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良情緒導致糖尿病,是真的嗎?

我國關於疾病有種傳統的說法,叫“病由心生”,意思是說人的疾病主要是由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引起的。儘管這話有一定的“唯心主義”傾向,然而,仔細深究不良情緒與疾病的關係,

就可以發現,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尤其是目前中國最為普遍的糖尿病方面,更是與不良情緒密切相關。

糖尿病的發病病理在於人體之內胰島素的分泌不足或者相對不足。在人體的自身運行迴圈中,胰島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關內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調節之外,還直接受植物神經功能的影響。當人們處於緊張、焦慮、恐懼或受驚嚇等情緒之時,人體交感神經興奮,

如此一來會直接抑制胰島素的分泌,同時交感神經還會促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也間接地抑制了胰島素分泌。如果這樣的不良情緒長期存在,則可能引起胰島β細胞的功能障礙,使胰島素分泌不足的傾向被最終固定,久而久之就會導致糖尿病。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人都會因為不良情緒而誘發糖尿病,不良情緒因素對於胰島素分泌的影響,對於中老年人而言更為明顯;再者,也並非是一般的不良情緒就能導致糖尿病,只有這種不良情緒反復刺激、持久作用于人體機體時,才有可能誘發糖尿病。

相同的道理,緊張、焦慮、發怒、恐懼、孤獨、絕望等不良情緒,也會導致糖尿病人病情反復或加重。專家強調,糖尿病人要放寬心境,

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對待疾病。這對控制血糖非常關鍵。此外,平時多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及適量的體育運動,也有助於改善心情,控制病情。病人家屬也應多疏導、鼓勵、安慰並理解患者,幫助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再有,患者還可參加一些糖尿病專題講座,瞭解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基本知識和應對措施,糾正錯誤認識及不良行為。當患者出現焦慮、抑鬱等情緒難以排解時,
應及時找專科大夫就診,避免加重病情。

作者:彭永強 編輯:文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