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瓷器施釉特點,資深收藏者都不一定全知道

在我國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末期,我們的祖先就用瓷土為原料,燒制出胎質灰白、器表無釉、火候較低的器皿,即所謂灰陶。約在奴隸社會初期的夏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工藝水準的提高,

人們又在瓷土中摻入一定數量的長石、石英等成份,燒制出胎質灰白、質地比較堅硬的器皿,就其燒結性能和堅硬程度而言,已不同於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但由於器表無釉,所以叫它為"原始素燒瓷"。

縹瓷

晉代浙江溫州一帶的甌窯所產青瓷,當時人們叫做縹瓷。晉潘嶽的《笙賦》中,有"傾縹瓷以酌雩"之句。縹瓷胎體細膩,呈色較白,白中略泛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較高。

縹,原是晉代一種淡青色的絲帛,甌窯青瓷的顏色很像這種縹,故借縹以名瓷,稱為縹瓷。

天目瓷

天目瓷原指福建建窯瓷盞。約在日本鐮倉時代,日本僧人來我國留學,從浙江天目山帶去建窯瓷盞,並稱這種瓷盞為"天目"。後來人們把黑瓷統稱天目瓷,

並在國內外有關陶瓷的論著中普遍使用。另有一說,認為這種黑色並略帶青紫、醬褐色的瓷器,最早發現于福建建安的天目山,所以叫天目瓷。

秘色瓷

所謂"秘色",據宋人解釋是:吳越國錢氏割據政權控制了越窯窯場,命令這些瓷窯專燒供奉用的瓷器,

庶民不得使用,所以叫"秘色瓷"。如趙麟在《候鯖錄》中說:"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立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謂之秘色"。但有人認為,"秘色"並非神秘之"秘",也不是統治階級所專有的意思,而是當時人們對青瓷那種色樣之統稱,就像晉代稱青瓷為縹瓷一樣。而日本的古陶瓷研究者認為:秘色即翡色,秘與翡乃一音之轉。

關於秘色瓷的質地和色澤,清人說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過之"。從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質地細膩原料的處理精細,多呈灰或淺灰色。胎壁較薄,表面光滑,器型規整,施釉均勻。從釉色來說,五代早期仍以黃為主,滋潤光澤,呈半透明狀;但青綠的比重較晚唐有所增加。其後便以青綠為主,黃色則不多見。

釉下三彩

是指青花和釉裡紅再加上以鐵為呈色劑的釉下豆青色三合一燒制而成的三色彩瓷。通常用青花繪背景,釉下豆青繪山石,釉裡紅繪秋葉或鶴頂紅。釉下三彩是清代康熙時期創燒的釉下彩新品種,以官窯器為多見,器物多為盤、筆筒、罐及瓶等。後世有少量仿製,但都難以達到康熙時期產品的品質。

釉下五彩瓷

是釉下彩瓷的一個細分類。相對於過去的釉上彩瓷,它具有五彩鮮豔、晶瑩潤澤、永不掉彩三大特點。它的出現比較晚,應是在清代中、晚期以後,現代工藝技術傳入中國之時而產生的。宣統年間湖南澧陵的湖南瓷業公司曾為宮廷燒制過這種釉下五彩器,並曾榮獲世界博覽會金獎。

一般釉下五彩工藝採用三次燒成:即先燒素胎,彩繪後再入窯固化彩料,最後加釉一次燒成,工藝較為複雜。而現代的釉下五彩器通常採用二次燒成法。這種工藝上的區別正好給我們提供了鑒定真偽器的科學依據。

絞胎瓷

所謂絞胎瓷,就是將白、褐兩種顏色的瓷土,相間揉和在一起,然後下絞、拉坯,製作成型;於是瓷胎上便出現白褐相間的紋理。由於絞揉的方式不同,紋理變化多端,或如木紋,或如鳥羽,或如行雲流水,或如朵朵鮮花。再經施釉焙燒,便是絞胎瓷。

