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果人類可以長生不老,你是否願意活在一個沒有孩子的世界

編者按:當醫學從治療轉向“終結死亡”,當基因的編輯如整容一樣普及……生物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這是法國前教育部部長、哲學家呂克·費希在新書《超人類革命》中探討的命題。

他從道德、哲學、政治等角度,為這一目前鮮為人知的領域,給出了一種如何面對技術進步的見解。經授權,第一財經節選部分內容與讀者分享。

對抗衰老和死亡的計畫激起了無數反對,有一些世俗思想認為,如果人類有朝一日壽命大大延長——這還未成為現實,

但在幾十年後也許會被證明可能。這將構成極大困擾。確實,如希臘神話裡阿斯克勒庇俄斯和西西弗斯的故事所示,他們擔憂的這些問題是非常實在的,乍看之下甚至讓人覺得無法克服。

首先,在心理層面上:這麼多閒置時間要用來做什麼?正如伍迪·艾倫(Woody Allen)所說:“永遠真的很遠,越到後面越遠。”不正是我們對有限性的感覺、對時間的流逝和無法逃避的死亡的感知促使我們行動起來,

擺脫天生的懶惰,推動我們去建功立業、創造文明的嗎?其次,在倫理層面上:在這些新的人對人的操控力面前,不同的家庭並沒有均等的機會。我們已經提到,長壽的代價將是昂貴的,貧富差距將變得越發令人難以忍受,因為事關生死。在人口結構層面上:如果人類不死,如何避免過度擁擠?該不該決定生活在一個沒有孩子的世界裡?該不該殖民其他星球?最後,
這會帶來一個真正的形而上學的問題——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越發突出且不同於以往:無限期地活著意味著什麼?一個與死亡無關或幾乎無關的人生意味著什麼?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超人類主義剷除“死亡惡龍”的目標招致了眾多較為激進的批評,不勝枚舉,但我認為以下幾點基本上總結了大部分批評意見。讓我們來流覽一下,並試著按照超人類主義支持者的角度逐一進行回應。

首先,有少數一些批評只看到目前的現實就稱其異想天開:不可能,我們永遠不可能“終結死亡”,甚至不可能真的戰勝衰老,超人類主義完全是科幻。基督教思想家伯特蘭·韋爾熱利(Bernard Vergely)正是從這個角度嘲笑超人類主義,因為科學開始與宗教相抗衡,搶去了宗教最鍾情的主題:

終結死亡的想法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幼稚無知。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見過一個永遠活在世上的人。

目前在世的最長壽的人是一個日本女人,大川美佐緒,116歲。而正式的長壽紀錄是一個法國女人——雅娜·卡爾芒,活了122歲。所以,我們怎麼能說死亡很快會被消除?我們怎麼知道?沒關係,即使沒有任何理由這麼說,也有人相信。更妙的是,竟然宣佈能終結死亡。

可惜反駁這種論點太容易了。這種論調從古至今一直被用來反對一切在無知者看來不可能的創新:他們曾譏諷說,不可能,比空氣重的(飛機)不可能飛起來,汽車時速不可能超過60公里,不可能即時將圖像、聲音和資訊無線傳送到千萬公里之外,不可能在月球上行走,不可能對人類基因組測序、隨意剪切複製,不可能用人工心臟維持一個人的生命,不可能用幹細胞來修復損壞的器官,不可能通過植入視網膜後方的晶片恢復盲人的視力,以及成千上萬的其他發明。莫里哀喜劇人物式的、學識淵博的神學家們曾斬釘截鐵地咬定不可能實現之事,現在卻變得理所當然。一般而言,說某個東西過去不曾存在所以不可想像它在未來成為現實,坦率地說,這論點太傻,哪怕是一個從根本上反對超人類主義的人,聽著也會覺得可笑。其實,伯特蘭·韋爾熱利一點都不愚蠢,所以不得不馬上補充了以下兩句話:

“假設人可能不死,如果是這樣的話,將出現兩個問題。一、沒有人死去,地球將人滿為患……人類很可能會餓死。二、如果為了不讓地球變得過度擁擠,人們停止生兒育女,人類將不再延續。”他剛剛斷言永生不可能,馬上轉而分析這個被他說成烏托邦幻想的計畫可能造成的後果。

當然,正如我在導論中指出的,目前尚無嚴格的科學實驗證實科學已經戰勝人類的衰老,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此外,無論如何我們永遠有死亡的可能,因為即使獲得極長的壽命,我們總是可以因為自殺、意外或襲擊而死亡。但是以下假設還是合理的:假如有一天,哪怕是在非常遙遠的未來,人的生命能夠顯著地延長,死亡更多地來自外部,就像我在書的開頭提到的祖母的茶具,總有可能被碰碎。所以,伯特蘭·韋爾熱利的做法也不荒謬,馬上未雨綢繆,思考這樣的假設有朝一日成為現實之後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

以上就是一般反對超人類主義的人就這一關鍵問題所提出的主要批評——之所以關鍵,是因為人類增強計畫的終極目標就是解決衰老和死亡的問題。我們已經見過一些這樣的批評,深入思考之後做一個小結不無用處。

第一個反對意見最顯而易見,就是人口方面的預期後果。如果沒人死亡,或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正常活一百五十年到兩百年,如何避免人口過剩?除非去殖民另一個星球或不再生育,只允許生死人數相抵,目前還不清楚如何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我們還不得不艱難地承認,死亡對活著的人有好處。我們難道真的願意活在一個沒有孩子的、擁擠的世界裡,每個人只想著保住自己的性命,盡可能活得久一些?

