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廈門思明區舉辦“移動互聯網+”兩岸創新創業峰會

思明區舉辦“移動互聯網+”兩岸創新創業峰會,促進兩岸人才交流合作

思明·青年人才公寓

“移動互聯網+”兩岸創新創業峰會企業展示區

廈門日報訊人才是創新的原動力。思明區貫徹落實人才強區戰略,

圍繞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將人才評價“話語權”交給市場,建立市場化人才評價、選用、激勵機制;努力打造人才培育、創新創業和成果轉化各類平臺,助力人才發展;打造人才安居工程,開出住房“良方”,讓人才吃下“定心丸”,逐步形成了“產業聚集人才、人才引領創新、創新推動發展”的良好態勢。

案例1

釋放市場活力

將人才評價“話語權”交給市場

企業情況千差萬別,

企業人才所從事的行業和崗位多種多樣,如何有效地確定評價崗位和專案,如何制定切合實際的評價方案和評價標準呢?

思明區在全省率先出臺《引進和扶持總部經濟和重點產業人才暫行辦法》,改變以往政府在人才評價、選用、激勵上大包大攬的做法,交由市場評價人才,以人才的實用性為考核標準,充分釋放市場活力,發揮企業引才的主導作用,切實做到“有所為,

有所不為”。

思明區所屬企業、美國安費諾電子裝配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連接器製造商之一,近幾年企業根據需求自主招聘儲備人才,對人才的評價也著眼于人才對企業的貢獻。

安費諾公司資深品質部經理王志剛告訴記者,企業重視專業技術骨幹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程師李杭從事的是信號完整性傳輸專業,企業看中他的專業發展前景,七年前把他“挖過來”並在工程前端開發領域培養鍛煉,

近幾年李杭逐漸脫穎而出,成為企業的首席技術官,並且承擔起企業新產品開發的重任。作為納稅大戶企業的重點技術人才,李杭享受了落戶廈門、子女擇校就學等優惠政策,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思明區將人才評價‘話語權’交給市場,政府扶持資金也直接撥付企業,由企業按規定支配使用,極大地調動了企業的用人自主權,

促進了企業對技能人才的培養。”王志剛說,企業對需要什麼人才,需要提升哪方面的技術能力最具有“話語權”,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人才評價標準,更加側重考察個人的工作實績和實際操作能力。近幾年,企業的工程設計開發人才從20多人發展到目前約60人,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梯隊。有了強有力的人才隊伍支撐,企業的年營業額從七年前的5700萬美元提高到現在的1.67億美元。

“人才不再以學歷、職稱‘論英雄’,企業給予高薪的即是企業認定的人才,即是政府應當扶持的人才。”思明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思明區注重量體裁衣,創新標準選人才,根據區情和企業類型劃定標準,將個人所得稅(即薪酬)水準作為申報條件,讓作為企業中堅力量的技術人才、中層人員不因為學歷、職務的限制得不到扶持。同時,將貢獻與獎勵掛鉤,對人才按其繳納個人所得稅區級留成部分的額度給予獎勵,符合條件的人才還可申請購房補貼、租房補貼和子女就學政策,改變了以往政策的“平均主義”,在人才中形成良好的激勵效應,真正形成人才向企業集聚,企業支持人才發展的格局。

政策領航,搭建起產業和人才集聚的“強磁場”。思明區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全區共對接落戶國家“千人計畫”人才1名、省“百人計畫”人才8名、市“雙百計畫”人才56名,擁有市區兩級拔尖人才40名、臺灣特聘專家6名、總部經濟和重點產業人才163名、省市級教育人才近300名、文創人才逾730名,人才“引力”凸顯,產業人才不斷彙聚。

案例2

解決後顧之憂

青年公寓為人才提供圓夢樂土

“青年公寓讓像我們這樣剛來廈門打拼的青年人才有了安家落腳之處,這裡是我們的圓夢樂土。”28歲的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福建有限公司客服部經理鄭綿綿對記者說。

