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廚子:CCTV裡他罵人摔盤子,何以做到貝克漢姆都要敬上幾分?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你怎麼評價劉一帆?

這位中國大廚,在CCTV裡罵人、摔盤子,轉身卻被貝克漢姆、英國女王邀請,連五星級酒店、米其林餐廳都互相爭搶。

不過比起他牛逼哄哄的簡歷,

或者是“犀利毒舌”,司馬最贊同一條評論裡說的:作為斜杠青年,他突破了傳統手藝人刻板的印象,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因為他告訴了我們,做什麼事都可以“高級”,很“酷炫”,只要你做得足夠好。

最近大熱的節目《演員的誕生》,

因為對方的不敬業,章子怡冷著臉怒懟嘉賓,

獲得了一票的好評。

但在幾年前,同樣有原則的劉一帆,

可沒這個運氣。

某一期《廚王爭霸》,到了最關鍵的上菜環節,

他卻在後廚突然翻了臉,

一怒之下甚至直接狠狠摔了對方的盤子。

平時備受尊重和風光的五星級酒店大廚,此時在鏡頭前就像犯錯的小學生,

縮著脖子站在角落,接受劈頭蓋臉的一頓臭駡:“你給客人吃熱菜,盤子應該是熱的吧?!!”

他們心知肚明,自己犯了廚師這行,最低級也是最致命的一個錯誤。

不懂行規的觀眾卻不買帳,熱評裡齊刷刷都是質疑:“他以為自己是誰?”、“憑什麼對人家這麼凶”......

劉一帆也不回應,

他只是在下個節目裡,隨手展示了一個基本功

——土豆絲穿針,

就讓電視機前的所有觀眾和賈玲一樣,

瞪大雙眼,整個人都看呆了,

憑什麼?憑他是“地獄廚神”——劉一帆。

司馬最早認識劉一帆,不是因為他的“毒舌”,

而是一個中國小夥,

在西餐界單打獨鬥,愣是花二十五年的時間,

征服了英國女王、迪拜王儲、

邁克傑克遜、貝克漢姆等名人,

成為米其林餐廳、五星級酒店互相爭搶的總廚。

他憑一己之力告訴全世界,

中國廚師,除了窩在唐人街裡做麻婆豆腐,

我們照樣做得好西餐!

不過,明明有著精湛的廚藝,

很多人卻認為他有點“不近人情”、

“苛刻”、“龜毛強迫症患者”......

對於大家貼在他身上的標籤,劉一帆總是默認。

唯一一次說出自己的真心話,

就是他在節目裡摔完人家的盤子後:

“因為客人不會給你第二次機會。”

忽然理解了眼前這位穿著一身筆挺、沒有油漬的廚師裝,指甲永遠保持乾淨的大廚,為何在鏡頭前一直學不會“圓滑一點”、“不得罪人”;

因為對他來說,專注也許是種苛刻,不盡情理,但也是一種責任與態度。

不論外界對他有多深的誤解,劉一帆堅持:作為一名廚師,你必須尊重食材,尊重每一位食客,也要尊重秀在廚師裝上,那個屬於自己的名字。

他的講究,也改變了很多人對廚師永遠一身油膩的刻板印象

司馬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是在《星廚駕到》第二季節目中,作為美食評審的劉一帆親自示範了一個基本功。

他將洋蔥切成漂亮的小粒立方體,一邊切還一邊給明星們傳授技巧:

“洋蔥去頭、去尾、剝去外皮,順著洋蔥紋路一刀一刀切下來,但不要切斷。然後橫切兩刀,再縱向切成小丁。需特別注意的要點是:利用刀刃,慢慢把菜輕輕劃下,而不是‘砍’菜!”

