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西部首例MVC裝置誕生記

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術公司與以色列IDE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定。

新疆經濟報訊2017年2月14日,石河子海關對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術公司MVC外貿加工項目進行最後的監管驗收,正式宣佈項目圓滿竣工,一個新的產品誕生了!

精細的加工製造和完美的表現能力,詮釋著產品的生命。在這個生命的“孕育”過程中,凝結著林森明、陳承雲、範永軍、梁新江、何飛、陳雲濤、單衛等全體項目成員的智慧和汗水,他們攻克商務談判、技術突破、加工製造、品質檢驗等專案難點,

一次次扮演了決定以色列IDE公司的設計方案能否被市場接受的關鍵角色。

“中國製造”成就“以色列設計”。可以說,這是擁有60年機械製造歷史沉澱的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術公司製造水準的再一次昇華。MVC專案(MVC【MechanicalVaporCompression】是指機械蒸汽壓縮技術)作為中國西部首例MVC外貿合作加工項目,同時也是國內首例高含鹽稠油熱采污水機械壓縮蒸發資源化利用項目。該項目的成功對新疆油田淨化污水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技術示範作用;面對西部,

將對高鹽鹼苦鹽水淡化治理起到技術指導作用;輻射中亞,更對開拓環保高新技術及產品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數輪談判意外中的不意外

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術公司(以下簡稱工程技術公司)於1994年取得了國家一二類壓力容器設計許可證和製造許可證,通過了ISO9001品質保證體系認證,技術裝備齊全,

檢測手段先進,從設計、工藝、焊接、製造到檢測、計量等各個關鍵環節擁有一批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

2015年9月15日,工程技術公司經過多輪次非常艱苦的談判,與以色列IDE公司簽訂了兩套MVC油田污水機械壓縮蒸發裝置的一攬子製造合同,也標誌著以色列IDE公司對工程技術公司能力的認可。

“以色列IDE公司擁有世界一流水處理技術。這次輕鬆斬獲國際訂單,我們確實有些‘意外’的驚喜,

卻也並‘不意外’。”MVC專案經理林森明說道。

林森明所帶領的科研團隊致力於油田注汽鍋爐和油田環保治理研究已有十幾年,結合世界領先技術,不斷進行著深入的研究和技術的革新。他主持的一項研究成果也在環境工程領域國際頂級期刊《ScientificReports》上發表。

林森明說的“意外”是工程技術公司首次與發達國家合作,而“不意外”是他們早在2014年就著手瞭解IDE公司,並做了大量的調研和技術準備。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5年,由於專案需求,IDE公司希望在新疆範圍內尋找合作夥伴。該公司先後在新疆考察了多家公司,最終優選工程技術公司作為合作物件。

在合同簽訂過程中,工程技術公司、IDE公司和新疆油田公司物資供應總公司通過多輪洽談、郵件往來等形式,對MVC裝置所涉及的上千種零部件進行了工費核算,雙方不僅就裝置中的每一個零部件的價格逐一討論,而且對合同中的每一項條款都嚴謹斟酌。連續三天談判至深夜,合同最終簽字。

檔轉譯多領域全面發力

合同簽訂後,工程技術公司立即成立了由龐德新任組長、林森明任項目經理的專案組,專案組借鑒國際先進專案管理理念,構建扁平化管理模式,著手籌備全疆首個免稅工廠、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物資採購等相關事宜。

該專案加工技術規範手冊以及圖紙(全英文)近八百頁,專案組分兩組技術力量,一組進行加工技術規範手冊的轉譯工作,一組進行採購和加工圖紙的翻譯。

MVC圖紙使用的是ASME (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標準),除了對圖紙的專業理解,還要嚴格標準和材料的轉換。何飛、張曉彩就是翻譯圖紙的主力之一。

“筒體是整個MVC裝置的核心。結構複雜、體積龐大、配件眾多,並且加工精度非常高。”張曉彩說,如此複雜的結構卻只有3張總圖,密密麻麻的圖紙讓她想把不同的局部放大圖調換個位置都做不到,只好用製圖軟體自己邊畫邊理解,畫了好幾十個小單元,終於“吃透”了筒體圖紙。

在整個專案的技術資料翻譯和編制中,30余名技術人員完成了117種原材料的轉換替代和物資採購、783頁英文技術規範翻譯、與國標規範的等效替代、157份英文美標圖紙與國標圖紙的轉換、符合圖紙和規範要求的30多份近500頁中英文對照版、802項進口料件清單的翻譯和確認等大量前期工作,優質高效的技術檔轉譯工作為MVC專案的順利開工打響了“第一槍”。