昨日,鄭綿綿興致勃勃地帶記者參觀了位於前埔的泊寓·環島山莊青年公寓:房間不大但溫馨舒適,床後的背景牆是綠色的,簡約時尚,富有活力。床上已經配好了席夢思床墊,鄭綿綿特地用手按了按,“特別柔軟,睡著很舒服。”書桌擺放在窗前,視野開闊,光線充足;衣櫃、空調、衛浴等日常家居用品和電器應有盡有。“可以直接‘拎包入住’,而且是免費的。”

來到樓下的公共區域,這裡就像一個充滿小資情調的咖啡廳,年輕人可以在這裡聚餐、健身、休閒,還可以看電影。“清明小長假,我們幾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在共用廚房一起做飯,展示廚藝,分享美食,特別有意思。”鄭綿綿笑著說,這裡成了青年會所,讓大家廣交朋友,更快更好地融入廈門城市生活。

鄭綿綿說,住在公寓生活特別方便,早上可以搭班車去公司上班,公寓附近也有公共自行車停放點,維修和清潔、門禁管理、網路覆蓋等生活配套均有保障。剛入住的時候,網路不穩定,我們反映後,馬上得到了改善。而且,物業安排了接駁車連接公寓和BRT車站。“青年人才公寓便利舒適的住宿環境,讓有夢想的年輕人感受家一般的溫馨。”

解決人才住房問題,消除人才後顧之憂,始終是思明區人才服務保障的重要課題。早在2012年,思明區實施“英才計畫”,率先推出人才公寓,選址環境優美的東坪花園社區,入選思明區“英才計畫”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高層次教育人才本人及家人,暫時未能解決住房的人才均可申請入住,3年內免收租金。

2016年年底,思明區再次推出了“思明·青年人才公寓”,為青年人才提供小戶型公寓,1年內免收租金,降低人才來廈就業創業初期的生活成本。同時,配套提供創新講座、創業輔導、企業管理、心理諮詢等多樣化服務,助力人才成長。申報物件面向兩類人群——區屬機關、企事業單位引進的全國高等院校和各類研究機構畢業的博士研究生;入職于思明區“1+6”現代產業體系佈局內企業的中高端管理人員、技術骨幹。要求年薪不低於20萬元,非廈門戶籍,年齡不超過45歲,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在廈無房產。目前已建公寓近2000套,入住逾千人次,入住率達70%以上。

除此之外,思明區還推出了惠及廣大人才的安家住房補貼。在人才自主購房或入住人才公寓前,對經認定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總部經濟和重點產業人才提供每月最高4000元租房補貼,補貼期限3年。對由區教育局直招進思明教育系統區屬公辦學校就業的“985”“211”重點高校的優秀畢業生,給予2年內每月最高1500元的人才安家費。各類住房補貼“多管齊下”,降低人才安家成本。

思明區頻頻開出住房“良方”,幫助人才在廈安居,使“候鳥式”人才迅速轉變為“棲鳥式”人才,保持人才創業創新的“持久力”。

【書記談人才】

發揮中心城區優勢

促進人才驅動力轉化

中共思明區委書記 游文昌

近年來,思明區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圍繞產業、城市、社會三大轉型,把集聚人才、創新驅動作為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和提升區域綜合實力的核心抓手,著力打造宜商、宜業、宜居的人才發展生態環境。一方面,大力實施“英才計畫”,高層次人才、領軍型創業人才、實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不斷集聚,產業人才、教育人才、文創人才、社工人才等各領域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格局不斷優化;另一方面,強化人才配套服務,充分發揮中心城區的地緣、人緣、服務功能及教育、醫療等社會基礎資源優勢,逐步營造出“遠者來,近者悅”的人才工作環境,形成人才競相發展、“幸福思明”全面建設的格局。2017年,思明區現代服務產業獲評福建省產業人才集聚基地。

