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兩會後監管收緊,互聯網金融的“三生三世”由15萬億新生意守護

“妖孽遍地橫著走、群魔亂舞多如狗(單身)。”這是一個業內人對互聯網金融亂象的描述,

不過這樣的現象絕不會再長久了。“兩會”前後,金融監管部門和政府高層明確表示,要進一步收緊互聯網金融監管,警惕風險累積,防範風險爆發。

“兩會”前,先是央行副行長潘功勝言明“正抓緊研究建立全國的互聯網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平臺”,之後是新任銀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落實負面清單和備案管理制度”,而在“兩會”上,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提及互聯網金融,

已經不是前幾年的“促進”、“規範”,而變成了對“累積的風險高度警惕”和“整頓規範金融秩序,築牢金融風險防火牆”。

毫無疑問,兩會之後,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只會大幅收緊,一改過去的“寬容”、“適當”,甚至切入相關企業的運營,進行業務過程監管、穿透式監管,備案、整頓成為常態,牌照化切分或將推出。可見,今年,互聯網金融必然像諸多新興行業一樣,從胡亂開採走向有序開發,

諸如各地資產交易所的洗牌和大量P2P的死亡將不可避免,而互聯網巨頭像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也將從“激進的嘗試”轉入“穩健的創新”,那麼,此後,互聯網金融的“三生三世”,要靠什麼來守護?

在小郝子看來,此時,正是持牌商業銀行接力互聯網金融的良機,

它們一旦獲得Fintech(金融科技)的賦能,就能完成填補空白的創新,實現供給側改革,尤其是切入15萬億元的供應鏈金融藍海,使其不僅解決原有業務痛點,大大拓展業務邊界,又可以普惠金融,解決實業難題,提升社會經濟效能,姿勢用得對,快活又不累,從而成就互聯網金融的周全向前。

銀行:不坐在金山上要飯

俗話說:“成功路上,非死即傷”。這幾年,銀行著實很受傷,

先有餘額寶為代表的各種寶寶,抽走大量的居民存款,再有P2P異軍突起,搶走大量的借貸客戶,銀行躺著吃存貸利差的日子就這樣一去不返,雖然在央媽的悉心呵護下,銀行們還沒有被後來的互聯網玩家顛覆,卻也真實地感受到利潤下降,人才流失,距離下一次“成功”的路漫漫,其修遠。

前年,畢馬威的報告判斷:過去銀行業高速增長的模式已無法持續,未來幾年,社會的金融資源,

將以各種形式向原先被忽視的中小企業流入,傳統的銀行其實已經意識到這種微趨勢,開始發力轉型。但幾年過去,說好的轉型,卻為何不見效果?

“因為體制僵化。”一位銀行的中層向小郝子如此吐槽,畢竟,銀行發展數百年,所有的運營機制、流程都是圍繞風險控制建立,“不犯錯”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即便不缺資金,期望創新,銀行也難主動嘗試先進技術,應用于金融場景,以至於有能力的銀行老咖,都被互聯網基因的金融新貴挖了牆角,銀行無所作為,這才被互聯網金融的後來者們打得一臉懵X。

特別是過去兩年,國內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總額達5900億美元,一家企業收回銷售款項(帳期)平均需85天以上,時長是其他新興市場的2倍。身涉其中的企業深感供應鏈占款的痛苦,更被融資難、融資貴、融資亂困擾,相關的供應鏈金融市場2020年將達到15萬億元。但是,該市場卻很少有銀行介入,其實,只要通過互聯網技術,連接供應鏈核心企業,即時掌握上下游的運作、流水,有能者就可通過大資料技術制定風控,從而殺入供應鏈金融的“藍海”,大大拓展鏈屬中小企業的融資。

其實,銀行不是沒有看到其中的機會,只是在體制束縛下,沒有合適的人與技術摸索突破,因而缺乏合理的手段“掘金”,只能坐在“金山”上,向那些不差錢的大企業“討飯”,生路越過越窄。好在,自去年中,央行明確定義Fintech,一方面,遏制無牌的互聯網金融累積風險,另一方面鼓勵有“真功夫”的Fintech企業與持牌機構合作。於是,有先見之明的銀行,開始尋找合適Fintech夥伴,探求未來的G點。

