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龍門天堂山的80後“山民”返鄉創業做民宿旅遊

策劃君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鄉愁”的渴望,如今成為我們的一種美好生活需要。如何讓“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新生活需求得以滿足?龍門天堂山的80後“山民”,正在為此努力……

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愛樹鄉村度假山居是整個“愛樹天堂小鎮”的中心。

本期人物

謝煒添

1986年出生,是龍門縣龍城街道黃溪村人,朋友們都叫他Tim。

雖然在龍門縣城長大,但自小最喜歡的還是老家的山山水水。

謝煒添與小夥伴們在龍門渡頭村,建成愛樹鄉村度假山居發展民宿旅遊。

秋天的龍門天堂山,山頂依舊蔥綠,山下一片金黃,這是豐收的季節。

地派鎮渡頭村,就在天堂山水庫腳下。對於熟悉龍門歷史的人來說,這個村落名氣不小,其中就有見龍圍,是龍門晚清教育實業家劉士驥的故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其雄偉的碉樓享譽龍門。

歲月的流逝,讓這裡大起大落。如今的村莊,早已人煙稀少,雞犬相聞景象不再。

但是,在當下最熱門的微信朋友圈裡,這裡卻很“熱鬧”,因為有個特別的民宿夠“爆款”,必須排隊訂房。

寂靜的鄉間,一間民宿帶來的新氣象,正在悄然改變著這個幾被遺忘的村落。

古村裡的新“村民”

渡頭村上圍牌坊就在村道上,青磚砌成,造型古樸,靜靜立在那裡。它的前面幾步之遙,卻不平靜,幾位年輕男子爬上爬下,在為一棟改建的民居忙碌著。

渡頭村,曾是天堂山鎮(已劃入地派)所在地,

龍門當地人依舊稱這一片區域為天堂山。不遠的天堂山水庫,被龍門人譽為“天堂湖”,一年四季,風光旖旎。

渡頭村地處偏遠,人煙稀少。這個村群山環繞中,有一個小盆地,占地上千畝,分散著見龍圍、蘇村、上圍、下圍四個古村落,這些鄉村的古建築保存完好,卻已經空心化,村民遠離。

增江穿村而過,空心的古村落,村民留下了大量的生活場景,古樹林、菜園、池塘……這些逐漸荒蕪的地方,

成為了一群有心人的“活寶”。

這些有心人,便是謝煒添及其團隊。

從2015年“落戶”渡頭村,謝煒添與小夥伴們組建的“iTREE(愛樹)”團隊,將這裡稱作“天堂小鎮”。這群80後年輕人,穿上牛仔褲,戴上漁夫帽,拿著設計圖,在民居屋頂上翻瓦,在增江邊種樹,把自己曬成一個個“新農民”。

村裡留守的幾個老阿公阿嬤,曾經鬧不清楚這群“靚仔”在村裡折騰什麼,但是高興自己有了“新夥伴”,而且還愛逛村子。

“iTREE(愛樹)”團隊核心成員。前排左起陳昭、謝煒添、李佳玲、趙穎飛、劉許敏,後排左起陳青、唐丹妮、蔡玉龍。

放棄銀行工作做苗圃

謝煒添,1986年出生,是龍門縣龍城街道黃溪村人,朋友們都叫他Tim。雖然在龍門縣城長大,但自小最喜歡的還是老家的山山水水。謝煒添大學就讀的是廣東技術師範學院金融專業,大學期間,喜歡參與環保社團活動,與苗木、自然結緣,萌生園林師的夢想。

2008年畢業後,謝煒添在廣州一個環保組織實習。他“蝸居”在海珠區城中村的出租屋,每天搖晃一兩個小時的公交去上班,對大城市的生活產生厭倦。半年後,他進入花都區一家銀行工作。他偶然接觸到了一位元從事園林工作的客戶,對方邀他到自己的苗圃林喝茶聊天,滿園的鮮花綠植重燃謝煒添內心的園林師夢。他不顧身邊親朋好友的反對,毅然辭去銀行工作,跳槽到園林行業。

謝煒添發現,園林行業遠比自己想像中辛苦。他每天要處理大堆雜事,還要風吹日曬雨淋與農民打交道。他時常租一輛車到湛江、梅州等地的苗圃場。

2009年至2010年,憑著對園林行業的熟悉和客戶的信任,謝煒添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半年時間,收入7位數。”謝煒添稱經歷了奇幻的一年,年頭還是“屌絲”,年尾就“逆襲”了。

