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造假醜聞再發酵,最新報告顯示日產任用無資格質檢員長達38年

今年9月,日本日產汽車被曝出“使用無資質檢驗員進行車輛出廠檢驗”的醜聞,引發轟動,“日本製造業神話”進一步破滅。

11月17日,日產汽車向日本國土交通省提交報告,彙報相關的調查情況和應對對策。

報告顯示,從38年前起,日產在日本國內的工廠就存在這種違規操作。

今年9月29日,日產首次公開承認“讓不具備資質的輔助檢驗員參與車輛出廠檢驗”;10月19日,日產又承認,這種違規操作在被曝光後仍未停止。

1979年就開始質檢造假

上訴報告援引日產的員工證言稱,

最早從1979年起,日產在櫪木縣的工廠“可能就開始任用無資質檢驗員”。

檔記錄證實,位於神奈川縣的追濱工廠從1989年以後“常年存在這種違規情況”。而除位於京都的工廠外,日產在日本國內的五家工廠“長期以來普遍如此”。報告還稱,部分日產工廠會把具備資格的檢驗員的徽章發給無資質人員,或者在國土交通省派人檢查時,臨時撤走這些沒有資質的檢驗員,

以此蒙混過關。而在日產的主力工廠——追濱工廠,去年因小型車“NOTE”生產轉入而業務繁忙起來,無資格檢查也有所增多。

這份報告還發現日產內部的質檢培訓也存在問題,在培訓結束的考試上,竟然將答案隨同試卷一起發給考生。

根據上述報告,日產將原因部分歸咎於質檢員人手不足,而導致人手不足主要是由於成本削減,以及管理層未就人手需求與工廠工人展開協商。

據日媒體報導,日本國土交通省表示,將根據報告和此前對日產工廠的調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同時“也考慮依據法律對日產進行行政處分”。

此前,日本國土交通大臣就日產的報告稱,“將嚴肅對待”,日本政府將研究包括刑事舉報在內的應對舉措,取消或停止由廠家自己實施最後檢查的“型式指定”也在設想之中。

據悉,斯巴魯在到2017年3月的年度內共在國內生產汽車約72萬輛,其中八成約57萬輛用於出口,其中對歐出口僅有約5萬輛,但若認證被撤銷,對東南亞等其他地區的出口也可能受到影響。

據瞭解,ISO是在國際上為保證品質管制達到一定水準的標準認證。近日神戶制鋼所也因數據篡改問題被撤銷了認證,

這也進一步動搖日本製造業的信譽。

(NBD汽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