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錢昊宸作品│嚴以智:一位退休老師用剪刀剪出大美麗江

視頻載入中...

▲《嚴以智:刀尖和紙的舞蹈》正片

知道嚴老師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網上看到嚴老師的報導,心裡就在思索這是怎樣的一位老師?在獲得嚴老師的聯繫方式時心中止不住的喜悅,

馬上與嚴老師取得聯繫,見面約在一個星期之後。

嚴老師名叫嚴以智,1950年出生於永勝縣光華鄉一個農民家庭,現為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退休老師。當過民辦教師,自小喜歡美術,愛好手工,擅長繪畫、剪紙和工藝品製作,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追求剪紙藝術,其剪紙作品獨具特色,深受行家好評,被評為永勝縣2017年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傳承人,其剪紙作品被雜誌《大美麗江》、《麗江壹讀》等刊登,

此外,麗江電視臺、廣播電臺等媒體做過相關報導。

與剪紙結緣

11月6日下午,小編來到了香格裡苑社區門口,熱心和藹的嚴老師早已在路邊等候,首先進入小編眼簾的是嚴老師滿頭的白髮以及慈善的笑容,“我們家比較不好找,

繞路有點多。”嚴老師邊走邊說,在交談過程中,小編發現,嚴老師不僅熱心,精氣神還特別好。

來到嚴老師家,小編看到了一座不大卻足夠溫馨的小院,最讓小編震驚的是嚴老師的剪紙屋,就像一個年幼卻滿腹經綸的孩童,雖然小,卻收藏了嚴老師的所有心血。

當小編問及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喜歡剪紙時,嚴老師笑著說:“1970年在家鄉當民辦教師時就喜歡上了剪紙,那時農村土木結構的房子,結婚的新房也沒有現在這樣的各種裝飾,新房的天花板是用竹編和紙裱糊成的,心想弄點什麼東西讓單一的房屋變得喜慶一點,所以捯飭剪紙。”

另外,討厭老師該告訴小編,當初學剪紙也沒有人教,更沒有剪紙教材,就自己怎麼想怎麼剪,

加上自己從小就喜歡手工,慢慢的剪紙成為一種習慣,不剪幾下就手癢。

另外,他還告訴小編,家人很支持自己的愛好,目前,光是剪紙用到的宣紙自己就花費了幾千塊錢,“有舍才有得,因為喜歡所以願意。 ”

想通過剪紙展現不一樣的麗江

“現在各種美術名家到麗江采風,也有攝影家通過鏡頭記錄麗江,油畫、水彩畫都有,就是沒有剪紙,所以我想通過剪紙展現不一樣的麗江。”嚴老師告訴小編。

據嚴老師介紹,以往剪紙作品主要是一些婚慶及花鳥題材,沒有麗江特色,而這一年半以來,他的剪紙作品主要包括,麗江古城、麗江風光、東巴文化、納西風情、及其他5個方面的內容。

目前,麗江古城作品包括木府、萬古樓、黑龍潭、大水車等;麗江風光比如,玉水寨、拉市濕地公園、寶山石頭城等;另外,東巴文化比如大鵬鳥、東巴萬神園、納西風情等已經完成作品70多幅。

當小編看到嚴老師作品中的大鵬鳥時,小編不禁好奇,嚴老師身為漢族,為何還能將納西族的圖騰剪得如此逼真,嚴老師一邊向小編介紹其他東巴文字的作品,一邊告訴小編“因為喜歡,所以願意自己去折騰,為了剪好一副作品,不僅要對文化有一定的瞭解,還要外出拍照採樣、然後列印出來、繪畫構圖、最後一步才是剪。有些作品需要四天才能完成,有時候一副作品因為某一方面不滿意就會擱置一個月,等想到滿意的構圖,所以剪紙作品具體的時間是很難明確的。並且在繪畫的過程中還要做一定的調整,添加一些元素,讓作品更加生動。”

嚴老師還說道,剪紙又叫刻紙,它的工具十分講究,“我的刻刀有30多把,都是我用廢棄的傘軸和木頭做的,因為有一把好的刻刀才能做出好的剪紙作品。刻刀的刀尖的形狀不一,是為了在做剪紙作品的時候可以顯示出作品的立體感,層次感。”

玩電腦 做掛燈 剪紙老人還會這些

在嚴老師的剪紙室,小編看到被布掩蓋的彩色印表機和電腦,正在小編疑惑的時候,嚴老師的聲音在耳邊響起“現在是新時代了,我也自己學一下電腦,使用彩色印表機,出去拍照取樣回來,匯出照片就可以彩印出來,自己也要跟上潮流,兒女都有自己的工作,教會我我就可以自己弄,印出照片就可以開始繪圖,不用等。”