2012年,謝煒添開始創業,自己投資苗圃。他背起行囊“北漂”,到北京、瀋陽等地尋找商機。他結識了不少朋友,思維開闊了許多。

從樹木認養到建造民宿

2014年,謝煒添將事業的重心轉移惠州。他創立的愛樹品牌,主打樹木培育、認養,希望通過人與樹木的接觸,在一個區域或社區達到碳中和、零碳,以此宣傳環保。

經過考察,2015年,謝煒添在龍門縣地派鎮渡頭村建起了百畝櫻花園,培育3萬株寒緋櫻。“當時,村裡人幾乎都走☆禁☆光了,櫻花園原是丟荒的果園,我跟當地村民談,租下來種櫻花。”

當年,他和團隊還通過眾籌的方式,為龍門縣平陵鎮竹龍村牛尾村民小組百年荔枝林籌集保護資金,使得這片占地約百畝荔枝林重現生機。

謝煒添一開始只是想搞樹木 認養,但搞樹木認養,人來後要住、要吃飯,如何解決?於是,他產生了建造民宿的想法,這是“愛樹天堂小鎮”的萌芽:建造綠色生活體驗空間,打造一個囊括民宿、輕食館、有機菜園等板塊的活動空間,讓生活悠閒、愜意。

在渡頭村種植櫻花的謝煒添,閒時愛在村裡走動。他拍下渡頭村上圍村民小組古牌坊的照片發到朋友圈,後來發現,原來渡頭村竟是自己高中同學、好友劉許敏的老家。

劉許敏也是1986年出生,4歲時跟隨父母離開了家鄉,到外地生活讀書,後來定居在廣州番禺。他很少回老家,一年一次跟著父母回鄉探親。“家鄉山清水秀,但太偏僻了,生活不方便。”

劉許敏大學畢業後,先是做證券行業,後來轉入銀行上班,這種生活在2015年被謝煒添打斷。

做民宿,讓村莊重新“活”起來,幫助村裡人脫貧致富。謝煒添邀請他時,是這麼說的。放棄安穩的工作,回鄉去幹活,而且是否成功也是未知數。劉許敏思考了許久,還返回家鄉專門考察了好幾次。隨著龍門旅遊業發展,他覺得謝煒添的思路是對的,為家鄉幹些實事也是有意義的。於是,他辭去了銀行工作回到了家鄉,住進了老家的老房子。

石磨鋪成山居路徑。

建成愛樹鄉村度假山居

在此前後,謝煒添在“招兵買馬”,一些志同道合、各懷技藝的夥伴“到了農村”。

1984年出生的陳昭,江門人,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化工系,大學期間在開展環保組織活動時認識謝煒添,朋友圈中稱他為“野人”,最愛跟大自然接觸。

“我此前在一家環保公司上班,2015年被阿添‘拉下水’,加入了愛樹團隊。”熱愛鄉野的陳昭從廣州來到龍門山間,經常扛著相機捕捉山間美好景物,並通過微信向廣州的朋友推介龍門。

擁有一手繪畫技藝的蔡玉龍,是設計師,湛江人,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也放棄了城裡的工作,加入“愛樹團隊”。

就這樣,謝煒添的主創團隊搭建起來,他們各自分工合作,有人負責設計、有人負責施工、有人負責行銷運營。

在劉許敏的牽橋搭線下,謝煒添和村民簽訂合同,租下了上圍古牌坊旁的幾棟泥磚瓦房和荒地,於去年6月開始搭建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愛樹鄉村度假山居,這是整個“愛樹天堂小鎮”的中心。

房子都是老宅,為了延續村落的傳統風貌,他們在設計、用料和施工方面頗費了些功夫。謝煒添還專程跑到外地對民宿進行考察取經。

“我們推掉泥磚瓦房,在原址上利用現代材料重建,但外觀又與村子其他原有的老屋協調。”謝煒添和團隊追求山居與原生風格的融合,屋頂的瓦片就用了原來的。

山居建築內部,很多是木工,當地的老師傅利用傳統工藝,把杉木用天然桐油兩刷兩曬,再一片片拼合,使得新房散發著木香。村裡丟棄的老建築物件,被變廢為寶。於是,山居出現了石磨做的路徑、麻石條做的臺階、舊瓦片做成的裝飾牆,古色古香,精緻獨特。就連庭院裡到處可見的鵝卵石,也是來自 不遠處的增江河灘。

