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神雕俠侶”程俊華、張文霞:閒居“雲霧山莊”,凝固新時代“閩都文化”

【人物名片】

程俊華,祖籍山東,1958年出生于福州,並在福州長大。1984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現為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福建省藝術館副研究員,

福建省雕塑學會副會長,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委會主任,福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張文霞, 1962年生於四川,長在四川。1985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工程系,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現擔任福建省輕工業研究所藝術創作室主任,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福州市美術家協會雕塑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夫妻二人在福州創建了雕塑工作室,30多年來,

或單獨創作、或聯合創作,被譽為雕塑界罕見的“神雕俠侶”。

福州新聞網記者 邱陵

程俊華和張文霞在《嚴複》雕像前合影。

福州市標《三山一水》矗立在五一廣場已經23年了,絕大多數福州人都見過這尊不銹鋼雕塑,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該作品出自程俊華、張文霞之手,

彼時他們年僅30歲上下,初出茅廬,鋒芒畢現。

2017年1月,福州地鐵1號線全線通車,兩面浮雕藝術牆《屏山古韻》和《地鐵風采》驚豔亮相,人們在領略福州悠久厚重的閩都文化時,得知主創團隊仍由程俊華、張文霞領銜,正是當年福州市標的作者,此時這對伉儷搭檔早已名揚天下,享有“神雕俠侶”的美譽。

前兩年,他們接到美國文化機構的邀請,去往他鄉異國作藝術交流和講學,

化身傳播閩都文化的使者:不僅將中國雕塑作品安在美國,還讓國外藝術家親睹壽山石雕的巨大魅力。

福州森林公園對面的“雲霧山莊”,是他們的工作室。裡面擺放著一座名為《自我雕琢》的雕塑作品。“人生伊始,原石一方,人人內心自我雕琢,自我修煉,終成大千世界。”他們說,不管是雕刻還是雕塑,藝術成長的過程,也是內心自我雕琢的過程。

2016年,美國的著名古城威明頓、亞特蘭大。

程俊華、張文霞的藝術理念跨越了國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得到了熱烈的反響,作品由市政府收藏,落成在藝術區和公共空間。

近日,福州新聞網《閩都大家》欄目記者踏入“雲霧山莊”,在雕塑、香茗間,聆聽頻繁奔波於中美兩國的程俊華娓娓道來,他們夫妻二人在泥、石、鋼、鐵世界裡一同創造藝術與美麗的生命旅程。

福州地鐵1號線通車了,程俊華特地來到自己創作的浮雕前留影,記錄這難忘的時刻。

歷經19個月,地鐵浮雕藝術牆亮相獲一片讚譽

近日,記者走進他們坐落在福州森林公園對面的工作室——雲霧山莊,四下環顧,只見院落裡錯落有致地栽種著各種花草樹木,數十尊大型雕塑別具匠心地安置其中。

前來開門的程俊華,戴著軍綠色的鴨舌帽,披一件棕色的工裝襯衫,腳踩一雙外觀普通的布鞋,言談舉止樸素隨和,與印象中特立獨行的藝術家相去甚遠。“搞城市雕塑,本來就要接地氣,曲高和寡不是我們追求的境界。”程俊華如此解釋穿衣打扮的風格。

甫一落座,程俊華沏來一壺清茶,話題就從地鐵站浮雕藝術牆說起——這是他們夫妻最近連袂創作的大型作品。

“從設計彙報到製作完成,經過近19個月的艱苦努力,現在看來可以打90分。”程俊華笑著說,他和夫人都是追求完美的人,也許哪一天又看出作品的不滿意之處,這個分數還得下降。

屏山站施工過程中進行了兩期文物考古,發掘了從漢到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遺跡和遺物,特別是西漢閩越國國都冶城遺址,勾勒了福州城2200多年的城市變遷。走進屏山站,青石浮雕《屏山古韻》展現了威武的鎮海樓、莊嚴的華林寺、繁茂的古榕、秀麗的屏山以及城隍廟、泰山廟、歐冶池、苔泉井等八個重要景點。

程俊華說,《屏山古韻》畫面中象徵吉祥的流雲氣韻生動,代表著對福州安寧祥和的美好祈願。“靜止的古建築是歷史長河的最好見證,我們用藝術的手法將八大景點融入作品,希望給地鐵添加閩越文化的氣息。”

