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家裡的這些老物件,有可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你家裡的老物件,或許有另一個名字!

時光流轉,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中,歲月總會留下些什麼,經過時間的打磨歷練,變得珍貴有意義,它們或許沉寂在櫃子的最上頭,或許靜靜躺在角落裡,

積了灰,變了色,卻更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它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歷久彌新,傳承永不停止,在你的家裡,或許就有這樣一件東西,寫滿傳承的真諦!

滿族欻嘎拉哈

東北姑娘愛玩嘎拉哈,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嘎拉哈,可是備受追捧的娛樂項目之一。

滿族歘嘎拉哈來源於女真人時代,是以豬羊骨為遊戲器具,創編的一種遊戲,流傳數百年,經久不衰。

嘎拉哈滿語稱作“ga cu ha” ,多為豬、羊等腿脛骨,成六面形,其上下左右四面分別稱為“坑兒”、“背兒”、“輪兒”、“珍兒”。

嘎拉哈的製作比較講究,是把羊或豬的“嘎拉哈”經過蒸煮刮淨去肉脫脂,然後上色。因為原色的嘎拉哈不好看,所以大家都要給嘎拉哈上色,通常要上成紅色或綠色,但以紅色最多,這樣做出來的嘎拉哈也非常精緻,很漂亮很美的。

嘎拉哈最常見的玩法有兩種,一為抓,將嘎拉哈撒於炕上,手執雞毛毽或內裝石子穀粒的小布口袋,上拋,按規則抓起若干嘎拉哈,再將毽子或口袋接住,以抓接迅速準確為勝。

二為彈,多為全家人或小夥伴們共同玩耍。冬閒時節將嘎拉哈撒於炕上,分夥彈,每夥若干人分頭上場,彈中對方嘎拉哈可歸為己有,直到將對方嘎拉哈彈完為止。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玩法,均被人們所喜愛。

顯順琵琶演奏

琵琶音最好,解說別離難。作為民樂之王、彈撥樂器之王,琵琶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

木質音箱、四根琴弦,手指輕挑慢撥,琴聲悠揚,武曲氣勢恢宏如千軍萬馬,文曲清麗委婉如微風佛面,《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昭君怨》至今流傳。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千日琵琶百日箏,琵琶的彈奏對演奏者要求極高,演奏者的彈挑速度只有在每分鐘 180 拍以上才可將樂曲表達完整。

在吉林省的遼源市,有全國唯一唯一一所琵琶專業學校——顯順琵琶學校,由中國琵琶之鄉傑出傳承人周顯順先生創辦。

周顯順先生創造出獨有的“彈挑速度訓練法”使學生在短短一年,甚至最短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即可達到每分鐘 208 拍。 為弘揚和傳承我國民族傳統文化,推廣和普及琵琶這一中國古老的民族藝術,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009年6月,顯順琵琶教學被評為“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馬頭琴

蒙古族馬頭琴,因琴首雕有馬頭而得名,是蒙古族歷史上較為悠久的一種弓絃樂器。馬頭琴從它產生那天起,就成為蒙古民族喜愛的樂器而廣為流傳,它已經伴隨著蒙古民族走過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早期的馬頭琴主要擔當史詩說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馬頭琴曲,人聲起便可琴聲合,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烏爾圖道”(即長調民歌)相結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韻味。

琴聲悠揚,草原廣闊,馬頭琴是前郭縣蒙古族最常使用的的蒙古族民間絃樂器。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一把馬頭琴,演奏出了蒙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2006年9月1日,前郭縣1199名馬頭琴選手的廣場齊奏,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並且該項目於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注:該專案被評定為國家級專案時,原專案名稱“蒙古族馬頭琴”修改為“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朝鮮族象棋

象棋起源於3000年前的古印度,經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再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發展為中國象棋,朝鮮象棋、日本將棋。

朝鮮象棋又稱高麗將棋,在高麗王朝時期就已傳入了朝鮮,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象棋起初叫象戲,到了朝鮮王朝初期改名為象棋。朝鮮王朝時期,象棋得到廣泛普及,在農村成為老人消遣的遊戲。19世紀中葉,隨著朝鮮人移居中國,朝鮮族象棋傳入中國並在民間得到傳承和發展。

朝鮮族象棋源于中國傳統象棋,並且密不可分。經過數千年的傳出和傳入過程,棋子擺法和部分行馬法與中國象棋有相同之處,但是行棋規則比中國傳統象棋要靈活得多,唯獨對炮的走法限制較死。

在朝鮮族聚居區,下象棋是人們茶餘飯後最喜愛的活動之一。街頭巷尾,人們三五成群下棋的景象隨處可見,弈者苦思冥想,觀者獻計獻策,其樂融融。

朝鮮族象棋歷史悠久,是朝鮮族世代傳承下來的傳統體育項目。是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積累下來的朝鮮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在全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中,以區別於其它民族的特有風格獨樹一幟,不論是在專業隊比賽中,還是在群眾性的體育娛樂活動中,朝鮮族象棋以其獨特的魅力佔據著一席之地。

朝鮮族洞簫

朝鮮族洞簫是中國朝鮮族獨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統樂器,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

高句麗史《樂志》記載,洞簫屬於中國唐代樂器,在李朝世宗時期,從西亞經中國傳入朝鮮半島。據史料記載,在四世紀中葉高句麗壁畫中,已經有了吹奏“簫”這種樂器的場面。從14世紀開始,簫被改良成洞簫並使用於音樂實踐,逐漸成為朝鮮民族的傳統樂器。

