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雄安新區”概念火爆下的冷思考,新區概念是炒作還是價值窪地

昨晚頭條發佈“雄安新區”的文章,被頭條君以“莫須有“”的原因下架了,今天用資料潛心為各位看官解讀一下,“雄安概念”是否真的值得讓人們趨之若鶩?

說道“國家級新區”,大家直接想到的會是“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

事實確是這兩個經濟特區的發展,讓幾代人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

深圳經濟特區前身為原寶安縣的縣城,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僅有6000萬元。通過建立深圳經濟特區,深圳市制定了一系列的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包括企業經營自主權、稅收、土地使用、外匯管理、產品銷售、出入境管理等,1979~1989年10年間,深圳與世界3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客商簽訂協定6890多項,

實際利用外資27億美元。至1999年20年間,共有6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深投資,累計投資項目2.36萬項,合同外資298.3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00.45億美元。2016年深圳經濟特區GDP達1.95萬億。

近40年的特區模式發展,使得深圳經濟特區的GDP量級增長了30萬倍。

浦東新區成立於1992年10月11日,

1990年,與舊上海隔江而望的浦東商業區還是一片沼澤。而如今,它已成為一個摩天大樓聳立、面積甚至大過老上海的中心城。1990年浦東戶籍人口133.94萬,占全上海總戶籍人口的10.44%;2016年,上海浦東新區人口已經達到504.443萬人。

20多年的新區發展,使得浦東新區的人口增長了近4倍。

綜上,人們印象中發展最火爆的兩個特區,表像是GDP與人口的爆發式增長促成的,但是追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這兩個特區生於那個年代,在全中國都一清二白的局面下,政府通過政策導向將全國人的視線指向這兩個區域,同時在全球視野內放大了這兩個區域的政策優惠,才導致大批務工人員、知識份子、外商投資人湧入這兩個區域,短期內產生高的GDP,

又形成回饋吸引力,讓更多的人湧入,形成區域性的紅利爆發。

放眼至2017年,這種特區、新區的發展紅利是否還可以持續?算上國務院最新公佈的雄安新區,全國現在已經有19個國家級新區在列,國家級新區已然不是“稀罕物”。

國家級新區劃定的區域已經遍佈中國的中、東部地區,

在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的大環境下,新區的數量增多又直接導致人口分佈的日趨分散,當然這也有國家為了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考慮。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雄安新區的劃定,成為疏散緩解北京的城市壓力的區域多於成為全國新區領頭羊的概率,“北上廣深雄”的格局仍是小概率事件。

多數頭腦發熱的投資也逐步趨於理性,在雄安概念火了幾天後,股市、樓市的投機客,皆踏上“返程”之旅。

股市、樓市的投機客,皆踏上“返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