絞胎瓷創燒于唐代。陝西、河南的唐墓,都有過這類瓷器出土;在鞏縣唐窯窯址,還曾發現絞胎瓷小花枕的殘片。宋代以後,絞胎瓷的燒造便終止了。

芒口瓷

採取覆燒法燒造的碗盤杯碟等器皿,因口沿無釉,露出骨胎 謂之"芒口",這種瓷器,叫芒口瓷。有些文獻中提到,北宋宮廷不用定瓷,就是因為有"芒"的原故。官僚貴族在使用時,則多用金、銀或銅鑲裝器口,一則可避其"芒",同時也可藉以誇富。

所謂覆燒法,就是將碗盤等器皿反扣著焙燒,儘管此出現"芒口"的缺點,但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所以得到普遍的推廣。景德鎮湖田窯就曾大規模生產芒口瓷。覆燒法為北宋中期(一說是五代時期)河北曲定窯首創,直到元代還很盛行。

馬可波羅瓷

西歐法、意等國,稱我國福建德化窯所產的白瓷為馬可波羅瓷,他們認為這種白瓷使馬可波羅在元代從中國帶回去的。也有些外國人將我國宋元時代輸出的白瓷,統稱為馬可波羅瓷。馬可波羅是義大利人,於1275年來到中國,因為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仕元十七年。他在《馬可波羅行記》中,描寫了在福建德化遊覽德見聞:"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雲州(德化),製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他從這裡帶回一些白瓷,是完全可能的。

祥瑞瓷

日本學術界對我國青花瓷的一種稱呼。據推斷,系指明末崇禎年間景德鎮出口的青花瓷。因日本滴翠美術館收藏的一件青花人物筒,上有崇禎八年的款銘,被稱之為"祥瑞";其製作風格和圖案裝飾,與景德鎮民窯中署"五良大甫吳祥瑞造"款的器物基本一致。

彩燒

在瓷器上進行彩繪後,再置於彩爐中進行低溫烘烤,謂之彩燒。瓷器顏料特別是粉彩顏料對彩燒工藝要求甚嚴,彩燒是否得當對彩瓷的呈色和品質有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彩燒時必須選擇最佳的溫度範圍,如粉彩的彩燒一般應在780--800度這間;其次要選擇適當的窯爐,採用適當的裝爐方法;同時還要選擇適當的升溫速度並準確地控制烘燒時間。

篦紋

陶瓷器紋飾。有梳齒紋、梳篦紋、連點狀紋、直線(或弧線)篦點紋、篦線紋、弧形紋、“字”字形紋等多種名稱。用梳狀器在坯體未幹時刺劃而成,其形式有刺的連續點紋與劃的平行線紋。廣泛應用於新石器時代陶瓷以及原始瓷器上。瓷器上也賞見,但一般多作為刻劃花紋的輔紋。

素三彩

明、清兩代景德鎮生產的,以黃、綠、紫三色釉為主的瓷器品種。素三彩是在澀胎上以彩釉填繪早已刻劃好的紋樣,再經低溫燒成。與唐三彩、宋三彩製作工藝相似,惟澀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黃、綠、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紅色,故稱素三彩。素三彩始於明代,正德時已極為精緻,清代康熙年間最為盛行。

各種色地的單彩瓷器。明代嘉靖、萬曆時期景德鎮官窯生產的特殊彩瓷品種,在燒成的白瓷或青花瓷上塗某一色為地,配另一色紋樣,如黃地紅彩、紅地綠彩、黃地紫彩等,色彩濃豔,對比強烈。

湖南電視臺《東方尋寶》報名:一五五七四八五七五四三(趙編導)

欄目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德雅路480號(湖南電視臺三樓) 一般說雜彩的地色與花紋均為低溫釉、彩,偶爾也有高溫地色、低溫紋飾的情況,如柿地綠彩瓷器等。雜彩以嘉靖朝為最盛,嘉靖本《江西大志·陶書》有詳細記載。景德鎮禦器廠舊址出土器底刻有“大明嘉靖年制”款的黃地藍彩標本,甚為罕見。

