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擎天一柱

——北魏都督爾朱榮與靜樂天柱山的歷史淵源 王彥峰

《中國名勝詞典》中,記載著兩座“天柱山”,一是安徽天柱山,人們稱其為中華南天柱;再一個就是山西靜樂的天柱山,人們稱其為中華北天柱。

呂梁山一脈向東南延伸,在汾河、碾河交匯之處,一山突起,高聳如柱;拔地撐空,直刺蒼穹;群山俯首,肅然起敬!據《晉乘嵬略》載:“爾朱榮以七千騎破葛榮百萬之眾,遂王太,號天柱;至以封號名山。”《文輿紀要》亦載:“城硐有天柱山,以後魏天柱將軍爾朱榮嘗經此而得名。”如果說處於溫婉南國的安徽“中華南天柱”多了幾分婀娜多姿、秀麗迷人之外,那麼地處華北大地山西靜樂的“中華北天柱”就生出了些許險峻威猛。
靜樂縣城南一公里處巍然屹立的這座大山,橫貫數公里,高聳入雲端,宛如一扇徐徐展開的屏風,橫陳于靜樂縣城之南。四季更迭交換,風光各有不同,雄偉神奇的天柱山給晉北古城靜樂平添了許多色彩。

《魏書·爾朱榮傳》載:“爾朱榮,字天寶,北秀容人也。其先居於爾朱川,因為氏焉。常領部落,世為酋帥。高祖羽健,登國初為領民酋長,率契胡武士千七百人從駕平晉陽,定中山。論功拜散騎常侍。以居秀容川,詔割方三百里封之,長為世業。”從這一段話看來,爾朱榮是秀容人。爾朱榮家族先世居於爾朱川,所以才以爾朱為姓。後來由於軍功卓著,“以居秀容川,詔割方三百里封之”,說明爾朱榮高祖爾朱羽健在隨道武帝平定並州、中山后詔割秀容川方三百里封之。

又載:“榮性好獵,不舍寒暑,秀榮界有池三所。在高山之上,清深不測,相傳曰祁連池,魏言天池也,父新興曾于榮游池上,忽聞簫鼓之音。新興魏榮曰:故老相傳,凡聞此聲皆至公輔,吾今年已衰暮,當為汝爾,汝其勉之。”當年爾朱榮隨父游天池(今甯武分水嶺馬營海)時年齡看來很小,也就是十幾歲的樣子。清代國學大師李錫書《錦官錄》載:“靜邑境內有池三所,
一在蘆芽山上,一在縣北分水嶺,一在縣南天池店,古靜樂原屬於漢太原郡汾陽縣地,而靜樂在北魏道武帝將秀榮之地封給爾朱羽健時已屬於秀榮了。

靜樂是一方古老的土地,早在舊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風神山舊石器的發掘,說明靜樂人早在那個時期已在這片熱土上繁衍生息。“靜樂紅土”也印證了遠古時期的時代氣息。

靜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春秋時為晉國汾陽邑,西漢為汾陽縣,晉置三堆縣,北魏為三堆城,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四年改名靜樂縣,唐代另置北管州,五代北宋均為憲州治,元為管州治,並廢縣入州,明洪武年複置靜樂縣至今。地處黃土高原汾河上游的靜樂,地形險要,交通便利,西通呂梁,直達黃河,是西進呂梁、陝北的交通樞紐和商貿活動的重要關口;北靠三關,一路北進,就是甯武關、雁門關、偏頭關;東望忻州、五台;南接古交、太原,居高臨下,俯瞰中原,一覽無餘。靜樂是遊牧文化與草原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帶,是古代禦敵的前沿陣地。史傳靜樂素產良馬,水草豐美的汾河平原培育了壯實耐勞的戰馬,臨行將士把酒臨風,一杯酹山月,橫槊立馬,馳騁沙場,保疆衛國。在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到華夏民族從遊牧走向農耕的那份恬淡和溫馨。汾河文明的滋潤,黃土地的奉獻,山藥蓧麥的饋贈,中原文化與遊牧文化的交融,造就了靜樂特殊的人文環境,歷練出靜樂人粗獷豪放、剛直不阿的秉性,蕩滌出靜樂人勤勞勇敢、淳厚樸實的民風。