於是,得道的銀行Get新技能,開掘供應鏈金融的“金山”,開始給更多的鏈屬中小企業借貸,業務擴張的同時也實現供給側改革,成為互聯網金融高手,而其完備的風控系統,也保證Fintech引領的創新,不至玩脫,一切既得人心,也讓監管放心。

Fintech:連接器、穩定器、加速器

有了Fintech的加持,銀行們終於有望像《易經》“否卦”所說“傾否,先否後喜”。不過Fintech領域的公司同樣魚龍混雜,銀行不能只想“來啊,快活啊”,還得慧眼識珠,才能真正獲得借貸供求的連接器,金融風控的穩定器,供給側改革的加速器。

此前,就有Fintech企業忽悠說自己掌握區塊鏈技術,能打造出高效真實的金融生態,高調宣傳。結果,卻連一個區塊鏈工程師都沒有,還將區塊鏈運營完全外包,直至被內行捅破實情,它才悻悻地宣佈“轉型”。

剔除這類“高調的概念婊”,反倒是像群星金融這樣的Fintech高手低調務實——一頭連著聯想等製造、醫療、商超的業內巨頭,即時掌握其鏈屬中小企業的運營動態,交易流水;另一頭為諸多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提供資產識別、篩選評級、資產生命追蹤等要素的系統,更關鍵的是,它將相關的一切“翻譯”成銀行系的“語言”,與之形成標準化對接,更符合監管的要求,自然成為銀行與供應鏈中小企業的“連接器”。

當然,金融是經營風險的行當,銀行最怕成為借貸風險的“背鍋俠”,與之合作Fintech小夥伴,必有令其信服的風控技能。按照群星的經驗,因為國內有“數位簽章法”認證,網上電子票據充分真實,它就能借互聯網貫通鏈屬企業的上下游,獲取其交易往來的電子憑證,由此,集中、透析多年的商業運營資料,掌握關於風險的充分資訊,再分析積澱資料,建立風控模型,進而讓銀行的風控、合規們看在眼裡,懂在心裡。風控“穩定器”的概念落實,銀行才能在供應鏈金融的那一邊可勁地High。

有了上述的連接與穩定,銀行便可加速“操練”供給側改革。例如,交通銀行就憑藉群星的賦能,協助浙江諸多大牌企業建立“虛擬財務公司”,使其無須自建團隊和系統,便可靈活地統籌資金運作、資產管理,並為鏈屬中小企業融資,將相關占款“白條”加速變成現金,提升各方的資金周轉、效能。由此,大牌企業的競爭優勢不斷抬高,同時,交行也得以穩定核心客戶,擴大業務規模,活出不一樣的煙火,成為行內典範。

沒錯,無“器”則無“道”,沒有Fintech高手的連接、穩定、加速,銀行只能是15萬億供應鏈金融的門外漢,接受Fintech的助攻,升級的銀行就能在新常態下,站上互聯網金融的風口,並且“生得翅膀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所以,別感慨“運去英雄不自由”,也別抱怨“劣幣驅逐良幣”,有了公平的監管,銀行真的可以打破老金融藩籬,創造一個全新的資金融通生態,讓世界從此不同。其餘的,它只負責精彩,老天自有安排。

——————————————

以至於有能力的銀行老咖,都被互聯網基因的金融新貴挖了牆角,銀行無所作為,這才被互聯網金融的後來者們打得一臉懵X。

特別是過去兩年,國內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總額達5900億美元,一家企業收回銷售款項(帳期)平均需85天以上,時長是其他新興市場的2倍。身涉其中的企業深感供應鏈占款的痛苦,更被融資難、融資貴、融資亂困擾,相關的供應鏈金融市場2020年將達到15萬億元。但是,該市場卻很少有銀行介入,其實,只要通過互聯網技術,連接供應鏈核心企業,即時掌握上下游的運作、流水,有能者就可通過大資料技術制定風控,從而殺入供應鏈金融的“藍海”,大大拓展鏈屬中小企業的融資。