在體制機制改革上,創新人才評價標準,賦予用人主體自主權,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思明區積極貫徹中央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精神,在“党管人才”的基礎上,探索引入市場化、社會化的人才管理服務體系,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在全省率先出臺《思明區引進和扶持總部經濟和重點產業人才暫行辦法》,改變以往政府在人才評價、選用、激勵上大包大攬的做法,“不以學歷職稱論英雄”,以人才的實用性為考核標準,充分發揮用人主體在人才培養、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導作用,切實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改進人才考核評價機制。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制度能充分調動人才履職的自覺性和示範帶動的積極性。思明區實行拔尖人才任期目標管理責任制和“雙百”人才企業年度考核制度,將人才管理與年度量化考核相結合,客觀評定人才在過去一年度的實績表現,建立“一人一檔”。

在人才資源配置上,重市場、強協同,促進人才工作模式由“單打獨鬥”向“群策群力”轉變。

人才是最寶貴的社會資源,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讓市場主導人才資源配置,能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人才創新創造創業的活力。思明區近年來積極整合各方資源,依託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引進人才、評價人才、服務人才。一是“築巢引鳳”,加快觀音山、軟體園二期、龍山文創園、曾厝垵文創村等創新創業聚集區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打造各具特色眾創空間,持續凸顯園區載體的人才窪地效應,同時引入任仕達等世界500強獵頭公司,發揮專業機構在人才資源儲備、人才評價等方面的優勢,引進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二是優化環境,引進專業社會化服務機構,開展具有針對性、專業性的特色人才服務。打造人才服務驛站、英才俱樂部,建設多類型人才公寓,為不同層次人才緩解住房壓力,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目前已形成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力量參與其中的人才工作格局。

在政策體系制定上,圍繞產業轉型,實現人才與產業同頻共振。作為廈門市的中心城區,思明區立足“高新特”產業發展方向和“1+6”主導產業路徑,構建人才、項目、產業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自2012年起實施“英才計畫”,把人才工作貫穿于推進創新發展過程中,形成與“產業鏈”相匹配的“人才鏈”。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和人才供求需要,先後出臺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教育人才、金融人才、臺灣青年以及培育拔尖人才、扶持總部經濟和重點產業人才、加快互聯網經濟發展、推動特色樓宇建設、企業改制上市等政策,形成促進產業與人才發展齊頭並進的政策體系格局,為吸才聚才效應凸顯提供政策體系支撐。

近年來,思明區大力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產業佈局基本形成。 2016年全區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7%。在軟體資訊等具備優勢條件的領域,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攜帶產業化項目的領軍人才不斷集聚;在總部、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具備國際視野、善於資本運作的骨幹人才不斷集聚;在文創、旅遊等新興“綠色”產業領域,設計能力突出、品牌效應顯著的緊缺人才不斷集聚。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要創新驅動發展,更要以“人才引擎”推動創新、引領發展。對人才,思明區向來不遺餘力。今年,思明區將堅決貫徹中央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精神,繼續優化人才政策體系和運行機制,以更高的思路、更寬的視野、更大的手筆,圍繞建設“五大發展”示範市,加速集聚人才要素,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援。

“人才不再以學歷、職稱‘論英雄’,企業給予高薪的即是企業認定的人才,即是政府應當扶持的人才。”思明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思明區注重量體裁衣,創新標準選人才,根據區情和企業類型劃定標準,將個人所得稅(即薪酬)水準作為申報條件,讓作為企業中堅力量的技術人才、中層人員不因為學歷、職務的限制得不到扶持。同時,將貢獻與獎勵掛鉤,對人才按其繳納個人所得稅區級留成部分的額度給予獎勵,符合條件的人才還可申請購房補貼、租房補貼和子女就學政策,改變了以往政策的“平均主義”,在人才中形成良好的激勵效應,真正形成人才向企業集聚,企業支持人才發展的格局。

