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漳州台商投資區:“決勝全面小康,我們是參與者”

在漳州台商投資區這片熱土上,台商們追溯不平凡的五年,

展望新征程——

“決勝全面小康,我們是參與者”

初冬的漳州台商投資區,創業氛圍熱氣騰騰:依山傍水、宜居宜業的閩南新城正在快速生成;特鋼產業園區內一片繁忙,以特殊鋼為主導的產業鏈條正在延伸;一大批年輕的創業者開展頭腦風暴,投入創業創新熱潮……

從1991年9月8日第一家台資企業東海冷凍食品有限公司在漳州台商投資區的前身角美工業綜合開發區落戶開始,

歷經20多年打造,漳州台商區如今已躋身全國三大台商聚集區之列。近日,在“黨報記者基層共學十九大”活動中,我們來到這裡與台商座談,進台企訪談,聽台商追溯不平凡的五年,展望新的征程。台商們說,在這片投資熱土上,自己親歷了歷史性變革;而在決勝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他們同樣不會缺席,將繼續以參與者的身份,迎接新時代。

從農業小鎮到投資熱土

位於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錦宅村的臺灣風味館,

一到飯點,便門庭若市。這裡是周邊台商聯誼、品嘗家鄉古早味的不二選擇。但10餘年前,它卻險些因生意清淡而關門。

“那時錦宅村還很冷清,發展剛剛起步。”2005年,台商黃信輝在村裡規劃了美食街專案,招商時卻少人問津。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從事建築業的台商何龍美盤下千餘平方米的店面,試水餐飲業。最初的五六年,由於人流量不足、交通通達度低,

風味館連年虧損,何龍美幾度欲抽身而退。

如今,何龍美反倒慶倖當初選擇了咬牙堅持。2012年,漳州台商區獲國務院批准成立。而後,何龍美與他的臺灣風味館,便見證著這方土地的滄桑巨變。

“眼看著平地起高樓,學校、醫院、商業綜合體一應倶全,基本形成‘五橫七縱’的大交通路網,台商區宜居新城的形象很棒。”何龍美說,十八大以來,在漳州台商區,各路台商紛紛前來投資興業,

這裡成為投資熱土。

一組資料顯示,全區現有台資企業161家,總投資約65億美元;食品飲料、特殊鋼鐵、電子家電是主導產業,構成了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今年前9個月,漳州台商區台企實現產值約210億美元,占全區規模工業產值的40.7%。

“我們始終秉承一站式、保姆式服務理念,營造親商、安商、富商投資創業發展環境,創新對台合作舉措,提升項目引進水準。”漳州市委台商區工作委員會書記蔡麗芬表示,

當地始終致力於打造台商投資的“項目高地”“產業高地”“服務高地”。

台企福欣特殊鋼專案申報之初,台商區全程跟蹤審批手續辦理進度,通過“綠色通道”為企業節約了近3個月的手續辦理時間;統一實業有限公司在辦理QS認證時,台商區主動介入,直奔省城幫助協調解決相關事項,3天拿下本需要一個月辦理的手續……這樣的情景,對入駐台商區的台企而言,早已司空見慣。

十八大以來,經濟新常態下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同樣為台企釋放發展紅利。

“十九大報告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統一馬口鐵有限公司於1995年入駐漳州台商區,在公司總經理黃豐仁看來,深入推進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讓台企成為受益者。

“馬口鐵市場年需求大概為400萬噸,但最高峰時國內供給達1000萬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以來,已淘汰近300萬噸落後產能。”黃豐仁表示,統一公司從入駐開始,便嚴把環保關,卻常常因執行嚴格的環保生產標準而成本高企,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而十八大以來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讓公司能夠與市場競爭者處於同一起跑線上,更具市場競爭力。今年前9個月,公司實現工業產值11.55億元,上繳稅收1361萬元。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局勢深刻變化,我們堅持穩中求進,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建設的歷史性成就。”福欣特殊鋼有限公司執行副總陳宏仁來這裡工作6年多,談及過去5年國家的歷史性變革,他說漳州台商區蝶變,正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巨變的縮影。

