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功夫再好一刀撂倒,說說武術在古代戰爭中有多大水分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漫侃歷史。

說起中國功夫,那可是咱們的一張名片啊,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那麼傳統的武術是依靠什麼才發展至今的?它在實打實的戰爭中究竟有沒有螢屏上的威力?

武術起源于部落文明時期,人類的祖先為了生活與自衛,在狩獵,覓食和抵抗凶禽猛獸的活動中,逐漸形成了赤手和借用簡陋工具進行格鬥與捕殺的技能,慢慢地就孕育形成較簡單的武術。一直到春秋戰時期武術還是貴族才能玩的遊戲,

車戰是當時流行風向標,所以有一個酷炫的馬戰車,一個穩穩的老司機,再加一個指哪打哪的射手,基本上就是戰場一霸,所以當時貴族子弟必修課就是:禮,樂,書,禦,射,數。戰國後隨著步戰的普及以及戰爭規模的擴大,戰爭不再是貴族之間搏鬥的遊戲,動不動就是滅國之戰,隨著大量的平民百姓加入戰爭,軍事武藝開始在民間普及,據說趙惠文王一人就養了三千劍士,
魏國宰相李悝甚至用射箭技術來決定訴訟案的曲直,加上當時士的社會風氣影響,劍術和肉搏就是在這時開始流行,誕生了很多武藝高手,這時候霸道總裁嬴政登臺橫掃六國,證明了只要謀略陣型用得好,武功再高也撂倒的真理。也就是這個時候武藝開始脫離軍事,成為了民間的一項運動。

到了宋朝往後隨著火器的發展,冷兵器慢慢被熱兵器所取代,再矯健的武術在火器兇殘的火力下也會變得相形見絀,武術在戰場上的作用就更加的渺小,到了明清,隨著火器等軍事科技更加的先進,武術則成為了一種社會文化風俗,在健身表演娛樂等多個方向得到強化,明朝時,倭寇和一些日本浪人頻繁侵犯沿海,

當時官兵疲于應對,就組成了民間武裝力量,以少林武僧為主的僧兵在抗倭戰爭中表現突出,使得習武在民間再次流行起來,形成了五花八門的武術套路,今天我們看到的多種多樣的武術門派也實在那是形成的,其實主要也就是分為內外家之分,外家主張剛勁威猛,內家主張以柔克剛,以靜制動,明末清初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
故別與少林為外家,蓋起于宋之張三豐”。

明亡時,大量的僧兵參與了反清作戰,沒打過被解散了,天地會等等反清複明的分裂勢力借此把少林作為江湖名片,使得天下武功出少林功夫這句話開始流傳,這其實就像是用練武作為產品的一種行銷手段,用練武來組織反清複明的思想教育,進而擴大自己勢力。轉眼明未複,清王朝先亡了,此時面對民族危機,比槍比炮又幹不過人家,所以武術變成了民族自尊心的載體,出現了諸如葉問,黃飛鴻,陳真等用武術暴打外國大力士的故事。所以民國時武館大量出現,武術也迎來了最後一個發展個高峰。

現如今,中國武術的主要靈魂是文化和技藝兩部分。它不同于一般的傳統文化,還是一種深奧的思想文化,通過武術中的智慧來解釋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然而終極目標還是追求以和為貴。

所以武術變成了民族自尊心的載體,出現了諸如葉問,黃飛鴻,陳真等用武術暴打外國大力士的故事。所以民國時武館大量出現,武術也迎來了最後一個發展個高峰。

現如今,中國武術的主要靈魂是文化和技藝兩部分。它不同于一般的傳統文化,還是一種深奧的思想文化,通過武術中的智慧來解釋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然而終極目標還是追求以和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