整個浮雕選用了福建本土的青石,“作品一共用了33塊石材,恰好與福州的別稱“三山”諧音,這也是有趣的巧合。”程俊華說。

福州地鐵1號線屏山站內的浮雕《屏山古韻》由程俊華團隊創作而成。

在達道站裡,用紫銅鑄造的《地鐵風采》可算是現代抽象畫:無堅不摧的盾構機和錯綜複雜的地質斷層碰撞出四射的土石,錯落有致的工業元件飽含濃濃的機械感。程俊華說,一輛疾馳而出的列車,不僅象徵福州加速度,更懷揣著讓生活更美好的願景。

這次任務,由程俊華擔任藝術總監,張文霞是設計主創,與青年雕塑家王雲鵬、黃榮健密切合作,組成創作團隊。

尋找資料、組織探討、尋訪專家……程俊華說,開始創作前,團隊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直到2016年年初才開始進入創作階段。形成效果圖後,按比例先完成泥塑小樣,然後反復推敲確定成品並送去加工。

一開始,程俊華夫婦在美國指導團隊加工,後來感覺有些偏離設計方向,程俊華就從美國回到福州,親自在現場“督戰”,這才交出滿意答卷。

在安裝過程中,也碰到了不小的困難。張文霞舉例說,安裝現場需要電焊,而電焊會產生煙霧,現場的警報器就會響起,施工團隊通過吸塵抽風的辦法,解決了難題。另外,約15噸重的青石浮雕不能通過機械方式送入地鐵站,施工團隊通過人力運送的辦法,順利完成安裝。

2016年12月20日,兩面浮雕藝術牆竣工,成為福州“顏值”最高的地鐵站,網上一片讚譽。

福州地鐵1號線達道站內的浮雕《地鐵風采》同樣由程俊華團隊創作。

《張老三的快樂日子》系列作品之一落成于新疆烏魯木齊。

殊途同歸,結緣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紮根福州

程俊華祖籍山東,從小生長在福州,父母都不是藝術工作者,而他卻擁有令人稱奇的繪畫才能。

學畫,對他來說絕對是“無師自通”。小學二年級開始,他最喜歡四處搜集連環畫、小人書來臨摹,畫《西遊記》、《三國演義》的場景,惟妙惟肖,樂此不疲。

高中,儘管不是班上的宣傳委員,可每期的黑板報都被他“承包”了。畢業後,他被招工到福州瓷廠,做普通工人,邊學畫邊工作,一年後參加高考,第一志願填了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不料落選,遂進入第二志願——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與程俊華不同,張文霞出生於書香之家,其長輩都是教育工作者。爺爺張國棟,是小學校長和美術教師。父親張祖九曾是大學校長,同時也是徽派有名的寫意花鳥畫家;母親是民國時期的中文大學生,一手漂亮的毛筆正楷。書香墨韻的薰陶使張文霞從小就對繪畫和手工有濃厚的興趣。

程俊華、張文霞工作室一棟樓外牆,貼滿了青花瓷碎片,這是特意買回完整的瓷盤,砸碎了往牆上鑲嵌,凸顯與眾不同的造型。

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使得父母決定讓孩子在大學的專業上選擇理工科,張文霞也因此進入了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製造專業。但認識程俊華後,她堅定地走上從藝的道路。

1984年,年長一屆的程俊華畢業後回到家鄉福州,分配到福建省藝術館工作,這對熱戀的青年男女,面臨著兩地分離的困境。

“在上世紀80年代初計劃經濟體制下,畢業後,她原本要被安排回老家四川工作。”程俊華說,“當時,要想把外省生源的畢業生關係改派到福建,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程俊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了福建省人事局。當時的福建求才若渴,特地為張文霞開闢綠色通道,根據所學專業,將她分配到福建省輕工研究所,從此紮根福州。

取得成績後,他們向經辦此事的領導寄去一封明信片,對當年“破格”引進表示感謝。幾天後的電視新聞上,夫妻倆看到這位領導拿著明信片說:“我做人事工作幾十年,最大的欣慰就是收到這麼一封年輕人寄來的信,這些年輕人取得了一些成就,過了7年還記得我,向我彙報,這就是我甘當人梯的原因和動力。”他們深受感動。

程俊華

初出茅廬,福州市標《三山一水》露鋒芒

程俊華自嘲,搞雕塑幹的是體力活,特別是大型雕塑,他們夫妻就像工人。讓“神雕俠侶”跨入大型雕塑這一藝術創作的,是福州的市標。這也是他們收穫人生第一個標誌性成就的雕塑。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福州市要建一個城市標誌,開始向社會徵集創意。夫妻倆想參加,又有些掙扎:當時張文霞28歲,程俊華32歲,他們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沒幾年,擅長的是小型雕塑。兩個小年輕去競標,“中獎”幾率能有多少?

