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倉央嘉措:世間,除了生死都是閒事;至情至性之人,都逃不過孤獨

倉央嘉措是一個謎,一個不朽的傳奇。

在歷史上所有的喇嘛裡,

他是最讓人難忘的一個,也是最為民眾傾心的一個。

他是最深入紅塵的活佛。

在出世中有飄逸,在平靜處有傳奇,沒有慧心的人是不可能作為這樣的一個人存在的。

流轉百年,歷史是一首朦朧的詩。

倉央嘉措的一切,被埋葬在布達拉宮神聖莊嚴的宮牆之下,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模糊的背影。

他的生平事蹟、詩歌作品,乃至生死結局都淹沒在無常的歲月裡,真實和傳說糾纏在一起,

依稀難辨。

世人願意相信自己相信的美好,每個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倉央嘉措!

人生如夢,似水流年,終歸是一縷青煙,一抔黃土。

白落梅說:“就讓謎永遠是謎,讓昨天永遠是過去,讓故事永遠只是故事。善良的你我,只在塵世的一隅,沉靜安寧,便好。”

很多時候,我們轉山轉水,卻轉不過塵世的輪回。

那個雪域高原上的王

1634年,五世達賴喇嘛為發展格魯派勢力,統一西藏政教,邀請蒙古和碩特部進駐西藏,作為格魯派在政治軍事上的支柱。

在統一西藏政教之後,和碩特部的固始汗卻一心想把持西藏統治權,此後的西藏政局就陷入了達賴喇嘛與和碩特部勢力之間的長期鬥爭中。

五世達賴圓寂後,攝政王桑結嘉措為了避免西藏政教大權落於和碩特部的拉藏汗(固始汗的孫子)手中,

於是把消息秘而不宣,暗中確立當時3歲的倉央嘉措為轉世靈童。

1697年,15歲的倉央嘉措在布達拉宮坐床,成為六世達賴喇嘛。桑結嘉措念他年紀尚幼,無法在與拉藏汗的鬥爭當中領導信眾,所以當時掌握實權的仍是桑結嘉措。

傳說每到深夜,倉央嘉措便換上便服假髮逃出宮去,與一名叫做達娃卓瑪的少女結識並相愛。

民間很快就有了活佛行為不端的傳聞,不久就傳到了桑結嘉措與拉藏汗的耳朵裡。

桑結嘉措也許是怕活佛名聲被毀讓他腹背受敵,居然派去刺客行刺拉藏汗,沒有成功。

拉藏汗以此為由,糾集軍隊,殺了桑結嘉措。

除掉桑結嘉措,拉藏汗便將倉央嘉措軟禁起來,

然後召集了西藏地區各寺的活佛對倉央嘉措“舉止不當”的罪過進行審判,意圖廢掉倉央嘉措。

可惜,西藏地區各寺活佛給出的結論是“迷失菩提”,也就是說,他活佛身份不容置疑,只不過是一時迷失而已。

拉藏汗大為惱火,不肯善罷甘休,直接上書康熙皇帝,將桑結嘉措謀反行刺、倉央嘉措舉止不當的事上報朝廷。

康熙大為惱火,加封了拉藏汗,並下令將倉央嘉措押送進京,然而,行至青海湖一帶時,倉央嘉措卻突然病逝了,那時他只有25歲。

關於他的最後結局有多種說法,也有傳說他逃走了,遊歷各地,直到64歲在蒙古阿拉善地區圓寂。

那個世間最美的情郎

倉央嘉措的詩歌,尤其是情詩,至情至性,滲透著孤獨的滄桑。

然而,他的情詩的內核,卻大多是宗教體驗的喃喃自語,“形似放蕩不羈,實則清靜無染”。

雪域高原,神山聖湖,萬里雲天,長風冷月。風景為千年而生,他的詩為眾生驚豔!

目前網上流傳甚廣的一些倉央嘉措的詩歌,幾乎都和他無關。

其實,這些詩是不是倉央嘉措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曾被打動,曾因這些文字,開始嘗試瞭解倉央嘉措。

他以世間法讓世人看到了出世法的境界,他用愛與慈悲讓我們明白生命當下的真諦。

我與城市女,

共作同心結。

我未解同心,

何為自開裂。

這首詩可以說是情詩,其實也充滿了濃郁的宗教情懷,是為了宣示“人生無常”這一佛教對世界的基本判斷,勸喻人們從對稍縱即逝的世俗快樂的執迷中醒悟過來,看破,解脫。

“少年的愛情,永遠不夠用,一杯酒足以了卻一件心事。”

在那東山頂上,

升起皎潔月亮。

瑪姬阿米的面龐,

浮現在我的心上。

“瑪姬阿米”,有人翻譯成“母親般的情人面龐”,那就是情詩了。

如果直譯的話,是“未曾生育我的母親”,意思是“母親般的眾生(如母眾生)”。

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法,學佛的根本目的在於“普渡眾生”,即把所有生命看作沒有區別的、值得同情和拯救的物件。一切眾生如父母,這是一個基本的佛學理念。

在東山的高峰,

雲煙繚繞在山上,

是不是仁曾旺母啊,

又為我燒起神香!

“仁曾旺母”是綠度母,她具有無邊的法力,為身處複雜處境的年輕喇嘛祈福。

“仁曾旺母”也可以理解為像綠度母一樣善良美麗的情人。

“我行遍世間所有的路,逆著時光行走,只為今生與你邂逅。”

生命中的千山萬水,

任你一一告別。

世間事,除了生死,

哪一樁不是閒事!

