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宋朝鯁直Boy:科舉面試時怒斥皇帝小舅子,結果可想而知……

墨雲散

大宋詞壇群星璀璨,“醉裡挑燈看劍”的辛棄疾在紙墨中“沙場秋點兵”,“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陸遊感動著無數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李清照被視為女性楷模,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楊萬里引來了無數西湖遊客。

千年已過,而趙宋兩朝詞作數量第三的詞人,卻一如他離開人世時一般,依舊安靜的行走在南宋煙雲中,帶著他的悲壯,帶著他的一腔愛國憂思,不為人知。

他就是劉辰翁,今年是他逝世1720周年。

▲劉辰翁

往上追溯起來,劉辰翁還是漢高祖劉邦之弟劉交之後,他是劉交127世孫。但從劉漢到趙宋,王朝幾度興衰,到劉辰翁這裡,已是典型的貧家子弟。他幼年喪父,生活在底層的他深知民間疾苦,懷著一顆建功立業和為國盡忠的心,他勤奮學習,27歲那年到臨安(今杭州,南宋首都)補入太學讀書,機會來之不易,他很珍惜。兩年後已經學有小成,被錄取為貢生,要去廷試了。

立於朝殿之上,皇帝親自提問,百官侍立在旁,這麼大的場面,何等的榮幸!他暗下決心要好好表現,他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

廷試的日期如約而到,劉辰翁看到了賈似道,生於民間長於民間的他對賈似道的“光輝”事蹟耳熟能詳。賈似道領命與蒙軍作戰卻與敵私下議和,誣陷與己不和的將領,地位尊崇卻日日在他的“後樂園”中飲宴作樂。但他的親姐姐乃當朝貴妃,皇上對其甚為信任倚重,

可謂權勢熏天,阿諛奉承的人擠破了門檻。

▲賈似道

可是劉辰翁不,他想到了國家的危勢,想到了賈似道的胡作非為,想到了老百姓對賈似道的痛恨,就在廷試這天,當著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面,他忤逆了賈似道,言辭中表達了自己強烈的不滿。

結果可想而知,劉辰翁的廷試成績是進士丙等。

經此一事,劉辰翁得了鯁直之名。那時29歲的他年輕氣盛,正是書生意氣,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而此後劉辰翁多次辭官,所擔任的濂溪書院山長、臨安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幕僚等職位,都是沒有實權的。既是因為賈似道對他懷恨在心,也是因為他對官場失望,不願同流合污吧。比起在宦海沉浮,他更願意在文學的樂土中耕耘,

但他絕不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讀書人,國事民事時時刻刻縈繞在他心頭。

十三年後,他作了《六州歌頭》一闋,題為“乙亥二月,賈平章似道督師至太平州魯港,未見敵,鳴鑼而潰。後半月聞報,賦此”。詞曰:

向來人道,真個勝周公。燕然眇。浯溪小。萬世功。再建隆。十五年宇宙,宮中膺。堂中伴。翻虎鼠,搏鸇雀,覆蛇龍。鶴髮龐眉,憔悴空山久,來上東封。便一朝符瑞,四十萬人同。說甚東風。怕西風。甚邊塵起,漁陽慘。霓裳斷。廣寒宮。青樓杳。朱門悄。鏡湖空。裡湖通。大纛高牙去,人不見,港重重。斜陽外,芳草碧,落花紅。拋盡黃金無計,方知道、前此和戎。但千年傳說,夜半一聲銅。何面江東。

詞中諷刺了賈似道專權、欺君壓臣、沉迷聲色、軟弱無能、以乞和換平等卑劣行徑。劉辰翁諷刺朝中小人奉承賈似道為“周公再世”;而賈似道效仿漢竇憲燕然勒功,使門客撰《福華編》,自以為建立了萬世不滅的功勳;更是遮罩上聽,指鹿為馬、翻雲覆雨,假造福瑞、蠱惑民心;國難之際醉生夢死、戰敗之後狼狽逃竄,揭露奸臣面目可謂淋漓盡致。讀來真是讓人恨得咬牙切齒,又覺罵得大快人心。

數十年後,元曲家睢景臣作《高祖還鄉》,諷刺了劉辰翁的遠世祖之兄漢高祖劉邦“榮歸故里”的無賴面目,與《六州歌頭》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歷史的有趣之處。

說到詞,不可不提他的《蘭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秋千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謾憶海門飛絮。亂鴉過,鬥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

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沉邊,梁燕無主。杜鵑聲裡長門暮。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咸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蘇堤盡日風和雨。歎神遊故國,花記前度。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

這是劉辰翁最負盛名的作品,春來萬物生,本是一個美好的季節,無奈故國淪陷,荒草萋萋,遺民淚盡胡塵裡,感時便覺花濺淚。

除了寫詩詞外,劉辰翁還是一個文學評論家,評選10多種古人詩文,但他的評論標新立異,不免失於間客瑣屑。他對蘇軾極為推崇,曾言“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豈與群兒雌聲學語較工拙?”

