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帶你看懂最容易被忽視的10件文物,來自大英博物館的珍藏

國家博物館正在展出的“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非常有新意,展覽借助大英博物館豐富藏品中精選出的100件(套)文物,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借助文物的視角——遨遊世界歷史。展覽選取了“以物述史”這個獨特的立位,

幫助遊人瞭解文物背後的價值。

筆者參觀這個展覽後,發現展品俱是非常有價值的珍品,所以這次選取了一些重要卻容易會被遊人忽視的展品,來進行闡述。

權力與哲學(西元前700—西元100年)

青銅鎛,是春秋戰國時期包括商周時期非常重要的樂器。

它早先脫胎于鐘,編鐘的發音銀色不是很完美,就用鎛來配合它發聲,作為一種輔音樂器。到了後期隋唐時期,編鎛失去了地位,被編鐘所取代,名存實亡。編鎛基本上是由大到小進行演變的。早期的編鎛像編鐘一樣很龐大,後期就越來越小了。還有人說小型的編鎛被編鐘用來做定音用的工具。因為鐘在敲擊時間長了以後音色會發生一些變化,
所以需要用個頭比較小、敲擊頻率不高的編鎛用來校正音色。

“只識青銅鐘,不識青銅鎛?”

編鎛和青銅鐘的外形是有區別的,雖然都是橢圓形,但是鎛的口是平口的,鐘的口會有一些弧度。鐘發出的聲音比較雄渾沉穩,所以會作為主音樂器。這件文物造型紋飾是比較典型東周時期的青銅鎛,上面有回首的伏虎紐系,表面飾盤回紋。

阿馬拉瓦蒂大佛塔雕刻

印度南部安達洛王朝,與健陀羅藝術並存,是印度早期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據說是當時的地主移居此地,發現有很多遺跡,就移作他用,現在僅剩一些建築殘片。

“這是印度早期對信仰的重要詮釋。沒有信仰,如何創作出如此精美的石刻?”

這個殘片上雕有五頭蛇,

蛇在印度教中是那迦龍的化身。還有獅子,是在保護佛陀。阿馬拉瓦蒂大佛塔的建築遺跡非常精美,上面有高浮雕,刻畫的蛇和獅子都是印度教中非常經典的形象。獅子在中國的佛教中也有類似的形象,因為振聾發聵的獅吼,有讓人幡然醒悟的作用。所以在印度教和佛教中都會被看作是瑞獸。除了那迦龍和獅子外,還有滿天神佛的形象。都是印度教中非常具有特點的,
尤其是印度早期對於信仰非常重要的詮釋。如果沒有對印度教的信仰和深刻的認識,是無法製作出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藝術品的。

儀式與信仰(西元1—800年)

密特拉神像

密特拉是一位穿越眾多宗教的大神,很多宗教中都有他的影響或是傳說。比如說他是印度教當中的契約之神,在中國密特拉神演變成為了彌勒佛,是善的象徵。密特拉教早期是基督教最大的競爭者。據說基督教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也吸收了密特拉教中密特拉神的很多傳說。比如12月25日本來是密特拉神的生日,在基督教中變成了基督的誕辰。有人說密特拉神十二門徒的故事、最後的晚餐等等,也是從密特拉教的故事中吸收過來的,所以基督教極度排斥甚至大肆地打壓密特拉教。而且密特拉教非常特殊的是所有的教義和宗教儀式都非常神秘,也使得密特拉教成為世界上最神秘的宗教之一。

“一個極其古老,而又富有神秘色彩的宗教信仰。最古老的記載可追溯至西元前14世紀。”

這件造像表現的就是密特拉神屠牛的樣子。基督教中也有類似的慈悲學說,牛是人世間比較忠誠和博愛的象徵,密特拉神屠牛就代表一種自我救贖和犧牲,犧牲自我服務大眾。其中狗是他的助手,蛇和蠍代表邪惡,都在啃食這只溫柔善良的牛。代表用自我救贖的方式去救助勞苦大眾,並非只救善人不救惡人,而是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救助對象。

