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40歲,即使依舊貧寒,也千萬不要看輕自己!

人對自己的認識就和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一樣,需要有一個瞭解和學習的漸進過程,並不是像照鏡子那樣簡單。“當局者迷”便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

縱使別人反映的你有千萬種,

但是一個人要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才是至關重要的。

人不僅可以認識客觀世界,對周圍的環境做出反應和判斷,也可以反觀自照,把自己當成被認識的客體,對自己的身體、欲望、能力、感情和思想進行反思。

作為一個正常的人,對自己的形象和身體、品德和才能、優點和缺點、過去和現狀,

以至於自己所具備的價值和應承擔的責任,都會有一定的認識。然而,這些自我認識是否符合自己的本來面目和實際情況就因人而異了。

有些人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而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和錯誤;也有些人只看到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卻看不到自己一點長處。

其實,每個人都有優點和弱點,但有人發現自己的弱點和缺陷後,

就當作包袱背起來,老是掛在心上,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看不到了。於是自己的精神優勢就被缺點、弱點所壓垮,自己的聰明才智、潛在能力就無從發揮。

尤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處於各種不同的評價和議論的包圍之中。

有人會贊許、稱頌你,

有人會批評、責備你,還有人會歧視你。

在投向你的形形色色的目光中,究竟哪一個“你”是真實的“你”呢?

你是會從這些評價和議論中汲取有益的營養,以此來豐富自己、改善自己,還是會就此喪失了自主精神,湮沒在他人的議論中呢?

其實,人對自己的認識就和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一樣,需要有一個瞭解和學習的漸進過程,並不是像照鏡子那樣簡單。“當局者迷”便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

縱使別人反映的你有千萬種,但是一個人要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是至關重要的。

每個人都是按照他自認為的形象來採取行動的,換言之,你認為自己是怎樣一個人,往往比你真正表現出來的形象更為重要。而一個人只有對自己各方面都有比較明確的瞭解之後,才能在適應整個環境的基礎上,獲得滿意的結果。正確地認識自我,是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的第一步。

人對自己的認識並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就帶有一種情感和態度,伴有自我評價的因素,即對自己是否滿意。

健康的心理要求一個人對自己要保持一種接納的態度,而且要愉快而滿意地接納自己。

也就是說,人對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瞭解、正確地認識,而且還要坦然地承認、欣然地接受。

不要欺騙自己、拒絕自己,更不要憎恨自己,尤其是自己尚處於貧寒之時,更不能妄自菲薄,而要給自己足夠的信心,正確的評價自己。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從心理健康的觀點看,就是君子能自我悅納,因此心情開朗;而小人不能正確評價自己,故總是自苦、自卑、自惑,以至自毀。

悅納自己就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一種好的自我評價,與客觀環境、本人條件並不完全相關。

有些人雖然有生理缺陷,但很樂觀;有些人雖然五官端正,卻並不歡喜自己;有些人雖然並不富裕,但卻知足常樂;有些人雖然有錢有勢,但卻並不覺得快意。

相傳古代有個皇帝,他擁有無數的財寶、無窮的權力,但還是覺得不快樂、不幸福。於是他就去問哲學家,究竟誰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哲學家回答說:“自認為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就是一個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當然,成功的規律也並不是說只要悅納自己就能成功,而是說不悅納自己就無法成功。

自卑的人雖也看到身邊有許多有利的條件和時機,但他總認為這些條件和時機是為別人準備的,而與自己並不相干,甚至認為自己根本不配接受這些條件和機會。

因此他們就不努力奮鬥,也沒有和別人競爭的勇氣。自卑的人就是這樣替自己設置了許多障礙,可以說,沒有一個人能夠越過他自己所設置的障礙。

馬克思很欣賞這樣一句諺語:“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為跪著。”

許多事情別人能做到,你經過努力也能做到,重要的是要對自己做出肯定的評價,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另外,人能夠正確的評價自己,還表現在自我控制上。

人和動物在行為上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的行為有自覺性,而動物的行為直接受其本能所支配。