巧思妙計推進項目快上快進

“製造過程的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MVC專案組在完成大量技術準備工作後,更是將大量的精力投注於現場施工的每一項環節中。

MVC 裝置高達10米、總長30.7米,筒體壁厚僅為10毫米,噸位重達240噸、裝配115萬個各種零部件,這些醒目的數字不斷提醒著參與加工製造的工作人員,這無疑是他們有史以來加工尺寸和重量最大的容器產品。

不僅如此,這兩套MVC裝置由28個大型部件組成。加工製造過程中涉及大型容器板材下料、組對、焊接、打磨、防腐、保溫、整體裝配、多材質、多工位複雜工藝管線的連接等大量工作。這些無一不考驗著工程技術公司的加工製造能力。

“MVC項目的許多大型部件超出了我們設備的加工範疇,我們必須想方設法完成加工。”工程技術公司九分公司經理陳強說,直徑長達5.5米的筒體主法蘭就是他們通過設計了一套工裝,拓寬了搖臂鑽機床的加工範圍,進而加工出來的。

主法蘭上40個孔的加工精度決定著整套裝置最終的組裝。負責鑽孔畫線的梁新江說:“為控制好中心十字線的誤差範圍,保障40個孔的間距一致,我們特意製作了符合長度要求的特種卡尺,並改變以往畫線習慣,從四個不同方向畫圓弧,避免一次畫圓弧可能造成的誤差。”

畫好了孔的位置和形狀,準備鑽孔時,為了提高鑽孔效率,工程技術九分公司又設計了一個可旋轉多功能底座,規避了重達1.2噸的主法蘭鑽孔加工吊裝風險,減輕工人勞動強度,提升了3倍的工作效率,同時避免了二次裝夾造成的誤差。

據理力爭“陣痛”後的蛻變

“加工製造MVC裝置主要有四大難點,一是加工精度要求高,二是工期有限制,三是製造難度大,四是首次製造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工程技術公司七分公司經理范永軍說。

單個筒體直徑4.8米,可是厚度卻只有10毫米,圓度誤差3毫米,在捲筒的過程中極易出現塌陷和卷偏的情況,曲率細微的偏差都會導致周長較大變化。如何實現“零對零”?

“我們的捲筒技術第一人邵永勝面對這種問題都直搖頭。”範永軍說,一開始卷了幾次都以失敗告終,當大家都很失落時,擁有37年容器製造經驗的陳承雲“力挽狂瀾”,他花了一個星期設計製作一套工裝胎具,最終一次性捲筒成功。並且每段筒節的圓度100%符合要求。

為確保蒸汽停留腔、壓縮機蓋等異徑元件的高精度製作要求。陳承雲對焊接、組對工序還設計製作了3套大型工裝胎具,應用了3套新工藝方法,實現了一次性製作合格。

“整個項目過程中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也有不少‘紅臉’的時候,但我們也用實力贏得了更多的信任。”技術人員白雲冰說起在壓縮機蓋製造中“一次爭執”的故事。

在加工之初,現場工人發現如果按圖紙尺寸來加工壓縮機蓋,那麼最終製作出的壓縮機蓋的錐度就與圖紙不符;如果保證錐度,又存在壓縮機蓋內部的許多零件安裝不上的問題。

經過多次交涉,IDE設計人員堅持認為圖紙沒有問題。爭執不下,加工工作只好暫停。眼看工期就要被耽誤了,陳承雲果斷決定,按照我方修正的錐度開始加工壓縮機蓋;同時,技術人員也用製圖軟體類比實物,論證該部件的圖紙尺寸。

最終結合實物和軟體模型,陳承雲他們說服了IDE公司的工作人員。這前後一共花費近一個月的時間,如果一開始陳承雲他們停下製作工作,被動等待,那麼只會耽誤工期。

同時,高級電焊工單衛在焊接環節也提出“不同聲音”。他根據多年來高壓容器的焊接經驗,針對IDE公司要求的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速度慢、探傷通過率低的問題,大膽採用埋弧焊工藝進行焊接,帶領班組人員在工期內高效完成筒體1萬多米焊縫的焊接,確保了產品品質。