但他們還是決定一試。“其實不奢望入圍,只是徵集城標這麼大的事,我們經歷過也算是學習。”程俊華說。

經過數月構思和製作,他們抱著自己的作品——《三山一水》石膏模型去參加初評。到了初選現場,看到眾多的競爭對手,他們傻眼了。“很多都是美術學院的教授,有的是我們父輩、老師級的人物,他們的模型做得非常精緻、漂亮,有的帶來不銹鋼材料的三匹奔馬,有的製作了八個人物,分別拿著鋤頭、書本、電腦等。我們,只是做了坑坑窪窪的石膏模型,當時我想,肯定沒我們的戲了。”

結果出乎他們意料。評委認為,《三山一水》充滿創意和想像力:三山化為三顆明星,直插雲霄,一條閩江水環繞三山,養育福州兒女,寓意深刻。最終,當時由福州市領導和專家組成的評委會決定選用他們的創意。

矗立在福州市五一廣場上的市標——三山一水。

入圍的欣喜過後,迎接他們的是製作的極大的挑戰。城雕高達23.8米,重量以噸計,製作這種龐然大物,不但要瞭解地質結構,還要解決抗風抗震、焊接技術等難題。程俊華回憶,這些技術難題在學校沒學過,他們邊做邊學,費盡心思。兩年後,城雕終於交付。如今,《三山一水》仍矗立在福州五一廣場。

“這對我們來說,是極大的跨越。我們從製作小型雕塑跨越到大型雕塑;而且,城標作者的身份讓我們一下子揚名了。”程俊華說。

後來,除市標外,原本位於西門的《張伯玉植榕》、鼓山腳下的《嚴複像》、馬尾天馬山公園的《天馬飛騰》、南江濱公園的《風》、福州電視中心的《看世界的眼睛》等眾多雕塑均由他們創作。

程俊華說,他們對城市都有天生的敏感,總是能很快把握它的脈搏。城市離不開文化,在拉丁語裡,“文化”就是聚居的意思,和“城市”是同一個詞。

“你想想,那些有魅力的城市,讓我們嚮往的是什麼?幾乎都是文化意象。”他說,雕塑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果沒有這些,城市就只是一些街道、建築,沒有靈魂。

創作近30年來,豐富的藝術實踐指明:“一個城市,它的表情應該是友善的,故事是動人的,空間是有品質的。”

福州電視臺台標《看世界的眼睛》不銹鋼雕塑

崇尚自由隨性,追求藝術化語言表達時代靈魂

站在“雲霧山莊”門口,能看到他們刷在牆壁上的“地址”:福飛北路1001號。實際上,“1001號”是他們自己杜撰的門牌號碼,“1001是一千零一夜的含義,我們的山莊充滿童話王國的味道。”這,或許可以看出他們崇尚自由隨性的一面。

有一個系列的作品可以印證。北京奧運會前,張文霞看7歲的兒子胖乎乎的,笑起來很可愛,便與程俊華商量,決定一起創作反映快樂生活的系列作品,支援奧運,題材就取自她和兒子。文霞在家中排行老三,兒子也在同輩中排行老三,系列作品就取名《張老三的快樂日子》。

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全世界2000多件徵集參賽的雕塑作品中,只有48件能作為永久陳列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的室外大型雕塑。張文霞創作的《張老三的快樂日子》,其中一件《哎呀哎呀》獲得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城市雕塑設計方案佳作獎,改名為《快樂運動》,安放在鳥巢旁供遊人觀賞,這是福建省唯一入圍的雕塑作品。

《風中少女》落成于美國威明頓市。

2009年,同系列另一件作品又從全國的600名雕塑家的1080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喜獲“首屆徐悲鴻獎創作獎”。這次比賽的獲獎作品僅33件,代表了當代中國雕塑界的最高水準。

從事大型公共雕塑創作已近30年,他們的題材有紀念碑、主題雕塑、園林雕塑、人物雕塑……材料有鐵、銅、不銹鋼、花崗岩等。沉重的體量,巨型的作品,從他們的工作室裡被做出來,建立在各個地方的公共場所——從福州到全國各地。