由此可以看出劉辰翁推崇豪放的文風,而他自己的詞作也是豪放風格,有清空疏越之氣。前面的兩首詞便是佐證,他有“吾年如此,更夢裡,猶作狼居胥意”的壯志,有“我狂最喜高歌去,但高歌不是番腔底”的豪情,有“老來無複味,老來無複淚”的悲壯。

西元1279年,南宋滅亡,四年之後文天祥以身殉國,千里之外的劉辰翁聞聽此噩耗,悲痛不能自已,他與文天祥是姻親,兩人關係密切,文天祥還曾為他的詩集作過序,而文天當年文天祥起兵抗元,他曾短期參與其江西幕府。但那個曾經無比親密的人,永遠留在了大都那個被敵人佔領的地方,劉辰翁翹首北望,天祥的魂魄一定會跨越千里回到故土吧?

南宋滅亡之後,劉辰翁隱居故里,致力於著書寫作,作了更多的愛國詞,結合自己“亂後飄零獨在”的身世,抒發對故國、故土的眷念與哀思,不同于其他南宋遺民的一味掩抑低徊、淒淒切切,劉詞表現出一種英雄失路的悲壯感情,既不隱晦,也不假手雕琢,真摯自然,流暢生動,能於沉痛悲苦中透發出激越豪壯之氣,因而格外具有感人的力量。

而今,劉辰翁的故里吉安縣梅塘,沒有可供遊覽的故居,只留下斷碑一塊,殘譜幾頁,芳草滿塚。這裡埋葬的那人早已化為塵土,與他深愛的祖國融為一體,不化的是那篇篇佳作和愛國之心。

歷史的長河流過,劉辰翁似乎已黯淡在南宋煙雲中,可透過雲霧,我們依然能看到那顆赤子之心,穿過千年歷史煙雲,猶自顫動不息。

甚邊塵起,漁陽慘。霓裳斷。廣寒宮。青樓杳。朱門悄。鏡湖空。裡湖通。大纛高牙去,人不見,港重重。斜陽外,芳草碧,落花紅。拋盡黃金無計,方知道、前此和戎。但千年傳說,夜半一聲銅。何面江東。

詞中諷刺了賈似道專權、欺君壓臣、沉迷聲色、軟弱無能、以乞和換平等卑劣行徑。劉辰翁諷刺朝中小人奉承賈似道為“周公再世”;而賈似道效仿漢竇憲燕然勒功,使門客撰《福華編》,自以為建立了萬世不滅的功勳;更是遮罩上聽,指鹿為馬、翻雲覆雨,假造福瑞、蠱惑民心;國難之際醉生夢死、戰敗之後狼狽逃竄,揭露奸臣面目可謂淋漓盡致。讀來真是讓人恨得咬牙切齒,又覺罵得大快人心。

數十年後,元曲家睢景臣作《高祖還鄉》,諷刺了劉辰翁的遠世祖之兄漢高祖劉邦“榮歸故里”的無賴面目,與《六州歌頭》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歷史的有趣之處。

說到詞,不可不提他的《蘭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秋千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謾憶海門飛絮。亂鴉過,鬥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

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沉邊,梁燕無主。杜鵑聲裡長門暮。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咸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蘇堤盡日風和雨。歎神遊故國,花記前度。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

這是劉辰翁最負盛名的作品,春來萬物生,本是一個美好的季節,無奈故國淪陷,荒草萋萋,遺民淚盡胡塵裡,感時便覺花濺淚。

除了寫詩詞外,劉辰翁還是一個文學評論家,評選10多種古人詩文,但他的評論標新立異,不免失於間客瑣屑。他對蘇軾極為推崇,曾言“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豈與群兒雌聲學語較工拙?”

由此可以看出劉辰翁推崇豪放的文風,而他自己的詞作也是豪放風格,有清空疏越之氣。前面的兩首詞便是佐證,他有“吾年如此,更夢裡,猶作狼居胥意”的壯志,有“我狂最喜高歌去,但高歌不是番腔底”的豪情,有“老來無複味,老來無複淚”的悲壯。

西元1279年,南宋滅亡,四年之後文天祥以身殉國,千里之外的劉辰翁聞聽此噩耗,悲痛不能自已,他與文天祥是姻親,兩人關係密切,文天祥還曾為他的詩集作過序,而文天當年文天祥起兵抗元,他曾短期參與其江西幕府。但那個曾經無比親密的人,永遠留在了大都那個被敵人佔領的地方,劉辰翁翹首北望,天祥的魂魄一定會跨越千里回到故土吧?

南宋滅亡之後,劉辰翁隱居故里,致力於著書寫作,作了更多的愛國詞,結合自己“亂後飄零獨在”的身世,抒發對故國、故土的眷念與哀思,不同于其他南宋遺民的一味掩抑低徊、淒淒切切,劉詞表現出一種英雄失路的悲壯感情,既不隱晦,也不假手雕琢,真摯自然,流暢生動,能於沉痛悲苦中透發出激越豪壯之氣,因而格外具有感人的力量。

而今,劉辰翁的故里吉安縣梅塘,沒有可供遊覽的故居,只留下斷碑一塊,殘譜幾頁,芳草滿塚。這裡埋葬的那人早已化為塵土,與他深愛的祖國融為一體,不化的是那篇篇佳作和愛國之心。

歷史的長河流過,劉辰翁似乎已黯淡在南宋煙雲中,可透過雲霧,我們依然能看到那顆赤子之心,穿過千年歷史煙雲,猶自顫動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