第二個反對意見涉及社會問題:有關養老金的政治紛爭肯定會變得大不一樣,再沒有人可以考慮退休——除非機器人替我們工作,除非我們不墮入終日無所事事極度懶惰的深淵——大家都知道這個致命的惡習能引出一系列惡行。

繼續談社會性和政治性的反對意見,今天世界上的貧富差距已經令人難以忍受,基因操控難道不會加劇這一不平等?有人會說,差距已經存在,如收入差距比或者說財富差距比,目前已經是1∶1000。但我們在這裡考慮的不是自己的汽車或房子比鄰居好,而是生死問題。由於延長壽命的成本很高,因此對窮人或富人來說問題的答案會大不相同——顯然,這會給社會政治層面上的平等問題增加具有爭議性的新維度。誰有權利活著,誰又有義務死去?難道僅僅是錢的問題?如果是這樣,人們肯定要求機會均等,那如何籌資?更何況洛朗·亞歷山大已經指出,醫療費用可能急速上漲,從老年時期轉移到童年時期,從病人身上轉移到健康人身上,健康人顯然會千方百計增強自己,以保證自己一直健康,未患病的人治療的花費甚至比生病的人還高:

幾十年後將很難避免出現“遺傳和生物技術定量配給”,也就是雙重治療。衛生系統將無法負擔全部健康人口的醫療。我們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緩慢,難以承擔這一新的醫療類別,跟胚胎、兒童和青少年有關,激增的費用。個體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得花費很多錢,因為在胎兒出生之時甚至之前就可以通過基因組分析得知易患哪些疾病。這將是一個革命。現在醫療支出高度集中在老人身上,70%的醫療開支用於10%患有老年疾病的人口。換句話說,衛生系統日後不僅需要負擔病人,還要負擔健康的、要求不生病的人。

更糟的是,如洛朗·亞歷山大在書中所說,地球將不可避免地變得人口過剩,有點像克羅馬農人與尼安德特人共存的時代,幾種不同的人種將會共存。那些接受了人機混合等各種形式的“增強”新技術的人,將比那些出於宗教原因仍然保持“人”原本特質的人衰老得慢得多。反正超人類主義者如此篤信,“修改”和“增強”後的人類更強壯、更能抗病甚至更聰明。尼安德特人被更強的克羅馬農人滅絕的歷史會不會重演?即使不發展到那個程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那樣的世界裡究竟會變成什麼樣?讓我們讀一讀洛朗·亞歷山大的預測:

我們這一代將獲得幾乎免費的DNA測序,下一代將目睹不成熟的“修復”遺傳缺陷技術的迅速發展。阻止衰老的技術尚未研發成功,因為需要在兒童時期進行早期干預,所以跟我們沒關係。這種基因上的差距顯然會帶來一個痛苦的過渡期,一邊是從童年就開始受益于這些發明的幸運兒,一邊是其他人,新技術“之前”和“之後”的人類之間將出現一道鴻溝。之後的人類壽命長,幾乎永生不死,只要不發生意外、自殺或謀殺,而出生在死亡的終結之前的傳統人類沒有這種運氣。一個“之前”的八十多歲的人和一個“之後”的同齡人在生理狀態上會存在巨大差異。

《超人類革命》 【法】呂克·費希 著 周行 譯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年10月

不可能,比空氣重的(飛機)不可能飛起來,汽車時速不可能超過60公里,不可能即時將圖像、聲音和資訊無線傳送到千萬公里之外,不可能在月球上行走,不可能對人類基因組測序、隨意剪切複製,不可能用人工心臟維持一個人的生命,不可能用幹細胞來修復損壞的器官,不可能通過植入視網膜後方的晶片恢復盲人的視力,以及成千上萬的其他發明。莫里哀喜劇人物式的、學識淵博的神學家們曾斬釘截鐵地咬定不可能實現之事,現在卻變得理所當然。一般而言,說某個東西過去不曾存在所以不可想像它在未來成為現實,坦率地說,這論點太傻,哪怕是一個從根本上反對超人類主義的人,聽著也會覺得可笑。其實,伯特蘭·韋爾熱利一點都不愚蠢,所以不得不馬上補充了以下兩句話:

