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只有中國人才懂,外國人都不知,它是方寸間的桃花源,是空穀

▲文人空間攝

三月青苔露綠頭

四月青苔綠滿江

走過整個三月,

來到細雨綿綿的清明四月,苔蘚早已在青石路濕潤的縫隙裡長得綿密鬱蔥,在行人一深一淺的腳步下,留下細微的印跡。

南宋葉紹翁在《遊園不值》中寫道:應憐屐齒映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潮濕滑腳的青苔,多數人避之不及,心思細膩的文人,卻捕捉到它們的幽野之趣。

中國人崇尚師法自然,於萬物中求心。微小的青苔,既不及名花豔麗,也不及古木葳(wēi)蕤(ruí),但那種內斂幽雅的氣質,卻與中國人于浮世中求安寧的心有著獨特的契合。

那日,南北朝詩人謝朓正走在宮中的庭院。

晚風吹過,滿階的紅芍藥隨風搖擺,階上青苔卻臨風不動。他沉吟半晌,念誦一句:紅藥當階翻,蒼苔依砌上。

彼時詩人正處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心中充滿迷茫和矛盾。然而眼前的青苔,雖然無根無系,卻毫不動搖,使他為之觸動。

就算是一介文人,如能固守本心,也會像依附在大地上的蒼苔一樣,

姿態低微,內心卻堅韌,不卑微。

唐代詩人王維喜歡歸隱山林。他有一首極富盛名的《鹿柴》: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綠意在石壁上蔓延,與參天的古木、清澈的水潭、以及光線的投射相互交錯,顯出變幻的肌理與色澤,將人引向安詳寧靜與超然塵外之思。

觀看苔蘚,最適合的方式是平視。見它細細的絨毛、旺盛的脈絡,夾縫中求生存的植物,竟也能這樣不慌不忙,自在生長。

空山幽幽,青苔幽幽,浮世喧囂,皆可拋在身後。

唯有你蹲下身子,平視它們,才會發現自己不過也是這大自然的小小一員。滄海一粟,生活中種種煩惱,其實許多不值一提。

古代文人還會將青苔入畫,稱為“點苔”。

宣紙上,點點青苔或濃或淡,大小相間,各異其趣。山頭石面,落筆數點,山水間頓時意趣盎然,又添一股精神。

▲ 顧麟士 杏花春雨 。【 點苔:是用毛筆作出直、橫、圓、尖等點子,表現山石、地坡、枝幹和樹根旁的苔蘚雜草等,在山水畫構圖中廣為應用。】

清代畫家唐岱說:“點之恰當,如美女簪花。”看似不經意間的幾點墨苔,卻是山水畫中的點睛之筆。

青苔雖小,卻能成就一個意趣萬千的世界。很多時候,生活的情調不在於千變萬化,只在於改變一點。多一分細心的點綴,便能讓日子多一分生趣。

中國人喜愛將苔蘚養在案臺上。

在小花盆中,乃至在不規則的碎石瓦片上,將青苔鋪在其間,用清水將其潤濕,細細的綠葉尖上,閃爍著微微的水光。

一片翠綠的青苔,能穿越千萬年,在車水馬龍、高樓櫛比間呼吸,讓你在忙碌、煩悶的間隙,把心變得沉靜。

細想來,其實我們和古代文人沒什麼不同。

縱使心有千千結,我們也能在自然萬物中,在方寸之內,安放內心的情思,在浮生中,得一刻清歡。

一掌苔蘚,在中國人的心中,就是山林,是空穀,是一方桃花源。

願我們都能在浮世間,找回心靈的自在。

觀看苔蘚,最適合的方式是平視。見它細細的絨毛、旺盛的脈絡,夾縫中求生存的植物,竟也能這樣不慌不忙,自在生長。

空山幽幽,青苔幽幽,浮世喧囂,皆可拋在身後。

唯有你蹲下身子,平視它們,才會發現自己不過也是這大自然的小小一員。滄海一粟,生活中種種煩惱,其實許多不值一提。

古代文人還會將青苔入畫,稱為“點苔”。

宣紙上,點點青苔或濃或淡,大小相間,各異其趣。山頭石面,落筆數點,山水間頓時意趣盎然,又添一股精神。

▲ 顧麟士 杏花春雨 。【 點苔:是用毛筆作出直、橫、圓、尖等點子,表現山石、地坡、枝幹和樹根旁的苔蘚雜草等,在山水畫構圖中廣為應用。】

清代畫家唐岱說:“點之恰當,如美女簪花。”看似不經意間的幾點墨苔,卻是山水畫中的點睛之筆。

青苔雖小,卻能成就一個意趣萬千的世界。很多時候,生活的情調不在於千變萬化,只在於改變一點。多一分細心的點綴,便能讓日子多一分生趣。

中國人喜愛將苔蘚養在案臺上。

在小花盆中,乃至在不規則的碎石瓦片上,將青苔鋪在其間,用清水將其潤濕,細細的綠葉尖上,閃爍著微微的水光。

一片翠綠的青苔,能穿越千萬年,在車水馬龍、高樓櫛比間呼吸,讓你在忙碌、煩悶的間隙,把心變得沉靜。

細想來,其實我們和古代文人沒什麼不同。

縱使心有千千結,我們也能在自然萬物中,在方寸之內,安放內心的情思,在浮生中,得一刻清歡。

一掌苔蘚,在中國人的心中,就是山林,是空穀,是一方桃花源。

願我們都能在浮世間,找回心靈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