“做女雕塑家,她是有遺憾的。在她最美的年華里,沒機會穿漂亮衣服不說,連乾淨衣服一年都穿不上幾回。”程俊華說,為了彌補遺憾,讓雕塑變得浪漫,2007年起,二人又轉向壽山石雕,延續自由舒適的創作態度。

壽山石雕和大型雕塑是有巨大差別的。雕塑對石料的使用,基本上是造型在先,想到哪裡,只要力學能夠支撐,就能做得出來。但壽山石雕刻是很受限定的,原石本身的形狀、色彩、質地對思維是一種限定。用程俊華的話說,做壽山石雕,是自己跟自己較勁。

張文霞有組壽山石雕叫“天使的微笑”,在溫潤如玉的芙蓉石上,那平靜而安詳的少女微笑,飄逸柔美的民族頭飾,美麗動人,風情萬種。在作品集中,她寫道:“凝視這些天之靈石時,總能感覺到有一個個精靈沉睡裡面,靜思幻想,精靈們從沉睡中蘇醒、萌動,拂去蒙在她們身上的億萬年煙塵,就能看到宛若天使般的微笑。”她做到了。

面對目前美術作品只注重外表包裝,忽視作品內涵的現象,程俊華夫婦始終執著于自己的方向,“作為藝術家,我們有責任用藝術的方式把時代的靈魂表達、展示出來。”

目前,這對“神雕俠侶”赴美進行學術交流活動,他們希望自己能走到更遠的地方,看到更豐富的文化,也將閩都文化“凝固”在雕塑或雕刻作品裡,帶到世界更多的地方。

《Be NOT Gone With The Wind》 仿銅雕塑落成於美國亞特蘭大市。

【各方評論】

林飛(著名壽山石雕刻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閒居山水之間,勤奮耕耘,程俊華和張文霞是雕塑藝術界著名的夫妻藝術家,創作了大量傳世之作,作品遍及中國,在藝術界有著“神雕俠侶”的美稱。張文霞有著深厚的學院派藝術功底,正值創作盛年的她,將大型雕塑藝術的語言與靈感引入了壽山石雕刻的創作,讓現代雕塑藝術和石雕藝術結合,以獨特的見解,在石雕藝術上巧施妙手,使壽山石雕作品具有獨特的風格,為壽山石雕藝術開創了一個新的方向。她在藝術領域裡的探索,讓她的作品具有更高的美學價值和收藏價值。

李倍雷(藝術評論家、教授):張文霞的城雕作品將構成因素與傳統雕塑語言融徹一體,借用不同的硬質材料包括色彩的選擇,使作品具有明確的視覺效應與語言空間。她的架上雕塑同樣具有不同凡響的藝術追求,從傳統的審美意象與現代人的思維中確立了自己的語言特徵,這種語言具有不可模仿性,難能可貴。同時,她也思考當下人感受的生活與體驗,試圖嘗試來自自身當下性。這三方面我們看到了張文霞雕塑藝術的追求過程。

張文霞與作品《張老三的快樂日子》

木辛(《福建雕塑》評論家):程俊華先生愛玩車,曾經玩過十幾部摩托車,開著北京吉普,嚮往東邊日出西邊雨的生活,還有身不錯的小功夫。程俊華先生喜歡體育,尤其是喜歡看武術、體操等展現人體形體力量與美感的體育項目。先生說,雖然踢球技術不高,但喜歡滿場奔跑的感覺,喜歡揮灑汗水的快感。他的城市雕塑在保持自己固有的造型語言的同時,不斷汲取當代藝術和傳統藝術的營養,在觀念和形態上不斷拓展更新,讓城市雕塑的藝術造型、藝術形態和空間環境、城市歷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既加強了雕塑的感染力,又改變了環境的審美和文化內涵,成為城市雕塑的傑出代表。

王雲鵬(福建省雕塑學會副秘書長):我是個幸運兒,碰到一個喜歡“雲”的老師,緣分使然讓程俊華先生夫婦對我也格外“偏愛”。和他們相處久了,會發現程俊華老師就是一個像雲一樣,無拘無束,嚮往自由浪漫的人,他和才女夫人張文霞並稱“神雕俠侶”。近幾年,他們厚積薄發、振翅東南,乘著海風又越向了大洋彼岸,帶著幾十年在中國文化沃土的深厚積累,為追求更加清晰的國際視野、追求最具力量和穿透力的藝術語言,雖年逾半百之年,重啟雲遊海外之舉,依舊保持強大的藝術激情,不斷給自己提出新的藝術命題,以一個藝術家的良知歌頌人性,那是真正源自靈魂深處的拷問,這樣的雕塑作品才能深意久遠、撼動人心。