正是在加工過程中的這些讓IDE公司“意想不到”的事,讓他們更加認可工程技術公司嚴謹自信的工作態度和成熟出色的加工水準。

匠人匠心,細節決定了品質

MVC專案對品質檢驗的要求十分嚴苛,更是超出國標的要求。在項目開展前期,品質控制人員王天榮按照工序編制了ITP(品質檢驗計畫),採用ASME品質控制程式、檢驗方法和檢驗工具,確保產品品質標準接軌國際水準。

在項目生產現場,資歷最深的質檢員姜萬國每天也穿梭在鋼鐵之間。

檢測時,他隨身帶的箱子裡面裝著紅外水平儀、經緯儀、遊標卡尺等30多件檢測工具,每一件都有著不同的用途,其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紅外線水平儀。他說,紅外線水平儀多用在建築工程上,這也是他第一次用在MVC這類超大容器產品檢測中。

“底座水準的定準,對MVC的整體組裝起到關鍵的作用,也是檢驗最難的。我們都知道,三點確定一個平面,但是要保證40個測點在長30米寬5米的同一水平面上卻是非常不容易的。”姜萬國和王敏兩位品質檢驗員在車間人員的配合下,測量、調整、再測量、再調整……直至達到圖紙要求。

除了尺寸精度檢測外,焊縫的品質檢測同樣重要。擁有國家特種設備無損檢測Ⅱ級資質的徐勇帶領他的檢測團隊,緊扣MVC焊接全過程進行無損跟蹤監測,綜合運用磁粉、射線、滲透等無損檢測方式,對筒體、底座近千處的環縱縫、不銹鋼管線、碳鋼管線進行嚴格檢驗判定,確保每一條焊縫達標。

MVC 裝置在防腐品質控制上也有相當高的要求,工程技術公司研究所質檢人員陳雲濤深有體會。據統計,在漆膜厚度、附著力的檢測過程中,他共完成了21300平方米的漆面上近40000個測點的檢測,相當於每0.5個平方米上就有一個測點,確保每一層防腐品質達標。

工程技術公司品質檢測站站長周立新說,細節決定產品品質。MVC裝置從每塊鋼板、每個部件到整體裝配,質檢人員通過使用不同的檢測方法和手段,對鉚焊件、機加工件、裝配件、焊縫、熱處理等每個環節設置停檢點,精細測量了19000處尺寸,出具了866份合格檢測報告,確保每一個零部件的尺寸符合圖紙要求。

最佳的製造,成就最好的設計

隨著鉚焊、機加工、預組對、內牆安裝等關鍵環節的有序進展,MVC裝置初具雛形。專案後期的裝配環節,更講究“精、細”二字。

裝配中換熱管安裝的工作量最大,僅是在6節筒體的前、中、後牆配鑽上萬個孔就不是容易的事。工作人員首先要裝上前、中、後牆才能校準孔的位置,然後畫線,再將前、中、後牆拆下來鑽孔,鑽完再安裝上。裝完管板開始穿管作業,單一節筒體內就有多達一萬多根的不銹鋼換熱管,這些換熱管在安裝時要穿過筒體內的前牆、中牆和後牆上3萬多個孔,從而把它們架在筒體內。“每個孔小到只有直徑27毫米,而且孔間距只有3到4毫米,直徑4米的空間穿滿直徑24mm的11700根換熱管,穿管到最後的空間僅能容下一個人平躺著操作。”工程技術公司九分公司先後組織了97名工作人員三班倒,他們不斷摸索總結方法,原本需要兩周才能完成一筒節穿管,到後期僅需要6天時間,最快一天三個班穿管3600根。

伴隨著整個“孕育”過程臨近尾聲,到了最後整體總裝的關鍵環節,這是對前期製造部件品質的整體檢驗。

不論是技術上,還是安全上,都是工程技術公司副經理、總機械師向新勝和專案經理林森明心裡最牽掛的。向新勝根據二十多年的機械製造經驗以及對裝置的深刻理解,嚴格把控場地規劃、吊裝、調節、緊固等每一個細節。

整個裝配過程由專業吊裝人員指揮,HSE管理人員旁站監督,作業人員通過吊裝工藝、組裝工藝、連接工藝的優化,使用航吊設備離地4米高處組對所有的外殼,完成全長30米大型鋼構件的高精度組對,同心度誤差僅為3mm。

2016年12月12日,隨著第二套裝置最後一節筒節的順利安裝,也標誌著專案的圓滿收官。林森明激動地說:“新產品出廠指日可待!”

