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磅」成都房價未來5年如何?哪個片區房子多?規劃來了!

點擊上方 簡陽發佈 可以訂閱哦!

未來5年——

● 成都房地產市場如何發展?

● 哪些區域好買房?

● 會不會出現房地產市場的大起大落?

成都首次發佈房地產業發展五年規劃,

你關心的都在這裡!

11月15日,記者從成都市房管局獲悉,根據《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年)》等檔精神,結合成都房地產業發展特點,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房地產業發展五年規劃》。

按照五年規劃,成都市房地產業保持穩定增長,

增幅與GDP基本同步,房地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6%之間。

同時進一步促進民生改善,居民居住水準持續提升,期末城鎮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45平方米左右。

促進房地產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期間全市新建城市房屋2.7億平方米,其中住房160.6萬套、1.7億平方米,確保“商品房供應量充足”。

商品住房銷售週期連續三個月≥12個月

中優區域將暫停供地

五年規劃要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行租售並舉。

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人口規劃,結合城市有機更新、住房保障等情況,科學制定年度建設計畫。

在用地保障上,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房屋建設計畫,將優先保障保障性住房、人才公寓和產業園區配套住房供地。

合理優化區域佈局

圍繞“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城市發展新格局,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科學規劃不同區域商住比例。

“東進”和“南拓”區域,立足於支撐產城融合和職住平衡,增加新建商品房供應規模,適度超前、加快推進房地產業發展。

“西控”區域,立足於生態保護和改善宜居環境,控制房地產供應總量,優化供應結構。

“北改”區域,立足於舊城有機更新和新區建設,保持房地產供應規模,穩定房地產業發展。

“中優”區域,立足于降低開發強度、建築尺度、人口密度和提高產業層次、提升城市品質,減少房地產開發建設總量,控制新征土地上市規模,優先保證棚戶區改造等舊城改造存量土地上市出讓,支援產業轉型升級,

控制建築容積率,促進人口有序疏解。

將商品住宅用地供應節奏與商品住房銷售週期掛鉤,針對“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等區域,實行差異化供地節奏把控。

以東進為例,商品住房銷售週期連續三個月≥16個月,將暫停供應,中優區域連續三個月≥12個月也將實行暫停供地。

二手房市場降低交易成本

穩步提高二手住房市場占比份額

支援開發企業開發建設大套型、高品質商品住房,主要滿足改善性需求,確保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穩步提高、戶均住房套數不過快增加。嚴格執行住宅建築規範,停止新建“公寓”類生活單元,確保居住品質。

整合市屬國企資源組建國有房地產投資運營公司,負責公共租賃住房、人才公寓、拆遷安置房等政策性住房和功能性地產建設,並按照產城融合的理念,在園區周邊配建商品住房或政策性住房,解決產業工人居住問題,促進職住平衡。

《規劃》透露,我市將大力培育租賃市場。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與住房租賃企業合作,出租待售商品住房,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採用“先租後售”“租金抵房款”等方式行銷,穩妥有序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鼓勵金融機構為住房租賃企業提供定向金融產品,鼓勵融資擔保機構通過增信等方式增強住房租賃企業融資能力。

探索開發複合地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鼓勵房地產企業與專業醫療機構合作,支持新建社區配建“老少居”、“老人房”、養老公寓。

依法依規適度發展主題公園、休閒度假區、產權酒店等多種旅遊房地產項目,著力培育旅遊新型業態。構建一批有特色、低成本、便利化的創客空間。建設公益性低租金孵化園,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開發建設文化創意地產。

堅持“因區施策,差異化調控”

遏制投資投機炒作

五年,還將進一步健全市場調控機制。以供求關係為導向,因區施策,實行差異化調控政策,支持合理住房需求,遏制投資投機炒作,引導需求穩步釋放,防止市場“大起大落”。

拓展商業地產需求。鼓勵商業辦公用房業主積極引入衛生醫療、文化娛樂、休閒旅遊、體育健身、教育培訓、養老健康等帶有民生和基本配套屬性的功能性產業。

加快推動房地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科學發展。積極引進全國知名房地產開發企業來我市發展。到2021年,培育1-2家本土房地產擬上市企業。