貿易與侵略(西元300—1100年)

瑪雅祭壇

瑪雅文化是美洲文化最長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早期文化之一。瑪雅文化的圖形圖案與我國3000年前的商周時期圖案非常相似,但是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相互影響關係、某種聯繫還有待考證,無法說明它們是否誰繼承了誰。

“宗教系統、天文曆法、文字,是古老的瑪雅文化最著名的三個特徵。”

這個祭壇是瑪雅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表現之一。瑪雅文化是以其複雜的宗教系統、天文曆法和文字而著名的。這個祭壇充分體現了這三部分。比如宗教,它刻畫的是陰間神的化身,在瑪雅被稱為白色恐怖。上面的圖案和紋飾記錄了瑪雅的天文曆法,還有所處的時間年代。還有上面的文字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莫切武士陶壺

莫切武士是生活在南美洲秘魯的,有可能他們建造了第一個國家組織,而且秘魯當時非常崇拜武士。所以在貴族墓葬中經常會出現武士陶壺隨葬品。說明當時南美洲的社會非常尚武。這些壺都做成武士,而且很可能是貴族武士。

“來自遙遠的南美洲的尚武之風。”

這個陶壺的樣子很傳神的,有典型的南美洲地域文化特徵,包括衣服上的捲曲的紋飾圖案、頭盔、體態特徵等等。

吉爾瓦的陶壺碎片

它是從亞洲地區飄洋過海來到非洲的坦尚尼亞的。這些碎片中包含中國的青瓷、青花瓷等等瓷器,這說明在十五十六世紀的時候,世界海上貿易的繁盛,也說明當時中國瓷器的那種神秘和藝術魅力被非洲人民所崇拜和喜愛。甚至與作為藝術品、工藝品擺放在家裡,有些是不會作為實用器。

“海上貿易的繁盛,產生了這些飄洋過海的貨品。”

這些碎瓷片見證了東非、中國和伊朗等地之間的貿易,它們通過印度洋來到了坦尚尼亞,它們多是生活的廢棄物,有些是被沖到岸上的,甚至在1948年發現之後,還會被有些人拾回重新使用。海上貿易之路非常重要的見證。

變革與調整(西元900—1550年)

濕婆和雪山神女像

濕婆神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是印度教造像中很典型的一個題材。濕婆是非常受尊重的神祗,他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主破壞,身兼創造的任務。印度教是三位一體的神學構建,濕婆、毗濕奴和梵天。其中,濕婆是信眾最廣、也是最普及的一個神。

他擁抱著他的妻子雪山神女,表現出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至於如何分辨此二尊神,是從腳踩的坐騎來辨認的。不僅濕婆神,毗濕奴也會擁抱自己的妻子,甚至是左右兩名妻子。這是非常典型也是非常有特點的印度教造像的造型。據說濕婆神有第三隻眼,可以放出神火,毀滅世間的一切事物,所以濕婆也被稱為破壞神。他的第三隻眼就是妻子雪山女神帕瓦地,捂住兩隻眼睛之後出現了第三隻眼。這個角度看不到第三隻眼,感興趣的觀眾可以找找看,是否在他的髮髻上。

元青花瓷盤

元青花不論是現在還是原來都是奢侈品的象徵。元代青花比較特殊,據統計,目前元青花整器全世界不超過300件,200多件都在國外收藏,中國只有不到100件。不過即使是一件元青花殘片,也是愛好者爭相收藏的對象,在收藏市場非常受追捧。這件元青花滿釉大瓷盤一般是中東地區國家,伊朗、伊拉克等國來中國定燒的,所以一般是作為出口外銷瓷銷往中東地區。

“花口、海水江崖、番蓮紋、滿釉的填色,令這只元青花瓷盤的身份昭然若揭。”