面對大家欽佩的眼神,劉一帆難得在節目裡溫柔地說:“我就是靠切洋蔥入行的”。

他說的是真的,不是在謙虛。剛從學校畢業的時候,劉一帆去了臺北一家酒店後廚當學徒,整整一年,連灶台都沒有機會碰到。

“小劉,你過來一下”,領菜、切菜、洗碗、洗冰箱......最髒最累的活,永遠都是他幹。

那時候,他每天要切無數洋蔥,還必須保證每一片洋蔥的厚度都是1毫米,每一塊洋蔥丁的長度和厚度都是2毫米。

一開始,劉一帆特別想要好好表現一下自己。切了一天、一周、一個月、大半年......時間一長,他覺得這活兒未免也太枯燥無趣了。

於是他自作聰明的把自己分到的洋蔥,用機器切成了片。還沒來得及得意,主廚看了一眼,就發現了他的小心機。

主廚當著大家的面,毫不留情的倒掉所有的洋蔥,並且指著他的鼻子大罵:“你再偷懶一次,就不要來上班。”

除了苦練基本功,中國人學做西餐,語言首先就是一大難關。所有的參考書籍都是英文,英語不好的劉一帆就從最簡單的“漢堡”、“薯條”開始學。

後來覺得挨個查單詞太慢了,索性把字典天天帶進後廚。從第一頁開始背,只要和食材相關的單詞,統統背下來。

即便如此用功,來自國外的主廚卻不買帳,只要聽說某道料理是“劉一帆”這個中國廚師做的,嘗都不嘗一口,甚至直接丟進垃圾桶裡。

“沒有人是天生的大廚。

我就不相信,一個華人做不出最好的西餐。”

於是為了做好每一道料理,

他每天花16個小時,窩在後廚裡練習。

夥伴們經常說說笑笑,聚在一起打牌,

他從來都不參與。

除此之外,什麼酒配什麼杯子,甚至是一方桌布,一束桌花,他都極其講究。

如果說一開始入行,是對食物的味道充滿了好奇心,那麼到後來,劉一帆就是開始好奇自己還能做得多好,走得多遠。

所以有人覺得他太苛刻,司馬卻理解,劉一帆不是在故意為難別人,他一直都在用高標準,要求著自己。

司馬一直認為,所謂的頂級料理,其實就是讓你吃完了會有印象並且印象深刻的食物。簡單點說,就是能夠打動人。

劉一帆就用自己的料理,打動了很多人。

2003年,他受邀去了倫敦,在百年酒店The Savoy任職,成為這家酒店首位華人主管。他還參與了米其林餐廳The Grill by Gordon Ramsay的打造,成為戈登的徒弟。

2007年,

他擔任印度泰基酒店的法餐廳廚師長。

憑藉著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

他把印度最有特色的香料融入到精緻的法式料理裡,

在很多當地廚師一臉黑人問號臉中,

餐廳開張僅僅第二個月,

就贏得全印度餐廳評鑒第一名,

連CNN都跑來報導這位元中國廚師。

那一年,劉一帆才32歲。

一年後,33歲的劉一帆應邀出任

迪拜六星級酒店廚師長。

經常出入皇宮,為“大人物”烹飪美食,

每天淩晨三四點起床,開會、面試、

準備早午晚餐甚至還有下午茶......

更難的是,他帶領的104位國際團隊,

來自19個國家,各個都是高手中的高手。

他們不會不服氣?

真的願意聽一個中國廚師的命令?

劉一帆笑笑不說話。

司馬只知道,短短半年後,

他任職的餐廳,

就被評為迪拜年度評選的最佳餐廳。

104位大廚,心服口服。

小貝放心的把自己的晚宴,交給了劉一帆

劉一帆說自己特別不安分、愛折騰,喜歡滿世界跑,在不同國家的不同餐廳都做過廚師。因為他想探尋味道、傳遞味道,他希望更多的中國美食走向世界。

司馬最佩服他的還有一點,就是不論廚房裡站滿了多少嚴肅的保鏢,上節目做菜時有多少攝像機同時在拍攝,劉一帆統統都感覺不到。

因為當他穿上廚師袍的那一刻,他說:“我就是標準”。

劉一帆花了二十五年的時間,

證明中國人也可以做好西餐,

並且改變大家對廚師的偏見,學會尊重這個職業。

但他不僅僅是一位廚師。

他是出名的“毒舌”評委,

穿著乾淨的廚師袍上節目,敢懟大廚敢罵明星,

只為了讓大家學會尊重食物,

學會在意平凡中的細節;

不過鏡頭外的他,非常隨和、好相處。

除了熱愛美食,他還是位元音樂達人,

一把吉他,簡單的音符和旋律,

就像他烹飪的美食一樣,自然地打動人心;

細心的光友應該也發現了,

走到哪吃到哪的劉一帆竟然一點也不胖!

