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最強大腦》“腦王盛典”再放大招,人工智慧竟然

作者 | 硬糖君

上周結束了國際賽,《最強大腦》第四季終於在本周迎來收官之戰——“腦王盛典”。根據上周節目結尾的預告,陳智強、黃政、Alex和小度的戰隊組成也顯得很有意思。

兩個年齡不滿18歲的中國年輕人,和一個外國帥哥,外加一個代表著中國人工智慧最高水準的機器人,四方將會以怎樣的賽制來角逐“腦王”,確實是一個非常富有想像空間的話題。人工智慧“小度”的迎戰,更是備受矚目。

而一向致力於創新比賽項目及賽制的節目組,

早就為四員“大將”準備好了特別的賽制:前兩輪,由人類選手和機器人小度共同完成,最後一輪,由人類和小度分別完成各自領域的全新挑戰,實現自我飛躍。最終由科學家和各位嘉賓決定“腦王”花落誰家。

從單個項目來說,難度的提升令人咋舌,由人類選手和小度共同完成的比拼方式合規且合理。最後一輪的單獨挑戰,透露出了節目組的“小心思”。人工智慧除了與人類進行PK,

其實能幹的還多著呢。

“人工智慧威脅論”可以休矣

早在這一季《最強大腦》引進人機對戰之前,穀歌圍棋AlphaGo和李世石的對戰曾經引發了很大的爭議。李世石的落敗,讓“人工智慧威脅論”一時沸沸揚揚。

一方面,人工智慧尚未開發的潛力讓人類覺得恐慌,

另一方面,人工智慧是否會在某些行業取代人類,也令人探不到真相。

在《最強大腦》的舞臺上,99.77%的人臉識別準確率曾經讓“小度”一炮而紅。但真相是,如果沒有來自《最強大腦》選手們的壓力,小度達到這樣的水準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而現在,

僅僅兩個月便做到了。對於創造人工智慧的科學家來說,這些來自人類最強大腦的挑戰,也是有效的刺激與激勵。

在“腦王盛典”中,小度與年僅15歲的黃政需要挑戰的“我從哪裡來”專案。

在這個項目裡,黃政和小度能看到的元素,僅僅是一張圖片的三千分之一,而這個小碎片的產生是嘉賓從40張經過數十年時間,有破損、有折舊的黑白老照片中選取的。最終的挑戰,需要選手通過這個小小的碎片,

找到老照片所在區域對應的新照片當中的準確位置。

這個專案的難點,一方面在於觀察元素的極度微小,另一方面就在於元素的高度雷同性。

正如嘉賓魏坤琳說的那樣:“將來人工智慧應該需要瞭解的是,圖片或者文本後面的意義是什麼,這恰恰是人類可以教會它的。”人工智慧是在由於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才產生的,它不應該成為人類社會的威脅,而應該成為人類的幫手。

人工智慧也能當“網紅” ,《最強大腦》功不可沒

通過《最強大腦》第四季的前三期節目,讓大家認識了一個“智商”超高、功能強大的機器人小度。三場比賽兩勝一平的戰績讓小度迅速成為了“網紅”。

現在,通過《最強大腦》,已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瞭解並接受小度。百度CEO李彥宏在前不久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提出了利用人工智慧和大資料説明解決走失兒童問題的建議,引來了不少政協委員的關注。科技部部長萬鋼也提到了《最強大腦》中的人工智慧。可以說,《最強大腦》作為人們獲取資訊的媒體平臺,在推動人工智慧的發展上功不可沒。

而讓人類為小度深深折服的,正是李彥宏提到的小度的大資料庫和人臉識別技術。

在“腦王盛典”的第二輪挑戰中,“世界記憶之王”Alex要與小度一同挑戰的項目叫“我是誰”。該專案需要選手從40張父母的合影中找到線索,辨認出孩子現在的模樣。

專案一經公佈,迅速引來陶晶瑩的質疑:這個項目似乎與王峰之前挑戰的“匆匆那年”有點像,而之前是1000張,這才40張,難道難度是降低了嗎?