宋加彩

宋代釉上彩繪品種,在已燒成的瓷器上用色料加以繪畫,再經低溫烘烤而成。彩料有紅、綠、黃以及金、銀彩幾種,是中國最早的釉上彩。宋加彩始于河北定窯,最初僅用紅彩書字或金、銀彩繪畫。之後北方金代磁州窯、扒村窯及山東、山西某些瓷窯競相燒造,在一件器物上應用多種彩料。只用紅、綠兩色的,也稱“宋紅、綠彩”。也有以黑彩在釉下描繪輪廓線,釉上再填入其它彩色,宋加彩當為明、清五彩與鬥彩之前身。

宋三彩

宋、金時期生產的低溫彩色釉陶製品。由於正統觀念,過去把在金統治下北方地區燒制的彩色釉陶器也稱宋三彩。宋三彩主要採用刻劃方法進行裝飾。它是在第一次燒成澀胎後,按紋飾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經第二次燒成。宋三彩釉色豐富,在唐三彩、遼三彩的基礎上,除黃、綠、白三種主色外,尚有豔紅、烏黑,並新創一種翡翠釉,色澤青翠明豔。與唐三彩相比較,宋三彩畫面生動,填色規整,不見藍釉。器型以枕為大宗,畫面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黃釉褐彩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品種,早期僅用含鐵色料理繪畫,花紋呈褐色;又由於釉中含有少量的鐵分,在氧化氣氛中燒成,鐵充分氧化呈黃色,謂黃釉褐彩。後來加用含銅色料在氧化氣氛中呈綠色,為黃釉褐綠彩。如果在還原氣氛中燒成,使釉中的鐵與少量的氧結合,則呈青綠色澤,即青釉褐彩、青釉褐綠彩。

釉中彩

(一)將色料加點或彩繪於釉面之上,然後經高溫一次燒成的瓷器品種。由於色料熔入釉中,彩、釉結合緻密,有近似釉下彩的效果。古代屬釉中彩品種有:青釉褐斑、白釉綠斑、天藍釉紅斑、褐彩、綠彩、褐綠彩、黑釉鐵銹花等等。現代景德鎮和唐山燒制成功的高溫快燒顏料裝飾,同樣是採用釉中彩繪方法,所用色料十分豐富。也有人把這類裝飾方法稱作“高溫釉上彩”。釉中彩與釉上彩相比,具有無鉛毒、耐機械磨損和抗腐蝕性能的優點;它與釉下彩相比,具有呈色穩定、色面均勻的優點,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裝飾方法。

(二)現代湖南醴陵生產的釉下彩繪瓷器。其製作工藝是將施完釉的坯胎先經800℃低溫素燒,然後在這種半成品上彩繪,接著在花面上噴一層薄釉,再經高溫燒成。從表面看,彩在釉下,實質彩在二層釉的中間,是名融其實的釉中彩。

黑釉鐵銹花

北方瓷窯生產的釉中彩品種。在施掛黑釉的坯胎上,用富含氧化鐵的塗料繪畫花紋,然後經1300℃以上的高溫燒成。在緩冷過程中,釉層表面花紋處富集的鐵分,形成過飽和赤鐵礦(三氧化二鐵)晶體析出。由於赤鐵礦呈鐵銹紅色,故成為黑釉鐵銹花品種。

蘋果綠

豇豆紅的“窯變”異色。釉面苔綠連成片,其間泛現紅暈,近似新鮮蘋果的豐美色澤。蘋果綠的呈色機理,是製品在窯內最後階段誤被氧化,銅變成氧化銅,致使釉的大部或全部變成綠色。蘋果綠可以說是豇豆紅的失敗之作,然有“滿身苔點泛于桃花春浪間”的奇趣,是彌足珍貴的一個品種。

後世有少量仿製,但都難以達到康熙時期產品的品質。

釉下五彩瓷

是釉下彩瓷的一個細分類。相對於過去的釉上彩瓷,它具有五彩鮮豔、晶瑩潤澤、永不掉彩三大特點。它的出現比較晚,應是在清代中、晚期以後,現代工藝技術傳入中國之時而產生的。宣統年間湖南澧陵的湖南瓷業公司曾為宮廷燒制過這種釉下五彩器,並曾榮獲世界博覽會金獎。

一般釉下五彩工藝採用三次燒成:即先燒素胎,彩繪後再入窯固化彩料,最後加釉一次燒成,工藝較為複雜。而現代的釉下五彩器通常採用二次燒成法。這種工藝上的區別正好給我們提供了鑒定真偽器的科學依據。

