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夏心愉:“現金貸”的渡口和路口

“商業模式可以成立,但監管風險和輿論風險卻躲不過。”曾供職於某銀行信用卡中心的陸平(化名)本想創業現金貸業務,在做了一個多月的調研後,他最終選擇了放棄。

儘管,他在接受“愉見財經”採訪時也承認,

自己眼饞那些獲得資本青睞、本身也賺得盆滿缽滿的現金貸公司。

“如果做現金貸,我面前就三條路。”陸平豎起了三根手指,轉而又把手收了回去,“但都不是什麼好路子了,有的路現在走太晚了,有的路現在走太早了。”

高利率養高風險

“要麼高利率養高風險。”這是陸平觀察到的第一條路。

他粗略計畫過,如果做Payday Loan(發薪日貸款),定價肯定要年化利率100%以上才能覆蓋高風險,如果做現金分期,定價也要在50%左右。陸平這裡所說的定價或利率,是指EIR(實際有效利率),即利息與必須支付的手續費等服務費加總的綜合成本。

被市場統而言之的現金貸其實還可分類,比如風險更高的Payday Loan模式和更接近消費信貸的現金分期模式,

前者也許是“1000元貸7天,而後者則可能是“1萬元分期1年”。

但陸平的模擬定價,顯然觸礁了監管和社會輿論給出的底線。

可是在陸平看來,Payday Loan應該計算的是日息和總成本,而不是折算出年化利率並對照36%的所謂高利貸警戒線;現金分期則是要讓借款人在每月還款壓力可負擔的前提下,提前使用資金滿足生活所需。這才是這些產品的出發點。

美國學者Adair Morse研究指出,即使在美國,

Payday Loan的綜合定價折合年化,也可能到達300%。由此這種現金貸形式在美國也頗受爭議。

不過,如果監管最後的抓手是對各種現金貸模式統一的定價紅線,那麼風險最高,因此定價也最高的Payday Loan模式,很可能會首當其衝成為炮灰。陸平的想法也無一能成行。

而讓行業變得更草莽、情況顯得更複雜,也讓陸平本來理直氣壯的語氣變得曖昧的是,市面上正在收著高利率的現金貸,

卻並不都有明確的模型,其中甚至不乏想撈一票就走人的平臺。因此這些平臺收取的高息,本質上不是一道平衡風險的計算題,而是趁著監管真空時期獲取超額利潤的工具。

如果說,即將靴子落地的強監管,對於業內嘗試探索出現金貸發展路徑的平臺來說或需給予適當彈性,那麼對於這些套著現金貸外衣的高利貸平臺,則恰應“亂世用重典”。

業內觀察人士稱,這類公司的貸款申請過件率畸高,

它們也不做用戶的分層和區分,所謂“黃賭毒都可以放,利率高得嚇人”。這些平臺還靠借款人違約後收取高額罰息或違約金“再賺一筆”,並可能佐以較為激進的催收方式,催收中還潛匿著一套“接盤”玩法,即通過話術引導將高風險客戶拋送向後一個現金貸平臺。

魚龍混雜的灰色地帶本有發展空間,也有套利機會,但陸平認為現在入市為時已晚,不管想做“魚”還是“龍”,若36%的年利率一刀切下來——

“統統都沒戲。”

降低利率的可能性

如果要把EIR做到36%以內,有什麼辦法嗎?陸平想探索第二條路。

在陸平曾供職的某銀行信用卡部門,也有線上審批放款的現金貸業務,而且其內部設定的綜合利率不過年化18%出頭。陸平能在他的創業公司平移這種模式嗎?