實力和實力的握手歷時一年的加工製造,2017年2月14日,工程技術公司MVC專案經理林森明與IDE公司項目經理NeulanderRon就外貿加工專案MVC裝置的交貨狀態及交接細節達成一致,簽署了專案完工備忘錄。

同日,石河子海關人員在工程技術公司、新疆油田公司物資管理總公司相關領導的陪同下,對

MVC 外貿加工項目出口成品的監管驗收,正式

宣佈項目圓滿竣工。

MVC 專案的成功,是一次勇闖海外市場的挑戰,一次跨國交流合作的思想碰撞,一次高端製造技術的升級突破,一次接軌歐美標準的精品工程,一次先進管理模式的創新實踐,更是一次聚集眾人智慧的團隊成就。

整個項目的進展受到新疆油田公司的高度重視,總經理楊學文多次關注專案進展,公司黨委書記陳新發接見了以色列IDE公司副董事長。2016年5月24日,在新疆油田公司副總經理聶海光的主持下,工程技術公司經理龐德新與以色列IDE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吉萬簽訂了戰略合作協定。

MVC 裝置的誕生,完美詮釋了工程技術公司勇於創新的管理思路、敢於突破的技術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過專案的開展,工程技術公司零距離接觸國際商業運作模式,面對面感悟歐美先進設計理念,交流提升品質管制方法,幹好了一個項目,鍛煉了一支隊伍,培養了一批人才,為公司打開更為廣闊的市場奠定了基礎。

而且對合同中的每一項條款都嚴謹斟酌。連續三天談判至深夜,合同最終簽字。

檔轉譯多領域全面發力

合同簽訂後,工程技術公司立即成立了由龐德新任組長、林森明任項目經理的專案組,專案組借鑒國際先進專案管理理念,構建扁平化管理模式,著手籌備全疆首個免稅工廠、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物資採購等相關事宜。

該專案加工技術規範手冊以及圖紙(全英文)近八百頁,專案組分兩組技術力量,一組進行加工技術規範手冊的轉譯工作,一組進行採購和加工圖紙的翻譯。

MVC圖紙使用的是ASME (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標準),除了對圖紙的專業理解,還要嚴格標準和材料的轉換。何飛、張曉彩就是翻譯圖紙的主力之一。

“筒體是整個MVC裝置的核心。結構複雜、體積龐大、配件眾多,並且加工精度非常高。”張曉彩說,如此複雜的結構卻只有3張總圖,密密麻麻的圖紙讓她想把不同的局部放大圖調換個位置都做不到,只好用製圖軟體自己邊畫邊理解,畫了好幾十個小單元,終於“吃透”了筒體圖紙。

在整個專案的技術資料翻譯和編制中,30余名技術人員完成了117種原材料的轉換替代和物資採購、783頁英文技術規範翻譯、與國標規範的等效替代、157份英文美標圖紙與國標圖紙的轉換、符合圖紙和規範要求的30多份近500頁中英文對照版、802項進口料件清單的翻譯和確認等大量前期工作,優質高效的技術檔轉譯工作為MVC專案的順利開工打響了“第一槍”。

巧思妙計推進項目快上快進

“製造過程的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MVC專案組在完成大量技術準備工作後,更是將大量的精力投注於現場施工的每一項環節中。

MVC 裝置高達10米、總長30.7米,筒體壁厚僅為10毫米,噸位重達240噸、裝配115萬個各種零部件,這些醒目的數字不斷提醒著參與加工製造的工作人員,這無疑是他們有史以來加工尺寸和重量最大的容器產品。

不僅如此,這兩套MVC裝置由28個大型部件組成。加工製造過程中涉及大型容器板材下料、組對、焊接、打磨、防腐、保溫、整體裝配、多材質、多工位複雜工藝管線的連接等大量工作。這些無一不考驗著工程技術公司的加工製造能力。

“MVC項目的許多大型部件超出了我們設備的加工範疇,我們必須想方設法完成加工。”工程技術公司九分公司經理陳強說,直徑長達5.5米的筒體主法蘭就是他們通過設計了一套工裝,拓寬了搖臂鑽機床的加工範圍,進而加工出來的。

主法蘭上40個孔的加工精度決定著整套裝置最終的組裝。負責鑽孔畫線的梁新江說:“為控制好中心十字線的誤差範圍,保障40個孔的間距一致,我們特意製作了符合長度要求的特種卡尺,並改變以往畫線習慣,從四個不同方向畫圓弧,避免一次畫圓弧可能造成的誤差。”

