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孟小冬:真正愛你的人,不會讓你受委屈

五十年前的臺灣東門町,一個普通的租屋裡,賓朋滿座,有香港和大陸來的學生,更有如張大千一般的大師。

大家籠著這家老太太,圍爐夜話,淒寒冬夜裡,常常只有那個小屋撲騰著熱氣。

這一日,一個學生拿來一本舊《戲劇旬刊》,驚豔四座。老太太拿著刊物,又欣喜又激動,封面上,正是二十七歲的自己,雍容高貴。

她是孟小冬,民國時期一代絕世名伶。

雖是女兒身,卻扮相英俊威武,唱腔端嚴厚重,坤生略無雌聲,中國第一女老生,人稱“冬皇”。

劇評人“燕京散人”更這樣描摹孟腔:“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可說是前無古人。”

粉墨登場是老生,行頭卸下是閨秀。有人說論姿色,一百位美人也比不過她。

這樣一位名伶,在民國受萬眾追捧,風頭一時無兩,然而戲夢人生裡,她的感情,最令人唏噓。

她生命中的兩個男人,

一個是擁有絕代風華的京劇大師梅蘭芳,一個是聲名顯赫的上海灘清幫老大杜月笙。

孟小冬出生於梨園世家,5歲學藝,7歲登臺,12歲正式出道,此後紅透上海半邊天。

“蓋上海三百口同聲說好,固不及北邊識者之一字也。”對於當時唱京劇的人來說,

京城才是“聖地”,於是1925年,18歲的孟小冬,決意北上深造。

這一去,不僅讓她成為風靡四九城的紅角,更為她帶來了那段傾城之戀。

孟小冬舞臺扮相

那時的孟小冬正值豆蔻年華,明慧照人,扮起老生卻有板有眼,而另一邊,是已經名滿天下的京城旦角梅蘭芳。

在1925年的一次堂會上,兩人合演一齣《游龍戲鳳》。孟小冬演皇上,梅蘭芳演李鳳姐,這一出顛鸞倒鳳的好戲獲得了滿堂喝彩。

“一個是鬚生之皇,一個是旦角之王,王皇同場,珠聯璧合。”

戲逢對手,卻又相得益彰,梅孟二人,由此暗生情愫,譜寫出一段梨園假話。

那時,梅蘭芳已經有兩房妻子,元配王明華,續娶福芝芳。福芝芳是個厲害角色,堅決不讓孟過門。

孟小冬雖心高氣傲,但心中燃燒的愛意卻未曾讓她退卻半步。

1927年,梅蘭芳與孟小冬成婚,接著在城東找了一間小院,取名為“綴玉軒”。梅孟二人,在這裡,度過了繾綣纏綿的四年光景。

孟小冬男裝

最愛時便要朝夕相處,於是孟小冬脫下了戲服,不再登臺唱戲,從此粉黛為良人。

朗月當空,孟小冬會吊嗓清唱,或與梅蘭芳對上幾句。

孟小冬所攝梅蘭芳。右端“你在那裡做什麼呀?”為孟小冬所寫,左端“我在這裡做鵝影呢”為梅蘭芳所寫。

戲迷們無不遺憾孟生的隱退,甚至有很多人不解,這樣一位絕世名伶,何苦要名不正言不順地屈居梅氏小院。

可這都是外人話,愛只要有迴響,女人便不覺得有缺憾。直到一樁槍擊事件,讓愛現了原形。

1927年 9月14日,位於北平東四牌樓的馮公館內,幾聲槍響,梅蘭芳的好友張漢舉倒地不起。

原來這日,時任中國銀行總裁馮耿光,這天下午兩點攢了局,請梅蘭芳和幾個朋友到府上小聚。忽然迎來不速之客李志剛(一說王維琛),他因不滿梅蘭芳“金屋藏嬌”,斷了孟的戲曲生涯,懷著滿腔憤怒欲來找梅蘭芳對峙,卻不慎擊斃了前來調停的張漢舉。

第二天,李志剛的頭顱便高懸城頭。這牽扯了血腥,情殺和名角的社會性大新聞,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滿城風雨。

梅蘭芳痛失好友,死裡逃生,卻逃不過北平的流言蜚語,於是梅蘭芳開始逐漸冷落孟小冬。

人無法灑脫,便是從對他人有了期待開始。孟小冬雖深陷感情囹圄,卻仍舊期待著梅蘭芳的眷戀。

1930年,梅蘭芳將要赴美演出,外界盛傳孟小冬會以“梅夫人”身份亮相,然而梅蘭芳終隻身前往。而後梅母去世,妻房理應披麻戴孝在孝堂接待弔唁賓客,孟小冬奔至梅宅,卻被以“孟小姐”之稱,攔在梅宅之外。然而最令人寒心的是,梅蘭芳始終沒有出現,為她化解眾目睽睽之下的尷尬。

