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落霞漁蒲晚,斜日橘林秋,這個漁村原來是《橘子紅了》的取景地

面朝煙波浩渺的太湖,背靠鬱鬱蔥蔥的莫厘峰,粉牆黛瓦相映成趣的陸巷古村,和想像中完全不同,眼前阡陌縱橫、寧靜閑淡、雞犬相聞的陸巷要精緻的許多。湖山乃旖旎氣韻千番襲人,

裡巷存遺風步履百度尋覓,千年史詩激胸中,萬頃波濤奔眼底,古村入口門矗立著的大三間牌坊旁邊兩幅對聯的對聯,似乎把古村的氣質描繪的淋漓盡致。

陸巷古村位於蘇州東山島上,源於南宋,距今逾千年,北依寒谷山,南傍太湖水,是一處集自然風光、名勝古跡於一體的遊覽勝地。

一說王鏊母親姓陸,其村因此得名;也另有一說稱因村中有六條直達太湖的巷弄而得名。不過村內倒真是有六條巷弄,可通往太湖邊,在村中六條小巷裡保存有三十多處明清建築,有懷古堂、懷德堂、惠和堂、會老堂、粹和堂和寶儉堂對外開放。

綠樹青山掩映下的古村

粉牆黛瓦馬頭牆

進入古村,村內的石榴樹映襯著藍天下的小黑瓦,常見美術學校的學生在寫生作畫,或是附近的村民售賣著東山本地當季的水果,橘子,石榴,柿子……這個季節,還有太湖蟹。

寒穀渡

進村便是一條直通太湖的寒山港,小小的渡口在村頭迎接著四方的來客,當年王鏊宰相進出村,就是在這兒上下船。村裡的漁民也是從這裡出發打漁。寒穀渡上建有廊亭,可供遮風擋雨。

渡口亭子上的風帆隱現的匾額,原來這裡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太湖的船影。寒山港邊的石板路是村內的主幹道——紫石街,青石板鋪就的石板路,時而寬闊,時而狹窄,僅容兩人相向而行,古巷幽深。

懷德堂

懷德堂原為明代大學士王鏊後裔舊宅,後歸袁氏。據傳該堂是用建造惠和堂後剩餘的建材所建。道光二年重新修葺,又名“覺廬”。

懷德堂內展示有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各種民間古玩和珍貴古湖石,還有許多毛主席像章和紅寶書。樓外小院,古樸典雅,以宋花石綱遺物“瑞芝朵雲峰”為最,是陸巷古村的民俗風情園。而灶間的壁灶使人大開眼界,現今實屬古稀之物。

懷德堂為家麟堂舊址,收藏館陳列有各式古董傢俱,尤其“靈璧石”“英石”“太湖石”三石為勝。屋前蟹眼天井,隱藏古泉設計巧妙,後佛樓、廚房,尤以“壁灶”“佛像”“碑刻”為懷德堂三寶。

懷德堂的後廳,假山亭台,小喬池水,顯得頗為精緻緊湊。

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的白玉方糕,紅豆餡料香味撲鼻,糯米入口有嚼勁,咬上一口,滿嘴香甜,不粘牙也不膩,據說也是百年老店了。

懷古堂

懷古堂又稱王家祠堂,原為明代王鏊家族宗祠,歷經百年滄桑已經破敗不堪。現為張姓人士所有,經過精心修繕,恢復了當年的規模,內有前院、上院、粒園、聚仙廳、楠木廳等景觀。

惠和堂

想不到陸巷竟然名人輩出,南宋有了著名的詞人、文學家、南宋宰相葉夢得;明代有了蘇州著名的閣老、明代宰相王鏊;終明清兩代,一位狀元,一位探花,十一位進士,四十六名舉人。正七品以上官員232人,近代出了四名中科院院士,160多名正副教授,人才之多,以一村之力冠絕全國,被稱為“宰相故里、進士之鄉、院士搖籃、教授之村”。一幅對聯猶顯大氣自豪:“宰相狀元進士第,教授博士院士鄉”。

出自陸巷的明代宰相王鏊,曾連捷解元、會元、探花,其門人唐伯虎稱他為“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惠和堂內的一幅對聯頗有些氣勢:“著述千篇遺後世海內文章第一,輔佐三朝匡社稷山中宰相無雙”。

據說王鼇歸隱山林,拜訪的賓客達官貴人絡繹不絕,來往的車輪竟然在青石板路上壓出了深深的兩道轍痕來。

惠和堂又名“宰相府”,是一座明基清建的大型廳堂建築,明代宰相王鏊的故居。其建築規模恢弘,主建築深五進,門樓、大廳、堂樓、客廳、花廳、書樓等一應俱全。堂中磚雕、木刻及堂匾等均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古時江南官宦宅邸的代表。

惠和堂大廳為古代官宦人家跪接朝廷聖旨,迎接達官貴人和家中紅白大事所用。其廳規模宏大,器宇軒昂,梁架架構,用料粗壯,製作精湛,且大都為楠木,均系明式。大廳正中有王鏊的塑像,其時為明正德初宰相,取自北京故宮博物館。惠和堂立柱上的對聯發人思:“寬田寬地莫若寬厚待人,積金積玉不如積書教子讀書。”

