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家17代為英雄守墓380年,曾為守墓睡羊圈,如今卻後繼無人!

西元1630年,皇太極對明朝施以反間計,猜忌多疑的崇禎終於還是將袁崇煥下獄,給他定了最嚴重的“通敵叛國罪”,昭告天下後處以磔刑,割肉斷骨,不明就裡的百姓爭相食其肉碎其骨,

可憐一代忠臣良將落得如斯下場,屍骨無存,而他唯一的頭顱也不知所蹤。

到了清朝乾隆時期,乾隆皇帝為袁崇煥平反,世人終於知道袁崇煥的頭顱原來被他的一位姓佘的部將偷走並埋藏在自家的後院裡,日夜守護,一直到去世之前才將真相告訴子孫,並立下三條祖訓,要求後代:1、不准做滿清的官。2、袁將軍沒有子嗣,佘家世代必須要為他守靈,不准回鄉。3、死後葬于袁將軍旁。

1983年道光時期,有人輾轉打聽到了佘家,捐助資金幫助佘家為袁崇煥修建袁祠,並為袁崇煥和佘家先祖立碑,因佘家人不願意透露祖先名字,所以後世人們稱他為佘義士。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重點批示將袁祠列入文化遺產保護清單,但是文化大革命時期,

袁祠還是遭到了嚴重破壞。1955年,崇文區計畫在袁祠旁建59中學,於是徵用了佘家的住宅,佘家為了守墓沒有搬去住政府安排的住房,而是搬進了從前的羊圈,2002年才搬到了由羊圈改造的20幾平方的房子裡。

到了佘幼芝女士這代,已經是佘家自守墓以來的第十七代了,

本來佘家是不允許女人守墓的,但是原來的守墓人,佘女士的堂哥竟在某天突然離家出走消失了,於是她終於接下了這項祖輩世世代代交代的重任。隨後佘女士開始為修繕袁祠多次與北京政府進行了溝通,終於在1992年,北京市政府批示將袁崇煥的廟宇、祠堂、墓碑進行全方位的修繕,並已在2002年修繕完畢後對外開放。

袁祠雖然被國家接手並管理,佘女士仍然堅持著祖輩的遺訓,但是對於接下是否交棒給兒子她也是猶豫不決,可是在一次採訪中,當記者問佘家是否要這樣一直守下去的時候,佘女士的兒子堅定的說:“永遠”,著實讓佘女士感動不已,不過兒子所說的永遠卻是以另一種方式實現了。

2003年,東莞修建了袁崇煥紀念園,邀請佘女士過去工作,她因祖訓“不准回鄉”的規定拒絕了,於是東莞方面詢問是否可以讓她兒子焦平過去,兒子表示願意,可是在2003年6月24日,兒子發生車禍去世了,針對這一情況,園方表示可以將兒子的骨灰葬在袁崇煥紀念園衣冠塚附近,於是佘女士將兒子改名為佘焦平,完成了兒子“永遠”的“遺願”。佘氏一家經歷17代,為袁崇煥將軍守墓380年,他們對於國家無疑是有功的!

於是佘女士將兒子改名為佘焦平,完成了兒子“永遠”的“遺願”。佘氏一家經歷17代,為袁崇煥將軍守墓380年,他們對於國家無疑是有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