施曉宇(福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我認為世界上的藝術家有兩種。一種是有異秉的天才,如西班牙畫家畢卡索,如法國雕塑家羅丹。另一種是後來居上的人才,如國畫家齊白石,如油畫家徐悲鴻。我覺得程俊華、張文霞夫婦屬於後一種人才。他倆具有相當的天賦,更多則是依靠後天的勤奮,不懈的努力,方才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衷心祝福這對卓有成就、在中國雕塑界號稱“神雕俠侶”的夫妻雕塑家移居美國後,在大洋彼岸繼續比翼齊飛,再創輝煌。

壽山石雕《天使的微笑》

【代表作品】

福州市標《三山一水》,大型石雕《嚴複》、《張伯玉植榕》,福州電視中心主題雕塑《看世界的眼睛》,閩江調水工程紀念碑,《張老三的快樂日子》系列作品獲首屆徐悲鴻獎、落地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壽山石雕《天使的微笑》,架上雕塑《雲中舞》系列作品。

張文霞創作的《張老三的快樂日子》系列作品之一被安放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取名《快樂運動》。

戴著軍綠色的鴨舌帽,披一件棕色的工裝襯衫,腳踩一雙外觀普通的布鞋,言談舉止樸素隨和,與印象中特立獨行的藝術家相去甚遠。“搞城市雕塑,本來就要接地氣,曲高和寡不是我們追求的境界。”程俊華如此解釋穿衣打扮的風格。

甫一落座,程俊華沏來一壺清茶,話題就從地鐵站浮雕藝術牆說起——這是他們夫妻最近連袂創作的大型作品。

“從設計彙報到製作完成,經過近19個月的艱苦努力,現在看來可以打90分。”程俊華笑著說,他和夫人都是追求完美的人,也許哪一天又看出作品的不滿意之處,這個分數還得下降。

屏山站施工過程中進行了兩期文物考古,發掘了從漢到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遺跡和遺物,特別是西漢閩越國國都冶城遺址,勾勒了福州城2200多年的城市變遷。走進屏山站,青石浮雕《屏山古韻》展現了威武的鎮海樓、莊嚴的華林寺、繁茂的古榕、秀麗的屏山以及城隍廟、泰山廟、歐冶池、苔泉井等八個重要景點。

程俊華說,《屏山古韻》畫面中象徵吉祥的流雲氣韻生動,代表著對福州安寧祥和的美好祈願。“靜止的古建築是歷史長河的最好見證,我們用藝術的手法將八大景點融入作品,希望給地鐵添加閩越文化的氣息。”

整個浮雕選用了福建本土的青石,“作品一共用了33塊石材,恰好與福州的別稱“三山”諧音,這也是有趣的巧合。”程俊華說。

福州地鐵1號線屏山站內的浮雕《屏山古韻》由程俊華團隊創作而成。

在達道站裡,用紫銅鑄造的《地鐵風采》可算是現代抽象畫:無堅不摧的盾構機和錯綜複雜的地質斷層碰撞出四射的土石,錯落有致的工業元件飽含濃濃的機械感。程俊華說,一輛疾馳而出的列車,不僅象徵福州加速度,更懷揣著讓生活更美好的願景。

這次任務,由程俊華擔任藝術總監,張文霞是設計主創,與青年雕塑家王雲鵬、黃榮健密切合作,組成創作團隊。

尋找資料、組織探討、尋訪專家……程俊華說,開始創作前,團隊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直到2016年年初才開始進入創作階段。形成效果圖後,按比例先完成泥塑小樣,然後反復推敲確定成品並送去加工。

一開始,程俊華夫婦在美國指導團隊加工,後來感覺有些偏離設計方向,程俊華就從美國回到福州,親自在現場“督戰”,這才交出滿意答卷。

在安裝過程中,也碰到了不小的困難。張文霞舉例說,安裝現場需要電焊,而電焊會產生煙霧,現場的警報器就會響起,施工團隊通過吸塵抽風的辦法,解決了難題。另外,約15噸重的青石浮雕不能通過機械方式送入地鐵站,施工團隊通過人力運送的辦法,順利完成安裝。

