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教育資訊|“最搶手”高校畢業生排名出爐!清華未進前三……

連雲港教育發佈

「連雲港市教育局主辦的唯一官方權威發佈平臺 」

發佈教育資訊 | 推進政務公開 | 服務師生家長

近日,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發佈2017年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行榜。

哪些高校畢業生最具競爭力?哪些專業最具競爭力?又有哪些職業月收入增長較慢?

畢業生就業哪家強?北大超牛津,清華未進中國前3

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共有15所高校躋身該排行榜150強,其中7所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地區各有4所上榜,入選學校數量和排名較去年均有所提升。

榜單上,美國大學仍佔據絕對優勢,在前10名中佔據7席。其中,加州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依次位列前三名。

英國劍橋大學排名第五,德國慕尼克工業大學排名第八。日本東京大學排名第九,在亞洲高校中排名第一。

以下是完整的排名,2017年全球就業能力最強的前25所學校:

1、加州理工學院;

2、哈佛大學;

3、哥倫比亞大學;

4、麻省理工學院;

5、劍橋大學;

6、波士頓大學;

7、斯坦福大學;

8、慕尼克工業大學;

9、東京大學;

10、耶魯大學;

11、普林斯頓大學;

12、香港科技大學;

13、多倫多大學;

14、北京大學;

15、牛津大學;

16、新加坡國立大學;

17、帝國理工學院;

18、麥基爾大學;

19、東京工業大學;

20、加利福尼亞大學;

21、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22、巴黎綜合理工大學;

23、巴黎高等商學院;

24、IE商學院;

25、倫敦國王學院。

中國高校中,香港科技大學排名全球第12、亞洲第2;北京大學排名全球第14、亞洲第3;上海交通大學排名全球第30位。

此外,躋身全球150強的中國高校還包括復旦大學、清華大學、臺灣科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臺灣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臺灣清華大學和臺灣交通大學。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資料編輯西蒙·貝克說,亞洲大學的排名較往年有所提升,其中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以及韓國的一些高校表現尤為突出,

這種趨勢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他認為,亞洲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更加注重企業和時代的需求,因此獲得全球越來越多公司的認可。

據《泰晤士報高等教育》介紹,這一排行榜的資料來自對全球22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大型國際企業的6000名招聘經理的調查。調查機構瞭解他們錄用畢業生的條件,並讓他們選出心目中培養最優秀畢業生的大學後,公佈了相關排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是一份英國出版的高等教育報刊,

其每年公佈的世界大學排名用教學、研究、知識轉化和國際視野4個方面的13項指標衡量大學綜合實力,被認為是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大學排名之一。

什麼專業最有“錢途”?這些最具競爭力

據BOSS直聘發佈的《2017年專業就業競爭力榜單》,最具競爭力的專業排名如下:

注:榜單中,為了更全面地衡量時下熱門專業的就業表現,除了就業率之外,BOSS直聘抽取了370萬真實樣本,採用多元模型對各專業的競爭力進行計算,包括專業起薪、未來5年薪資成長空間,不同專業人才的求職速度,轉行難度係數和簡歷受歡迎程度等維度。模型所形成的指數反映了該專業目前的綜合就業競爭力。100為該指數的基準,代表所有專業就業競爭力的均值。

數學上演完美逆襲,成競爭力提升最快學科

榜單顯示,電腦和數學成為目前就業競爭力最高的兩大學科,相關專業在十強中佔據七席。而傳統金融類專業則風光不再,無緣前十。

從具體榜單來看,電腦類專業雖然幾經起伏,但在近五年中競爭力非常穩健。在本次榜單中,電腦類專業包攬前三,軟體工程排名第一,資訊安全緊隨其後。在互聯網已成為“基礎設施”的情況下,相關專業保持了極高的競爭力。

數學是近兩年專業就業競爭力提升最快的學科,這與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密不可分。目前,“資料驅動”已經滲透了許多行業,成為大量企業的共識,具有演算法研究和建模能力的數學人才高度稀缺。

2016年,資料技術類人才需求已較2012年增長5倍以上,薪資同樣成倍增長。可以肯定的是,隨著資料應用場景愈發廣泛,有數學教育背景的人才將具有持續增強的競爭力。

相比數學、物理等基礎科學學科的逆襲,經濟類專業競爭力則呈現相反的走勢,三十強榜單中,經濟類學科只有兩個專業入圍,而且排名均在10名以外。曾經的熱門專業國際貿易甚至未躋身前50。銀行、保險、證券等傳統金融行業面臨監管和轉型,人才向其他領域流動,是造成經濟類專業競爭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些專業,如高分子材料、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光資訊科學與技術等,此前一直不溫不火,甚至被認為是“大坑專業”,這幾年隨著新興行業的發展變得吃香,專業熱度不斷上升,競爭力也有明顯增強。