絞胎瓷

所謂絞胎瓷,就是將白、褐兩種顏色的瓷土,相間揉和在一起,然後下絞、拉坯,製作成型;於是瓷胎上便出現白褐相間的紋理。由於絞揉的方式不同,紋理變化多端,或如木紋,或如鳥羽,或如行雲流水,或如朵朵鮮花。再經施釉焙燒,便是絞胎瓷。

絞胎瓷創燒于唐代。陝西、河南的唐墓,都有過這類瓷器出土;在鞏縣唐窯窯址,還曾發現絞胎瓷小花枕的殘片。宋代以後,絞胎瓷的燒造便終止了。

芒口瓷

採取覆燒法燒造的碗盤杯碟等器皿,因口沿無釉,露出骨胎 謂之"芒口",這種瓷器,叫芒口瓷。有些文獻中提到,北宋宮廷不用定瓷,就是因為有"芒"的原故。官僚貴族在使用時,則多用金、銀或銅鑲裝器口,一則可避其"芒",同時也可藉以誇富。

所謂覆燒法,就是將碗盤等器皿反扣著焙燒,儘管此出現"芒口"的缺點,但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所以得到普遍的推廣。景德鎮湖田窯就曾大規模生產芒口瓷。覆燒法為北宋中期(一說是五代時期)河北曲定窯首創,直到元代還很盛行。

馬可波羅瓷

西歐法、意等國,稱我國福建德化窯所產的白瓷為馬可波羅瓷,他們認為這種白瓷使馬可波羅在元代從中國帶回去的。也有些外國人將我國宋元時代輸出的白瓷,統稱為馬可波羅瓷。馬可波羅是義大利人,於1275年來到中國,因為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仕元十七年。他在《馬可波羅行記》中,描寫了在福建德化遊覽德見聞:"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雲州(德化),製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他從這裡帶回一些白瓷,是完全可能的。

祥瑞瓷

日本學術界對我國青花瓷的一種稱呼。據推斷,系指明末崇禎年間景德鎮出口的青花瓷。因日本滴翠美術館收藏的一件青花人物筒,上有崇禎八年的款銘,被稱之為"祥瑞";其製作風格和圖案裝飾,與景德鎮民窯中署"五良大甫吳祥瑞造"款的器物基本一致。

彩燒

在瓷器上進行彩繪後,再置於彩爐中進行低溫烘烤,謂之彩燒。瓷器顏料特別是粉彩顏料對彩燒工藝要求甚嚴,彩燒是否得當對彩瓷的呈色和品質有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彩燒時必須選擇最佳的溫度範圍,如粉彩的彩燒一般應在780--800度這間;其次要選擇適當的窯爐,採用適當的裝爐方法;同時還要選擇適當的升溫速度並準確地控制烘燒時間。

篦紋

陶瓷器紋飾。有梳齒紋、梳篦紋、連點狀紋、直線(或弧線)篦點紋、篦線紋、弧形紋、“字”字形紋等多種名稱。用梳狀器在坯體未幹時刺劃而成,其形式有刺的連續點紋與劃的平行線紋。廣泛應用於新石器時代陶瓷以及原始瓷器上。瓷器上也賞見,但一般多作為刻劃花紋的輔紋。

素三彩

明、清兩代景德鎮生產的,以黃、綠、紫三色釉為主的瓷器品種。素三彩是在澀胎上以彩釉填繪早已刻劃好的紋樣,再經低溫燒成。與唐三彩、宋三彩製作工藝相似,惟澀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黃、綠、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紅色,故稱素三彩。素三彩始於明代,正德時已極為精緻,清代康熙年間最為盛行。

各種色地的單彩瓷器。明代嘉靖、萬曆時期景德鎮官窯生產的特殊彩瓷品種,在燒成的白瓷或青花瓷上塗某一色為地,配另一色紋樣,如黃地紅彩、紅地綠彩、黃地紫彩等,色彩濃豔,對比強烈。

湖南電視臺《東方尋寶》報名:一五五七四八五七五四三(趙編導)