2016年12月20日,兩面浮雕藝術牆竣工,成為福州“顏值”最高的地鐵站,網上一片讚譽。

福州地鐵1號線達道站內的浮雕《地鐵風采》同樣由程俊華團隊創作。

《張老三的快樂日子》系列作品之一落成于新疆烏魯木齊。

殊途同歸,結緣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紮根福州

程俊華祖籍山東,從小生長在福州,父母都不是藝術工作者,而他卻擁有令人稱奇的繪畫才能。

學畫,對他來說絕對是“無師自通”。小學二年級開始,他最喜歡四處搜集連環畫、小人書來臨摹,畫《西遊記》、《三國演義》的場景,惟妙惟肖,樂此不疲。

高中,儘管不是班上的宣傳委員,可每期的黑板報都被他“承包”了。畢業後,他被招工到福州瓷廠,做普通工人,邊學畫邊工作,一年後參加高考,第一志願填了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不料落選,遂進入第二志願——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與程俊華不同,張文霞出生於書香之家,其長輩都是教育工作者。爺爺張國棟,是小學校長和美術教師。父親張祖九曾是大學校長,同時也是徽派有名的寫意花鳥畫家;母親是民國時期的中文大學生,一手漂亮的毛筆正楷。書香墨韻的薰陶使張文霞從小就對繪畫和手工有濃厚的興趣。

程俊華、張文霞工作室一棟樓外牆,貼滿了青花瓷碎片,這是特意買回完整的瓷盤,砸碎了往牆上鑲嵌,凸顯與眾不同的造型。

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使得父母決定讓孩子在大學的專業上選擇理工科,張文霞也因此進入了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製造專業。但認識程俊華後,她堅定地走上從藝的道路。

1984年,年長一屆的程俊華畢業後回到家鄉福州,分配到福建省藝術館工作,這對熱戀的青年男女,面臨著兩地分離的困境。

“在上世紀80年代初計劃經濟體制下,畢業後,她原本要被安排回老家四川工作。”程俊華說,“當時,要想把外省生源的畢業生關係改派到福建,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程俊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了福建省人事局。當時的福建求才若渴,特地為張文霞開闢綠色通道,根據所學專業,將她分配到福建省輕工研究所,從此紮根福州。

取得成績後,他們向經辦此事的領導寄去一封明信片,對當年“破格”引進表示感謝。幾天後的電視新聞上,夫妻倆看到這位領導拿著明信片說:“我做人事工作幾十年,最大的欣慰就是收到這麼一封年輕人寄來的信,這些年輕人取得了一些成就,過了7年還記得我,向我彙報,這就是我甘當人梯的原因和動力。”他們深受感動。

程俊華

初出茅廬,福州市標《三山一水》露鋒芒

程俊華自嘲,搞雕塑幹的是體力活,特別是大型雕塑,他們夫妻就像工人。讓“神雕俠侶”跨入大型雕塑這一藝術創作的,是福州的市標。這也是他們收穫人生第一個標誌性成就的雕塑。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福州市要建一個城市標誌,開始向社會徵集創意。夫妻倆想參加,又有些掙扎:當時張文霞28歲,程俊華32歲,他們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沒幾年,擅長的是小型雕塑。兩個小年輕去競標,“中獎”幾率能有多少?

但他們還是決定一試。“其實不奢望入圍,只是徵集城標這麼大的事,我們經歷過也算是學習。”程俊華說。

經過數月構思和製作,他們抱著自己的作品——《三山一水》石膏模型去參加初評。到了初選現場,看到眾多的競爭對手,他們傻眼了。“很多都是美術學院的教授,有的是我們父輩、老師級的人物,他們的模型做得非常精緻、漂亮,有的帶來不銹鋼材料的三匹奔馬,有的製作了八個人物,分別拿著鋤頭、書本、電腦等。我們,只是做了坑坑窪窪的石膏模型,當時我想,肯定沒我們的戲了。”

結果出乎他們意料。評委認為,《三山一水》充滿創意和想像力:三山化為三顆明星,直插雲霄,一條閩江水環繞三山,養育福州兒女,寓意深刻。最終,當時由福州市領導和專家組成的評委會決定選用他們的創意。