在搗鼓了近一年後,愛樹鄉村度假山居建成,並於今年7月中旬試業。平日每個房間600至800元,週末上千元。由於前期的微信預熱,房間不多的愛樹鄉村度假山居出現一房難求的情況,特別是今年國慶期間,客房早早被訂滿。

“複得返自然”的體驗

為了創業,謝煒添及其團隊付出了很多。

謝煒添前兩年在惠州買房定居,妻女也在惠州生活。如今,他三天兩頭都往山裡跑,通常好幾天都見不到家人。

辭工返鄉創業的劉許敏,放棄城裡的工作,返回山旮旯生活,女友不願意呆在山村,兩人只能分手。對於女友的態度,劉許敏覺得能理解,畢竟山旮旯的生活與城裡生活有很大差別。

“野人”陳昭,從城裡到鄉村生活多月,習慣了鄉村的一切,在村道上看見一條青蟲也會用樹葉卷起來觀察半天。

年輕人都在逃離山區,謝煒添和小夥伴們卻返回山村,村民們覺得不可思議。隨著老房子改民宿逐步變成現實,村民們開始佩服這群年輕人,這是他們一生中沒有想過和遇到的事情。

“這裡最珍貴的是環境。”謝煒添將山居分為五星客房、有機餐廳和鄉村書屋三大塊。

古牌坊旁,五棟白牆瓦片小屋錯落有致,庭院開闊,有書吧、有咖啡屋,有別墅屋,流水潺潺,鳥語花香。藍天白雲下,坐在山居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讓人感受到一種遠離紛擾的靜謐。

“城裡有房,那是生存;鄉野有宅,才叫生活。”謝煒添團隊旨在製造一個生活體驗場景,讓“久在樊籠裡”的城裡人,找到“複得返自然”的寧靜與喜悅。

山居迎客樓大堂。

想在村裡搞“農夫集市”

以愛樹鄉村度假山居為中心,謝煒添團隊規劃出一個“愛樹天堂小鎮”:櫻花園、荷塘、蘭花種植區、古村落、古樹林、竹林小徑、騎行徒步綠道、天堂湖……一個集人文建築和自然風光於一體的鄉創項目,漸漸有了雛形。

為了挖掘“愛樹天堂小鎮”的歷史、人文、建築、自然風光,宣傳龍門旅遊文化,謝煒添的團隊用航拍機拍攝,用腳丈量,用手繪製出一張“天堂小鎮”地圖,他們希望到此遊玩的人拿著這張地圖,感受龍門豐厚的歷史文化,享受自然的安詳美好。

目前,謝煒添最初栽種的3萬棵櫻花樹已經變成小樹林,此前不斷有個人或企業認養櫻花樹,愛樹團隊“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也隨著櫻花樹的長大,撒播在更多人的心田。

“我們希望栽下的櫻花樹繁花盛開之時,就是這個村子恢復興旺發達的那一天。”謝煒添說,他們盡可能地使用本地人力資源,讓村民成為員工,解決當地就業。山居聘請的服務員、廚師等員工,很多都是原來外出打工或是種田的村民。

隨著山居漸熱,渡頭村漸漸有了人氣。不少外出的村民,看見村子發展起來了,紛紛跑回來建房子。

如今,愛樹鄉村度假山居第二期工程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明年春節前能建成開業,屆時,客房數量將有近30間,極大提升該民宿的接待容量。

謝煒添還不斷萌生出各種計畫和想法。例如,他準備每週日早上在村裡搞“農夫集市”,讓村民種出的東西能賣出去,也讓城裡人感受趕集的氛圍和樂趣。

“我把前期賺到的錢都投入到這裡。”謝煒添說,他認為所有人都往城裡跑的時代漸漸遠去,重返鄉村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因此,他把該專案當作是精神服務類產品來經營,年輕時,得做一件值得回憶的事情,無論成與敗,就像馬雲說的那樣:“夢想是一定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山居書屋。

對話

“這輩子把日子過成詩就無憾了”

A

《東江時報》:當初是什麼推動著你返鄉創業,而且選中了一個凋敝的山村?

