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李世民“三顧茅廬”只為納賢

唐太宗李世民剛剛上位時,朝廷動盪,正值亂世。為了平定邊關戰亂,李世民御駕親征,帶著手下的得力幹將尉遲恭並率領大軍趕往邊關。而這位大將尉遲恭可是個急性子,一提到打仗就特別興奮,

為了早日抵達邊關,率領大軍可謂是馬不停蹄,日夜兼程。

這個時候剛剛步入夏天,天氣變化的很快,大軍在即將到達燕山的時候突逢大雨,原想著這雨下下就停了,誰知道愈演愈烈竟連下了十幾天,在這十幾天裡二十萬大軍可以說是寸步難行,困在了原地。然而戰事緊急,大軍到不了邊關,李世民和尉遲恭也只能大眼瞪小眼的乾著急。

軍隊在原地困了那麼久,糧草便成了問題,因為惡劣的天氣,支援的糧草也難以抵達。眼看著糧草一天天的減少,李世民和尉遲恭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管怎麼催,支援的糧草就是抵達不了,想要去附近的村莊城鎮借糧,但兵荒馬亂,百姓見到軍人都避之不及,

又怎麼可能借的到糧食。無奈之下,李世民帶著尉遲恭親自前往周邊村莊借糧,剛進村子就聽到了有孩童在唱諷刺李世民行兵不周,決策失誤的兒歌。

尉遲恭可是個暴脾氣,聽到有人詆毀自己的主子,當即想要發火問個究竟,卻被李世民攔下。李世民思慮再三,覺得這兒歌絕非空穴來風,看來這個小小的村子有高人居住,一打聽,果然在村子裡有個備受村民推崇的張古老。

李世民大喜過望,連忙讓尉遲恭備厚禮去拜訪張古老,誰曾想尉遲恭趕到時早已人去樓空。

李世民依舊不放棄,親自前往村民說的地方尋找張古老,依舊沒能找到。尉遲恭覺得實在沒有必要,一直勸告李世民放棄,李世民卻不放棄,連著去了三天。

第三天晚上,正當李世民感到失望時張古老卻自己找上門來,到了軍隊駐紮的地方求見李世民。

李世民頓感欣喜,較忙出來迎接,只見帳外立了一位頗有些仙風道骨的老人。張古老見到李世民,提出在沙灘上種植雞鳴穀的法子,雞鳴穀雖然收成小但長得極快,幾日便可成熟,而張古老感動于李世民不計身份一心為民著想,提前備好了雞鳴穀,帶著士兵在沙灘上中了千頃雞鳴穀,

第二天就發了芽,士兵們紛紛稱之為“神穀”。

由於張古老這麼一個好法子,軍隊解決了糧草問題,一舉東進,平復邊關,從此邊關再無戰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