他搖了搖頭。資金成本、獲客和客群切割、客戶資料積累……這些,市場化公司的現金貸和商業銀行的現金貸業務,根本不是一碼事。

一道粗框架的計算題是:貸款定價=資金成本+獲客成本+風險成本(壞賬及可能的撥備)+運營成本+利潤留存(不排除有公司階段性貼補利潤追求獲客)。

資金成本對於最後的貸款定價,從來都跑不出“麵粉貴麵包就貴”的邏輯。

在陸平曾供職的那家股份制銀行,卡中心主要是從總行獲取資金,市場化定價可類比AAA級債券,即成本在4%~5%。這對於現金貸公司而言是望塵莫及的優勢。

現金貸平臺最低成本的資金來自于股東支援,但這部分資金顯然無法放量;個別含有現金貸業務的頭部消費金融公司走通了發放ABS(資產證券化)之路,成本約在6%~7%,但他們的ABS發行也還在試點階段,總量不大,流程偏長;在目前可放量模式中,最優選擇是與商業銀行的助貸模式,資金成本約7%~9%,但僅有極少的公司能獲此資源;餘下的,不少公司選擇了P2P模式,從一些頭部平臺來看,P2P端資金成本也高達12%~15%。

對於一些持牌的行業頭部企業而言,和銀行一樣同是做普惠金融,他們也希望能夠像銀行卡部門一樣得到低息資金。他們甚至認為,資金成本,是行業發展的瓶頸。

業內有一種說法,對於現金貸平臺的生死存亡而言,資金成本是僅次於壞賬率的第二道坎;可對於現金貸公司老闆的生死存亡而言,資金來源是第一道坎。

鮮為人知的是,包括剛剛登陸紐交所的那家網路借貸平臺在內,起步時都曾面臨資金成本畸高、拆不到資金的難題。現金貸行業就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老闆要為資金承擔個人無限連帶責任,以至於有業內人士調侃稱,哪個現金貸老闆要是不承擔幾千萬乃至幾億的擔保,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現金貸的。

極具張力的是,當現金貸(或包含現金貸業務)頭部企業正排隊去紐交所敲鐘,似本應推動這個行業的融資環境逐漸變好,可輿論風暴恰恰被掀起,資金成本反而由於趨緊的外部態勢而不斷攀升。據某現金貸平臺人士透露,已有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口頭”知會當地銀行,控制資金進入市場化現金貸平臺。

陸平的理性不止來源於自知無法獲得低價資金管道,還在於自醒難以找到優質客戶、平衡好風險。在“風險成本”和“獲客成本”兩項中毫無優勢。

在銀行信用卡部門的模式裡,對那些在央行征信裡有良好信用記錄的,使用銀行卡、或在該銀行各個業務歸口留下過可追蹤的交易記錄的,現金貸分期的定價都上了18%,陸平的創業公司,即便挖得到銀行系風控團隊人馬,但要面對中國6億沒有征信記錄的“白戶”來開掘優質借款人,還要把利率做到“年化36%”之內,談何容易?

比個人違約更兇猛的還有網路黑產,在守株待兔更多的無經驗現金貸平臺落入陷阱。據Talking Data首席金融行業專家鮑忠鐵追蹤分析,多數互金平臺70%的借貸損失源自詐騙,其中70%是團夥詐騙。

從某種邏輯而言,守信的現金貸借款人之所以付出了更高的利率,是在為管不住的詐騙買單。

陸平說,非持牌現金貸平臺無法接入央行征信,他們也沒有基礎使用者資料積累,昂貴的協力廠商資料不是他的投資人願意負擔的;而行業裡已經數百元的單客獲客成本,事實上會讓客戶首次借貸所貢獻的收益根本覆蓋不了成本,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現金貸平臺都會開發既有客戶的複購。

他意識到,除非用天價高息費來撈錢,否則,一家現金貸平臺的頭幾年,即便沒有做癱,也是燒錢積累客戶和資料,用真金白銀面對欺詐來買教訓,以錘煉平臺自己的資料和風控模型。而這些,還要建立在監管趨嚴的大環境下。

陸平引述了點融網創始人郭宇航的一句話,現金貸在發展初期,規模效應是不足以攤薄成本的,因此如果將息費加總並需恪守36%的紅線,則或將行業逼入地下。

陸平說,在征信牌照市場化、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完善前,在反欺詐技術進步前,如果不謀畸高利息,則現在進入現金貸行業,又太早。

改變行業的先行者?