上面的番蓮紋和其他花卉都是中東地區所喜愛的圖案,他們喜歡釉色全部填滿的。而中國人喜歡的大多帶有留白,也就是空白處不上色或者不把顏色填滿。一種是出於原材料的節省,另外也是有傳統的遐想的意境。所以在當時,瓷器出口是一個很重要的創匯途徑。元代青花也是非常特殊的,元代也是青花的第一個發展高峰期。

而且這種大瓷盤出口到中東地區有些是作為日常生活的實用器使用的,用來盛水果吃手抓飯使用的。後來遠銷到歐洲後,作為貴族用來彰顯身份地位使用的,他們認為中國的青花瓷不僅大氣美觀,還帶有東方的神秘感。甚至認為傳說中的古老的東方法術會滲透到這些瓷盤中,可以有食物驗毒的功效。

路易斯棋子

發現於路易斯島,可能製作於挪威。代表了歐洲上層貴族對於桌面遊戲的喜愛。據記載,國際象棋是從印度傳到了歐洲。最早期的象棋裡的棋子只有步兵、騎兵、象兵和車兵三種士兵。後來傳到歐洲之後又加入了一些其他的角色。比如國王和皇后。把寶劍放在膝蓋上的就是國王,旁邊右手托腮的就是皇后。這個造型與當時的制度有關係,當時的皇后是沒有什麼權力的,所以塑造得相對弱一些。(看上去也比較憂鬱)

“一副棋子反映出的社會文化和制度。”

這個路易斯棋子是用海象牙製作的,在當時因為貿易中斷,象牙無法在歐洲進行流通,所以當時的貴族就採取了另一種替代品,就是海象牙,來製作這些小棋子或者其他物件。據說當時這種行為非常瘋狂,瘋狂到一天就屠殺八千隻海象,非常殘忍。但是這種行為滿足了歐洲宮廷上層貴族對遊戲的需求。所以可以說海象牙在當時是亞洲象牙、非洲象牙非常重要的替代品。

前面像塔一樣的造型是步兵,去人格化,在當時軍中地位比較低,大多是被徵用的農民。在戰爭中基本上是做貴族的炮灰了。所以在形象上人物特點不突出。

邂逅與連結(1500—1800年)

貝南飾板:奧巴與歐洲人

出土於奈及利亞的貝南城。是1500-1600年前的一件文物,是城堡或者宮殿的裝飾品。中間的人物是貝南王,是非洲貝南地區的國王。兩邊是國王身邊的大臣,大臣作當地的服飾打扮,腰上纏有鱷魚。這個鱷魚的裝飾說明這兩位大臣是被國外允許與歐洲商人進行貿易的。所以可以看出當時的非洲和歐洲貿易往來是非常密切的。沒有拍到的兩側還有左右兩個持洋槍的守衛,是歐洲人的形象。

“用外籍士兵彰顯地位的國王。”

這兩個歐洲人的造型也進一步說明當時的貝南王極其想證明自己的身份地位,讓歐洲的雇傭兵/戰士來保護他。奈及利亞在當時不管從文明發展程度還是國力上來說都是不及歐洲,所以他想從這個角度來彰顯自己作為一國之王的權利。

看到這裡,你一定不會錯過這些意義非凡的展品。

預祝觀展愉快!

- END -

作者蔡子游,十年首都博物館英語講解員經驗,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

在中國密特拉神演變成為了彌勒佛,是善的象徵。密特拉教早期是基督教最大的競爭者。據說基督教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也吸收了密特拉教中密特拉神的很多傳說。比如12月25日本來是密特拉神的生日,在基督教中變成了基督的誕辰。有人說密特拉神十二門徒的故事、最後的晚餐等等,也是從密特拉教的故事中吸收過來的,所以基督教極度排斥甚至大肆地打壓密特拉教。而且密特拉教非常特殊的是所有的教義和宗教儀式都非常神秘,也使得密特拉教成為世界上最神秘的宗教之一。