畫好了孔的位置和形狀,準備鑽孔時,為了提高鑽孔效率,工程技術九分公司又設計了一個可旋轉多功能底座,規避了重達1.2噸的主法蘭鑽孔加工吊裝風險,減輕工人勞動強度,提升了3倍的工作效率,同時避免了二次裝夾造成的誤差。

據理力爭“陣痛”後的蛻變

“加工製造MVC裝置主要有四大難點,一是加工精度要求高,二是工期有限制,三是製造難度大,四是首次製造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工程技術公司七分公司經理范永軍說。

單個筒體直徑4.8米,可是厚度卻只有10毫米,圓度誤差3毫米,在捲筒的過程中極易出現塌陷和卷偏的情況,曲率細微的偏差都會導致周長較大變化。如何實現“零對零”?

“我們的捲筒技術第一人邵永勝面對這種問題都直搖頭。”範永軍說,一開始卷了幾次都以失敗告終,當大家都很失落時,擁有37年容器製造經驗的陳承雲“力挽狂瀾”,他花了一個星期設計製作一套工裝胎具,最終一次性捲筒成功。並且每段筒節的圓度100%符合要求。

為確保蒸汽停留腔、壓縮機蓋等異徑元件的高精度製作要求。陳承雲對焊接、組對工序還設計製作了3套大型工裝胎具,應用了3套新工藝方法,實現了一次性製作合格。

“整個項目過程中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也有不少‘紅臉’的時候,但我們也用實力贏得了更多的信任。”技術人員白雲冰說起在壓縮機蓋製造中“一次爭執”的故事。

在加工之初,現場工人發現如果按圖紙尺寸來加工壓縮機蓋,那麼最終製作出的壓縮機蓋的錐度就與圖紙不符;如果保證錐度,又存在壓縮機蓋內部的許多零件安裝不上的問題。

經過多次交涉,IDE設計人員堅持認為圖紙沒有問題。爭執不下,加工工作只好暫停。眼看工期就要被耽誤了,陳承雲果斷決定,按照我方修正的錐度開始加工壓縮機蓋;同時,技術人員也用製圖軟體類比實物,論證該部件的圖紙尺寸。

最終結合實物和軟體模型,陳承雲他們說服了IDE公司的工作人員。這前後一共花費近一個月的時間,如果一開始陳承雲他們停下製作工作,被動等待,那麼只會耽誤工期。

同時,高級電焊工單衛在焊接環節也提出“不同聲音”。他根據多年來高壓容器的焊接經驗,針對IDE公司要求的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速度慢、探傷通過率低的問題,大膽採用埋弧焊工藝進行焊接,帶領班組人員在工期內高效完成筒體1萬多米焊縫的焊接,確保了產品品質。

正是在加工過程中的這些讓IDE公司“意想不到”的事,讓他們更加認可工程技術公司嚴謹自信的工作態度和成熟出色的加工水準。

匠人匠心,細節決定了品質

MVC專案對品質檢驗的要求十分嚴苛,更是超出國標的要求。在項目開展前期,品質控制人員王天榮按照工序編制了ITP(品質檢驗計畫),採用ASME品質控制程式、檢驗方法和檢驗工具,確保產品品質標準接軌國際水準。

在項目生產現場,資歷最深的質檢員姜萬國每天也穿梭在鋼鐵之間。

檢測時,他隨身帶的箱子裡面裝著紅外水平儀、經緯儀、遊標卡尺等30多件檢測工具,每一件都有著不同的用途,其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紅外線水平儀。他說,紅外線水平儀多用在建築工程上,這也是他第一次用在MVC這類超大容器產品檢測中。

“底座水準的定準,對MVC的整體組裝起到關鍵的作用,也是檢驗最難的。我們都知道,三點確定一個平面,但是要保證40個測點在長30米寬5米的同一水平面上卻是非常不容易的。”姜萬國和王敏兩位品質檢驗員在車間人員的配合下,測量、調整、再測量、再調整……直至達到圖紙要求。

除了尺寸精度檢測外,焊縫的品質檢測同樣重要。擁有國家特種設備無損檢測Ⅱ級資質的徐勇帶領他的檢測團隊,緊扣MVC焊接全過程進行無損跟蹤監測,綜合運用磁粉、射線、滲透等無損檢測方式,對筒體、底座近千處的環縱縫、不銹鋼管線、碳鋼管線進行嚴格檢驗判定,確保每一條焊縫達標。

