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91歲英國“國寶”大衛·愛登堡:不忘初心,與自然共舞

“Open your mouth wide

張大嘴巴

The universal sigh

那是萬物的歎息

And while the ocean blooms

生機勃勃的大海

It’s what keeps me alive

讓我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2001年,BBC(英國廣播公司)

推出自然紀錄片《藍色星球》,

作為深海探秘的“開山鼻祖”,

給全球觀眾以強烈震撼,

斬獲了國際紀錄片大獎以及2項艾美獎,

也鞏固了BBC無法超越的水下拍攝地位。

時隔16年,

《藍色星球》推出了第二季,

開播第一天,

就吸引了超過1000萬人觀看。

10月30日上線,

僅僅4天就有近5千萬次觀看記錄,

可以說BBC再次掀起了海洋熱潮。

在素以文青滿地走、對品質苛刻的豆瓣,

這個紀錄片獲得了9.9的高分。

為什麼不是滿分?

有網友說,差的那0.1分是怕BBC驕傲。

當壯闊大氣的音樂響起,

一個俯拍鏡頭讓我們得以接近

《藍色星球》系列的解說人:

有著“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的

大衛·愛登堡爵士。

91歲的他站在船頭,

海風吹拂著他早已花白的頭髮。

愛登堡1952年加入BBC,

並開始他的拍攝生涯。

兩年後,他製作了處☆禁☆女作

《動物園探索(Zoo Quest) 》系列。

十年時間,他走遍世界蠻荒各地,

為倫敦動物園搜羅珍奇動物。

2012年11月,BBC三集紀錄片

《愛登堡:野生世界六十年》上映,

回顧他野外講解自然的六十年。

2015年12月30日,三集紀錄片《大衛·愛登堡與大堡礁》開播,89歲的艾爵爺乘潛水器去到水下進行實地解說。

2017年是他在野外的第六十五年。

說起他,人們常提及的是,

他是公認的有史以來旅行路程最長的人,

幾乎親身探索過地球上

已知的所有生態環境,

所觀察過的生物種類

比地球上任何人都要多。

他是爵士,他是大英博物館、皇家植物園、

國際自然基金會的託管人......

關於這位英國國寶,

怎樣描述他的偉大都不為過。

他製作和解說的紀錄片不計其數,

在他的推動下,最先進的攝影技術

被運用到自然紀錄片中。

WWF的創始人彼得·斯科特和他

有著相同的理念:

自然的故事

要用最打動人心的影像傳達出來,

感動並影響觀眾。

於是這些畫面成了

人類對這個星球最為珍貴的記錄,

而這一切皆因這位老者。

2014年在阿根廷發現史上最大的恐龍,同時也是地球上曾經存活過的最大的生物:泰坦巨龍。之後,艾爵爺就組起團隊,拍攝《大衛·愛登堡與巨龍》,老人家去到挖掘現場解說。片子於2016年1月24日在BBC首播。

2014年的紀錄片《征服天穹(Conquest of the Skies)》採用3D製作,片中88歲的愛登堡在婆羅洲被吊到高樹上,講解飛蛙。在花絮裡,他說他年紀大了,可能是最後一次到熱帶國家拍攝紀錄片。

六十多年的紀錄片生涯,

是愛登堡奉獻給自然的禮物,

同時也是很多自然工作者的指明燈。

1926年愛登堡出生於英國倫敦,

7歲時沉迷於收集鳥蛋和化石,

姐姐送他一枚琥珀,

與自然的糾葛就此開始。

10歲開始積極參加科學講座,

高中畢業之後,順利進入劍橋大學,

成為一名堅定的自然科學學院的學生。

1952年從事教育出版工作的愛登堡,

向BBC廣播電臺求職,意外落選,

卻得到了BBC電視臺的垂青。

進入BBC他很快嶄露頭角,

儘管做著導演和主持人的工作,

但是他的眼光,一直盯在自然身上。

在我看來,

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

是視覺之美最大的源泉,

是智慧興趣最大的源泉。

她是一切豐富壯麗的生命之源,

正因如此,

她讓我們的生命值得體驗,不枉此生。

他不再滿足於坐在辦公室內,

細數資料後的自然往事;

也不忍心讓動物脫離棲息地,

在充滿攝像頭的攝影棚裡戰戰兢兢。

他帶領團隊走出戶外,深入動物們的生活,

在野外踩點拍攝,風餐露宿卻責無旁貸。

於是就有了膾炙人口的《動物園探奇》,

愛登堡以他的機智、幽默、敏捷,

以及對野生動物狂熱的喜愛,

讓BBC正式成立了自然歷史項目。

他一手建立了自然紀錄片拍攝準則,

野生動物拍攝必須遠距離,

此後佳作不斷,

《人類的攀升》、《文明的軌跡》、

《植物私生活》……

他跑去在圭亞那搜尋麝雉鳥,

順便還追了追大食蟻獸,

到婆羅洲馬來西亞給馬來熊餵奶,

帶著椰子尋找科莫多巨蜥。

然而愛登堡的眼光不限於此,

他用《部落之眼》,

探尋世界各地的部落藝術。

用《與愛登堡向東進》,

記錄在印尼的人類學研究。

這些與世隔絕的部落,

被他硬生生找到,

他告訴世人,

不要滿足於現狀,

多得是你不知道的未知。

為了融入部落氣氛,

他甚至會與自己的團隊一起,

除了一塊腰布,什麼也不穿。

終於在長途跋涉之後,

50歲,時機終於成熟,

愛登堡的團隊幾乎走遍了世界,

用最頂尖的器材,配合最高級的信念,

《生命的進化》橫空出世。

那一年5億觀眾記住了一個人的名字,

大衛·愛登堡!