因為他可是運動的好手,游泳、滑雪、帆船......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劉一帆竟然還是專業的潛水教練;

第一次接觸潛水是在巴厘島,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和喜歡冒險的他,感覺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神奇世界,一下子就迷上探索海洋的感覺。

讓司馬更驚訝的是,劉一帆不是隨便玩玩,而是認真練習考了證書,“轉行”當了兩年的潛水教練。

這太酷了~

最近,在為品牌“人頭馬”拍攝的視頻中,

劉一帆分享了自己對廚師和潛水教練,

這兩種不同身份轉換時的感悟。

特別是回憶起自己第一次潛入深海的感受,

他整個嘴角都帶著笑意:

“靜謐的海洋讓人一下子靜下來,

只聽見自己的聲音。

我開始思考,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過什麼樣的人生。”

潛水的經歷,除了讓他更熱愛生活,

同時也成了他的烹飪靈感。

不同的潛點,每一個深度擁有的不同風景,

以及從全世界收集到的食材,

都不再是他的私人體驗。

“在很多人看來‘隔行如隔山’。

可在我看來,其實行行互通。

我可以把一整個世界的美妙瞬間,

都融合起來,端上了餐桌。”

如果說廚師是本行,

同時還是潛水教練、音樂達人、美食評委的“斜杠人生”,

讓他發現了生活中的真正樂趣。

專注也許是種苛刻,不盡情理,但也是一種責任與態度。

不論外界對他有多深的誤解,劉一帆堅持:作為一名廚師,你必須尊重食材,尊重每一位食客,也要尊重秀在廚師裝上,那個屬於自己的名字。

他的講究,也改變了很多人對廚師永遠一身油膩的刻板印象

司馬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是在《星廚駕到》第二季節目中,作為美食評審的劉一帆親自示範了一個基本功。

他將洋蔥切成漂亮的小粒立方體,一邊切還一邊給明星們傳授技巧:

“洋蔥去頭、去尾、剝去外皮,順著洋蔥紋路一刀一刀切下來,但不要切斷。然後橫切兩刀,再縱向切成小丁。需特別注意的要點是:利用刀刃,慢慢把菜輕輕劃下,而不是‘砍’菜!”

面對大家欽佩的眼神,劉一帆難得在節目裡溫柔地說:“我就是靠切洋蔥入行的”。

他說的是真的,不是在謙虛。剛從學校畢業的時候,劉一帆去了臺北一家酒店後廚當學徒,整整一年,連灶台都沒有機會碰到。

“小劉,你過來一下”,領菜、切菜、洗碗、洗冰箱......最髒最累的活,永遠都是他幹。

那時候,他每天要切無數洋蔥,還必須保證每一片洋蔥的厚度都是1毫米,每一塊洋蔥丁的長度和厚度都是2毫米。

一開始,劉一帆特別想要好好表現一下自己。切了一天、一周、一個月、大半年......時間一長,他覺得這活兒未免也太枯燥無趣了。

於是他自作聰明的把自己分到的洋蔥,用機器切成了片。還沒來得及得意,主廚看了一眼,就發現了他的小心機。

主廚當著大家的面,毫不留情的倒掉所有的洋蔥,並且指著他的鼻子大罵:“你再偷懶一次,就不要來上班。”

除了苦練基本功,中國人學做西餐,語言首先就是一大難關。所有的參考書籍都是英文,英語不好的劉一帆就從最簡單的“漢堡”、“薯條”開始學。

後來覺得挨個查單詞太慢了,索性把字典天天帶進後廚。從第一頁開始背,只要和食材相關的單詞,統統背下來。

即便如此用功,來自國外的主廚卻不買帳,只要聽說某道料理是“劉一帆”這個中國廚師做的,嘗都不嘗一口,甚至直接丟進垃圾桶裡。

“沒有人是天生的大廚。

我就不相信,一個華人做不出最好的西餐。”

