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唐太宗割捨不下的“貞觀之治”

西元649年,太宗皇帝駕崩,年僅50歲。雖然在他短暫的一生,已經成就了前無古人的功績,但他走的卻並不“含笑”,不是因為貪戀權位,而是不忍長辭他的“貞觀之治”。

對於太宗晚年尋求長生不老藥一事,多受今人貶損,這完全是一種小人議論,這些小人完全是將太宗的可憐意淫做了貪婪。向乙太宗的明哲而論,豈不知世上並無長生不老這種荒誕事呢?可為什麼他還是要分薄有限的精力去追尋這種荒誕?唯一的原因的還是——他不忍過早的長辭於“貞觀之治”。

可是歷史並不垂憐這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皇帝。

所以,太宗便不得不將將“貞觀之治”進行到底的重擔交給未來的太子。廢太子李承乾就不必說了,在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之前,太宗還曾屬意過魏王李泰和吳王李恪。李泰是長孫皇后所生,英姿勃發,甚為太宗寵愛。李泰恃太宗之寵,有意爭儲——但當時廢太子李承乾仍在位。李泰爭儲的招數可以說是照搬太宗當年為秦王時的策略,

那就是廣羅學士“編書”,實際就是堂而皇之的招收“爭儲智囊團”,他的這種做法遭到了朝臣們強烈反感,而且太宗皇帝也不想“玄武門之變”再次上演,所以在李承乾被廢後,李泰仍被排除在太子候選人之外。除了李泰,太宗最喜歡的兒子則是吳王李恪,常說“此子英果類我”,但李恪的生母是隋煬帝之女,所以在太宗提議立李恪為太子時,便遭到了甚有私心的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
其實乙太宗的決斷,是不難執意立李恪為太子的,但他最終還是納了長孫無忌的諫言。

太宗之所以接受了長孫無忌的諫言,說到底即不是出於虛心納諫,也不是忌于長孫無忌已經和晉王李治成為鐵板一塊,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保持政局的穩定,只有政局穩定,“貞觀之治”的治國之策才有繼續進行下去的穩定基礎。

“貞觀之治”的偉大之處,並不只在太宗的英明,還在於官制的先進和為“貞觀之治”貢獻智慧的能臣幹才的眾多。太宗設計的官制,宰相是有否決皇帝詔書的權力的,試想一下,如果李恪繼承了皇位,而長孫無忌又是宰相,這兩個人不和的話,那朝政豈不會大亂?官制一時是無法改變的,

讓太宗在貞觀賢才和李恪之間做一個抉擇的話,為了國家的穩定和“貞觀之治”能夠繼續進行下去,太宗就必須忍痛捨棄李恪,向長孫無忌讓步,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太宗早就考量過的前提——長孫無忌是忠臣,是不會有謀反之心的。

太宗深知太子李治“仁弱”,擔心他繼承帝位後,不能在那些功臣宿將面前豎立起足夠的君威,是以故意將李績貶黜朝廷,令李治登基後將其召回輔政,以增加高宗的君威。這都是太宗的良苦用心。可惜太宗終究不能預料高宗後來也和長孫無忌勢成水火,貞觀元老被貶殺殆盡,但作為一個父親和君主,他已經做盡了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所有事。

其實,高宗貶殺貞觀元老的最大隱患,並不是武則天“篡唐”這事,而是為唐玄宗的天寶之禍埋下了導火索。從高宗到玄宗的君王們,一心為私欲而盲目加強皇權,將太宗創立的貞觀政體破壞的體無完膚,將太宗垂示和為之努力的“修身明德,垂拱而治”的為君風範棄之一旁,終於在最後導致了唐玄宗身邊遍佈小人奸佞,天下大亂,大唐頃刻由盛轉衰。

太宗千古一帝,為擇立和培養太子費盡心神,卻最終仍難能倚靠子孫將自己嘔心瀝血營造的“貞觀精神”延續和發揚光大,實在令人歎惋。

以增加高宗的君威。這都是太宗的良苦用心。可惜太宗終究不能預料高宗後來也和長孫無忌勢成水火,貞觀元老被貶殺殆盡,但作為一個父親和君主,他已經做盡了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所有事。

其實,高宗貶殺貞觀元老的最大隱患,並不是武則天“篡唐”這事,而是為唐玄宗的天寶之禍埋下了導火索。從高宗到玄宗的君王們,一心為私欲而盲目加強皇權,將太宗創立的貞觀政體破壞的體無完膚,將太宗垂示和為之努力的“修身明德,垂拱而治”的為君風範棄之一旁,終於在最後導致了唐玄宗身邊遍佈小人奸佞,天下大亂,大唐頃刻由盛轉衰。

太宗千古一帝,為擇立和培養太子費盡心神,卻最終仍難能倚靠子孫將自己嘔心瀝血營造的“貞觀精神”延續和發揚光大,實在令人歎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