經降至35%以下。”而與1973年逼退第6艦隊的地中海對峙時相比,剛進入80年代的蘇聯海軍還要更加強大,其不僅擁有比較完善的天基海洋監控系統,幾級用於搭載遠端重型反艦導彈的大型海戰平臺(如“奧斯卡”級核潛艇和“基洛夫”級巡洋艦)也剛剛研製成功並批量入役。反觀美國海軍,這一時期的超級航母編隊乏善可陳,其裝備的武器系統反應速度慢、火力通道少,且缺乏對大負荷攔截任務的邏輯規劃能力,當面對蘇聯海軍精心組織協調的超飽和遠端導彈打擊時,超級航母幾無還手之力。

“奧斯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裝填SS-N-19遠端反艦導彈。

不過必須承認,作為一個壟斷者,美國反應極快,解決問題的手段很快被研發出來。第一艘裝備“宙斯盾”系統的“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於1983年服役。1986年底,“邦克山”號成為第一艘裝備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宙斯盾”巡洋艦。在此階段,蘇聯除了進一步提高現有武器的性能並擴大部署規模外,沒有更具革命性的突防手段出現。攻守兩端的天平從1986年開始趨於平衡,面對蘇聯海軍完善的超飽和打擊手段,航母戰鬥群不再“裸奔”。但即便如此,航母戰鬥群的防空能力仍然是有上限的,其也無法保證在下一場海戰中一定會取勝。

然而,冷戰結束讓天平再度失衡。在最近20多年裡,雙方的技術和手段基本處於平衡狀態,因此誰的作戰系統更完善、誰的裝備規模更大,誰就更有可能贏得勝利。如今俄羅斯已經沒有完善的反航母作戰系統,其衛星監控系統幾近癱瘓。水面艦隊、轟炸機、潛艇部隊不斷萎縮。它們也許仍有能力在一場近海衝突中重創甚至擊沉一艘超級航母,卻失去了在遠洋與航母戰鬥群全面對抗的能力。

“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是蘇聯末期追求所謂均衡海軍、航母海軍的重要一環,但它在與美國海軍的一場可能的實戰中卻完全無法體現作為一艘航母的價值,其數量有限的艦載機面對超強的空防壓力,連確保本艦隊的空中防線都勉為其難,就更加無法勝任遠端攻擊的角色了,換言之,這就是一艘名副其實的重型載機巡洋艦(蘇聯海軍對本國航母的定義)。而航母的終極價值當然是進攻而非防禦。此外,蘇聯/俄羅斯過去賴以抗衡超級航母的撒手鐧遠端飽和攻擊,則由於自身火力規模的萎縮以及對手裝備“宙斯盾”系統後成幾何級增長的抗飽和打擊能力,也變得不再那麼恐怖。(未完待續)

(“宏亮瞻局”系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特約副研究員王宏亮為澎湃防務開設的個人專欄,力求在兼顧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時,在前瞻性、敏銳度上更上一層樓,每週一期,不見不散。)

《孟子》就有“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網市利”之說。比中國晚了2000多年,美國的大型托拉斯直到19世紀末才出現。儘管1890年美國政府頒佈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壟斷法,實際上直到今天,壟斷在美國仍然無處不在,並且伴隨著微軟、蘋果、可口可樂、波音、雷神、埃克森-美孚、高盛……滲透到全世界。可以說,壟斷就是美國強大的象徵。

在軍事上,冷戰後的美國也處於壟斷地位,它擁有最好的軍事技術、最前沿的軍事理論、最強大的軍事能力,美國依靠這些壟斷性軍事優勢保障自己在全球的領導力。不過,在美國壟斷的所有行業中,也許只有一個領域能做到真正100%的壟斷——二戰結束後,從“福萊斯特”級開始,美國陸續建成了20艘超級航空母艦。

其他國家呢?一艘也沒有。

世界上只有美國一個國家裝備了10萬噸級的超級航母。

有了壟斷就會有反壟斷,這是人之常情。一般來說,反壟斷有兩個途徑:一是在壟斷領域逐步建立自己的競爭力,從而具備平衡壟斷者的實力;二是通過概念創新,用新的行業取代原有已被壟斷的行業。舉例來說,在前電腦時代,一個生產算盤的企業在市場上處於壟斷地位。然而,電子電腦的出現讓算盤市場幾乎完全消失了,任何企業即便還能在算盤市場做到100%的壟斷,也不再有任何意義。

同理,如果想打破美國對超級航母的壟斷,也有兩個途徑。歷史上,蘇聯主要選擇的是第二種方法——既然各種反航母武器能夠擊沉航母,那麼超級航母就沒有壟斷價值。而且,由反航母體系發展而來的全新海戰手段可以取代過去航母的作用。在新領域,蘇聯海軍無疑將成為新的壟斷者,並且蘇聯差一點就成功了!

