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美國孩子個個自信,這幾個原因您可能不知道

美國的小孩,不管學習好壞、長得醜俊、高矮胖瘦,個個都是趾高氣揚、活靈活現的,誰都覺得自己很特別,是個人物。換句話說,這些孩子都特別自信。那麼,他們的自信是從何而來呢?

一、父母無條件的愛使孩子自信。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自信,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美國的父母會對孩子說:寶寶,無論你以後是健康還是病弱、聰明還是愚笨、聽話還是搗蛋、漂亮還是醜陋、學習成績好還是差,

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你,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他們愛孩子,盡情地享受孩子的成長過程,享受孩子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用尊重、鼓勵、欣賞、信任的態度對待孩子。有父母的愛在後面支撐,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麼,都無所畏懼.

能做到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他們本身也都是自信的人,所以不會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

他們知道每個孩子各有特點,會鼓勵孩子做他自己,揚長避短,相信孩子最終都會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的自食其力的人。

二、尊重使孩子自信。

自信,來自自尊。自尊最初是來自外界對他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會都要尊重他。

美國學校一直強調“鼓勵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學生們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認識,不因和其他人的長處比較而自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的閃光點。

也許他學數學不開竅,但是他人緣好,有領導才能;也許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畫畫好,有藝術細胞;也許他不善表達,但是他體育好。老師和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長處,並創造機會讓他的長項得以發揮,

從而確立他的自信。

美國的成年人把小孩當做大人一樣尊重:父母進入子女房間要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不隨意翻看子女的日記或其他隱私……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

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孩子們就會有力量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難,

用努力進取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細小的感覺,給孩子培養出一份自信心來。

三、讚賞使孩子自信。

每一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獲得肯定與讚賞的需要。孩子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據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是父母和老師的評價來給自己定位。

如果他經常被表揚,他的心裡就充滿了自豪和自信,覺得自己很優秀。相反,如果孩子平時聽到的都是訓斥、挑剔或責備,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否定自己的能力,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失去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因此,家長在生活中應當對孩子多一些讚賞鼓勵少一些指責批評,當孩子在某一方面有進步時,千萬不要吝惜自己的誇獎和讚美。當孩子遭遇失敗或孩子行為有過失時,也不要把他說得一無是處,更不能對孩子拳腳相加,這種做法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心靈上留下創傷。

在美國,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都對孩子採取鼓勵讚賞的態度。2002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簽署了《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的教育法令。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學校必須提高所有學生的知識水準,縮小或消滅劣勢群體(如貧困學生)和優秀學生之間在學業上的差距。

其實,美國的學校不僅僅是在學業成績上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在文藝體育各項活動中,也盡可能地給所有學生同等的機會,給每一個人參與的權利。美國的父母也認為孩子身上顯現出的性格行為上的缺點,大多數都與父母的教育不當和榜樣欠佳有關。所以,天下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帶孩子的父母。

四、信任使孩子更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會有意無意否認孩子的感覺,說出不信任孩子的話語。比如孩子想幫忙端盤子,媽媽馬上說:“你端不穩的,看把盤子給打了。”如果孩子抱怨功課難,我們會說:“怎麼別人會做就你不會?你一定是上課沒有好好聽講。”孩子要嘗試一件新事物,有的父母會說:“得了吧,你那兩下子我還不知道,別丟人現眼了。”

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人,連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斷能力,他的自信從何而來?所以,作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覺和判斷。他想嘗試任何事情,都給他機會讓他去試,給他充分的信任和學習的機會。

不管孩子是否得過獎,不管孩子的考試成績如何,不管孩子學的是哪個專業、上的是哪個大學,甚至不管他上沒上大學,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修養,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將來要幹什麼,並且踏踏實實地追尋著自己的理想,那麼,他就會在未來的世界裡開發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如果孩子平時聽到的都是訓斥、挑剔或責備,他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否定自己的能力,產生自卑心理,進而失去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

因此,家長在生活中應當對孩子多一些讚賞鼓勵少一些指責批評,當孩子在某一方面有進步時,千萬不要吝惜自己的誇獎和讚美。當孩子遭遇失敗或孩子行為有過失時,也不要把他說得一無是處,更不能對孩子拳腳相加,這種做法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心靈上留下創傷。

在美國,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都對孩子採取鼓勵讚賞的態度。2002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簽署了《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的教育法令。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學校必須提高所有學生的知識水準,縮小或消滅劣勢群體(如貧困學生)和優秀學生之間在學業上的差距。

其實,美國的學校不僅僅是在學業成績上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在文藝體育各項活動中,也盡可能地給所有學生同等的機會,給每一個人參與的權利。美國的父母也認為孩子身上顯現出的性格行為上的缺點,大多數都與父母的教育不當和榜樣欠佳有關。所以,天下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帶孩子的父母。

四、信任使孩子更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會有意無意否認孩子的感覺,說出不信任孩子的話語。比如孩子想幫忙端盤子,媽媽馬上說:“你端不穩的,看把盤子給打了。”如果孩子抱怨功課難,我們會說:“怎麼別人會做就你不會?你一定是上課沒有好好聽講。”孩子要嘗試一件新事物,有的父母會說:“得了吧,你那兩下子我還不知道,別丟人現眼了。”

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人,連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斷能力,他的自信從何而來?所以,作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覺和判斷。他想嘗試任何事情,都給他機會讓他去試,給他充分的信任和學習的機會。

不管孩子是否得過獎,不管孩子的考試成績如何,不管孩子學的是哪個專業、上的是哪個大學,甚至不管他上沒上大學,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修養,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將來要幹什麼,並且踏踏實實地追尋著自己的理想,那麼,他就會在未來的世界裡開發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