謝煒添:當大多數人都往城市走的時候,有些人已經開始走在返鄉的路上,到鄉村創業、返鄉生活,我認為將來鄉村會變得越來越好。目前,渡頭村很閉塞,但5年或10年後,隨著龍門交通條件的改善,這裡將是另一番天地,可以說我們在用時間換空間吧。

B

《東江時報》:在農村租賃土地做民宿並不容易,困難大麼?

謝煒添:難題不少,我們租賃的是村民宅基地,涉及到的村民必須每一個人都同意才行。例如一戶人家的房子和地,哥哥家同意了,弟弟家不同意,我們也沒法動。

陳昭:我們一期旁邊的村民就不同意將房子和宅基地出租,所以我們根據老宅設計的一排民宿,即便想法再好,也無法操作。這雖然是遺憾,也是對我們設計的挑戰吧。

C

《東江時報》:一期民宿剛試業的時候,客人怎麼評價?

陳昭:來的都是朋友和熟人,我們讓他們儘量吐槽,他們還真提了不少意見。後來,不斷被朋友圈介紹,客人越來越多,“十一”期間,我們的草地上搭滿帳篷,客人寧願睡帳篷聽蟲子叫,也要在這裡感受滿天星星。沒辦法,我們只有三套客房,早被訂了。那陣子,我們就發現廚房不夠用了,做菜花了三個小時。

謝煒添:我們現在的客人主要是A、B、S(注:廣州深圳東莞車牌為粵A、粵B、粵S),主打80後90後的青年群體,他們有這個需求,希望在一個安靜的地方靜下心來,完成一個任務,提升一次自我,或者帶著家人感受寧靜的鄉居生活,一晚1000多元,他們認為這是值得的。隨著惠州發展,這裡的年輕人也會有這樣的需求。

D

《東江時報》:據說建設成本基本上是Tim自己掏的,這麼大的空間建設有沒想過融資?

謝煒添:是的,目前在山居投入了300多萬元,整個“愛樹天堂小鎮”投入在1000萬以內。這對於動輒上億元的項目,這樣的投資很少,但我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們一開始不想融資,不想被資本推著走,希望按照自己的節奏來。我們更希望的是,帶動更多的人投身鄉創。

E

《東江時報》:“天堂小鎮”不斷發展,會希望哪些類型的年輕人加入你們團隊?

謝煒添:當然,我們也期盼更多的合作夥伴加入團隊,但是我們希望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隨著項目進展,我們現在就很缺市場運營和旅遊專長的年輕人。

陳昭:我們當時在惠州曾開設專場,希望招聘到惠州本地年輕人到這裡,但是將近半年居然沒有招到一個人,反而廣州招人容易很多。

 F

《東江時報》:對農村的改造,說起來做起來都不容易,尤其古村落如何修舊如舊,如何開發適合休閒康養,你們需要考慮很多。中央城鎮工作會議上曾提出,“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你們如何做到?

謝煒添:這就是我們不與大企業合作的原因之一,我們希望保留著這片古村落最原始的面貌,這裡實在是太美好了,有池塘,有田地,還有圍屋。我們沒有新搭建一座樓房,我們都是在原有村民舊房基礎上改建,我們必須留著門前的池塘,青蛙的叫聲真好。

G

《東江時報》:Tim早期的創業經歷,都是為這個夢想鋪墊的?

謝煒添:80後轉眼30多歲,網上說都步入中年了。時間過得很快,這輩子把日子過成詩就無憾了。愛樹山居的房子和土地都是租村民的,30年為期。30年後,房子和地都全部歸返給村民。

在地處偏遠的龍門地派鎮天堂山腳下的渡頭村,80後謝煒添帶著一群年輕人在這裡建起了一間民宿,結合“天堂小鎮”鄉村旅遊開發,讓這個古村重現生機。

記者手記

古村改造喚起鄉愁

到“天堂小鎮”採訪那天,晴空萬里,行走在阡陌田間,心曠神怡。

不可否認,城市化進程帶來的農村空心化現象,在許多地方上演,龍門天堂山附近的村落亦然。謝煒添他們的民宿,給寂寞的村落帶來了一絲活力,雖然面積還不大,但有了進出走動的年輕人,有了翻新的菜地和村舍,偶爾還有孩童的嬉笑,這個村子不再了無生氣。