而從學科整體來看,更偏實際應用的工學是目前就業競爭力最高的學科。理學、經濟學、醫學分列二至四名,彼此之間差距不大。文學、管理學儘管在綜合競爭力上不及上述學科,但在某些特定方面具備明顯優勢,例如在就業面上,文學類專業比工學類的就業寬度高出40%以上。

技術類專業漸成高薪主角

單純從薪資數值來看,具有5年工作經驗後,平均薪資最高的專業為電腦和數學類學科,這與上述專業人才多數從事技術崗位,薪資回報率更高有關。而金融和經濟學作為傳統的高薪專業,正在逐步落後於技術類專業。

2017年,在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工作5年且擁有數學、電腦相關教育背景的求職者中,73%月薪高於1萬,18%高於2萬。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經濟和金融類專業人才整體薪酬競爭力出現下降,但學歷對金融經濟類專業的加成作用十分明顯。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金融專業求職者,薪資往往高於同等學歷的電腦、數學類人才。因此對於經濟專業的學生來說,想要獲得高薪酬回報率,讀研深造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一步。

除了上述專業外,通信工程、材料科學、數位媒體技術也入圍前十五名高薪專業,工作5年後,平均月薪均達到1萬元以上。

英語/會計/國際貿易就業面最廣,醫療/建築/工業工程類學科就業方向最集中

高薪資、高就業率往往就是人們心中的好專業,不過,一個專業的就業面同樣不容忽視。有些專業的應屆生雖然在畢業起始階段不占優,但由於工作選擇面較廣,他們有更大幾率通過轉行,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來改變職場軌跡。BOSS直聘通過不同專業學生在各個職位的分佈比例,計算出每個學科的就業分散度,數字越高代表學生畢業後可從事的工作越為廣泛。

英語、會計及國貿是2017年就業面最廣的三大專業,其應屆生幾乎均勻分佈在所有領域。前五十個就業面最寬的專業中,絕大部分是能夠進入所有領域的萬金油專業,其中有65%的專業屬於管理、語言、經濟類學科。

相應地,一些指向性極強的專業,如醫療、建築、工業工程類學科,應屆生的選擇餘地十分有限,畢業後多選擇去對口行業發展。此類學科就業面窄,轉行難度相對較大,不過這部分專業多為高知識壁壘、定向專業服務類行業,在就業穩定性和崗位不可替代性上有較大優勢。

注意!月收入增長較慢的十大職業類

月收入及其漲幅與生活水準和生活品質直接掛鉤,但受各方面因素影響,不同職業類月收入增長情況不同。增長較慢的職業類有的呈現小幅增長,也有職業類呈現負增長。

哪些職業類月收入呈現負增長?月收入增長較慢的十大職業類分別是什麼呢?以下資料來自麥可思:

可以看出,與2015屆對比,2016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月收入增長較慢的前十位職業類中,礦山/石油職業類呈現月收入負增長。2016屆高職高專生畢業半年後月收入增長較慢的前十位職業類中,機動車機械/電子職業類呈現月收入負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增長速度慢不代表月收入低。

出現負增長的原因可能與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畢業生數量供大於求、畢業生自身能力相關。畢業生對待不同職業類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根據自身興趣與能力,找尋有潛力的職業類進入。

注:榜單中,為了更全面地衡量時下熱門專業的就業表現,除了就業率之外,BOSS直聘抽取了370萬真實樣本,採用多元模型對各專業的競爭力進行計算,包括專業起薪、未來5年薪資成長空間,不同專業人才的求職速度,轉行難度係數和簡歷受歡迎程度等維度。模型所形成的指數反映了該專業目前的綜合就業競爭力。100為該指數的基準,代表所有專業就業競爭力的均值。

數學上演完美逆襲,成競爭力提升最快學科

榜單顯示,電腦和數學成為目前就業競爭力最高的兩大學科,相關專業在十強中佔據七席。而傳統金融類專業則風光不再,無緣前十。

從具體榜單來看,電腦類專業雖然幾經起伏,但在近五年中競爭力非常穩健。在本次榜單中,電腦類專業包攬前三,軟體工程排名第一,資訊安全緊隨其後。在互聯網已成為“基礎設施”的情況下,相關專業保持了極高的競爭力。