矗立在福州市五一廣場上的市標——三山一水。

入圍的欣喜過後,迎接他們的是製作的極大的挑戰。城雕高達23.8米,重量以噸計,製作這種龐然大物,不但要瞭解地質結構,還要解決抗風抗震、焊接技術等難題。程俊華回憶,這些技術難題在學校沒學過,他們邊做邊學,費盡心思。兩年後,城雕終於交付。如今,《三山一水》仍矗立在福州五一廣場。

“這對我們來說,是極大的跨越。我們從製作小型雕塑跨越到大型雕塑;而且,城標作者的身份讓我們一下子揚名了。”程俊華說。

後來,除市標外,原本位於西門的《張伯玉植榕》、鼓山腳下的《嚴複像》、馬尾天馬山公園的《天馬飛騰》、南江濱公園的《風》、福州電視中心的《看世界的眼睛》等眾多雕塑均由他們創作。

程俊華說,他們對城市都有天生的敏感,總是能很快把握它的脈搏。城市離不開文化,在拉丁語裡,“文化”就是聚居的意思,和“城市”是同一個詞。

“你想想,那些有魅力的城市,讓我們嚮往的是什麼?幾乎都是文化意象。”他說,雕塑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果沒有這些,城市就只是一些街道、建築,沒有靈魂。

創作近30年來,豐富的藝術實踐指明:“一個城市,它的表情應該是友善的,故事是動人的,空間是有品質的。”

福州電視臺台標《看世界的眼睛》不銹鋼雕塑

崇尚自由隨性,追求藝術化語言表達時代靈魂

站在“雲霧山莊”門口,能看到他們刷在牆壁上的“地址”:福飛北路1001號。實際上,“1001號”是他們自己杜撰的門牌號碼,“1001是一千零一夜的含義,我們的山莊充滿童話王國的味道。”這,或許可以看出他們崇尚自由隨性的一面。

有一個系列的作品可以印證。北京奧運會前,張文霞看7歲的兒子胖乎乎的,笑起來很可愛,便與程俊華商量,決定一起創作反映快樂生活的系列作品,支援奧運,題材就取自她和兒子。文霞在家中排行老三,兒子也在同輩中排行老三,系列作品就取名《張老三的快樂日子》。

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全世界2000多件徵集參賽的雕塑作品中,只有48件能作為永久陳列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的室外大型雕塑。張文霞創作的《張老三的快樂日子》,其中一件《哎呀哎呀》獲得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城市雕塑設計方案佳作獎,改名為《快樂運動》,安放在鳥巢旁供遊人觀賞,這是福建省唯一入圍的雕塑作品。

《風中少女》落成于美國威明頓市。

2009年,同系列另一件作品又從全國的600名雕塑家的1080件作品中脫穎而出,喜獲“首屆徐悲鴻獎創作獎”。這次比賽的獲獎作品僅33件,代表了當代中國雕塑界的最高水準。

從事大型公共雕塑創作已近30年,他們的題材有紀念碑、主題雕塑、園林雕塑、人物雕塑……材料有鐵、銅、不銹鋼、花崗岩等。沉重的體量,巨型的作品,從他們的工作室裡被做出來,建立在各個地方的公共場所——從福州到全國各地。

“做女雕塑家,她是有遺憾的。在她最美的年華里,沒機會穿漂亮衣服不說,連乾淨衣服一年都穿不上幾回。”程俊華說,為了彌補遺憾,讓雕塑變得浪漫,2007年起,二人又轉向壽山石雕,延續自由舒適的創作態度。

壽山石雕和大型雕塑是有巨大差別的。雕塑對石料的使用,基本上是造型在先,想到哪裡,只要力學能夠支撐,就能做得出來。但壽山石雕刻是很受限定的,原石本身的形狀、色彩、質地對思維是一種限定。用程俊華的話說,做壽山石雕,是自己跟自己較勁。

張文霞有組壽山石雕叫“天使的微笑”,在溫潤如玉的芙蓉石上,那平靜而安詳的少女微笑,飄逸柔美的民族頭飾,美麗動人,風情萬種。在作品集中,她寫道:“凝視這些天之靈石時,總能感覺到有一個個精靈沉睡裡面,靜思幻想,精靈們從沉睡中蘇醒、萌動,拂去蒙在她們身上的億萬年煙塵,就能看到宛若天使般的微笑。”她做到了。

面對目前美術作品只注重外表包裝,忽視作品內涵的現象,程俊華夫婦始終執著于自己的方向,“作為藝術家,我們有責任用藝術的方式把時代的靈魂表達、展示出來。”