打造精品民宿,這個話題早已不新鮮,國內已有許多成功例子,浙江的莫干山、雲南的香格里拉,甚至惠州博羅的禾肚裡,也被業內推薦過。精品,並不是價格有多高、設計要多豪華,而是如何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創造融於其中的休閒方式,讓價值得以再生甚至超越。

人,總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城裡長大的新一代念想,“回歸自然、釋放自我”理所當然成為他們的追求。曾經,我也幹過,在雲南德欽一個山旮旯裡仰望星空,為了一口早餐在斯里蘭卡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鎮轉悠。一句話,我願意!我常常想,惠州,何時有一處地方讓我們如此,不必千里迢迢踏破鞋?在天堂小鎮,我瞬間有這種感覺!

振興鄉村經濟、發展全域旅遊、青年多元創業……把這些元素結合在一起,謝煒添們沒有想過,他們依舊在忙碌執行著自己的計畫,想著第二期民宿要怎麼才能更好全方位體驗鄉村夜景,想著百畝櫻花園如何能更好地搖曳生姿,苦惱著房間多了怎麼解決餐飲。他們,還在起步階段,謹慎卻又堅定地一步步進行,改造著幾近沒落的古村,引導著附近年輕人回鄉。這種方式,何嘗不是一種振興鄉村的嘗試呢,何嘗不是在喚起我們的鄉愁呢?

本版文字 《東江時報》記者侯縣軍 李向英

本版圖片 《東江時報》記者楊建業 姚木森 攝 

而且還愛逛村子。

“iTREE(愛樹)”團隊核心成員。前排左起陳昭、謝煒添、李佳玲、趙穎飛、劉許敏,後排左起陳青、唐丹妮、蔡玉龍。

放棄銀行工作做苗圃

謝煒添,1986年出生,是龍門縣龍城街道黃溪村人,朋友們都叫他Tim。雖然在龍門縣城長大,但自小最喜歡的還是老家的山山水水。謝煒添大學就讀的是廣東技術師範學院金融專業,大學期間,喜歡參與環保社團活動,與苗木、自然結緣,萌生園林師的夢想。

2008年畢業後,謝煒添在廣州一個環保組織實習。他“蝸居”在海珠區城中村的出租屋,每天搖晃一兩個小時的公交去上班,對大城市的生活產生厭倦。半年後,他進入花都區一家銀行工作。他偶然接觸到了一位元從事園林工作的客戶,對方邀他到自己的苗圃林喝茶聊天,滿園的鮮花綠植重燃謝煒添內心的園林師夢。他不顧身邊親朋好友的反對,毅然辭去銀行工作,跳槽到園林行業。

謝煒添發現,園林行業遠比自己想像中辛苦。他每天要處理大堆雜事,還要風吹日曬雨淋與農民打交道。他時常租一輛車到湛江、梅州等地的苗圃場。

2009年至2010年,憑著對園林行業的熟悉和客戶的信任,謝煒添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半年時間,收入7位數。”謝煒添稱經歷了奇幻的一年,年頭還是“屌絲”,年尾就“逆襲”了。

2012年,謝煒添開始創業,自己投資苗圃。他背起行囊“北漂”,到北京、瀋陽等地尋找商機。他結識了不少朋友,思維開闊了許多。

從樹木認養到建造民宿

2014年,謝煒添將事業的重心轉移惠州。他創立的愛樹品牌,主打樹木培育、認養,希望通過人與樹木的接觸,在一個區域或社區達到碳中和、零碳,以此宣傳環保。

經過考察,2015年,謝煒添在龍門縣地派鎮渡頭村建起了百畝櫻花園,培育3萬株寒緋櫻。“當時,村裡人幾乎都走☆禁☆光了,櫻花園原是丟荒的果園,我跟當地村民談,租下來種櫻花。”

當年,他和團隊還通過眾籌的方式,為龍門縣平陵鎮竹龍村牛尾村民小組百年荔枝林籌集保護資金,使得這片占地約百畝荔枝林重現生機。

謝煒添一開始只是想搞樹木 認養,但搞樹木認養,人來後要住、要吃飯,如何解決?於是,他產生了建造民宿的想法,這是“愛樹天堂小鎮”的萌芽:建造綠色生活體驗空間,打造一個囊括民宿、輕食館、有機菜園等板塊的活動空間,讓生活悠閒、愜意。