而且自此之後,

這個名字從來未讓人失望過。

名滿天下,並不是停止的理由,

他轉身投入到下一個計畫裡。

2006年,經過五年的打磨,

《地球脈動》播出,

收穫了艾美獎、皮博迪獎等34項大獎。

它以獨特的視角,

實現了自然類題材記錄片一次質的飛躍,

被業界稱為難以超越的經典。

但愛登堡從不相信,

這世上真得存在絕對經典,

然後他又消失了十年,

他要以更加壯麗的方式,

讓自然重現人間。

歷時 2089 個拍攝日,

歷經 117 趟攝製之旅,

走訪 40 個不同國家。

風吹日曬,還得時刻擔心野獸襲擊,

90歲的愛登堡帶著一群

足以撼動世界的狂熱者,

小心翼翼的採集著這些自然的腳印。

《地球脈動II》終於播出了,

而它所散發出的真實的誘惑,

任何人都難以抗拒。

它用UHD 和 HDR 的技術播放,

將紀錄片拍攝技術重新更新,

只要你有足以匹配的播放設備,

墜在科莫多巨晰嘴邊的大團黏濕唾液,

也將變得清晰可見。

然而使用著這些高科技的愛登堡,

卻是個實打實的技術盲,

他像所有年邁的老人一樣,

甚至用智慧手機接電話,

都顯得有些困難。

他說,雖然自己被科技束縛,

但卻熱切地希望

能通過科技向公眾展示奇跡。

人的一輩子,

所能見到的物種十分有限,

愛登堡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

讓所有人都能盡閱這些世間珍稀,

分享這世上真實存在的奇景。

他說,感謝這個時代

能實現他們心中所想。

現年91歲的愛登堡,

被稱為世上公認的

有記載以來旅行路程最長的人。

從南北兩極到危險火山,

從稀氧的高山到強壓的深海,

從生命之初走到死亡的深谷,

愛登堡一直滿懷熱情。

91歲不是該終結夢想的年紀,

他依舊活力四射,

四處旅行,親自解說.

他的手指仿佛觸碰亞當的上帝,

讓世界都融化成一片溫情。

BBC節目主持人Michaela Strachan說,

“很多人都不喜歡我們,

但幾乎沒有人不喜歡愛登堡。”

是啊,怎麼會有人不喜歡呢?

每當有人打開這些作品,

裡面洋溢出來的生命的活力,

仿佛無形中賜予心靈力量,

活著真是美好。

在拍攝和觀察的過程中,

使命感會油然而生,當物種岌岌可危,

觀眾不可能無動於衷。

即使只打動了一個人,目的就達到了。

他以自己的方式,

讓人們以充分地瞭解,去拯救,去探尋,

最後學會和自然和睦相處。

時代產生獨行的英雄,

他們遙不可及,

但你知道他們就在那裡,

就像風走了八千里,不問歸期。

只有真正熱愛這個世界,

才會這麼豁得出去吧。

最後,送上一支BBC

在去年大衛·愛登堡90大壽時

製作的MV,

集合了他60年來走遍的每一處地方。

而這一切皆因這位老者。

2014年在阿根廷發現史上最大的恐龍,同時也是地球上曾經存活過的最大的生物:泰坦巨龍。之後,艾爵爺就組起團隊,拍攝《大衛·愛登堡與巨龍》,老人家去到挖掘現場解說。片子於2016年1月24日在BBC首播。

2014年的紀錄片《征服天穹(Conquest of the Skies)》採用3D製作,片中88歲的愛登堡在婆羅洲被吊到高樹上,講解飛蛙。在花絮裡,他說他年紀大了,可能是最後一次到熱帶國家拍攝紀錄片。

六十多年的紀錄片生涯,

是愛登堡奉獻給自然的禮物,

同時也是很多自然工作者的指明燈。

1926年愛登堡出生於英國倫敦,

7歲時沉迷於收集鳥蛋和化石,

姐姐送他一枚琥珀,

與自然的糾葛就此開始。

10歲開始積極參加科學講座,

高中畢業之後,順利進入劍橋大學,

成為一名堅定的自然科學學院的學生。

1952年從事教育出版工作的愛登堡,

向BBC廣播電臺求職,意外落選,

卻得到了BBC電視臺的垂青。

進入BBC他很快嶄露頭角,

儘管做著導演和主持人的工作,

但是他的眼光,一直盯在自然身上。

在我看來,

自然世界是澎湃激情最大的源泉,

是視覺之美最大的源泉,

是智慧興趣最大的源泉。

她是一切豐富壯麗的生命之源,

正因如此,

她讓我們的生命值得體驗,不枉此生。

他不再滿足於坐在辦公室內,

細數資料後的自然往事;