融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台商們表示,他們有幸見證祖國大地的歷史性變革。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他們都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推動者。

1993年,台商夫妻李榮福與莊素貞來到漳州台商區,創辦福貞金屬包裝有限公司,專司馬口鐵包裝材料產銷。經過多年耕耘,福貞經營漸入佳境,並於2009年在臺灣上市。在地區發展過程中,李榮福當起了促進漳台兩地經濟合作的使者,並有了“編外招商局長”的雅號。“每次有臺灣工商界人士來漳,父親總會主動接待,以自身投資經驗現身說法,增強他們在漳州投資興業的信心。”台二代李明說。

自1995年開始,李榮福先後協助引進統一馬口鐵、泰山企業(漳州)食品有限公司、福祺食品(漳州)有限公司、凱景新型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等優質台資專案入駐漳州台商區。“在這個過程中,台資企業實現了優勢互補、相輔相成,譬如統一馬口鐵公司能夠提供優質馬口鐵,聯天制罐公司又是泰山企業(漳州)食品有限公司的空罐供應商,企業良性互動,共同推進本土金屬包裝、食品飲料產業集群的形成。”李明說。

“參與全面決勝小康,為地區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既要專注本業,推動地區產業經濟發展,更要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為員工創造更好的工作與生活條件,這是企業前進的根本動力。”李明說她還記得1995年李家企業遭遇創業以來的最大一次危機,由於資金鏈斷裂,福貞生產陷入停滯狀態。即便如此,李榮福未辭退一個員工,而是把閒散員工組織起來,上午搞工廠綠化,下午組織職業培訓,勞資雙方攜手挺過了7個月的低谷期。

父輩的企業家精神,在台二代身上實現延續。李明8歲時便隨父母來到漳州台商區,台商區“看著”她長大,她則見證了台商區的崛起。如今,李明和姐姐李毓嵐,開始從父母手中捧過接力棒,分別在漳州和臺灣耕耘福貞事業。

“希望在台商區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繼續把企業做強做大,創造更多稅收,為員工帶來更好生活,為企業與地區的互惠共贏,注入年輕的力量。”李明認為,祖國大陸日益包容開放的環境與日新月異的市場,是她的信心來源。

包容、開放、活力,是台商們對目前大陸經濟社會生態的普遍認知。

陳宏仁如今已視漳州台商區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他還記得早前習近平總書記談及臺灣同胞時,使用了“跨越黑水溝”“到臺灣討生活”等許多臺灣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語言。

“總書記能說‘黑水溝’,說明對臺灣很瞭解,這讓我們覺得很親切、很暖心。”陳宏仁說,自己的祖籍地是漳州市漳浦縣,“對黨的十九大提到的‘兩岸一家親’理念,我深有感觸,漳台兩地同根同源,同文同祖。300多年前,我的祖先從漳浦遠赴臺灣。300多年後,我作為他們的後代又回到祖地工作生活。不管在公司營運上,還是個人生活上,台商投資區領導都給予我支持與關心。決勝全面小康,我們台企一定會做出貢獻!”

為閩台合作注入年輕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決勝全面小康,來自臺灣的新生代創新力量,也要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漳州台商區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就是他們施展才華、實踐夢想的舞臺。

80後臺灣青年盧介凡曾在廣東從事電子產品貿易12年。去年,在國家雙創政策的感召下,他決定重新定位人生,尋求創業機會。“初創期的小微項目,在創業市場上單打獨鬥何其艱難,我們急需一個專業的創業服務平臺。”這時,漳州台商區推出的創業大禮包,引起盧介凡的關注。

“我們投入超過2000萬元,用於設立支援臺灣青年創業基地的發展基金,為臺灣青年創業專案提供貸款貼息、投融資服務,同時成立臺灣青年創業輔導服務中心,為臺灣青年提供專人服務,以及專案對接、辦公場所、資金支援、貸款融資等全套服務。”蔡麗芬說,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將利用台商區地理位置凸顯、交通便利、台商相對集中、產業集群效益顯著等優勢,構建兩岸青年人才交流的服務平臺。