在渡頭村種植櫻花的謝煒添,閒時愛在村裡走動。他拍下渡頭村上圍村民小組古牌坊的照片發到朋友圈,後來發現,原來渡頭村竟是自己高中同學、好友劉許敏的老家。

劉許敏也是1986年出生,4歲時跟隨父母離開了家鄉,到外地生活讀書,後來定居在廣州番禺。他很少回老家,一年一次跟著父母回鄉探親。“家鄉山清水秀,但太偏僻了,生活不方便。”

劉許敏大學畢業後,先是做證券行業,後來轉入銀行上班,這種生活在2015年被謝煒添打斷。

做民宿,讓村莊重新“活”起來,幫助村裡人脫貧致富。謝煒添邀請他時,是這麼說的。放棄安穩的工作,回鄉去幹活,而且是否成功也是未知數。劉許敏思考了許久,還返回家鄉專門考察了好幾次。隨著龍門旅遊業發展,他覺得謝煒添的思路是對的,為家鄉幹些實事也是有意義的。於是,他辭去了銀行工作回到了家鄉,住進了老家的老房子。

石磨鋪成山居路徑。

建成愛樹鄉村度假山居

在此前後,謝煒添在“招兵買馬”,一些志同道合、各懷技藝的夥伴“到了農村”。

1984年出生的陳昭,江門人,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化工系,大學期間在開展環保組織活動時認識謝煒添,朋友圈中稱他為“野人”,最愛跟大自然接觸。

“我此前在一家環保公司上班,2015年被阿添‘拉下水’,加入了愛樹團隊。”熱愛鄉野的陳昭從廣州來到龍門山間,經常扛著相機捕捉山間美好景物,並通過微信向廣州的朋友推介龍門。

擁有一手繪畫技藝的蔡玉龍,是設計師,湛江人,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也放棄了城裡的工作,加入“愛樹團隊”。

就這樣,謝煒添的主創團隊搭建起來,他們各自分工合作,有人負責設計、有人負責施工、有人負責行銷運營。

在劉許敏的牽橋搭線下,謝煒添和村民簽訂合同,租下了上圍古牌坊旁的幾棟泥磚瓦房和荒地,於去年6月開始搭建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愛樹鄉村度假山居,這是整個“愛樹天堂小鎮”的中心。

房子都是老宅,為了延續村落的傳統風貌,他們在設計、用料和施工方面頗費了些功夫。謝煒添還專程跑到外地對民宿進行考察取經。

“我們推掉泥磚瓦房,在原址上利用現代材料重建,但外觀又與村子其他原有的老屋協調。”謝煒添和團隊追求山居與原生風格的融合,屋頂的瓦片就用了原來的。

山居建築內部,很多是木工,當地的老師傅利用傳統工藝,把杉木用天然桐油兩刷兩曬,再一片片拼合,使得新房散發著木香。村裡丟棄的老建築物件,被變廢為寶。於是,山居出現了石磨做的路徑、麻石條做的臺階、舊瓦片做成的裝飾牆,古色古香,精緻獨特。就連庭院裡到處可見的鵝卵石,也是來自 不遠處的增江河灘。

在搗鼓了近一年後,愛樹鄉村度假山居建成,並於今年7月中旬試業。平日每個房間600至800元,週末上千元。由於前期的微信預熱,房間不多的愛樹鄉村度假山居出現一房難求的情況,特別是今年國慶期間,客房早早被訂滿。

“複得返自然”的體驗

為了創業,謝煒添及其團隊付出了很多。

謝煒添前兩年在惠州買房定居,妻女也在惠州生活。如今,他三天兩頭都往山裡跑,通常好幾天都見不到家人。

辭工返鄉創業的劉許敏,放棄城裡的工作,返回山旮旯生活,女友不願意呆在山村,兩人只能分手。對於女友的態度,劉許敏覺得能理解,畢竟山旮旯的生活與城裡生活有很大差別。

“野人”陳昭,從城裡到鄉村生活多月,習慣了鄉村的一切,在村道上看見一條青蟲也會用樹葉卷起來觀察半天。

年輕人都在逃離山區,謝煒添和小夥伴們卻返回山村,村民們覺得不可思議。隨著老房子改民宿逐步變成現實,村民們開始佩服這群年輕人,這是他們一生中沒有想過和遇到的事情。

“這裡最珍貴的是環境。”謝煒添將山居分為五星客房、有機餐廳和鄉村書屋三大塊。

古牌坊旁,五棟白牆瓦片小屋錯落有致,庭院開闊,有書吧、有咖啡屋,有別墅屋,流水潺潺,鳥語花香。藍天白雲下,坐在山居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讓人感受到一種遠離紛擾的靜謐。