洞簫演奏藝術於十九世紀末傳入吉林延邊,每逢節日或鄉村有婚禮、花甲、生日典禮,就會有洞簫演奏。

位於吉林省東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琿春,是我國唯一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的邊境小城。這裡有“雁鳴聞三國,虎嘯驚三疆”的獨特地理位置。琿春西向20多公里處,有一個群山環抱的鄉村。這裡河流密集因此被取名為密江,密江鄉是延邊州有名的“洞簫之鄉”。

朝鮮族洞簫音樂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注:該專案被評定為國家級專案時,原專案名稱“朝鮮族洞簫”修改為“朝鮮族洞簫音樂”。)

傳承不分形式,非遺不分形態,或許是一件物品,或許是一種技藝,又或許是一種習俗……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是祖祖輩輩生活智慧的結晶,是值得現在的一輩人研讀的文化形式。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千日琵琶百日箏,琵琶的彈奏對演奏者要求極高,演奏者的彈挑速度只有在每分鐘 180 拍以上才可將樂曲表達完整。

在吉林省的遼源市,有全國唯一唯一一所琵琶專業學校——顯順琵琶學校,由中國琵琶之鄉傑出傳承人周顯順先生創辦。

周顯順先生創造出獨有的“彈挑速度訓練法”使學生在短短一年,甚至最短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即可達到每分鐘 208 拍。 為弘揚和傳承我國民族傳統文化,推廣和普及琵琶這一中國古老的民族藝術,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009年6月,顯順琵琶教學被評為“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蒙古族馬頭琴

蒙古族馬頭琴,因琴首雕有馬頭而得名,是蒙古族歷史上較為悠久的一種弓絃樂器。馬頭琴從它產生那天起,就成為蒙古民族喜愛的樂器而廣為流傳,它已經伴隨著蒙古民族走過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早期的馬頭琴主要擔當史詩說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馬頭琴曲,人聲起便可琴聲合,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烏爾圖道”(即長調民歌)相結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韻味。

琴聲悠揚,草原廣闊,馬頭琴是前郭縣蒙古族最常使用的的蒙古族民間絃樂器。遼闊的草原、呼嘯的狂風、悲傷的心情、奔騰的馬蹄聲、歡樂的牧歌……一把馬頭琴,演奏出了蒙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2006年9月1日,前郭縣1199名馬頭琴選手的廣場齊奏,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並且該項目於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注:該專案被評定為國家級專案時,原專案名稱“蒙古族馬頭琴”修改為“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朝鮮族象棋

象棋起源於3000年前的古印度,經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再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發展為中國象棋,朝鮮象棋、日本將棋。

朝鮮象棋又稱高麗將棋,在高麗王朝時期就已傳入了朝鮮,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象棋起初叫象戲,到了朝鮮王朝初期改名為象棋。朝鮮王朝時期,象棋得到廣泛普及,在農村成為老人消遣的遊戲。19世紀中葉,隨著朝鮮人移居中國,朝鮮族象棋傳入中國並在民間得到傳承和發展。

朝鮮族象棋源于中國傳統象棋,並且密不可分。經過數千年的傳出和傳入過程,棋子擺法和部分行馬法與中國象棋有相同之處,但是行棋規則比中國傳統象棋要靈活得多,唯獨對炮的走法限制較死。

在朝鮮族聚居區,下象棋是人們茶餘飯後最喜愛的活動之一。街頭巷尾,人們三五成群下棋的景象隨處可見,弈者苦思冥想,觀者獻計獻策,其樂融融。

朝鮮族象棋歷史悠久,是朝鮮族世代傳承下來的傳統體育項目。是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積累下來的朝鮮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在全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中,以區別於其它民族的特有風格獨樹一幟,不論是在專業隊比賽中,還是在群眾性的體育娛樂活動中,朝鮮族象棋以其獨特的魅力佔據著一席之地。

朝鮮族洞簫

朝鮮族洞簫是中國朝鮮族獨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統樂器,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

高句麗史《樂志》記載,洞簫屬於中國唐代樂器,在李朝世宗時期,從西亞經中國傳入朝鮮半島。據史料記載,在四世紀中葉高句麗壁畫中,已經有了吹奏“簫”這種樂器的場面。從14世紀開始,簫被改良成洞簫並使用於音樂實踐,逐漸成為朝鮮民族的傳統樂器。

洞簫演奏藝術於十九世紀末傳入吉林延邊,每逢節日或鄉村有婚禮、花甲、生日典禮,就會有洞簫演奏。

位於吉林省東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琿春,是我國唯一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的邊境小城。這裡有“雁鳴聞三國,虎嘯驚三疆”的獨特地理位置。琿春西向20多公里處,有一個群山環抱的鄉村。這裡河流密集因此被取名為密江,密江鄉是延邊州有名的“洞簫之鄉”。

朝鮮族洞簫音樂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注:該專案被評定為國家級專案時,原專案名稱“朝鮮族洞簫”修改為“朝鮮族洞簫音樂”。)

傳承不分形式,非遺不分形態,或許是一件物品,或許是一種技藝,又或許是一種習俗……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是祖祖輩輩生活智慧的結晶,是值得現在的一輩人研讀的文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