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川劍閣縣,因李白詩中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而聞名

劍閣縣地圖

劍閣縣隸屬四川省廣元市,位於四川省北部,

廣元市西南部,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等美譽。總面積3204平方公里,總人口66萬人。劍閣縣是全國文化先進縣,四川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古蜀道

二、歷史沿革

1、秦朝時,劍閣大部屬蜀郡葭萌縣,東部屬巴郡閬中縣。西漢,劍閣分屬梓潼縣、葭萌縣和閬中縣。

東漢,分屬於梓潼縣、葭萌縣、德陽縣、閬中縣四縣管轄。

劍閣夜景

2、三國時,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成為軍事要隘。東晉永和三年(347年),于晉壽縣境新置劍閣縣(治地在今劍閣縣下寺鎮大倉壩,即小劍故城),太元十五年(390年)廢劍閣縣。

3、武周聖曆二年(699年)新置劍門縣屬始州。唐先天二年(713年)改始州為劍州,“取劍閣為名也”。至此,劍州之名始見於世。

4、宋景德二年(1005年),劍門縣隸屬于劍門關都監。景德三年,劍門關直隸京師;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隆慶府為劍州,普成、劍門2縣併入普安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罷置劍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複置劍州;洪武三十一年,廢劍門關,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立劍門關,置百戶戍守。明末,劍州為張獻忠大西政權領地。

清順治三年(1646年),劍州領梓潼1縣。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縣劃屬綿州,劍州始無領縣,遂成“單州”。

5、民國二年(1913年)始將劍州改為劍閣縣,下置劍門、武連2分縣;民國三年(1914年),廢劍門、武連分縣,劍閣縣劃屬四川省嘉陵道。

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劍閣縣先後屬劍閣專區專員公署、綿陽專區專員公署、廣元市管轄。

三、名勝古跡

1、覺苑寺。位於四川省劍閣縣西武連鎮,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名弘濟寺,宋元豐年間賜名覺苑寺。元末部分殿宇被毀,明代天順初年(1457年),僧淨智及徒道芳到此,重建殿宇,重塑佛像,繪製《佛經》於大雄寶殿四壁,更名普濟寺;清康熙初年(1662年),殿宇經維修後,複名覺苑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鶴鳴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位於劍閣縣老縣城東南,自東漢以來,形成了古遺址遺物、石窟寺及石刻、古建築等道教文化走廊。

3、劍門關風景區

劍門關風景區地處劍閣縣北部,劍門關風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全國100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之一。劍門關因唐代大詩人李白《蜀道難》中“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而聞名於世。

劍門關風景區地處劍閣縣北部,劍門關風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全國100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之一。劍門關因唐代大詩人李白《蜀道難》中“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而而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