不過陸平也深知自己的局限性。他觀察得到,當行業裡先行的頭部公司已經完成了初期的客戶及資料積累、已經上了幾個版本並逐漸跑通了各自的風控模型、前期投入的征信和獲客成本開始被攤薄後,他們反而有能力在從嚴的監管到來前開始逐漸調降定價。

“如果監管最後明確了36%的紅線,我們也能應對的,我們測算過,把現金貸分期都調低到36%,這塊業務可能會收縮,但是還是能做下去。”某已在排隊上市序列中的平臺向“愉見財經”透露。

雖然,這仍然洗脫不掉它們也曾經走過高息的路子。

而業內也存在一種對借貸平臺實行“持牌經營”、“牌照監管”的呼聲。一旦進入牌照式運行,則借貸平臺的資金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進而促使其對外借貸利率下降。

再者,當未來現金貸和現在的POS消費分期一樣逐漸進入行業充分競爭格局,競爭本身也會倒逼各家調降利率。

此外,陸平還提到了借助於支付寶獲得大量流量的趣店。撥開輿論的重重攻擊,陸平仍難掩羡慕神色,在他看來,如果哪家現金貸能夠傍上BAT這樣的線上各項資源優勢,那業務演進路徑就會被重構。

但這些路子,都是陸平望塵莫及的了。

不管想做“魚”還是“龍”,若36%的年利率一刀切下來——

“統統都沒戲。”

降低利率的可能性

如果要把EIR做到36%以內,有什麼辦法嗎?陸平想探索第二條路。

在陸平曾供職的某銀行信用卡部門,也有線上審批放款的現金貸業務,而且其內部設定的綜合利率不過年化18%出頭。陸平能在他的創業公司平移這種模式嗎?

他搖了搖頭。資金成本、獲客和客群切割、客戶資料積累……這些,市場化公司的現金貸和商業銀行的現金貸業務,根本不是一碼事。

一道粗框架的計算題是:貸款定價=資金成本+獲客成本+風險成本(壞賬及可能的撥備)+運營成本+利潤留存(不排除有公司階段性貼補利潤追求獲客)。

資金成本對於最後的貸款定價,從來都跑不出“麵粉貴麵包就貴”的邏輯。

在陸平曾供職的那家股份制銀行,卡中心主要是從總行獲取資金,市場化定價可類比AAA級債券,即成本在4%~5%。這對於現金貸公司而言是望塵莫及的優勢。

現金貸平臺最低成本的資金來自于股東支援,但這部分資金顯然無法放量;個別含有現金貸業務的頭部消費金融公司走通了發放ABS(資產證券化)之路,成本約在6%~7%,但他們的ABS發行也還在試點階段,總量不大,流程偏長;在目前可放量模式中,最優選擇是與商業銀行的助貸模式,資金成本約7%~9%,但僅有極少的公司能獲此資源;餘下的,不少公司選擇了P2P模式,從一些頭部平臺來看,P2P端資金成本也高達12%~15%。

對於一些持牌的行業頭部企業而言,和銀行一樣同是做普惠金融,他們也希望能夠像銀行卡部門一樣得到低息資金。他們甚至認為,資金成本,是行業發展的瓶頸。

業內有一種說法,對於現金貸平臺的生死存亡而言,資金成本是僅次於壞賬率的第二道坎;可對於現金貸公司老闆的生死存亡而言,資金來源是第一道坎。

鮮為人知的是,包括剛剛登陸紐交所的那家網路借貸平臺在內,起步時都曾面臨資金成本畸高、拆不到資金的難題。現金貸行業就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老闆要為資金承擔個人無限連帶責任,以至於有業內人士調侃稱,哪個現金貸老闆要是不承擔幾千萬乃至幾億的擔保,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現金貸的。