其實,銀行不是沒有看到其中的機會,只是在體制束縛下,沒有合適的人與技術摸索突破,因而缺乏合理的手段“掘金”,只能坐在“金山”上,向那些不差錢的大企業“討飯”,生路越過越窄。好在,自去年中,央行明確定義Fintech,一方面,遏制無牌的互聯網金融累積風險,另一方面鼓勵有“真功夫”的Fintech企業與持牌機構合作。於是,有先見之明的銀行,開始尋找合適Fintech夥伴,探求未來的G點。

於是,得道的銀行Get新技能,開掘供應鏈金融的“金山”,開始給更多的鏈屬中小企業借貸,業務擴張的同時也實現供給側改革,成為互聯網金融高手,而其完備的風控系統,也保證Fintech引領的創新,不至玩脫,一切既得人心,也讓監管放心。

Fintech:連接器、穩定器、加速器

有了Fintech的加持,銀行們終於有望像《易經》“否卦”所說“傾否,先否後喜”。不過Fintech領域的公司同樣魚龍混雜,銀行不能只想“來啊,快活啊”,還得慧眼識珠,才能真正獲得借貸供求的連接器,金融風控的穩定器,供給側改革的加速器。

此前,就有Fintech企業忽悠說自己掌握區塊鏈技術,能打造出高效真實的金融生態,高調宣傳。結果,卻連一個區塊鏈工程師都沒有,還將區塊鏈運營完全外包,直至被內行捅破實情,它才悻悻地宣佈“轉型”。

剔除這類“高調的概念婊”,反倒是像群星金融這樣的Fintech高手低調務實——一頭連著聯想等製造、醫療、商超的業內巨頭,即時掌握其鏈屬中小企業的運營動態,交易流水;另一頭為諸多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提供資產識別、篩選評級、資產生命追蹤等要素的系統,更關鍵的是,它將相關的一切“翻譯”成銀行系的“語言”,與之形成標準化對接,更符合監管的要求,自然成為銀行與供應鏈中小企業的“連接器”。

當然,金融是經營風險的行當,銀行最怕成為借貸風險的“背鍋俠”,與之合作Fintech小夥伴,必有令其信服的風控技能。按照群星的經驗,因為國內有“數位簽章法”認證,網上電子票據充分真實,它就能借互聯網貫通鏈屬企業的上下游,獲取其交易往來的電子憑證,由此,集中、透析多年的商業運營資料,掌握關於風險的充分資訊,再分析積澱資料,建立風控模型,進而讓銀行的風控、合規們看在眼裡,懂在心裡。風控“穩定器”的概念落實,銀行才能在供應鏈金融的那一邊可勁地High。

有了上述的連接與穩定,銀行便可加速“操練”供給側改革。例如,交通銀行就憑藉群星的賦能,協助浙江諸多大牌企業建立“虛擬財務公司”,使其無須自建團隊和系統,便可靈活地統籌資金運作、資產管理,並為鏈屬中小企業融資,將相關占款“白條”加速變成現金,提升各方的資金周轉、效能。由此,大牌企業的競爭優勢不斷抬高,同時,交行也得以穩定核心客戶,擴大業務規模,活出不一樣的煙火,成為行內典範。

沒錯,無“器”則無“道”,沒有Fintech高手的連接、穩定、加速,銀行只能是15萬億供應鏈金融的門外漢,接受Fintech的助攻,升級的銀行就能在新常態下,站上互聯網金融的風口,並且“生得翅膀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所以,別感慨“運去英雄不自由”,也別抱怨“劣幣驅逐良幣”,有了公平的監管,銀行真的可以打破老金融藩籬,創造一個全新的資金融通生態,讓世界從此不同。其餘的,它只負責精彩,老天自有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