很快,盧介凡便毫不猶豫地來到漳州,創辦翊瀚眾創,成為漳州台商區兩岸青年創業基地運營方。

座談會當天,盧介凡正為4天后的一場產品推介會而忙碌。他將帶領麾下創業團隊,在漳州台商區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舉辦一場“漳台青年優秀創業專案產品發表會”。現場進行路演的兩個專案,便是台商區兩岸青創基地最新孵化的成果。

來自臺北城市科技大學的廖尉傑與莊佑任,將現場展示剛剛試驗成功的澳洲淡水龍蝦育苗技術。

“漳州是國內南美白對蝦的主產區,但目前囿於成活率瓶頸,養殖風險普遍高企,養殖戶迫切需要替代品種。”廖尉傑說,作為市場稀缺品,澳洲淡水龍蝦經濟效益可觀,但大陸鮮有掌握育苗技術者,而在台東一帶,已有較為成熟的養殖體系。他們希望,能夠引入這套技術,在大陸實現本土化應用,並對外輸出優質蝦苗與工廠化、標準化養殖技術,為漳州水產養殖業提供更多可能性,為決勝全面小康貢獻年輕的創新力量。

“彙聚閩台農創元素,再造傳統農業,推動鄉村振興。”盧介凡說,這將是他參與決勝全面小康的具體實踐。而這個臺灣80後的更大願景,則是以閩台創業項目對接為起點,參與到更多的閩台經貿互動中。他說:“十九大報告強調,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兩岸同胞應像十九大報告所說,擴大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

早已司空見慣。

十八大以來,經濟新常態下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同樣為台企釋放發展紅利。

“十九大報告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統一馬口鐵有限公司於1995年入駐漳州台商區,在公司總經理黃豐仁看來,深入推進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讓台企成為受益者。

“馬口鐵市場年需求大概為400萬噸,但最高峰時國內供給達1000萬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以來,已淘汰近300萬噸落後產能。”黃豐仁表示,統一公司從入駐開始,便嚴把環保關,卻常常因執行嚴格的環保生產標準而成本高企,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而十八大以來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讓公司能夠與市場競爭者處於同一起跑線上,更具市場競爭力。今年前9個月,公司實現工業產值11.55億元,上繳稅收1361萬元。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局勢深刻變化,我們堅持穩中求進,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建設的歷史性成就。”福欣特殊鋼有限公司執行副總陳宏仁來這裡工作6年多,談及過去5年國家的歷史性變革,他說漳州台商區蝶變,正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巨變的縮影。

融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台商們表示,他們有幸見證祖國大地的歷史性變革。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他們都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推動者。

1993年,台商夫妻李榮福與莊素貞來到漳州台商區,創辦福貞金屬包裝有限公司,專司馬口鐵包裝材料產銷。經過多年耕耘,福貞經營漸入佳境,並於2009年在臺灣上市。在地區發展過程中,李榮福當起了促進漳台兩地經濟合作的使者,並有了“編外招商局長”的雅號。“每次有臺灣工商界人士來漳,父親總會主動接待,以自身投資經驗現身說法,增強他們在漳州投資興業的信心。”台二代李明說。

自1995年開始,李榮福先後協助引進統一馬口鐵、泰山企業(漳州)食品有限公司、福祺食品(漳州)有限公司、凱景新型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等優質台資專案入駐漳州台商區。“在這個過程中,台資企業實現了優勢互補、相輔相成,譬如統一馬口鐵公司能夠提供優質馬口鐵,聯天制罐公司又是泰山企業(漳州)食品有限公司的空罐供應商,企業良性互動,共同推進本土金屬包裝、食品飲料產業集群的形成。”李明說。

“參與全面決勝小康,為地區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既要專注本業,推動地區產業經濟發展,更要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為員工創造更好的工作與生活條件,這是企業前進的根本動力。”李明說她還記得1995年李家企業遭遇創業以來的最大一次危機,由於資金鏈斷裂,福貞生產陷入停滯狀態。即便如此,李榮福未辭退一個員工,而是把閒散員工組織起來,上午搞工廠綠化,下午組織職業培訓,勞資雙方攜手挺過了7個月的低谷期。