“城裡有房,那是生存;鄉野有宅,才叫生活。”謝煒添團隊旨在製造一個生活體驗場景,讓“久在樊籠裡”的城裡人,找到“複得返自然”的寧靜與喜悅。

山居迎客樓大堂。

想在村裡搞“農夫集市”

以愛樹鄉村度假山居為中心,謝煒添團隊規劃出一個“愛樹天堂小鎮”:櫻花園、荷塘、蘭花種植區、古村落、古樹林、竹林小徑、騎行徒步綠道、天堂湖……一個集人文建築和自然風光於一體的鄉創項目,漸漸有了雛形。

為了挖掘“愛樹天堂小鎮”的歷史、人文、建築、自然風光,宣傳龍門旅遊文化,謝煒添的團隊用航拍機拍攝,用腳丈量,用手繪製出一張“天堂小鎮”地圖,他們希望到此遊玩的人拿著這張地圖,感受龍門豐厚的歷史文化,享受自然的安詳美好。

目前,謝煒添最初栽種的3萬棵櫻花樹已經變成小樹林,此前不斷有個人或企業認養櫻花樹,愛樹團隊“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也隨著櫻花樹的長大,撒播在更多人的心田。

“我們希望栽下的櫻花樹繁花盛開之時,就是這個村子恢復興旺發達的那一天。”謝煒添說,他們盡可能地使用本地人力資源,讓村民成為員工,解決當地就業。山居聘請的服務員、廚師等員工,很多都是原來外出打工或是種田的村民。

隨著山居漸熱,渡頭村漸漸有了人氣。不少外出的村民,看見村子發展起來了,紛紛跑回來建房子。

如今,愛樹鄉村度假山居第二期工程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明年春節前能建成開業,屆時,客房數量將有近30間,極大提升該民宿的接待容量。

謝煒添還不斷萌生出各種計畫和想法。例如,他準備每週日早上在村裡搞“農夫集市”,讓村民種出的東西能賣出去,也讓城裡人感受趕集的氛圍和樂趣。

“我把前期賺到的錢都投入到這裡。”謝煒添說,他認為所有人都往城裡跑的時代漸漸遠去,重返鄉村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因此,他把該專案當作是精神服務類產品來經營,年輕時,得做一件值得回憶的事情,無論成與敗,就像馬雲說的那樣:“夢想是一定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山居書屋。

對話

“這輩子把日子過成詩就無憾了”

A

《東江時報》:當初是什麼推動著你返鄉創業,而且選中了一個凋敝的山村?

謝煒添:當大多數人都往城市走的時候,有些人已經開始走在返鄉的路上,到鄉村創業、返鄉生活,我認為將來鄉村會變得越來越好。目前,渡頭村很閉塞,但5年或10年後,隨著龍門交通條件的改善,這裡將是另一番天地,可以說我們在用時間換空間吧。

B

《東江時報》:在農村租賃土地做民宿並不容易,困難大麼?

謝煒添:難題不少,我們租賃的是村民宅基地,涉及到的村民必須每一個人都同意才行。例如一戶人家的房子和地,哥哥家同意了,弟弟家不同意,我們也沒法動。

陳昭:我們一期旁邊的村民就不同意將房子和宅基地出租,所以我們根據老宅設計的一排民宿,即便想法再好,也無法操作。這雖然是遺憾,也是對我們設計的挑戰吧。

C

《東江時報》:一期民宿剛試業的時候,客人怎麼評價?

陳昭:來的都是朋友和熟人,我們讓他們儘量吐槽,他們還真提了不少意見。後來,不斷被朋友圈介紹,客人越來越多,“十一”期間,我們的草地上搭滿帳篷,客人寧願睡帳篷聽蟲子叫,也要在這裡感受滿天星星。沒辦法,我們只有三套客房,早被訂了。那陣子,我們就發現廚房不夠用了,做菜花了三個小時。

謝煒添:我們現在的客人主要是A、B、S(注:廣州深圳東莞車牌為粵A、粵B、粵S),主打80後90後的青年群體,他們有這個需求,希望在一個安靜的地方靜下心來,完成一個任務,提升一次自我,或者帶著家人感受寧靜的鄉居生活,一晚1000多元,他們認為這是值得的。隨著惠州發展,這裡的年輕人也會有這樣的需求。

D

《東江時報》:據說建設成本基本上是Tim自己掏的,這麼大的空間建設有沒想過融資?

