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製造業校招大學生的思考:為啥工廠上班的都是窮人家的孩子?

我叫劉帥峰,今年29歲,五年前通過畢業時的校園招聘進入了一家知名家電企業做所謂的研發工作,後來轉崗做品質管理,三年前跳槽到現在這家離家較近的企業做PM。

和其他同事一樣,跳來跳去,始終離不開的一個地方就是工廠,而不管在哪個工廠,生活都是標準的兩點一線:宿舍—工廠,即使結婚,也是在工廠附近買房或租房,因為配偶基本上也在同一個工廠不同單位上班。

畢業時的學生都會有些偏執,或者說畢業時我們這些見識短的學生都會有些偏執,以為校招到一個500強的企業,就可以通過幾年努力,走上人生巔峰,贏取白富美。而那些有關係的同學,都會有很多柔性的方式,進入國企、研究所、事業單位、或者創業。而我們,似乎除了企業,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進入工作的前兩年,都還在自己畫的大餅中不能自拔,打雞血似的努力工作。然而現實確實你看到身邊太多背井離鄉的同事,要麼30好幾還沒結婚,要麼遠離父母和妻兒,一年團聚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這些情況甚至出現在高你兩三級的領導身上的時候,

我不禁開始恐慌,這是我想要的人生巔峰嗎?

於是,選擇了逃離。然而,逃離的結果只是從一個坑到了另一個坑,而生活的本質並沒有任何改變。

直到上班第三年,看到曾經的同學有在法院混的風聲水起,有自己做生意當老闆,有在國企分到房子,有長得很low卻贏取白富美,

而自己還在為一個廠妹鬱鬱不得志的時候,我開始審視身邊的人群。是的,身邊的人都是一樣的,即使他是領導,很大的領導,他也只是個打工的,而這些打工的,大都是窮人家的孩子。

為什麼只有窮人家的孩子會選擇工廠呢?因為他們沒有其他更好的出路,

而工廠又能給予他在某個城市生存下來的報酬,生存是他們的第一要務,而選擇之後,便再也沒有跳出去的勇氣和魄力,因為後面有一群人在等著他們養活。

而稍微有點家底、有點關係的孩子,他們有更多的選擇,並不會把自己禁錮在一個封閉的工廠環境裡,他們覺得經營自己的人脈比賺錢更重要,這不代表窮人家的孩子不懂,而是他們要先填飽肚子。

負重前行,不代表沒有夢想,然而,面對現實,卻只能繼續前行,下班路上,一直在路上。

他們覺得經營自己的人脈比賺錢更重要,這不代表窮人家的孩子不懂,而是他們要先填飽肚子。

負重前行,不代表沒有夢想,然而,面對現實,卻只能繼續前行,下班路上,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