“一個極其古老,而又富有神秘色彩的宗教信仰。最古老的記載可追溯至西元前14世紀。”

這件造像表現的就是密特拉神屠牛的樣子。基督教中也有類似的慈悲學說,牛是人世間比較忠誠和博愛的象徵,密特拉神屠牛就代表一種自我救贖和犧牲,犧牲自我服務大眾。其中狗是他的助手,蛇和蠍代表邪惡,都在啃食這只溫柔善良的牛。代表用自我救贖的方式去救助勞苦大眾,並非只救善人不救惡人,而是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救助對象。

貿易與侵略(西元300—1100年)

瑪雅祭壇

瑪雅文化是美洲文化最長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早期文化之一。瑪雅文化的圖形圖案與我國3000年前的商周時期圖案非常相似,但是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相互影響關係、某種聯繫還有待考證,無法說明它們是否誰繼承了誰。

“宗教系統、天文曆法、文字,是古老的瑪雅文化最著名的三個特徵。”

這個祭壇是瑪雅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表現之一。瑪雅文化是以其複雜的宗教系統、天文曆法和文字而著名的。這個祭壇充分體現了這三部分。比如宗教,它刻畫的是陰間神的化身,在瑪雅被稱為白色恐怖。上面的圖案和紋飾記錄了瑪雅的天文曆法,還有所處的時間年代。還有上面的文字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莫切武士陶壺

莫切武士是生活在南美洲秘魯的,有可能他們建造了第一個國家組織,而且秘魯當時非常崇拜武士。所以在貴族墓葬中經常會出現武士陶壺隨葬品。說明當時南美洲的社會非常尚武。這些壺都做成武士,而且很可能是貴族武士。

“來自遙遠的南美洲的尚武之風。”

這個陶壺的樣子很傳神的,有典型的南美洲地域文化特徵,包括衣服上的捲曲的紋飾圖案、頭盔、體態特徵等等。

吉爾瓦的陶壺碎片

它是從亞洲地區飄洋過海來到非洲的坦尚尼亞的。這些碎片中包含中國的青瓷、青花瓷等等瓷器,這說明在十五十六世紀的時候,世界海上貿易的繁盛,也說明當時中國瓷器的那種神秘和藝術魅力被非洲人民所崇拜和喜愛。甚至與作為藝術品、工藝品擺放在家裡,有些是不會作為實用器。

“海上貿易的繁盛,產生了這些飄洋過海的貨品。”

這些碎瓷片見證了東非、中國和伊朗等地之間的貿易,它們通過印度洋來到了坦尚尼亞,它們多是生活的廢棄物,有些是被沖到岸上的,甚至在1948年發現之後,還會被有些人拾回重新使用。海上貿易之路非常重要的見證。

變革與調整(西元900—1550年)

濕婆和雪山神女像

濕婆神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是印度教造像中很典型的一個題材。濕婆是非常受尊重的神祗,他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主破壞,身兼創造的任務。印度教是三位一體的神學構建,濕婆、毗濕奴和梵天。其中,濕婆是信眾最廣、也是最普及的一個神。

他擁抱著他的妻子雪山神女,表現出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至於如何分辨此二尊神,是從腳踩的坐騎來辨認的。不僅濕婆神,毗濕奴也會擁抱自己的妻子,甚至是左右兩名妻子。這是非常典型也是非常有特點的印度教造像的造型。據說濕婆神有第三隻眼,可以放出神火,毀滅世間的一切事物,所以濕婆也被稱為破壞神。他的第三隻眼就是妻子雪山女神帕瓦地,捂住兩隻眼睛之後出現了第三隻眼。這個角度看不到第三隻眼,感興趣的觀眾可以找找看,是否在他的髮髻上。