政策領航,搭建起產業和人才集聚的“強磁場”。思明區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全區共對接落戶國家“千人計畫”人才1名、省“百人計畫”人才8名、市“雙百計畫”人才56名,擁有市區兩級拔尖人才40名、臺灣特聘專家6名、總部經濟和重點產業人才163名、省市級教育人才近300名、文創人才逾730名,人才“引力”凸顯,產業人才不斷彙聚。

案例2

解決後顧之憂

青年公寓為人才提供圓夢樂土

“青年公寓讓像我們這樣剛來廈門打拼的青年人才有了安家落腳之處,這裡是我們的圓夢樂土。”28歲的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福建有限公司客服部經理鄭綿綿對記者說。

昨日,鄭綿綿興致勃勃地帶記者參觀了位於前埔的泊寓·環島山莊青年公寓:房間不大但溫馨舒適,床後的背景牆是綠色的,簡約時尚,富有活力。床上已經配好了席夢思床墊,鄭綿綿特地用手按了按,“特別柔軟,睡著很舒服。”書桌擺放在窗前,視野開闊,光線充足;衣櫃、空調、衛浴等日常家居用品和電器應有盡有。“可以直接‘拎包入住’,而且是免費的。”

來到樓下的公共區域,這裡就像一個充滿小資情調的咖啡廳,年輕人可以在這裡聚餐、健身、休閒,還可以看電影。“清明小長假,我們幾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在共用廚房一起做飯,展示廚藝,分享美食,特別有意思。”鄭綿綿笑著說,這裡成了青年會所,讓大家廣交朋友,更快更好地融入廈門城市生活。

鄭綿綿說,住在公寓生活特別方便,早上可以搭班車去公司上班,公寓附近也有公共自行車停放點,維修和清潔、門禁管理、網路覆蓋等生活配套均有保障。剛入住的時候,網路不穩定,我們反映後,馬上得到了改善。而且,物業安排了接駁車連接公寓和BRT車站。“青年人才公寓便利舒適的住宿環境,讓有夢想的年輕人感受家一般的溫馨。”

解決人才住房問題,消除人才後顧之憂,始終是思明區人才服務保障的重要課題。早在2012年,思明區實施“英才計畫”,率先推出人才公寓,選址環境優美的東坪花園社區,入選思明區“英才計畫”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高層次教育人才本人及家人,暫時未能解決住房的人才均可申請入住,3年內免收租金。

2016年年底,思明區再次推出了“思明·青年人才公寓”,為青年人才提供小戶型公寓,1年內免收租金,降低人才來廈就業創業初期的生活成本。同時,配套提供創新講座、創業輔導、企業管理、心理諮詢等多樣化服務,助力人才成長。申報物件面向兩類人群——區屬機關、企事業單位引進的全國高等院校和各類研究機構畢業的博士研究生;入職于思明區“1+6”現代產業體系佈局內企業的中高端管理人員、技術骨幹。要求年薪不低於20萬元,非廈門戶籍,年齡不超過45歲,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在廈無房產。目前已建公寓近2000套,入住逾千人次,入住率達70%以上。

除此之外,思明區還推出了惠及廣大人才的安家住房補貼。在人才自主購房或入住人才公寓前,對經認定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總部經濟和重點產業人才提供每月最高4000元租房補貼,補貼期限3年。對由區教育局直招進思明教育系統區屬公辦學校就業的“985”“211”重點高校的優秀畢業生,給予2年內每月最高1500元的人才安家費。各類住房補貼“多管齊下”,降低人才安家成本。