佛教的要義就是了生死。

“這佛光閃閃的高原,三步兩步便是天堂,卻仍有那麼多人,因心事過重,而走不動。”

山頂的青草已經枯黃,

山下的樹木也已落葉,

飛往門隅的杜鵑鳥啊,

你若是燕子那該多好。

倉央嘉措出生在西藏的“江南”——山南,這塊土地像江南一樣溫暖濕潤,這是西藏唯一能種水稻的地方。只有這樣的地方才能孕育自由的靈性。

倉央嘉措懷念故鄉門隅美麗的山水和女孩,恨不得化為燕子飛回去,怎奈路途遙遠,身不由己啊!

“用一朵蓮花商量我們的來世,再用一生的時間奔向對方。”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一切眾生都是在表法,道在紅塵,一切都是法,一切都是修行。修行,遠看是佛,近看是愛。

“我願生生世世為人,只做芸芸眾生中的一個,哪怕一生貧困清苦,浪跡天涯,只要能愛恨歌哭,只要能心遂所願。”

第一最好不相見,

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

如此便可不相思。

佛不是要消滅人的情感,而是要把人的情感引向更加牢固不破的境界:不是情感的泯滅,而是情感的昇華:“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傷口中幽居,我放下過天地,卻從未放下過你!”

潔白的仙鶴啊,

請把雙翅借我,

不去遙遠地方,

只到理塘就回。

這詩是倉央嘉措的預言。當時,人們不知道“白色仙鶴”的含義,以為又是一首情詩。後來,七世達賴喇嘛降生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理塘,神奇地應驗了詩句的深義。

“與卿再世相逢日,玉樹臨風一少年。”

然而,行至青海湖一帶時,倉央嘉措卻突然病逝了,那時他只有25歲。

關於他的最後結局有多種說法,也有傳說他逃走了,遊歷各地,直到64歲在蒙古阿拉善地區圓寂。

那個世間最美的情郎

倉央嘉措的詩歌,尤其是情詩,至情至性,滲透著孤獨的滄桑。

然而,他的情詩的內核,卻大多是宗教體驗的喃喃自語,“形似放蕩不羈,實則清靜無染”。

雪域高原,神山聖湖,萬里雲天,長風冷月。風景為千年而生,他的詩為眾生驚豔!

目前網上流傳甚廣的一些倉央嘉措的詩歌,幾乎都和他無關。

其實,這些詩是不是倉央嘉措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曾被打動,曾因這些文字,開始嘗試瞭解倉央嘉措。

他以世間法讓世人看到了出世法的境界,他用愛與慈悲讓我們明白生命當下的真諦。

我與城市女,

共作同心結。

我未解同心,

何為自開裂。

這首詩可以說是情詩,其實也充滿了濃郁的宗教情懷,是為了宣示“人生無常”這一佛教對世界的基本判斷,勸喻人們從對稍縱即逝的世俗快樂的執迷中醒悟過來,看破,解脫。

“少年的愛情,永遠不夠用,一杯酒足以了卻一件心事。”

在那東山頂上,

升起皎潔月亮。

瑪姬阿米的面龐,

浮現在我的心上。

“瑪姬阿米”,有人翻譯成“母親般的情人面龐”,那就是情詩了。

如果直譯的話,是“未曾生育我的母親”,意思是“母親般的眾生(如母眾生)”。

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法,學佛的根本目的在於“普渡眾生”,即把所有生命看作沒有區別的、值得同情和拯救的物件。一切眾生如父母,這是一個基本的佛學理念。

在東山的高峰,

雲煙繚繞在山上,

是不是仁曾旺母啊,

又為我燒起神香!

“仁曾旺母”是綠度母,她具有無邊的法力,為身處複雜處境的年輕喇嘛祈福。

“仁曾旺母”也可以理解為像綠度母一樣善良美麗的情人。

“我行遍世間所有的路,逆著時光行走,只為今生與你邂逅。”

生命中的千山萬水,

任你一一告別。

世間事,除了生死,

哪一樁不是閒事!

佛教的要義就是了生死。

“這佛光閃閃的高原,三步兩步便是天堂,卻仍有那麼多人,因心事過重,而走不動。”

山頂的青草已經枯黃,

山下的樹木也已落葉,

飛往門隅的杜鵑鳥啊,

你若是燕子那該多好。

倉央嘉措出生在西藏的“江南”——山南,這塊土地像江南一樣溫暖濕潤,這是西藏唯一能種水稻的地方。只有這樣的地方才能孕育自由的靈性。

倉央嘉措懷念故鄉門隅美麗的山水和女孩,恨不得化為燕子飛回去,怎奈路途遙遠,身不由己啊!

“用一朵蓮花商量我們的來世,再用一生的時間奔向對方。”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一切眾生都是在表法,道在紅塵,一切都是法,一切都是修行。修行,遠看是佛,近看是愛。

“我願生生世世為人,只做芸芸眾生中的一個,哪怕一生貧困清苦,浪跡天涯,只要能愛恨歌哭,只要能心遂所願。”

第一最好不相見,

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

如此便可不相思。

佛不是要消滅人的情感,而是要把人的情感引向更加牢固不破的境界:不是情感的泯滅,而是情感的昇華:“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傷口中幽居,我放下過天地,卻從未放下過你!”

潔白的仙鶴啊,

請把雙翅借我,

不去遙遠地方,

只到理塘就回。

這詩是倉央嘉措的預言。當時,人們不知道“白色仙鶴”的含義,以為又是一首情詩。後來,七世達賴喇嘛降生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理塘,神奇地應驗了詩句的深義。

“與卿再世相逢日,玉樹臨風一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