爾朱榮是秀容人,其先世居於爾朱川,即發源于朱家川河一帶。《水經注》載:“汾水又南逕秀容城東”,《魏土地記》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護軍治。”秀容胡人徙居之在前。有學者認為:北秀容川即爾朱川一帶,南秀容川為汾河川一帶,秀容之名則因置秀容郡、縣後才得已彰顯,南北秀容之分,則又因爾朱氏生活戰鬥的原因。秀容有南、北之分,具體界限難以說清,也許永遠說不清,不說北秀容,單說南秀容也相當的廣闊,南秀容是以汾河川為中心分別向東西南北延伸的廣闊地帶,是爾朱榮高祖爾朱羽健“以居秀容川,詔割方三百里封之,長為世業”的秀容川。到爾朱榮曾祖父爾朱郁德,祖父爾朱代勤,父親爾朱新興世代世襲,世為秀容酋長。爾朱榮繼承父爵之後南征北戰,戰功赫赫,直到爾朱榮被封“天柱大將軍”。神池、五寨、保德有爾朱川;爾朱榮曾被北魏王朝封為天柱大將軍,靜樂有天柱山,天柱山有爾朱榮的祠廟“明惠王廟”和“天柱龍泉”;爾朱新興曾帶著兒子爾朱榮遊覽過甯武的天池(馬營海);原平同川有爾朱榮墓;嵐縣有古秀容城遺址;爾朱榮曾任太原王等等,爾朱榮一路走來,留下了許多傳說,靜樂、婁煩、忻府區、定襄、原平、甯武、神池、五寨、岢嵐、保德、河曲、偏關、嵐縣、太原以及內蒙古清水河縣等地都有爾朱榮的足跡。

靜樂是爾朱榮及爾朱家族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之一,“汾碾交匯處,青天一柱懸”,曾經在北魏時代的中心腹地有一座山,那就是靜樂的天柱山,爾朱榮以山為封號,為天柱大將軍。山中有一座明惠王廟,廟裡供奉的主人,就是天柱大將軍爾朱榮,這座明惠王廟是全國唯一一座供奉天柱大將軍爾朱榮的祠廟。

天柱山曾古木參天,林蔭蔽日,廟群典雅,風景優美。歷來為文人墨客遊覽休閒之地,僧侶道士潛心修行之所。後歷經戰火洗禮,早已是滿目瘡痍、瓦礫遍地。這幾年,靜樂旅遊興縣,靜樂八景再度進入人們的視線,巍然矗立在汾碾交匯之處的天柱山成了靜樂最醒目的標誌,天柱山成為了靜樂的核心旅遊區。雄偉壯麗的天柱山門牌樓由潔白的漢白玉雕築而成,上面鐫刻著著名作家周而複先生題寫的四個大字:“天柱覽勝”。背匾題有原山西省書協主席趙望進的“琴水畫山”。一路蜿蜒而上護坡石壁上鑲嵌著靜樂九大歷史名人的肖像和簡介,這裡就有爾朱榮的畫像和生平簡介,此外還有李鑾宣、高君宇、呂調元八位名人的生平事蹟,他們有的是戰功赫赫的一代名將,有的是學識淵博的詩人學者,有的是英勇無畏的革命戰士。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下的汾水,悄無聲息地滋潤著一個又一個村莊,她先我讀過羌笛烽煙,還有那一串串古老的往事。遙想當年,北魏英雄爾朱榮金戈鐵馬,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武帝曾帶著隨從好幾百人泛舟而行,觀賞汾河兩岸風光,“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清清揚揚的汾河啊!你見證過多少歷史過往,你歷經過多少朝代更替,你飽嘗過多少酸甜苦樂,你看見過多少榮辱興衰。一切感天動地的故事將被你靜靜地珍藏!千百年來,你滿盛著深濃的愛意從古至今奔流不息,一如人間久遠的真情,世世代代,綿延不絕。

一路北進,就是甯武關、雁門關、偏頭關;東望忻州、五台;南接古交、太原,居高臨下,俯瞰中原,一覽無餘。靜樂是遊牧文化與草原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帶,是古代禦敵的前沿陣地。史傳靜樂素產良馬,水草豐美的汾河平原培育了壯實耐勞的戰馬,臨行將士把酒臨風,一杯酹山月,橫槊立馬,馳騁沙場,保疆衛國。在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到華夏民族從遊牧走向農耕的那份恬淡和溫馨。汾河文明的滋潤,黃土地的奉獻,山藥蓧麥的饋贈,中原文化與遊牧文化的交融,造就了靜樂特殊的人文環境,歷練出靜樂人粗獷豪放、剛直不阿的秉性,蕩滌出靜樂人勤勞勇敢、淳厚樸實的民風。