思明區頻頻開出住房“良方”,幫助人才在廈安居,使“候鳥式”人才迅速轉變為“棲鳥式”人才,保持人才創業創新的“持久力”。

【書記談人才】

發揮中心城區優勢

促進人才驅動力轉化

中共思明區委書記 游文昌

近年來,思明區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圍繞產業、城市、社會三大轉型,把集聚人才、創新驅動作為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和提升區域綜合實力的核心抓手,著力打造宜商、宜業、宜居的人才發展生態環境。一方面,大力實施“英才計畫”,高層次人才、領軍型創業人才、實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不斷集聚,產業人才、教育人才、文創人才、社工人才等各領域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格局不斷優化;另一方面,強化人才配套服務,充分發揮中心城區的地緣、人緣、服務功能及教育、醫療等社會基礎資源優勢,逐步營造出“遠者來,近者悅”的人才工作環境,形成人才競相發展、“幸福思明”全面建設的格局。2017年,思明區現代服務產業獲評福建省產業人才集聚基地。

在體制機制改革上,創新人才評價標準,賦予用人主體自主權,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思明區積極貫徹中央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精神,在“党管人才”的基礎上,探索引入市場化、社會化的人才管理服務體系,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在全省率先出臺《思明區引進和扶持總部經濟和重點產業人才暫行辦法》,改變以往政府在人才評價、選用、激勵上大包大攬的做法,“不以學歷職稱論英雄”,以人才的實用性為考核標準,充分發揮用人主體在人才培養、吸引和使用中的主導作用,切實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改進人才考核評價機制。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制度能充分調動人才履職的自覺性和示範帶動的積極性。思明區實行拔尖人才任期目標管理責任制和“雙百”人才企業年度考核制度,將人才管理與年度量化考核相結合,客觀評定人才在過去一年度的實績表現,建立“一人一檔”。

在人才資源配置上,重市場、強協同,促進人才工作模式由“單打獨鬥”向“群策群力”轉變。

人才是最寶貴的社會資源,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讓市場主導人才資源配置,能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人才創新創造創業的活力。思明區近年來積極整合各方資源,依託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引進人才、評價人才、服務人才。一是“築巢引鳳”,加快觀音山、軟體園二期、龍山文創園、曾厝垵文創村等創新創業聚集區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打造各具特色眾創空間,持續凸顯園區載體的人才窪地效應,同時引入任仕達等世界500強獵頭公司,發揮專業機構在人才資源儲備、人才評價等方面的優勢,引進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二是優化環境,引進專業社會化服務機構,開展具有針對性、專業性的特色人才服務。打造人才服務驛站、英才俱樂部,建設多類型人才公寓,為不同層次人才緩解住房壓力,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目前已形成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力量參與其中的人才工作格局。

在政策體系制定上,圍繞產業轉型,實現人才與產業同頻共振。作為廈門市的中心城區,思明區立足“高新特”產業發展方向和“1+6”主導產業路徑,構建人才、項目、產業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自2012年起實施“英才計畫”,把人才工作貫穿于推進創新發展過程中,形成與“產業鏈”相匹配的“人才鏈”。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和人才供求需要,先後出臺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教育人才、金融人才、臺灣青年以及培育拔尖人才、扶持總部經濟和重點產業人才、加快互聯網經濟發展、推動特色樓宇建設、企業改制上市等政策,形成促進產業與人才發展齊頭並進的政策體系格局,為吸才聚才效應凸顯提供政策體系支撐。

近年來,思明區大力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產業佈局基本形成。 2016年全區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7%。在軟體資訊等具備優勢條件的領域,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攜帶產業化項目的領軍人才不斷集聚;在總部、金融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具備國際視野、善於資本運作的骨幹人才不斷集聚;在文創、旅遊等新興“綠色”產業領域,設計能力突出、品牌效應顯著的緊缺人才不斷集聚。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要創新驅動發展,更要以“人才引擎”推動創新、引領發展。對人才,思明區向來不遺餘力。今年,思明區將堅決貫徹中央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精神,繼續優化人才政策體系和運行機制,以更高的思路、更寬的視野、更大的手筆,圍繞建設“五大發展”示範市,加速集聚人才要素,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更加堅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