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雞王:年收入480億,養雞全球第一,造就43位農民成億萬富翁

在溫氏有個傳說“你在清華隨便遇到個老頭很可能就是大師;你在溫氏隨便遇到個清潔工可能就是個千萬富翁”。

1983年,廣東新興縣農民溫北英組織了村子裡七戶人家,湊齊8000塊錢開始搞養殖。誰也沒想到30年後這個靠養雞和養豬的公司規模已經大得驚人,2015年銷售額近500億元。一年養豬超過1400萬頭,養雞超過7億隻,早年就有廣東人每吃3只雞就有1只來自溫氏的說法,在全世界也是數一數二的規模。市值曾經達2000億,一度超過平安銀行、萬科等企業。

同時造就了43名農民億萬富翁,還有將近6800名農民成了百萬甚至千萬富翁。

1932年,溫北英出生在新興縣一個小山村,從小就深受傳統儒家思想與六祖慧能禪宗思想的薰陶。他心中一直埋藏著顆“大同世界”的種子,希望人們都可以生活得更加好。

那個時候的溫老比大部分年輕人還是要努力,1955年從肇慶師範學校畢業,被分配到四會縣教書。他期望能通過傳播知識,

讓那些小孩子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更加精彩。

命運給了他磨難,1957年在那動盪的時期,他忍受過不公正的對待,無法施展教書育人的抱負。校長再也不敢留他教書了,於是讓他回到了老家石頭沖村。

回村後的溫北英,一段時間裡都鬱鬱寡歡,做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別人進了一些雞苗,溫北英突然有開一家養雞場的想法,因為在他們村,前襟新興江,後枕屋背山,山巒蒼翠,綠樹掩映,一直有養雞的習慣,以三黃雞聞名於粵西。

他並未自暴自棄,而是努力鑽研和實踐養雞技術,積累豐富經驗,成了一位鼎鼎有名的養雞能手。這為他日後辦起養雞公司、擔當重大責任打下了基礎。

然而,每天光喂雞就需要大筆的錢,

大家都是農村的,還哪裡有這麼多的錢啊。沒錢怎麼辦?去河裡撈河蝦,或者喂自己吃的口糧;買不起疫苗就到山上採摘藥材。

為了更好的管理,溫北英乾脆把家安在了養雞場,吃住都和雞一起,把它們當自己的孩子一樣,每天無微不至照顧。

後來,溫北英養的雞越來越好,很多人都不夠他養得好,他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雞王”。

直到1978年,溫北英已經在雞圈裡已經睡了20年了。

因為他養雞比較厲害,於是被安排在縣食品公司做起了養雞技術員。

改革春風吹滿大地,讓很多人蠢蠢欲動,有想下海經商的念頭,溫北英的二兒子溫鵬程就是其中一個。高中畢業後選擇了回農村和父親一起養雞。

於是,在1983年在廣東新興縣的一個小農村裡,溫北英和二兒子溫鵬程以及村裡幾個人合夥開了一家小小養雞場,取名為簕竹雞場,這就是溫氏集團的前身。

當時並沒有多少人會認為這群懷揣夢想的人會成功,溫老自己也沒有十足的勝算,只是直覺告訴他未來將會有無限可能。

養雞算是風險比較大的行業,投入比較大,而且收益還特別慢,通俗的講就是只有養大的雞才能換錢。

單獨開一個養殖場顯然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買地、建房、排水給水,哪一樣不是勞民傷財?同時,開養殖場需要雇傭大量工人,那時可沒有那麼多的農民工,何況是在偏遠的山區。工人要去哪裡找呢?