本能是不需要學習的,動物的本能行為不管如何複雜,總是直接地、自發地、沒有節制地進行。

動物一方面借助這些本能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另一方面它們又都是自己本能的奴隸。

然而,人卻能意識到自己的本能,並且能理智的駕馭自己的本能。

如果把人的生物本能比作一匹野馬,人的理智就像韁繩,沒有韁繩的馬是一匹未經馴服的野馬,而有韁繩控制的馬,才是一匹有用的馬。

只有用意志和理智控制自己的本能,理智地支配自己,並達到目的,才能通過對自身的支配去駕馭世界。

歷史上有很多不可一世的人,他們能控制一支軍隊、一個國家,但卻不能控制自己,最終身敗名裂。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曾提到用理智控制自己,是做人的一個基本準則。

孔子強調修己和克己;古希臘的柏拉圖提出:“節制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和欲望的控制。”;亞里斯多德說:“人與動物的區別,正在于行為與理智。”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自我控制是自我心理結構中最重要的調節機理,也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標誌。

總之,對於自身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無論身處何種環境,有一種好的心態比什麼都重要。

不但要充分地瞭解、正確地認識,而且還要坦然地承認、欣然地接受。

不要欺騙自己、拒絕自己,更不要憎恨自己,尤其是自己尚處於貧寒之時,更不能妄自菲薄,而要給自己足夠的信心,正確的評價自己。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從心理健康的觀點看,就是君子能自我悅納,因此心情開朗;而小人不能正確評價自己,故總是自苦、自卑、自惑,以至自毀。

悅納自己就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一種好的自我評價,與客觀環境、本人條件並不完全相關。

有些人雖然有生理缺陷,但很樂觀;有些人雖然五官端正,卻並不歡喜自己;有些人雖然並不富裕,但卻知足常樂;有些人雖然有錢有勢,但卻並不覺得快意。

相傳古代有個皇帝,他擁有無數的財寶、無窮的權力,但還是覺得不快樂、不幸福。於是他就去問哲學家,究竟誰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哲學家回答說:“自認為是最快樂、最幸福的人,就是一個最快樂、最幸福的人。”

當然,成功的規律也並不是說只要悅納自己就能成功,而是說不悅納自己就無法成功。

自卑的人雖也看到身邊有許多有利的條件和時機,但他總認為這些條件和時機是為別人準備的,而與自己並不相干,甚至認為自己根本不配接受這些條件和機會。

因此他們就不努力奮鬥,也沒有和別人競爭的勇氣。自卑的人就是這樣替自己設置了許多障礙,可以說,沒有一個人能夠越過他自己所設置的障礙。

馬克思很欣賞這樣一句諺語:“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為跪著。”

許多事情別人能做到,你經過努力也能做到,重要的是要對自己做出肯定的評價,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另外,人能夠正確的評價自己,還表現在自我控制上。

人和動物在行為上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的行為有自覺性,而動物的行為直接受其本能所支配。

本能是不需要學習的,動物的本能行為不管如何複雜,總是直接地、自發地、沒有節制地進行。

動物一方面借助這些本能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另一方面它們又都是自己本能的奴隸。

然而,人卻能意識到自己的本能,並且能理智的駕馭自己的本能。

如果把人的生物本能比作一匹野馬,人的理智就像韁繩,沒有韁繩的馬是一匹未經馴服的野馬,而有韁繩控制的馬,才是一匹有用的馬。

只有用意志和理智控制自己的本能,理智地支配自己,並達到目的,才能通過對自身的支配去駕馭世界。

歷史上有很多不可一世的人,他們能控制一支軍隊、一個國家,但卻不能控制自己,最終身敗名裂。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曾提到用理智控制自己,是做人的一個基本準則。

孔子強調修己和克己;古希臘的柏拉圖提出:“節制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和欲望的控制。”;亞里斯多德說:“人與動物的區別,正在于行為與理智。”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自我控制是自我心理結構中最重要的調節機理,也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標誌。

總之,對於自身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無論身處何種環境,有一種好的心態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