極具張力的是,當現金貸(或包含現金貸業務)頭部企業正排隊去紐交所敲鐘,似本應推動這個行業的融資環境逐漸變好,可輿論風暴恰恰被掀起,資金成本反而由於趨緊的外部態勢而不斷攀升。據某現金貸平臺人士透露,已有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口頭”知會當地銀行,控制資金進入市場化現金貸平臺。

陸平的理性不止來源於自知無法獲得低價資金管道,還在於自醒難以找到優質客戶、平衡好風險。在“風險成本”和“獲客成本”兩項中毫無優勢。

在銀行信用卡部門的模式裡,對那些在央行征信裡有良好信用記錄的,使用銀行卡、或在該銀行各個業務歸口留下過可追蹤的交易記錄的,現金貸分期的定價都上了18%,陸平的創業公司,即便挖得到銀行系風控團隊人馬,但要面對中國6億沒有征信記錄的“白戶”來開掘優質借款人,還要把利率做到“年化36%”之內,談何容易?

比個人違約更兇猛的還有網路黑產,在守株待兔更多的無經驗現金貸平臺落入陷阱。據Talking Data首席金融行業專家鮑忠鐵追蹤分析,多數互金平臺70%的借貸損失源自詐騙,其中70%是團夥詐騙。

從某種邏輯而言,守信的現金貸借款人之所以付出了更高的利率,是在為管不住的詐騙買單。

陸平說,非持牌現金貸平臺無法接入央行征信,他們也沒有基礎使用者資料積累,昂貴的協力廠商資料不是他的投資人願意負擔的;而行業裡已經數百元的單客獲客成本,事實上會讓客戶首次借貸所貢獻的收益根本覆蓋不了成本,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現金貸平臺都會開發既有客戶的複購。

他意識到,除非用天價高息費來撈錢,否則,一家現金貸平臺的頭幾年,即便沒有做癱,也是燒錢積累客戶和資料,用真金白銀面對欺詐來買教訓,以錘煉平臺自己的資料和風控模型。而這些,還要建立在監管趨嚴的大環境下。

陸平引述了點融網創始人郭宇航的一句話,現金貸在發展初期,規模效應是不足以攤薄成本的,因此如果將息費加總並需恪守36%的紅線,則或將行業逼入地下。

陸平說,在征信牌照市場化、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完善前,在反欺詐技術進步前,如果不謀畸高利息,則現在進入現金貸行業,又太早。

改變行業的先行者?

不過陸平也深知自己的局限性。他觀察得到,當行業裡先行的頭部公司已經完成了初期的客戶及資料積累、已經上了幾個版本並逐漸跑通了各自的風控模型、前期投入的征信和獲客成本開始被攤薄後,他們反而有能力在從嚴的監管到來前開始逐漸調降定價。

“如果監管最後明確了36%的紅線,我們也能應對的,我們測算過,把現金貸分期都調低到36%,這塊業務可能會收縮,但是還是能做下去。”某已在排隊上市序列中的平臺向“愉見財經”透露。

雖然,這仍然洗脫不掉它們也曾經走過高息的路子。

而業內也存在一種對借貸平臺實行“持牌經營”、“牌照監管”的呼聲。一旦進入牌照式運行,則借貸平臺的資金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進而促使其對外借貸利率下降。

再者,當未來現金貸和現在的POS消費分期一樣逐漸進入行業充分競爭格局,競爭本身也會倒逼各家調降利率。

此外,陸平還提到了借助於支付寶獲得大量流量的趣店。撥開輿論的重重攻擊,陸平仍難掩羡慕神色,在他看來,如果哪家現金貸能夠傍上BAT這樣的線上各項資源優勢,那業務演進路徑就會被重構。

但這些路子,都是陸平望塵莫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