也不忍心讓動物脫離棲息地,

在充滿攝像頭的攝影棚裡戰戰兢兢。

他帶領團隊走出戶外,深入動物們的生活,

在野外踩點拍攝,風餐露宿卻責無旁貸。

於是就有了膾炙人口的《動物園探奇》,

愛登堡以他的機智、幽默、敏捷,

以及對野生動物狂熱的喜愛,

讓BBC正式成立了自然歷史項目。

他一手建立了自然紀錄片拍攝準則,

野生動物拍攝必須遠距離,

此後佳作不斷,

《人類的攀升》、《文明的軌跡》、

《植物私生活》……

他跑去在圭亞那搜尋麝雉鳥,

順便還追了追大食蟻獸,

到婆羅洲馬來西亞給馬來熊餵奶,

帶著椰子尋找科莫多巨蜥。

然而愛登堡的眼光不限於此,

他用《部落之眼》,

探尋世界各地的部落藝術。

用《與愛登堡向東進》,

記錄在印尼的人類學研究。

這些與世隔絕的部落,

被他硬生生找到,

他告訴世人,

不要滿足於現狀,

多得是你不知道的未知。

為了融入部落氣氛,

他甚至會與自己的團隊一起,

除了一塊腰布,什麼也不穿。

終於在長途跋涉之後,

50歲,時機終於成熟,

愛登堡的團隊幾乎走遍了世界,

用最頂尖的器材,配合最高級的信念,

《生命的進化》橫空出世。

那一年5億觀眾記住了一個人的名字,

大衛·愛登堡!

而且自此之後,

這個名字從來未讓人失望過。

名滿天下,並不是停止的理由,

他轉身投入到下一個計畫裡。

2006年,經過五年的打磨,

《地球脈動》播出,

收穫了艾美獎、皮博迪獎等34項大獎。

它以獨特的視角,

實現了自然類題材記錄片一次質的飛躍,

被業界稱為難以超越的經典。

但愛登堡從不相信,

這世上真得存在絕對經典,

然後他又消失了十年,

他要以更加壯麗的方式,

讓自然重現人間。

歷時 2089 個拍攝日,

歷經 117 趟攝製之旅,

走訪 40 個不同國家。

風吹日曬,還得時刻擔心野獸襲擊,

90歲的愛登堡帶著一群

足以撼動世界的狂熱者,

小心翼翼的採集著這些自然的腳印。

《地球脈動II》終於播出了,

而它所散發出的真實的誘惑,

任何人都難以抗拒。

它用UHD 和 HDR 的技術播放,

將紀錄片拍攝技術重新更新,

只要你有足以匹配的播放設備,

墜在科莫多巨晰嘴邊的大團黏濕唾液,

也將變得清晰可見。

然而使用著這些高科技的愛登堡,

卻是個實打實的技術盲,

他像所有年邁的老人一樣,

甚至用智慧手機接電話,

都顯得有些困難。

他說,雖然自己被科技束縛,

但卻熱切地希望

能通過科技向公眾展示奇跡。

人的一輩子,

所能見到的物種十分有限,

愛登堡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

讓所有人都能盡閱這些世間珍稀,

分享這世上真實存在的奇景。

他說,感謝這個時代

能實現他們心中所想。

現年91歲的愛登堡,

被稱為世上公認的

有記載以來旅行路程最長的人。

從南北兩極到危險火山,

從稀氧的高山到強壓的深海,

從生命之初走到死亡的深谷,

愛登堡一直滿懷熱情。

91歲不是該終結夢想的年紀,

他依舊活力四射,

四處旅行,親自解說.

他的手指仿佛觸碰亞當的上帝,

讓世界都融化成一片溫情。

BBC節目主持人Michaela Strachan說,

“很多人都不喜歡我們,

但幾乎沒有人不喜歡愛登堡。”

是啊,怎麼會有人不喜歡呢?

每當有人打開這些作品,

裡面洋溢出來的生命的活力,

仿佛無形中賜予心靈力量,

活著真是美好。

在拍攝和觀察的過程中,

使命感會油然而生,當物種岌岌可危,

觀眾不可能無動於衷。

即使只打動了一個人,目的就達到了。

他以自己的方式,

讓人們以充分地瞭解,去拯救,去探尋,

最後學會和自然和睦相處。

時代產生獨行的英雄,

他們遙不可及,

但你知道他們就在那裡,

就像風走了八千里,不問歸期。

只有真正熱愛這個世界,

才會這麼豁得出去吧。

最後,送上一支BBC

在去年大衛·愛登堡90大壽時

製作的MV,

集合了他60年來走遍的每一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