目前,這對“神雕俠侶”赴美進行學術交流活動,他們希望自己能走到更遠的地方,看到更豐富的文化,也將閩都文化“凝固”在雕塑或雕刻作品裡,帶到世界更多的地方。

《Be NOT Gone With The Wind》 仿銅雕塑落成於美國亞特蘭大市。

【各方評論】

林飛(著名壽山石雕刻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閒居山水之間,勤奮耕耘,程俊華和張文霞是雕塑藝術界著名的夫妻藝術家,創作了大量傳世之作,作品遍及中國,在藝術界有著“神雕俠侶”的美稱。張文霞有著深厚的學院派藝術功底,正值創作盛年的她,將大型雕塑藝術的語言與靈感引入了壽山石雕刻的創作,讓現代雕塑藝術和石雕藝術結合,以獨特的見解,在石雕藝術上巧施妙手,使壽山石雕作品具有獨特的風格,為壽山石雕藝術開創了一個新的方向。她在藝術領域裡的探索,讓她的作品具有更高的美學價值和收藏價值。

李倍雷(藝術評論家、教授):張文霞的城雕作品將構成因素與傳統雕塑語言融徹一體,借用不同的硬質材料包括色彩的選擇,使作品具有明確的視覺效應與語言空間。她的架上雕塑同樣具有不同凡響的藝術追求,從傳統的審美意象與現代人的思維中確立了自己的語言特徵,這種語言具有不可模仿性,難能可貴。同時,她也思考當下人感受的生活與體驗,試圖嘗試來自自身當下性。這三方面我們看到了張文霞雕塑藝術的追求過程。

張文霞與作品《張老三的快樂日子》

木辛(《福建雕塑》評論家):程俊華先生愛玩車,曾經玩過十幾部摩托車,開著北京吉普,嚮往東邊日出西邊雨的生活,還有身不錯的小功夫。程俊華先生喜歡體育,尤其是喜歡看武術、體操等展現人體形體力量與美感的體育項目。先生說,雖然踢球技術不高,但喜歡滿場奔跑的感覺,喜歡揮灑汗水的快感。他的城市雕塑在保持自己固有的造型語言的同時,不斷汲取當代藝術和傳統藝術的營養,在觀念和形態上不斷拓展更新,讓城市雕塑的藝術造型、藝術形態和空間環境、城市歷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既加強了雕塑的感染力,又改變了環境的審美和文化內涵,成為城市雕塑的傑出代表。

王雲鵬(福建省雕塑學會副秘書長):我是個幸運兒,碰到一個喜歡“雲”的老師,緣分使然讓程俊華先生夫婦對我也格外“偏愛”。和他們相處久了,會發現程俊華老師就是一個像雲一樣,無拘無束,嚮往自由浪漫的人,他和才女夫人張文霞並稱“神雕俠侶”。近幾年,他們厚積薄發、振翅東南,乘著海風又越向了大洋彼岸,帶著幾十年在中國文化沃土的深厚積累,為追求更加清晰的國際視野、追求最具力量和穿透力的藝術語言,雖年逾半百之年,重啟雲遊海外之舉,依舊保持強大的藝術激情,不斷給自己提出新的藝術命題,以一個藝術家的良知歌頌人性,那是真正源自靈魂深處的拷問,這樣的雕塑作品才能深意久遠、撼動人心。

施曉宇(福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我認為世界上的藝術家有兩種。一種是有異秉的天才,如西班牙畫家畢卡索,如法國雕塑家羅丹。另一種是後來居上的人才,如國畫家齊白石,如油畫家徐悲鴻。我覺得程俊華、張文霞夫婦屬於後一種人才。他倆具有相當的天賦,更多則是依靠後天的勤奮,不懈的努力,方才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衷心祝福這對卓有成就、在中國雕塑界號稱“神雕俠侶”的夫妻雕塑家移居美國後,在大洋彼岸繼續比翼齊飛,再創輝煌。

壽山石雕《天使的微笑》

【代表作品】

福州市標《三山一水》,大型石雕《嚴複》、《張伯玉植榕》,福州電視中心主題雕塑《看世界的眼睛》,閩江調水工程紀念碑,《張老三的快樂日子》系列作品獲首屆徐悲鴻獎、落地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壽山石雕《天使的微笑》,架上雕塑《雲中舞》系列作品。

張文霞創作的《張老三的快樂日子》系列作品之一被安放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取名《快樂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