爾朱榮是秀容人,其先世居於爾朱川,即發源于朱家川河一帶。《水經注》載:“汾水又南逕秀容城東”,《魏土地記》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護軍治。”秀容胡人徙居之在前。有學者認為:北秀容川即爾朱川一帶,南秀容川為汾河川一帶,秀容之名則因置秀容郡、縣後才得已彰顯,南北秀容之分,則又因爾朱氏生活戰鬥的原因。秀容有南、北之分,具體界限難以說清,也許永遠說不清,不說北秀容,單說南秀容也相當的廣闊,南秀容是以汾河川為中心分別向東西南北延伸的廣闊地帶,是爾朱榮高祖爾朱羽健“以居秀容川,詔割方三百里封之,長為世業”的秀容川。到爾朱榮曾祖父爾朱郁德,祖父爾朱代勤,父親爾朱新興世代世襲,世為秀容酋長。爾朱榮繼承父爵之後南征北戰,戰功赫赫,直到爾朱榮被封“天柱大將軍”。神池、五寨、保德有爾朱川;爾朱榮曾被北魏王朝封為天柱大將軍,靜樂有天柱山,天柱山有爾朱榮的祠廟“明惠王廟”和“天柱龍泉”;爾朱新興曾帶著兒子爾朱榮遊覽過甯武的天池(馬營海);原平同川有爾朱榮墓;嵐縣有古秀容城遺址;爾朱榮曾任太原王等等,爾朱榮一路走來,留下了許多傳說,靜樂、婁煩、忻府區、定襄、原平、甯武、神池、五寨、岢嵐、保德、河曲、偏關、嵐縣、太原以及內蒙古清水河縣等地都有爾朱榮的足跡。

靜樂是爾朱榮及爾朱家族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之一,“汾碾交匯處,青天一柱懸”,曾經在北魏時代的中心腹地有一座山,那就是靜樂的天柱山,爾朱榮以山為封號,為天柱大將軍。山中有一座明惠王廟,廟裡供奉的主人,就是天柱大將軍爾朱榮,這座明惠王廟是全國唯一一座供奉天柱大將軍爾朱榮的祠廟。

天柱山曾古木參天,林蔭蔽日,廟群典雅,風景優美。歷來為文人墨客遊覽休閒之地,僧侶道士潛心修行之所。後歷經戰火洗禮,早已是滿目瘡痍、瓦礫遍地。這幾年,靜樂旅遊興縣,靜樂八景再度進入人們的視線,巍然矗立在汾碾交匯之處的天柱山成了靜樂最醒目的標誌,天柱山成為了靜樂的核心旅遊區。雄偉壯麗的天柱山門牌樓由潔白的漢白玉雕築而成,上面鐫刻著著名作家周而複先生題寫的四個大字:“天柱覽勝”。背匾題有原山西省書協主席趙望進的“琴水畫山”。一路蜿蜒而上護坡石壁上鑲嵌著靜樂九大歷史名人的肖像和簡介,這裡就有爾朱榮的畫像和生平簡介,此外還有李鑾宣、高君宇、呂調元八位名人的生平事蹟,他們有的是戰功赫赫的一代名將,有的是學識淵博的詩人學者,有的是英勇無畏的革命戰士。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下的汾水,悄無聲息地滋潤著一個又一個村莊,她先我讀過羌笛烽煙,還有那一串串古老的往事。遙想當年,北魏英雄爾朱榮金戈鐵馬,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武帝曾帶著隨從好幾百人泛舟而行,觀賞汾河兩岸風光,“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清清揚揚的汾河啊!你見證過多少歷史過往,你歷經過多少朝代更替,你飽嘗過多少酸甜苦樂,你看見過多少榮辱興衰。一切感天動地的故事將被你靜靜地珍藏!千百年來,你滿盛著深濃的愛意從古至今奔流不息,一如人間久遠的真情,世世代代,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