另外,在交談過程中,嚴老師還通過微信給小編發了一些自己平時拍的照片,已經67歲的嚴老師玩微信絲毫不比40、50歲的中年人遜色,甚至比小編的父親還溜。嚴老師說,自己有三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就老伴和自己在家,微信可以經常和身邊的人溝通、交流,和朋友分享生活。

不大卻精緻的小院,沒有美麗的牆紙,也沒有耀眼的水晶燈,相反,別致的窗花、復古的掛燈、普通的木門等深深吸引了我,嚴老師說,我在這裡已經住了25年了,房子裡的很多東西都是我自己做的,花盆、掛燈、房門都是我自己做的,房子的瓦是我蓋的,瓷磚是我貼的,床、操作臺等都是我自己做的。“孩子在新縣城買了房子,我給他們新做的花盆剛脫模,準備讓他們週末來取。”

在小編離開之前,嚴老師說,談及夢想,自己希望可以舉辦自己的個人作品展和出一本剪紙冊,讓更多人知道剪紙,剪紙也有不一樣的美。

采寫:麗江新聲 胡世芳

視頻:雲壹影視《麗江人物志》欄目組

製片:徐美強 統籌:楊順安 和雲梟

編導:錢昊宸 攝影:王 強 猴 子

剪輯:王 強 攝助:段紹偉 洪 志

玉水寨、拉市濕地公園、寶山石頭城等;另外,東巴文化比如大鵬鳥、東巴萬神園、納西風情等已經完成作品70多幅。

當小編看到嚴老師作品中的大鵬鳥時,小編不禁好奇,嚴老師身為漢族,為何還能將納西族的圖騰剪得如此逼真,嚴老師一邊向小編介紹其他東巴文字的作品,一邊告訴小編“因為喜歡,所以願意自己去折騰,為了剪好一副作品,不僅要對文化有一定的瞭解,還要外出拍照採樣、然後列印出來、繪畫構圖、最後一步才是剪。有些作品需要四天才能完成,有時候一副作品因為某一方面不滿意就會擱置一個月,等想到滿意的構圖,所以剪紙作品具體的時間是很難明確的。並且在繪畫的過程中還要做一定的調整,添加一些元素,讓作品更加生動。”

嚴老師還說道,剪紙又叫刻紙,它的工具十分講究,“我的刻刀有30多把,都是我用廢棄的傘軸和木頭做的,因為有一把好的刻刀才能做出好的剪紙作品。刻刀的刀尖的形狀不一,是為了在做剪紙作品的時候可以顯示出作品的立體感,層次感。”

玩電腦 做掛燈 剪紙老人還會這些

在嚴老師的剪紙室,小編看到被布掩蓋的彩色印表機和電腦,正在小編疑惑的時候,嚴老師的聲音在耳邊響起“現在是新時代了,我也自己學一下電腦,使用彩色印表機,出去拍照取樣回來,匯出照片就可以彩印出來,自己也要跟上潮流,兒女都有自己的工作,教會我我就可以自己弄,印出照片就可以開始繪圖,不用等。”

另外,在交談過程中,嚴老師還通過微信給小編發了一些自己平時拍的照片,已經67歲的嚴老師玩微信絲毫不比40、50歲的中年人遜色,甚至比小編的父親還溜。嚴老師說,自己有三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就老伴和自己在家,微信可以經常和身邊的人溝通、交流,和朋友分享生活。

不大卻精緻的小院,沒有美麗的牆紙,也沒有耀眼的水晶燈,相反,別致的窗花、復古的掛燈、普通的木門等深深吸引了我,嚴老師說,我在這裡已經住了25年了,房子裡的很多東西都是我自己做的,花盆、掛燈、房門都是我自己做的,房子的瓦是我蓋的,瓷磚是我貼的,床、操作臺等都是我自己做的。“孩子在新縣城買了房子,我給他們新做的花盆剛脫模,準備讓他們週末來取。”

在小編離開之前,嚴老師說,談及夢想,自己希望可以舉辦自己的個人作品展和出一本剪紙冊,讓更多人知道剪紙,剪紙也有不一樣的美。

采寫:麗江新聲 胡世芳

視頻:雲壹影視《麗江人物志》欄目組

製片:徐美強 統籌:楊順安 和雲梟

編導:錢昊宸 攝影:王 強 猴 子

剪輯:王 強 攝助:段紹偉 洪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