他們想到了自己的鄰居。從一開始的在農民家裡養雞,到由農民來成立家庭養殖場,溫氏沒有幻想著自己賺完最後一個銅板,而是真心實意地對農民兄弟姐妹們說:"親,來做我的小夥伴吧。"

提供雞苗、飼料、藥物和技術服務,並幫忙出售肉雞。這一創新,就是後來被社會各界高度評價的“公司+農戶”模式。

溫北英和溫鵬程堅持,沒有讓他們失望。公司慢慢好轉,銷路也慢慢打開了,在養雞業可是做得風生水起,1987年雞場的純利潤就達到了8萬多元,股東們都成了萬元戶,樂開了花。這在當時來說有如“神話”。

1994年3月16日,溫北英因長期高負荷的工作,最終積勞成疾,遺憾離開了,但他的精神財富卻影響了所有溫氏人。溫北英的離開,重任自然交到了兒子溫鵬程身上。

伴隨著企業的發展,溫鵬程也成長為一個傑出的沉穩內斂而充滿自信的企業領袖。接任後,這位年輕的總裁沒有辜負眾人厚望,把溫氏搞得更加有聲有色,使溫氏發展再上了一個臺階,短短十年集團的銷售額達到1億元。從單一行業到多元經營、從本地創業到跨地區合作的方向轉變,溫氏一步步跳出新興,跨向廣東,邁向全國……

2009年,溫氏集團上市肉雞6.77億隻、肉豬345萬頭,實現銷售收入167億元。集團現有合作農戶4萬多戶,戶均獲利3.6萬元,為新農村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

2014年,溫氏的肉雞上市量高達6.97億隻,肉豬上市量達1218萬頭,養雞全球第一,養豬全球第二。2015年,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營業收入達到480億。市值一度到2600億。

對於未來的發展版圖,溫氏的內部檔裡有一句話引人關注:“我們打算跳出以實業為主的傳統發展思路,探索走實業經營與資本經營相結合的增長方式,發揮資本優勢,走好企業經營的每一步。”

當時並沒有多少人會認為這群懷揣夢想的人會成功,溫老自己也沒有十足的勝算,只是直覺告訴他未來將會有無限可能。

養雞算是風險比較大的行業,投入比較大,而且收益還特別慢,通俗的講就是只有養大的雞才能換錢。

單獨開一個養殖場顯然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買地、建房、排水給水,哪一樣不是勞民傷財?同時,開養殖場需要雇傭大量工人,那時可沒有那麼多的農民工,何況是在偏遠的山區。工人要去哪裡找呢?

他們想到了自己的鄰居。從一開始的在農民家裡養雞,到由農民來成立家庭養殖場,溫氏沒有幻想著自己賺完最後一個銅板,而是真心實意地對農民兄弟姐妹們說:"親,來做我的小夥伴吧。"

提供雞苗、飼料、藥物和技術服務,並幫忙出售肉雞。這一創新,就是後來被社會各界高度評價的“公司+農戶”模式。

溫北英和溫鵬程堅持,沒有讓他們失望。公司慢慢好轉,銷路也慢慢打開了,在養雞業可是做得風生水起,1987年雞場的純利潤就達到了8萬多元,股東們都成了萬元戶,樂開了花。這在當時來說有如“神話”。

1994年3月16日,溫北英因長期高負荷的工作,最終積勞成疾,遺憾離開了,但他的精神財富卻影響了所有溫氏人。溫北英的離開,重任自然交到了兒子溫鵬程身上。

伴隨著企業的發展,溫鵬程也成長為一個傑出的沉穩內斂而充滿自信的企業領袖。接任後,這位年輕的總裁沒有辜負眾人厚望,把溫氏搞得更加有聲有色,使溫氏發展再上了一個臺階,短短十年集團的銷售額達到1億元。從單一行業到多元經營、從本地創業到跨地區合作的方向轉變,溫氏一步步跳出新興,跨向廣東,邁向全國……

2009年,溫氏集團上市肉雞6.77億隻、肉豬345萬頭,實現銷售收入167億元。集團現有合作農戶4萬多戶,戶均獲利3.6萬元,為新農村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

2014年,溫氏的肉雞上市量高達6.97億隻,肉豬上市量達1218萬頭,養雞全球第一,養豬全球第二。2015年,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營業收入達到480億。市值一度到2600億。

對於未來的發展版圖,溫氏的內部檔裡有一句話引人關注:“我們打算跳出以實業為主的傳統發展思路,探索走實業經營與資本經營相結合的增長方式,發揮資本優勢,走好企業經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