加快推進行業整合,著力打造一批億元級、超大型、全國性品牌物管企業。到2021年,實行物業服務的房屋面積占比達到75%以上。規範發展仲介機構。建立行業清退機制,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

積極推進裝配式建築,全市房建工程項目單體建築預製裝配率不低於20%。

穩步推廣成品住宅,到2021年底,新開工商品住宅(3層及以下低層住宅除外)中,中心城區成品住宅面積比例達到100%,全市成品住宅面積達到90%。全面發展綠色建築。

大力完善公建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品質。提前建設軌道交通、市政公園、體育場館、公立醫院和學校等大型公共設施,提升區域成熟度和便捷性。

科學配置、優先同步建設居住區配套道路、公共交通設施等市政設施,以及中小學、幼稚園、農貿市場、社區綜合體、公園綠地等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明確公共配套設施應與開發專案同步報建、同步建設、同步驗收。

二手房市場降低交易成本

穩步提高二手住房市場占比份額

支援開發企業開發建設大套型、高品質商品住房,主要滿足改善性需求,確保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穩步提高、戶均住房套數不過快增加。嚴格執行住宅建築規範,停止新建“公寓”類生活單元,確保居住品質。

整合市屬國企資源組建國有房地產投資運營公司,負責公共租賃住房、人才公寓、拆遷安置房等政策性住房和功能性地產建設,並按照產城融合的理念,在園區周邊配建商品住房或政策性住房,解決產業工人居住問題,促進職住平衡。

《規劃》透露,我市將大力培育租賃市場。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與住房租賃企業合作,出租待售商品住房,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採用“先租後售”“租金抵房款”等方式行銷,穩妥有序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鼓勵金融機構為住房租賃企業提供定向金融產品,鼓勵融資擔保機構通過增信等方式增強住房租賃企業融資能力。

探索開發複合地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鼓勵房地產企業與專業醫療機構合作,支持新建社區配建“老少居”、“老人房”、養老公寓。

依法依規適度發展主題公園、休閒度假區、產權酒店等多種旅遊房地產項目,著力培育旅遊新型業態。構建一批有特色、低成本、便利化的創客空間。建設公益性低租金孵化園,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開發建設文化創意地產。

堅持“因區施策,差異化調控”

遏制投資投機炒作

五年,還將進一步健全市場調控機制。以供求關係為導向,因區施策,實行差異化調控政策,支持合理住房需求,遏制投資投機炒作,引導需求穩步釋放,防止市場“大起大落”。

拓展商業地產需求。鼓勵商業辦公用房業主積極引入衛生醫療、文化娛樂、休閒旅遊、體育健身、教育培訓、養老健康等帶有民生和基本配套屬性的功能性產業。

加快推動房地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科學發展。積極引進全國知名房地產開發企業來我市發展。到2021年,培育1-2家本土房地產擬上市企業。

加快推進行業整合,著力打造一批億元級、超大型、全國性品牌物管企業。到2021年,實行物業服務的房屋面積占比達到75%以上。規範發展仲介機構。建立行業清退機制,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

積極推進裝配式建築,全市房建工程項目單體建築預製裝配率不低於20%。

穩步推廣成品住宅,到2021年底,新開工商品住宅(3層及以下低層住宅除外)中,中心城區成品住宅面積比例達到100%,全市成品住宅面積達到90%。全面發展綠色建築。

大力完善公建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品質。提前建設軌道交通、市政公園、體育場館、公立醫院和學校等大型公共設施,提升區域成熟度和便捷性。

科學配置、優先同步建設居住區配套道路、公共交通設施等市政設施,以及中小學、幼稚園、農貿市場、社區綜合體、公園綠地等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明確公共配套設施應與開發專案同步報建、同步建設、同步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