數學是近兩年專業就業競爭力提升最快的學科,這與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密不可分。目前,“資料驅動”已經滲透了許多行業,成為大量企業的共識,具有演算法研究和建模能力的數學人才高度稀缺。

2016年,資料技術類人才需求已較2012年增長5倍以上,薪資同樣成倍增長。可以肯定的是,隨著資料應用場景愈發廣泛,有數學教育背景的人才將具有持續增強的競爭力。

相比數學、物理等基礎科學學科的逆襲,經濟類專業競爭力則呈現相反的走勢,三十強榜單中,經濟類學科只有兩個專業入圍,而且排名均在10名以外。曾經的熱門專業國際貿易甚至未躋身前50。銀行、保險、證券等傳統金融行業面臨監管和轉型,人才向其他領域流動,是造成經濟類專業競爭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些專業,如高分子材料、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光資訊科學與技術等,此前一直不溫不火,甚至被認為是“大坑專業”,這幾年隨著新興行業的發展變得吃香,專業熱度不斷上升,競爭力也有明顯增強。

而從學科整體來看,更偏實際應用的工學是目前就業競爭力最高的學科。理學、經濟學、醫學分列二至四名,彼此之間差距不大。文學、管理學儘管在綜合競爭力上不及上述學科,但在某些特定方面具備明顯優勢,例如在就業面上,文學類專業比工學類的就業寬度高出40%以上。

技術類專業漸成高薪主角

單純從薪資數值來看,具有5年工作經驗後,平均薪資最高的專業為電腦和數學類學科,這與上述專業人才多數從事技術崗位,薪資回報率更高有關。而金融和經濟學作為傳統的高薪專業,正在逐步落後於技術類專業。

2017年,在一線城市(北上廣深)工作5年且擁有數學、電腦相關教育背景的求職者中,73%月薪高於1萬,18%高於2萬。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經濟和金融類專業人才整體薪酬競爭力出現下降,但學歷對金融經濟類專業的加成作用十分明顯。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金融專業求職者,薪資往往高於同等學歷的電腦、數學類人才。因此對於經濟專業的學生來說,想要獲得高薪酬回報率,讀研深造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一步。

除了上述專業外,通信工程、材料科學、數位媒體技術也入圍前十五名高薪專業,工作5年後,平均月薪均達到1萬元以上。

英語/會計/國際貿易就業面最廣,醫療/建築/工業工程類學科就業方向最集中

高薪資、高就業率往往就是人們心中的好專業,不過,一個專業的就業面同樣不容忽視。有些專業的應屆生雖然在畢業起始階段不占優,但由於工作選擇面較廣,他們有更大幾率通過轉行,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來改變職場軌跡。BOSS直聘通過不同專業學生在各個職位的分佈比例,計算出每個學科的就業分散度,數字越高代表學生畢業後可從事的工作越為廣泛。

英語、會計及國貿是2017年就業面最廣的三大專業,其應屆生幾乎均勻分佈在所有領域。前五十個就業面最寬的專業中,絕大部分是能夠進入所有領域的萬金油專業,其中有65%的專業屬於管理、語言、經濟類學科。

相應地,一些指向性極強的專業,如醫療、建築、工業工程類學科,應屆生的選擇餘地十分有限,畢業後多選擇去對口行業發展。此類學科就業面窄,轉行難度相對較大,不過這部分專業多為高知識壁壘、定向專業服務類行業,在就業穩定性和崗位不可替代性上有較大優勢。

注意!月收入增長較慢的十大職業類

月收入及其漲幅與生活水準和生活品質直接掛鉤,但受各方面因素影響,不同職業類月收入增長情況不同。增長較慢的職業類有的呈現小幅增長,也有職業類呈現負增長。

哪些職業類月收入呈現負增長?月收入增長較慢的十大職業類分別是什麼呢?以下資料來自麥可思:

可以看出,與2015屆對比,2016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月收入增長較慢的前十位職業類中,礦山/石油職業類呈現月收入負增長。2016屆高職高專生畢業半年後月收入增長較慢的前十位職業類中,機動車機械/電子職業類呈現月收入負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增長速度慢不代表月收入低。

出現負增長的原因可能與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畢業生數量供大於求、畢業生自身能力相關。畢業生對待不同職業類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根據自身興趣與能力,找尋有潛力的職業類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