欄目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德雅路480號(湖南電視臺三樓) 一般說雜彩的地色與花紋均為低溫釉、彩,偶爾也有高溫地色、低溫紋飾的情況,如柿地綠彩瓷器等。雜彩以嘉靖朝為最盛,嘉靖本《江西大志·陶書》有詳細記載。景德鎮禦器廠舊址出土器底刻有“大明嘉靖年制”款的黃地藍彩標本,甚為罕見。

宋加彩

宋代釉上彩繪品種,在已燒成的瓷器上用色料加以繪畫,再經低溫烘烤而成。彩料有紅、綠、黃以及金、銀彩幾種,是中國最早的釉上彩。宋加彩始于河北定窯,最初僅用紅彩書字或金、銀彩繪畫。之後北方金代磁州窯、扒村窯及山東、山西某些瓷窯競相燒造,在一件器物上應用多種彩料。只用紅、綠兩色的,也稱“宋紅、綠彩”。也有以黑彩在釉下描繪輪廓線,釉上再填入其它彩色,宋加彩當為明、清五彩與鬥彩之前身。

宋三彩

宋、金時期生產的低溫彩色釉陶製品。由於正統觀念,過去把在金統治下北方地區燒制的彩色釉陶器也稱宋三彩。宋三彩主要採用刻劃方法進行裝飾。它是在第一次燒成澀胎後,按紋飾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經第二次燒成。宋三彩釉色豐富,在唐三彩、遼三彩的基礎上,除黃、綠、白三種主色外,尚有豔紅、烏黑,並新創一種翡翠釉,色澤青翠明豔。與唐三彩相比較,宋三彩畫面生動,填色規整,不見藍釉。器型以枕為大宗,畫面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黃釉褐彩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品種,早期僅用含鐵色料理繪畫,花紋呈褐色;又由於釉中含有少量的鐵分,在氧化氣氛中燒成,鐵充分氧化呈黃色,謂黃釉褐彩。後來加用含銅色料在氧化氣氛中呈綠色,為黃釉褐綠彩。如果在還原氣氛中燒成,使釉中的鐵與少量的氧結合,則呈青綠色澤,即青釉褐彩、青釉褐綠彩。

釉中彩

(一)將色料加點或彩繪於釉面之上,然後經高溫一次燒成的瓷器品種。由於色料熔入釉中,彩、釉結合緻密,有近似釉下彩的效果。古代屬釉中彩品種有:青釉褐斑、白釉綠斑、天藍釉紅斑、褐彩、綠彩、褐綠彩、黑釉鐵銹花等等。現代景德鎮和唐山燒制成功的高溫快燒顏料裝飾,同樣是採用釉中彩繪方法,所用色料十分豐富。也有人把這類裝飾方法稱作“高溫釉上彩”。釉中彩與釉上彩相比,具有無鉛毒、耐機械磨損和抗腐蝕性能的優點;它與釉下彩相比,具有呈色穩定、色面均勻的優點,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裝飾方法。

(二)現代湖南醴陵生產的釉下彩繪瓷器。其製作工藝是將施完釉的坯胎先經800℃低溫素燒,然後在這種半成品上彩繪,接著在花面上噴一層薄釉,再經高溫燒成。從表面看,彩在釉下,實質彩在二層釉的中間,是名融其實的釉中彩。

黑釉鐵銹花

北方瓷窯生產的釉中彩品種。在施掛黑釉的坯胎上,用富含氧化鐵的塗料繪畫花紋,然後經1300℃以上的高溫燒成。在緩冷過程中,釉層表面花紋處富集的鐵分,形成過飽和赤鐵礦(三氧化二鐵)晶體析出。由於赤鐵礦呈鐵銹紅色,故成為黑釉鐵銹花品種。

蘋果綠

豇豆紅的“窯變”異色。釉面苔綠連成片,其間泛現紅暈,近似新鮮蘋果的豐美色澤。蘋果綠的呈色機理,是製品在窯內最後階段誤被氧化,銅變成氧化銅,致使釉的大部或全部變成綠色。蘋果綠可以說是豇豆紅的失敗之作,然有“滿身苔點泛于桃花春浪間”的奇趣,是彌足珍貴的一個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