於是為了做好每一道料理,

他每天花16個小時,窩在後廚裡練習。

夥伴們經常說說笑笑,聚在一起打牌,

他從來都不參與。

除此之外,什麼酒配什麼杯子,甚至是一方桌布,一束桌花,他都極其講究。

如果說一開始入行,是對食物的味道充滿了好奇心,那麼到後來,劉一帆就是開始好奇自己還能做得多好,走得多遠。

所以有人覺得他太苛刻,司馬卻理解,劉一帆不是在故意為難別人,他一直都在用高標準,要求著自己。

司馬一直認為,所謂的頂級料理,其實就是讓你吃完了會有印象並且印象深刻的食物。簡單點說,就是能夠打動人。

劉一帆就用自己的料理,打動了很多人。

2003年,他受邀去了倫敦,在百年酒店The Savoy任職,成為這家酒店首位華人主管。他還參與了米其林餐廳The Grill by Gordon Ramsay的打造,成為戈登的徒弟。

2007年,

他擔任印度泰基酒店的法餐廳廚師長。

憑藉著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

他把印度最有特色的香料融入到精緻的法式料理裡,

在很多當地廚師一臉黑人問號臉中,

餐廳開張僅僅第二個月,

就贏得全印度餐廳評鑒第一名,

連CNN都跑來報導這位元中國廚師。

那一年,劉一帆才32歲。

一年後,33歲的劉一帆應邀出任

迪拜六星級酒店廚師長。

經常出入皇宮,為“大人物”烹飪美食,

每天淩晨三四點起床,開會、面試、

準備早午晚餐甚至還有下午茶......

更難的是,他帶領的104位國際團隊,

來自19個國家,各個都是高手中的高手。

他們不會不服氣?

真的願意聽一個中國廚師的命令?

劉一帆笑笑不說話。

司馬只知道,短短半年後,

他任職的餐廳,

就被評為迪拜年度評選的最佳餐廳。

104位大廚,心服口服。

小貝放心的把自己的晚宴,交給了劉一帆

劉一帆說自己特別不安分、愛折騰,喜歡滿世界跑,在不同國家的不同餐廳都做過廚師。因為他想探尋味道、傳遞味道,他希望更多的中國美食走向世界。

司馬最佩服他的還有一點,就是不論廚房裡站滿了多少嚴肅的保鏢,上節目做菜時有多少攝像機同時在拍攝,劉一帆統統都感覺不到。

因為當他穿上廚師袍的那一刻,他說:“我就是標準”。

劉一帆花了二十五年的時間,

證明中國人也可以做好西餐,

並且改變大家對廚師的偏見,學會尊重這個職業。

但他不僅僅是一位廚師。

他是出名的“毒舌”評委,

穿著乾淨的廚師袍上節目,敢懟大廚敢罵明星,

只為了讓大家學會尊重食物,

學會在意平凡中的細節;

不過鏡頭外的他,非常隨和、好相處。

除了熱愛美食,他還是位元音樂達人,

一把吉他,簡單的音符和旋律,

就像他烹飪的美食一樣,自然地打動人心;

細心的光友應該也發現了,

走到哪吃到哪的劉一帆竟然一點也不胖!

因為他可是運動的好手,游泳、滑雪、帆船......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劉一帆竟然還是專業的潛水教練;

第一次接觸潛水是在巴厘島,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和喜歡冒險的他,感覺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神奇世界,一下子就迷上探索海洋的感覺。

讓司馬更驚訝的是,劉一帆不是隨便玩玩,而是認真練習考了證書,“轉行”當了兩年的潛水教練。

這太酷了~

最近,在為品牌“人頭馬”拍攝的視頻中,

劉一帆分享了自己對廚師和潛水教練,

這兩種不同身份轉換時的感悟。

特別是回憶起自己第一次潛入深海的感受,

他整個嘴角都帶著笑意:

“靜謐的海洋讓人一下子靜下來,

只聽見自己的聲音。

我開始思考,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過什麼樣的人生。”

潛水的經歷,除了讓他更熱愛生活,

同時也成了他的烹飪靈感。

不同的潛點,每一個深度擁有的不同風景,

以及從全世界收集到的食材,

都不再是他的私人體驗。

“在很多人看來‘隔行如隔山’。

可在我看來,其實行行互通。

我可以把一整個世界的美妙瞬間,

都融合起來,端上了餐桌。”

如果說廚師是本行,

同時還是潛水教練、音樂達人、美食評委的“斜杠人生”,

讓他發現了生活中的真正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