父輩的企業家精神,在台二代身上實現延續。李明8歲時便隨父母來到漳州台商區,台商區“看著”她長大,她則見證了台商區的崛起。如今,李明和姐姐李毓嵐,開始從父母手中捧過接力棒,分別在漳州和臺灣耕耘福貞事業。

“希望在台商區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繼續把企業做強做大,創造更多稅收,為員工帶來更好生活,為企業與地區的互惠共贏,注入年輕的力量。”李明認為,祖國大陸日益包容開放的環境與日新月異的市場,是她的信心來源。

包容、開放、活力,是台商們對目前大陸經濟社會生態的普遍認知。

陳宏仁如今已視漳州台商區為自己的第二故鄉。他還記得早前習近平總書記談及臺灣同胞時,使用了“跨越黑水溝”“到臺灣討生活”等許多臺灣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語言。

“總書記能說‘黑水溝’,說明對臺灣很瞭解,這讓我們覺得很親切、很暖心。”陳宏仁說,自己的祖籍地是漳州市漳浦縣,“對黨的十九大提到的‘兩岸一家親’理念,我深有感觸,漳台兩地同根同源,同文同祖。300多年前,我的祖先從漳浦遠赴臺灣。300多年後,我作為他們的後代又回到祖地工作生活。不管在公司營運上,還是個人生活上,台商投資區領導都給予我支持與關心。決勝全面小康,我們台企一定會做出貢獻!”

為閩台合作注入年輕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決勝全面小康,來自臺灣的新生代創新力量,也要成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漳州台商區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就是他們施展才華、實踐夢想的舞臺。

80後臺灣青年盧介凡曾在廣東從事電子產品貿易12年。去年,在國家雙創政策的感召下,他決定重新定位人生,尋求創業機會。“初創期的小微項目,在創業市場上單打獨鬥何其艱難,我們急需一個專業的創業服務平臺。”這時,漳州台商區推出的創業大禮包,引起盧介凡的關注。

“我們投入超過2000萬元,用於設立支援臺灣青年創業基地的發展基金,為臺灣青年創業專案提供貸款貼息、投融資服務,同時成立臺灣青年創業輔導服務中心,為臺灣青年提供專人服務,以及專案對接、辦公場所、資金支援、貸款融資等全套服務。”蔡麗芬說,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將利用台商區地理位置凸顯、交通便利、台商相對集中、產業集群效益顯著等優勢,構建兩岸青年人才交流的服務平臺。

很快,盧介凡便毫不猶豫地來到漳州,創辦翊瀚眾創,成為漳州台商區兩岸青年創業基地運營方。

座談會當天,盧介凡正為4天后的一場產品推介會而忙碌。他將帶領麾下創業團隊,在漳州台商區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舉辦一場“漳台青年優秀創業專案產品發表會”。現場進行路演的兩個專案,便是台商區兩岸青創基地最新孵化的成果。

來自臺北城市科技大學的廖尉傑與莊佑任,將現場展示剛剛試驗成功的澳洲淡水龍蝦育苗技術。

“漳州是國內南美白對蝦的主產區,但目前囿於成活率瓶頸,養殖風險普遍高企,養殖戶迫切需要替代品種。”廖尉傑說,作為市場稀缺品,澳洲淡水龍蝦經濟效益可觀,但大陸鮮有掌握育苗技術者,而在台東一帶,已有較為成熟的養殖體系。他們希望,能夠引入這套技術,在大陸實現本土化應用,並對外輸出優質蝦苗與工廠化、標準化養殖技術,為漳州水產養殖業提供更多可能性,為決勝全面小康貢獻年輕的創新力量。

“彙聚閩台農創元素,再造傳統農業,推動鄉村振興。”盧介凡說,這將是他參與決勝全面小康的具體實踐。而這個臺灣80後的更大願景,則是以閩台創業項目對接為起點,參與到更多的閩台經貿互動中。他說:“十九大報告強調,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兩岸同胞應像十九大報告所說,擴大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