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媽媽你為什麼不去上班?不在於答案是什麼而是孩子體會到了什麼?

作者:王瑞瑾

小卡拉非常愜意地曬著太陽,看著頭頂上飄過的白雲,有的一會兒是綿羊的樣子,有的一會兒是大象的模樣,小卡拉看得非常入神。

媽媽這時走過來,坐在小卡拉的身邊靜悄悄地陪著小卡拉,小卡拉慢慢地靠到媽媽的懷裡,慢慢地眯起了眼睛享受著這一刻。

▲過了一會兒,小卡拉媽媽輕輕地對小卡拉說:“你是不是還有事情沒有做?”

▲小卡拉慢慢地睜開眼睛,笑著問媽媽:“媽媽你為什麼整體在家不上班呢?”

▲小卡拉媽媽問:“你是希望媽媽上班呢還是不上班呢?”

▲小卡拉說:“希望不上班。”

▲媽媽說:“什麼原因你想讓媽媽不上班呢?”

▲小卡拉:“這樣我一回家就可以看到媽媽,就可以和媽媽抱抱,這種感覺很好!”

▲小卡拉媽媽說:“哦,原來是這樣,你有想過媽媽的感受嗎?”

▲小卡拉說:“媽媽的感受?媽媽一定也是希望我一回來就可以看到我。

▲小卡拉媽媽說:“媽媽也是希望每天都可以等小卡拉放學,然後第一時間看到小卡拉,不過有時候媽媽也願意做一些媽媽喜歡做的事情或者一些必須要做的事情,不能等小卡拉放學或者小卡拉放學後不能第一時間看到媽媽。”

▲小卡拉說去:“哦,是為了賺錢嗎?”

▲媽媽說:“是,也不是,是媽媽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做一些讓自己快樂事情或者必須要做的事情,

同時有錢可以讓我們更享受生活的快樂!”

▲小卡拉說:“我懂了,我們兩個人都需要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或者必須要做一些事情,這是成長!”

▲媽媽說:“對,這是成長。”

孩子的問題背後有孩子自己的答案,父母需要耐心瞭解孩子的體會是什麼。

每一次被問問題我們習慣於提供答案,問題即答案,是問題背後隱藏著問者自己的認知,她希望那個答案是符合自己認知的答案,凡是符合認知的答案,這個答案才會讓提問者滿意,所以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不在於回答的那個人,而在於提問的那個人。

孩子有時候是出於好奇,有時候是出於愛,父母回答孩子的問題時不要急於想要引導孩子怎樣,更多和孩子探討,

你會發現孩子的智慧讓父母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