MVC 裝置在防腐品質控制上也有相當高的要求,工程技術公司研究所質檢人員陳雲濤深有體會。據統計,在漆膜厚度、附著力的檢測過程中,他共完成了21300平方米的漆面上近40000個測點的檢測,相當於每0.5個平方米上就有一個測點,確保每一層防腐品質達標。

工程技術公司品質檢測站站長周立新說,細節決定產品品質。MVC裝置從每塊鋼板、每個部件到整體裝配,質檢人員通過使用不同的檢測方法和手段,對鉚焊件、機加工件、裝配件、焊縫、熱處理等每個環節設置停檢點,精細測量了19000處尺寸,出具了866份合格檢測報告,確保每一個零部件的尺寸符合圖紙要求。

最佳的製造,成就最好的設計

隨著鉚焊、機加工、預組對、內牆安裝等關鍵環節的有序進展,MVC裝置初具雛形。專案後期的裝配環節,更講究“精、細”二字。

裝配中換熱管安裝的工作量最大,僅是在6節筒體的前、中、後牆配鑽上萬個孔就不是容易的事。工作人員首先要裝上前、中、後牆才能校準孔的位置,然後畫線,再將前、中、後牆拆下來鑽孔,鑽完再安裝上。裝完管板開始穿管作業,單一節筒體內就有多達一萬多根的不銹鋼換熱管,這些換熱管在安裝時要穿過筒體內的前牆、中牆和後牆上3萬多個孔,從而把它們架在筒體內。“每個孔小到只有直徑27毫米,而且孔間距只有3到4毫米,直徑4米的空間穿滿直徑24mm的11700根換熱管,穿管到最後的空間僅能容下一個人平躺著操作。”工程技術公司九分公司先後組織了97名工作人員三班倒,他們不斷摸索總結方法,原本需要兩周才能完成一筒節穿管,到後期僅需要6天時間,最快一天三個班穿管3600根。

伴隨著整個“孕育”過程臨近尾聲,到了最後整體總裝的關鍵環節,這是對前期製造部件品質的整體檢驗。

不論是技術上,還是安全上,都是工程技術公司副經理、總機械師向新勝和專案經理林森明心裡最牽掛的。向新勝根據二十多年的機械製造經驗以及對裝置的深刻理解,嚴格把控場地規劃、吊裝、調節、緊固等每一個細節。

整個裝配過程由專業吊裝人員指揮,HSE管理人員旁站監督,作業人員通過吊裝工藝、組裝工藝、連接工藝的優化,使用航吊設備離地4米高處組對所有的外殼,完成全長30米大型鋼構件的高精度組對,同心度誤差僅為3mm。

2016年12月12日,隨著第二套裝置最後一節筒節的順利安裝,也標誌著專案的圓滿收官。林森明激動地說:“新產品出廠指日可待!”

實力和實力的握手歷時一年的加工製造,2017年2月14日,工程技術公司MVC專案經理林森明與IDE公司項目經理NeulanderRon就外貿加工專案MVC裝置的交貨狀態及交接細節達成一致,簽署了專案完工備忘錄。

同日,石河子海關人員在工程技術公司、新疆油田公司物資管理總公司相關領導的陪同下,對

MVC 外貿加工項目出口成品的監管驗收,正式

宣佈項目圓滿竣工。

MVC 專案的成功,是一次勇闖海外市場的挑戰,一次跨國交流合作的思想碰撞,一次高端製造技術的升級突破,一次接軌歐美標準的精品工程,一次先進管理模式的創新實踐,更是一次聚集眾人智慧的團隊成就。

整個項目的進展受到新疆油田公司的高度重視,總經理楊學文多次關注專案進展,公司黨委書記陳新發接見了以色列IDE公司副董事長。2016年5月24日,在新疆油田公司副總經理聶海光的主持下,工程技術公司經理龐德新與以色列IDE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吉萬簽訂了戰略合作協定。

MVC 裝置的誕生,完美詮釋了工程技術公司勇於創新的管理思路、敢於突破的技術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過專案的開展,工程技術公司零距離接觸國際商業運作模式,面對面感悟歐美先進設計理念,交流提升品質管制方法,幹好了一個項目,鍛煉了一支隊伍,培養了一批人才,為公司打開更為廣闊的市場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