元青花瓷盤

元青花不論是現在還是原來都是奢侈品的象徵。元代青花比較特殊,據統計,目前元青花整器全世界不超過300件,200多件都在國外收藏,中國只有不到100件。不過即使是一件元青花殘片,也是愛好者爭相收藏的對象,在收藏市場非常受追捧。這件元青花滿釉大瓷盤一般是中東地區國家,伊朗、伊拉克等國來中國定燒的,所以一般是作為出口外銷瓷銷往中東地區。

“花口、海水江崖、番蓮紋、滿釉的填色,令這只元青花瓷盤的身份昭然若揭。”

上面的番蓮紋和其他花卉都是中東地區所喜愛的圖案,他們喜歡釉色全部填滿的。而中國人喜歡的大多帶有留白,也就是空白處不上色或者不把顏色填滿。一種是出於原材料的節省,另外也是有傳統的遐想的意境。所以在當時,瓷器出口是一個很重要的創匯途徑。元代青花也是非常特殊的,元代也是青花的第一個發展高峰期。

而且這種大瓷盤出口到中東地區有些是作為日常生活的實用器使用的,用來盛水果吃手抓飯使用的。後來遠銷到歐洲後,作為貴族用來彰顯身份地位使用的,他們認為中國的青花瓷不僅大氣美觀,還帶有東方的神秘感。甚至認為傳說中的古老的東方法術會滲透到這些瓷盤中,可以有食物驗毒的功效。

路易斯棋子

發現於路易斯島,可能製作於挪威。代表了歐洲上層貴族對於桌面遊戲的喜愛。據記載,國際象棋是從印度傳到了歐洲。最早期的象棋裡的棋子只有步兵、騎兵、象兵和車兵三種士兵。後來傳到歐洲之後又加入了一些其他的角色。比如國王和皇后。把寶劍放在膝蓋上的就是國王,旁邊右手托腮的就是皇后。這個造型與當時的制度有關係,當時的皇后是沒有什麼權力的,所以塑造得相對弱一些。(看上去也比較憂鬱)

“一副棋子反映出的社會文化和制度。”

這個路易斯棋子是用海象牙製作的,在當時因為貿易中斷,象牙無法在歐洲進行流通,所以當時的貴族就採取了另一種替代品,就是海象牙,來製作這些小棋子或者其他物件。據說當時這種行為非常瘋狂,瘋狂到一天就屠殺八千隻海象,非常殘忍。但是這種行為滿足了歐洲宮廷上層貴族對遊戲的需求。所以可以說海象牙在當時是亞洲象牙、非洲象牙非常重要的替代品。

前面像塔一樣的造型是步兵,去人格化,在當時軍中地位比較低,大多是被徵用的農民。在戰爭中基本上是做貴族的炮灰了。所以在形象上人物特點不突出。

邂逅與連結(1500—1800年)

貝南飾板:奧巴與歐洲人

出土於奈及利亞的貝南城。是1500-1600年前的一件文物,是城堡或者宮殿的裝飾品。中間的人物是貝南王,是非洲貝南地區的國王。兩邊是國王身邊的大臣,大臣作當地的服飾打扮,腰上纏有鱷魚。這個鱷魚的裝飾說明這兩位大臣是被國外允許與歐洲商人進行貿易的。所以可以看出當時的非洲和歐洲貿易往來是非常密切的。沒有拍到的兩側還有左右兩個持洋槍的守衛,是歐洲人的形象。

“用外籍士兵彰顯地位的國王。”

這兩個歐洲人的造型也進一步說明當時的貝南王極其想證明自己的身份地位,讓歐洲的雇傭兵/戰士來保護他。奈及利亞在當時不管從文明發展程度還是國力上來說都是不及歐洲,所以他想從這個角度來彰顯自己作為一國之王的權利。

看到這裡,你一定不會錯過這些意義非凡的展品。

預祝觀展愉快!

- END -

作者蔡子游,十年首都博物館英語講解員經驗,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