“假設人可能不死,如果是這樣的話,將出現兩個問題。一、沒有人死去,地球將人滿為患……人類很可能會餓死。二、如果為了不讓地球變得過度擁擠,人們停止生兒育女,人類將不再延續。”他剛剛斷言永生不可能,馬上轉而分析這個被他說成烏托邦幻想的計畫可能造成的後果。

當然,正如我在導論中指出的,目前尚無嚴格的科學實驗證實科學已經戰勝人類的衰老,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此外,無論如何我們永遠有死亡的可能,因為即使獲得極長的壽命,我們總是可以因為自殺、意外或襲擊而死亡。但是以下假設還是合理的:假如有一天,哪怕是在非常遙遠的未來,人的生命能夠顯著地延長,死亡更多地來自外部,就像我在書的開頭提到的祖母的茶具,總有可能被碰碎。所以,伯特蘭·韋爾熱利的做法也不荒謬,馬上未雨綢繆,思考這樣的假設有朝一日成為現實之後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

以上就是一般反對超人類主義的人就這一關鍵問題所提出的主要批評——之所以關鍵,是因為人類增強計畫的終極目標就是解決衰老和死亡的問題。我們已經見過一些這樣的批評,深入思考之後做一個小結不無用處。

第一個反對意見最顯而易見,就是人口方面的預期後果。如果沒人死亡,或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正常活一百五十年到兩百年,如何避免人口過剩?除非去殖民另一個星球或不再生育,只允許生死人數相抵,目前還不清楚如何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我們還不得不艱難地承認,死亡對活著的人有好處。我們難道真的願意活在一個沒有孩子的、擁擠的世界裡,每個人只想著保住自己的性命,盡可能活得久一些?

第二個反對意見涉及社會問題:有關養老金的政治紛爭肯定會變得大不一樣,再沒有人可以考慮退休——除非機器人替我們工作,除非我們不墮入終日無所事事極度懶惰的深淵——大家都知道這個致命的惡習能引出一系列惡行。

繼續談社會性和政治性的反對意見,今天世界上的貧富差距已經令人難以忍受,基因操控難道不會加劇這一不平等?有人會說,差距已經存在,如收入差距比或者說財富差距比,目前已經是1∶1000。但我們在這裡考慮的不是自己的汽車或房子比鄰居好,而是生死問題。由於延長壽命的成本很高,因此對窮人或富人來說問題的答案會大不相同——顯然,這會給社會政治層面上的平等問題增加具有爭議性的新維度。誰有權利活著,誰又有義務死去?難道僅僅是錢的問題?如果是這樣,人們肯定要求機會均等,那如何籌資?更何況洛朗·亞歷山大已經指出,醫療費用可能急速上漲,從老年時期轉移到童年時期,從病人身上轉移到健康人身上,健康人顯然會千方百計增強自己,以保證自己一直健康,未患病的人治療的花費甚至比生病的人還高:

幾十年後將很難避免出現“遺傳和生物技術定量配給”,也就是雙重治療。衛生系統將無法負擔全部健康人口的醫療。我們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緩慢,難以承擔這一新的醫療類別,跟胚胎、兒童和青少年有關,激增的費用。個體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得花費很多錢,因為在胎兒出生之時甚至之前就可以通過基因組分析得知易患哪些疾病。這將是一個革命。現在醫療支出高度集中在老人身上,70%的醫療開支用於10%患有老年疾病的人口。換句話說,衛生系統日後不僅需要負擔病人,還要負擔健康的、要求不生病的人。

更糟的是,如洛朗·亞歷山大在書中所說,地球將不可避免地變得人口過剩,有點像克羅馬農人與尼安德特人共存的時代,幾種不同的人種將會共存。那些接受了人機混合等各種形式的“增強”新技術的人,將比那些出於宗教原因仍然保持“人”原本特質的人衰老得慢得多。反正超人類主義者如此篤信,“修改”和“增強”後的人類更強壯、更能抗病甚至更聰明。尼安德特人被更強的克羅馬農人滅絕的歷史會不會重演?即使不發展到那個程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那樣的世界裡究竟會變成什麼樣?讓我們讀一讀洛朗·亞歷山大的預測:

我們這一代將獲得幾乎免費的DNA測序,下一代將目睹不成熟的“修復”遺傳缺陷技術的迅速發展。阻止衰老的技術尚未研發成功,因為需要在兒童時期進行早期干預,所以跟我們沒關係。這種基因上的差距顯然會帶來一個痛苦的過渡期,一邊是從童年就開始受益于這些發明的幸運兒,一邊是其他人,新技術“之前”和“之後”的人類之間將出現一道鴻溝。之後的人類壽命長,幾乎永生不死,只要不發生意外、自殺或謀殺,而出生在死亡的終結之前的傳統人類沒有這種運氣。一個“之前”的八十多歲的人和一個“之後”的同齡人在生理狀態上會存在巨大差異。

《超人類革命》 【法】呂克·費希 著 周行 譯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