其實並非如此。王峰與百度之前的那場挑戰是“跨年齡”,從小時候的樣子辨別長大後的樣子。但這次的挑戰是“跨血緣關係”,要從父母的樣子找出孩子的樣子。

要知道,我們都有可能在某個部分像父母,但是陌生人怎麼會知道,到底要從父母的那個部位來參考孩子的長相呢?雖然項目難度係數頗高,但這未嘗不是對小度人臉識別的水準和能力的一大考驗。

從一開始的三輪“人機大戰”,到“腦王盛典”的高難挑戰,《最強大腦》一直致力於對人腦的極限和百度的實力進行考評。此前,百度聯合中科院和“寶貝回家”尋子網搭建的尋人平臺,借助百度的搜索技術和海量的資料優勢,建立了全國範圍內失蹤兒童與流浪兒童的開放資料庫。

在本季節目的最後,百度正式宣佈與公安部兒童失蹤資訊緊急發佈平臺進行合作。事實上,這種合作已經促成一個家庭的團圓。

儘管科幻小說總執著於用“人工智慧統治世界”的故事來嚇唬我們,但人工智慧助力人類社會,完成那些人腦無法做到的事,其實才是最順理成章的未來嘛。

本週五,《最強大腦》第四季即將收官,第五季是否存在猶未可知。或許自此以後,再難看到這樣的人機對決。但作為一種從未有過的綜藝創新,在大量綜藝醉心不動腦娛樂的時候,《最強大腦》給觀眾的高智商體驗,值得點贊。

這恰恰是人類可以教會它的。”人工智慧是在由於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才產生的,它不應該成為人類社會的威脅,而應該成為人類的幫手。

人工智慧也能當“網紅” ,《最強大腦》功不可沒

通過《最強大腦》第四季的前三期節目,讓大家認識了一個“智商”超高、功能強大的機器人小度。三場比賽兩勝一平的戰績讓小度迅速成為了“網紅”。

現在,通過《最強大腦》,已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瞭解並接受小度。百度CEO李彥宏在前不久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提出了利用人工智慧和大資料説明解決走失兒童問題的建議,引來了不少政協委員的關注。科技部部長萬鋼也提到了《最強大腦》中的人工智慧。可以說,《最強大腦》作為人們獲取資訊的媒體平臺,在推動人工智慧的發展上功不可沒。

而讓人類為小度深深折服的,正是李彥宏提到的小度的大資料庫和人臉識別技術。

在“腦王盛典”的第二輪挑戰中,“世界記憶之王”Alex要與小度一同挑戰的項目叫“我是誰”。該專案需要選手從40張父母的合影中找到線索,辨認出孩子現在的模樣。

專案一經公佈,迅速引來陶晶瑩的質疑:這個項目似乎與王峰之前挑戰的“匆匆那年”有點像,而之前是1000張,這才40張,難道難度是降低了嗎?

其實並非如此。王峰與百度之前的那場挑戰是“跨年齡”,從小時候的樣子辨別長大後的樣子。但這次的挑戰是“跨血緣關係”,要從父母的樣子找出孩子的樣子。

要知道,我們都有可能在某個部分像父母,但是陌生人怎麼會知道,到底要從父母的那個部位來參考孩子的長相呢?雖然項目難度係數頗高,但這未嘗不是對小度人臉識別的水準和能力的一大考驗。

從一開始的三輪“人機大戰”,到“腦王盛典”的高難挑戰,《最強大腦》一直致力於對人腦的極限和百度的實力進行考評。此前,百度聯合中科院和“寶貝回家”尋子網搭建的尋人平臺,借助百度的搜索技術和海量的資料優勢,建立了全國範圍內失蹤兒童與流浪兒童的開放資料庫。

在本季節目的最後,百度正式宣佈與公安部兒童失蹤資訊緊急發佈平臺進行合作。事實上,這種合作已經促成一個家庭的團圓。

儘管科幻小說總執著於用“人工智慧統治世界”的故事來嚇唬我們,但人工智慧助力人類社會,完成那些人腦無法做到的事,其實才是最順理成章的未來嘛。

本週五,《最強大腦》第四季即將收官,第五季是否存在猶未可知。或許自此以後,再難看到這樣的人機對決。但作為一種從未有過的綜藝創新,在大量綜藝醉心不動腦娛樂的時候,《最強大腦》給觀眾的高智商體驗,值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