謝煒添:是的,目前在山居投入了300多萬元,整個“愛樹天堂小鎮”投入在1000萬以內。這對於動輒上億元的項目,這樣的投資很少,但我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們一開始不想融資,不想被資本推著走,希望按照自己的節奏來。我們更希望的是,帶動更多的人投身鄉創。

E

《東江時報》:“天堂小鎮”不斷發展,會希望哪些類型的年輕人加入你們團隊?

謝煒添:當然,我們也期盼更多的合作夥伴加入團隊,但是我們希望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隨著項目進展,我們現在就很缺市場運營和旅遊專長的年輕人。

陳昭:我們當時在惠州曾開設專場,希望招聘到惠州本地年輕人到這裡,但是將近半年居然沒有招到一個人,反而廣州招人容易很多。

 F

《東江時報》:對農村的改造,說起來做起來都不容易,尤其古村落如何修舊如舊,如何開發適合休閒康養,你們需要考慮很多。中央城鎮工作會議上曾提出,“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你們如何做到?

謝煒添:這就是我們不與大企業合作的原因之一,我們希望保留著這片古村落最原始的面貌,這裡實在是太美好了,有池塘,有田地,還有圍屋。我們沒有新搭建一座樓房,我們都是在原有村民舊房基礎上改建,我們必須留著門前的池塘,青蛙的叫聲真好。

G

《東江時報》:Tim早期的創業經歷,都是為這個夢想鋪墊的?

謝煒添:80後轉眼30多歲,網上說都步入中年了。時間過得很快,這輩子把日子過成詩就無憾了。愛樹山居的房子和土地都是租村民的,30年為期。30年後,房子和地都全部歸返給村民。

在地處偏遠的龍門地派鎮天堂山腳下的渡頭村,80後謝煒添帶著一群年輕人在這裡建起了一間民宿,結合“天堂小鎮”鄉村旅遊開發,讓這個古村重現生機。

記者手記

古村改造喚起鄉愁

到“天堂小鎮”採訪那天,晴空萬里,行走在阡陌田間,心曠神怡。

不可否認,城市化進程帶來的農村空心化現象,在許多地方上演,龍門天堂山附近的村落亦然。謝煒添他們的民宿,給寂寞的村落帶來了一絲活力,雖然面積還不大,但有了進出走動的年輕人,有了翻新的菜地和村舍,偶爾還有孩童的嬉笑,這個村子不再了無生氣。

打造精品民宿,這個話題早已不新鮮,國內已有許多成功例子,浙江的莫干山、雲南的香格里拉,甚至惠州博羅的禾肚裡,也被業內推薦過。精品,並不是價格有多高、設計要多豪華,而是如何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創造融於其中的休閒方式,讓價值得以再生甚至超越。

人,總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城裡長大的新一代念想,“回歸自然、釋放自我”理所當然成為他們的追求。曾經,我也幹過,在雲南德欽一個山旮旯裡仰望星空,為了一口早餐在斯里蘭卡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鎮轉悠。一句話,我願意!我常常想,惠州,何時有一處地方讓我們如此,不必千里迢迢踏破鞋?在天堂小鎮,我瞬間有這種感覺!

振興鄉村經濟、發展全域旅遊、青年多元創業……把這些元素結合在一起,謝煒添們沒有想過,他們依舊在忙碌執行著自己的計畫,想著第二期民宿要怎麼才能更好全方位體驗鄉村夜景,想著百畝櫻花園如何能更好地搖曳生姿,苦惱著房間多了怎麼解決餐飲。他們,還在起步階段,謹慎卻又堅定地一步步進行,改造著幾近沒落的古村,引導著附近年輕人回鄉。這種方式,何嘗不是一種振興鄉村的嘗試呢,何嘗不是在喚起我們的鄉愁呢?

本版文字 《東江時報》記者侯縣軍 李向英

本版圖片 《東江時報》記者楊建業 姚木森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