當下,在很多人眼裡,航母已經成了一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個軍事強國,甚至一個民族復興的重要標誌。沒有航母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它像核武器與登月工程一樣,承載著這個國家的能力和尊嚴。人們熱衷於討論本國應該建幾艘航母,以及待建航母的排水量、載機量、動力配置等戰技指標。然而,超級航母是否真的在未來戰爭中適用,是否真的能夠必然帶來勝利,在這個需要“超級明星”和“公眾話題”的時代裡,似乎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冷戰時期航母的生存危機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在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如果美蘇之間爆發一場大規模海戰的話,超級航母戰鬥群基本沒有取勝的可能。美國海軍也早在70年代就已經承認了蘇聯海軍的實戰優勢。時任美海軍作戰部長朱姆沃爾特就曾驚呼:“如果美國在1970年以後的任何一年中不得不同蘇聯開戰,我們將輸掉戰爭,因為美國海軍取勝的概率已經降至35%以下。”而與1973年逼退第6艦隊的地中海對峙時相比,剛進入80年代的蘇聯海軍還要更加強大,其不僅擁有比較完善的天基海洋監控系統,幾級用於搭載遠端重型反艦導彈的大型海戰平臺(如“奧斯卡”級核潛艇和“基洛夫”級巡洋艦)也剛剛研製成功並批量入役。反觀美國海軍,這一時期的超級航母編隊乏善可陳,其裝備的武器系統反應速度慢、火力通道少,且缺乏對大負荷攔截任務的邏輯規劃能力,當面對蘇聯海軍精心組織協調的超飽和遠端導彈打擊時,超級航母幾無還手之力。

“奧斯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裝填SS-N-19遠端反艦導彈。

不過必須承認,作為一個壟斷者,美國反應極快,解決問題的手段很快被研發出來。第一艘裝備“宙斯盾”系統的“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於1983年服役。1986年底,“邦克山”號成為第一艘裝備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宙斯盾”巡洋艦。在此階段,蘇聯除了進一步提高現有武器的性能並擴大部署規模外,沒有更具革命性的突防手段出現。攻守兩端的天平從1986年開始趨於平衡,面對蘇聯海軍完善的超飽和打擊手段,航母戰鬥群不再“裸奔”。但即便如此,航母戰鬥群的防空能力仍然是有上限的,其也無法保證在下一場海戰中一定會取勝。

然而,冷戰結束讓天平再度失衡。在最近20多年裡,雙方的技術和手段基本處於平衡狀態,因此誰的作戰系統更完善、誰的裝備規模更大,誰就更有可能贏得勝利。如今俄羅斯已經沒有完善的反航母作戰系統,其衛星監控系統幾近癱瘓。水面艦隊、轟炸機、潛艇部隊不斷萎縮。它們也許仍有能力在一場近海衝突中重創甚至擊沉一艘超級航母,卻失去了在遠洋與航母戰鬥群全面對抗的能力。

“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是蘇聯末期追求所謂均衡海軍、航母海軍的重要一環,但它在與美國海軍的一場可能的實戰中卻完全無法體現作為一艘航母的價值,其數量有限的艦載機面對超強的空防壓力,連確保本艦隊的空中防線都勉為其難,就更加無法勝任遠端攻擊的角色了,換言之,這就是一艘名副其實的重型載機巡洋艦(蘇聯海軍對本國航母的定義)。而航母的終極價值當然是進攻而非防禦。此外,蘇聯/俄羅斯過去賴以抗衡超級航母的撒手鐧遠端飽和攻擊,則由於自身火力規模的萎縮以及對手裝備“宙斯盾”系統後成幾何級增長的抗飽和打擊能力,也變得不再那麼恐怖。(未完待續)

(“宏亮瞻局”系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特約副研究員王宏亮為澎湃防務開設的個人專欄,力求在兼顧分析的深度和厚度的同時,在前瞻性、敏銳度上更上一層樓,每週一期,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