水色山光皆畫本,花香鳥語總詩情,一池碧水,一座石橋,一座水榭,滿眼一片綠色。惠和堂後花園不算很大,倒也幽雅精緻,亭子叫寒翠亭。

惠和堂是《桔子紅了》的拍攝主場地,惠和堂出門的後山,還是茂密的橘林。一到金秋時節,便掛滿枝頭,宛若金燦燦的燈籠樹。

寒山港的水直通太湖。

春露浥朝花, 秋波浸晚霞,夕陽西下,晚霞落滿了天,山前燈火欲黃昏,白鷺聲裡數家村,古村陸巷褪去一天的喧囂,捕魚歸來的小舟正趕著靠岸歸家,連忙碌的白鷺也收了翅膀回到了蓮池巢中,歲月靜好,時光悠悠,一切都是不緊不慢的樣子。

村口不遠處,太湖邊,守溪亭映照在紅霞之中,湖內接天的荷葉依舊碧綠,只是映日的荷花已經凋零。不過沒有關係,化作春泥更護花,只是靜待另一季的花開!

人家隱隱煙中有,

帆影依依天外無。

仰仰兩間雙短鬢,

往來千古一一廬。

寒山港邊的石板路是村內的主幹道——紫石街,青石板鋪就的石板路,時而寬闊,時而狹窄,僅容兩人相向而行,古巷幽深。

懷德堂

懷德堂原為明代大學士王鏊後裔舊宅,後歸袁氏。據傳該堂是用建造惠和堂後剩餘的建材所建。道光二年重新修葺,又名“覺廬”。

懷德堂內展示有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各種民間古玩和珍貴古湖石,還有許多毛主席像章和紅寶書。樓外小院,古樸典雅,以宋花石綱遺物“瑞芝朵雲峰”為最,是陸巷古村的民俗風情園。而灶間的壁灶使人大開眼界,現今實屬古稀之物。

懷德堂為家麟堂舊址,收藏館陳列有各式古董傢俱,尤其“靈璧石”“英石”“太湖石”三石為勝。屋前蟹眼天井,隱藏古泉設計巧妙,後佛樓、廚房,尤以“壁灶”“佛像”“碑刻”為懷德堂三寶。

懷德堂的後廳,假山亭台,小喬池水,顯得頗為精緻緊湊。

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的白玉方糕,紅豆餡料香味撲鼻,糯米入口有嚼勁,咬上一口,滿嘴香甜,不粘牙也不膩,據說也是百年老店了。

懷古堂

懷古堂又稱王家祠堂,原為明代王鏊家族宗祠,歷經百年滄桑已經破敗不堪。現為張姓人士所有,經過精心修繕,恢復了當年的規模,內有前院、上院、粒園、聚仙廳、楠木廳等景觀。

惠和堂

想不到陸巷竟然名人輩出,南宋有了著名的詞人、文學家、南宋宰相葉夢得;明代有了蘇州著名的閣老、明代宰相王鏊;終明清兩代,一位狀元,一位探花,十一位進士,四十六名舉人。正七品以上官員232人,近代出了四名中科院院士,160多名正副教授,人才之多,以一村之力冠絕全國,被稱為“宰相故里、進士之鄉、院士搖籃、教授之村”。一幅對聯猶顯大氣自豪:“宰相狀元進士第,教授博士院士鄉”。

出自陸巷的明代宰相王鏊,曾連捷解元、會元、探花,其門人唐伯虎稱他為“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惠和堂內的一幅對聯頗有些氣勢:“著述千篇遺後世海內文章第一,輔佐三朝匡社稷山中宰相無雙”。

據說王鼇歸隱山林,拜訪的賓客達官貴人絡繹不絕,來往的車輪竟然在青石板路上壓出了深深的兩道轍痕來。

惠和堂又名“宰相府”,是一座明基清建的大型廳堂建築,明代宰相王鏊的故居。其建築規模恢弘,主建築深五進,門樓、大廳、堂樓、客廳、花廳、書樓等一應俱全。堂中磚雕、木刻及堂匾等均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古時江南官宦宅邸的代表。

惠和堂大廳為古代官宦人家跪接朝廷聖旨,迎接達官貴人和家中紅白大事所用。其廳規模宏大,器宇軒昂,梁架架構,用料粗壯,製作精湛,且大都為楠木,均系明式。大廳正中有王鏊的塑像,其時為明正德初宰相,取自北京故宮博物館。惠和堂立柱上的對聯發人思:“寬田寬地莫若寬厚待人,積金積玉不如積書教子讀書。”

水色山光皆畫本,花香鳥語總詩情,一池碧水,一座石橋,一座水榭,滿眼一片綠色。惠和堂後花園不算很大,倒也幽雅精緻,亭子叫寒翠亭。

惠和堂是《桔子紅了》的拍攝主場地,惠和堂出門的後山,還是茂密的橘林。一到金秋時節,便掛滿枝頭,宛若金燦燦的燈籠樹。

寒山港的水直通太湖。

春露浥朝花, 秋波浸晚霞,夕陽西下,晚霞落滿了天,山前燈火欲黃昏,白鷺聲裡數家村,古村陸巷褪去一天的喧囂,捕魚歸來的小舟正趕著靠岸歸家,連忙碌的白鷺也收了翅膀回到了蓮池巢中,歲月靜好,時光悠悠,一切都是不緊不慢的樣子。

村口不遠處,太湖邊,守溪亭映照在紅霞之中,湖內接天的荷葉依舊碧綠,只是映日的荷花已經凋零。不過沒有關係,化作春泥更護花,只是靜待另一季的花開!

人家隱隱煙中有,

帆影依依天外無。

仰仰兩間雙短鬢,

往來千古一一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