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平定此彈丸之地,投六十萬兵力、耗七千萬帑幣,乾隆說,值得

兩次平定大小金川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之一。

大小金川不過偏居川西一隅的彈丸之地,充其量不過今天的一個屯,參與叛亂者不滿三萬。

但,為了平定大小金川,乾隆先後共投入了近60萬人力、7000萬帑幣,所付代價為十大武功之最。

平定之日,乾隆帝手舞足蹈,親詣東陵、西陵,禮泰岱,告闕裡,受俘廟社,上皇太后徽號,勒碑太學和大小金川,依次封賞文武官員,郊勞備致,不亞于任何一次成功的開疆辟土。

為什麼會這樣?

話說,

乾隆十一年(1746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助其女欺淩女婿小金川土司澤旺,並奪取了小金川澤旺印信。

清廷四川總督和巡撫出面調停,無果。

不聽調停?打!

乾隆一聲令下,興起四萬大軍前往督討。

乾隆認為,天兵一降,小小莎羅奔還不束手就擒?

沒承想,大小金川咫尺皆山,

清軍八旗兵無從縱騎馳突,處處被動。而莎羅奔築壘成碉,守寨據險,以槍矢擂石往外擊,打得清軍人仰馬翻。

次年,乾隆帝調張廣泗任川陝總督,再從雲貴調將入川,共擊莎羅奔。

饒是如此,清軍還是討不到半點便宜,屢屢失利。

一怒之下,十三年四月,

乾隆帝又命訥親督師前往增援。

俗話說,一軍不設二主。張廣泗和訥親互成掣肘,都不服對方管理,致使軍心不一,被莎羅奔一舉擊破。

乾隆氣得直翻白眼,下詔處斬張廣泗、賜死訥親;改用傅恒為統帥,起用已廢黜還籍的名將岳鐘琪,再征莎羅奔。

莎羅奔曾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跟隨岳鐘琪征戰川西北羊峒(今南坪)藏族地區,得岳鐘琪栽培,領“金川安撫司”印信。聽說是恩主親來征討,

親率13騎入清營請降。

乾隆息事寧人,詔赦莎羅奔,事情告一段落。

但大小金川之間的矛盾並沒有解決,時有衝突。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莎羅奔的侄孫、大金川土司索諾木突然與澤旺的兒子、小金川土司僧格桑聯手反清。

乾隆鼻子都氣歪了,命四川總督阿勒泰聯合九家土司會攻大小金川。

大小金川乃是有備而反,為了阻擊清軍,他們增壘設險,嚴陣以待,乾淨俐落地將來犯的清軍挫敗。

乾隆怒不可遏,革掉阿勒泰之職,另派溫福入川督師。

溫福並沒比阿勒泰強到哪裡去,兩年之後,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戰死陣前。

乾隆只得派阿桂為將軍,增兵金川。

經輪番血戰,清軍死傷眾多,終於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艱難獲勝。

歷時數十年,屢易將帥、死傷逾萬人、耗銀7000萬兩的大小金川之役宣告結束。

乾隆由是長籲了一口氣。

大小金川之戰,其實並非土司之間單純爭風吃醋、爭權奪利所引發的戰爭,裡面是有深層原因的。

唐宋時期,統治者為了羈縻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採取“以土官治土民”措施,建立土司制度,即承認各少數民族的世襲首領地位,給予其官職頭銜,以進行間接統治。

這一措施,是中央與地方各民族統治階級的互相妥協,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朝廷的敕詔在少數民族地區很多時候都沒有能夠得到真正的貫徹。

土司對中央叛服無常,恣肆虐殺百姓,騷擾與之接壤的漢民,土司之間也戰爭頻密,人為地製造出極不穩定因素。

為了解決土司割據的積弊,明朝晚期的統治者實施改土歸流政策,即改土官為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革除土司制,建立州縣制。

明亡後,清雍正帝于雍正四年(1726)接受雲貴總督鄂爾泰的建議,沿襲明朝的做法,逐步取消土司世襲制度,設立府、廳、州、縣,派遣流官進行管理。

朝廷這一做法,觸及土司的世襲利益,理所當然地引起了土司的反彈。

大小金川之亂,就是發生在這種背景之下的。

乾隆對大小金川之亂的反應迅速,十二分重視,並以獅子搏兔的態度對待,除了擔心少數民族形成脫離中央統治的割據勢力外,更擔心漢人與藏人、羌人諸部聯合起來反清複明,動搖到清朝的統治。

所以,平定大小金川後,儘管勞師糜餉,表面上看來是得不償失,但乾隆還是連聲稱:值得值得!

以大歷史觀的眼光來看,也真是值得。

如果不是用無比堅決的手段平定大小金川,以武力配合政策,鞏固和發展西南地區自雍正以來“改土歸流”的成果,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的控制,很可能邊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大為減少,邊疆對中央也缺乏應有的歸屬感,也就極不利於滇﹑黔﹑桂﹑川﹑湘﹑鄂這些地方的少數民族地區融入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可以說,乾隆帝以大小金川之戰來鞏固和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歷時數十年,屢易將帥、死傷逾萬人、耗銀7000萬兩的大小金川之役宣告結束。

乾隆由是長籲了一口氣。

大小金川之戰,其實並非土司之間單純爭風吃醋、爭權奪利所引發的戰爭,裡面是有深層原因的。

唐宋時期,統治者為了羈縻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採取“以土官治土民”措施,建立土司制度,即承認各少數民族的世襲首領地位,給予其官職頭銜,以進行間接統治。

這一措施,是中央與地方各民族統治階級的互相妥協,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朝廷的敕詔在少數民族地區很多時候都沒有能夠得到真正的貫徹。

土司對中央叛服無常,恣肆虐殺百姓,騷擾與之接壤的漢民,土司之間也戰爭頻密,人為地製造出極不穩定因素。

為了解決土司割據的積弊,明朝晚期的統治者實施改土歸流政策,即改土官為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革除土司制,建立州縣制。

明亡後,清雍正帝于雍正四年(1726)接受雲貴總督鄂爾泰的建議,沿襲明朝的做法,逐步取消土司世襲制度,設立府、廳、州、縣,派遣流官進行管理。

朝廷這一做法,觸及土司的世襲利益,理所當然地引起了土司的反彈。

大小金川之亂,就是發生在這種背景之下的。

乾隆對大小金川之亂的反應迅速,十二分重視,並以獅子搏兔的態度對待,除了擔心少數民族形成脫離中央統治的割據勢力外,更擔心漢人與藏人、羌人諸部聯合起來反清複明,動搖到清朝的統治。

所以,平定大小金川後,儘管勞師糜餉,表面上看來是得不償失,但乾隆還是連聲稱:值得值得!

以大歷史觀的眼光來看,也真是值得。

如果不是用無比堅決的手段平定大小金川,以武力配合政策,鞏固和發展西南地區自雍正以來“改土歸流”的成果,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的控制,很可能邊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大為減少,邊疆對中央也缺乏應有的歸屬感,也就極不利於滇﹑黔﹑桂﹑川﹑湘﹑鄂這些地方的少數民族地區融入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可以說,乾隆帝以大小金川之戰來鞏固和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