孟小冬心裡終於明白,她的癡心換不回昔日愛人的惦念了。

從她轉身從梅宅離開開始,便是離開了這位錯付真心的愛人,離開了所有的“綴玉往事”,過去她常扮老生,今時今日,也便要有這樣的殺伐決斷。

1933年9月,在天津《大公報》第一版上,孟小冬連登了三天啟事。

“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聽介紹人主持。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她決意“此生再不見梅蘭芳”,其餘所有“不待冬之贅言”,落地有聲的,是孟小冬的割愛決心。

愛你時百分百投入,不愛你時百分百退出,不同于張愛玲的“因為愛你,所以慈悲”,因為痛過,所以更要不留餘地。

落下的狠話字字珠璣,但碎掉的意志混沌不清。分手後的孟小冬,大病一場,甚至一度皈依佛門。

分手時她曾對梅蘭芳說:“我不要你的錢。我今後要麼不唱戲,再唱戲不會比你差;今後要麼不嫁人,再嫁人也絕不會比你差。”

這些她都做到了。

重出江湖的孟小冬,精進學藝,拜“老生三傑”之一余叔岩門下,請問藝事,敬業執著,每每登臺,博得滿堂彩,觀眾大呼“吾皇萬歲”。

而她再嫁的人,是上海三大亨裡,名頭最響,聲望最高的青幫頭目杜月笙。

杜月笙號稱“天下第一戲迷”,家中的四房姨太太都是唱戲出身,早在孟北上以前,他便見過她。

經過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蘭的撮合,兩人走到了一起。

杜月笙對孟小冬,體貼備至,有情有義。

在孟母去世時,他一直守護在孟小冬身旁,給了她最堅實的臂膀。外事紛擾,杜月笙是真正能夠為他遮風擋雨的人。

1948年,孟小冬終於搬進了杜公館,悉心照料已經久病纏身的杜月笙,只是此時,她還沒有杜夫人的身份。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隨杜一家遷居香港,臨走之前,淡淡地說:“我跟著去,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呀。”

得知這是孟的心結,杜月笙雖早已抱病在身,終日臥床,卻還是決定要給孟小冬一個真心實意的婚禮。

當時的杜月笙已經沉落,但他還是在香港的杜公館裡,擺了十桌酒席。

那僅存的一張結婚照裡,兩人端坐兩旁,一個是已經63歲,面容枯槁的上海灘昔日霸主,而另一個,是已經42歲卻神色依舊清冽的孟小冬。

這張照片的背後,是北平風雪,也是海上沉浮。

兩個孤傲的人,沒有挽手親昵,也沒有倚頭含笑,卻是彼此相伴不多言的無盡溫情。

《杜月笙傳》裡,對孟小冬這樣評價:孟小冬身懷絕藝,孤苦伶仃,一輩子受過無數打擊,歷經滄桑,她自杜月笙六十歲那年過門,長日與藥罐為伴,沒有一天分享過杜月笙的榮華富貴。因此杜月笙病越重越覺得自己辜負了孟小冬,像她這樣卓爾不群的奇女子,常伴一位久病老人,實在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

然而孟小冬卻始終照料杜月笙於病榻旁,無怨無悔。

晚年的孟小冬曾說;“我嫁給杜月笙,並不算嫁給一個最好的人。可我覺得,在愛情裡,最好的人並不是那個英俊瀟灑、腰纏萬貫、事業有成、才華橫溢的人,而是那個尊重你、在乎你、捨不得讓你受委屈的人。”

一年後,杜月笙病逝,在去世之前,他把自己的遺產做了分配,分在孟的名下兩萬美元。

孟小冬也不再登臺唱戲,而是移居臺灣。

據後生回憶,晚年的孟小冬愛打牌,看電視,只有張大千來時,才會再哼上幾句梨園小曲。

蔡康永童年期間有一次隨父親在餐廳吃飯,曾偶遇孟小冬。他說“我有再轉頭看看老太太,想看出點‘冬皇’派頭,但只記得望去一片影影綽綽,灰撲撲的,實在看不出‘冬皇’的架勢。我是小孩,那時還不懂得,無論你是哪界的帝,哪界的皇,一被歲月搓洗,都只能漸漸化為灰撲撲的影子。”

1977年,一代冬皇便在這樣平淡的日子裡辭世了。

吳念真寫愛而不得的女人,想像著對方傾訴思念,然後:“用這樣的想像下酒,讓自己在寂寞且自覺已然蒼老,愛情不再的夜裡,還有一點生命的余溫可以擋寒如夢。“

這也許是飛蛾撲火的陸小曼,涼薄一生的張愛玲,但絕不會是傲骨錚錚的孟小冬。

鏡花水月,了然入夢,有些人被情字羈絆了一生,而有些人,卻用一生來改寫情字。

在張大千為孟小冬題字的墓碑上,既非杜夫人,亦非梅夫人,而是孟太夫人。

- END -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孟小冬男裝

最愛時便要朝夕相處,於是孟小冬脫下了戲服,不再登臺唱戲,從此粉黛為良人。

朗月當空,孟小冬會吊嗓清唱,或與梅蘭芳對上幾句。

孟小冬所攝梅蘭芳。右端“你在那裡做什麼呀?”為孟小冬所寫,左端“我在這裡做鵝影呢”為梅蘭芳所寫。

戲迷們無不遺憾孟生的隱退,甚至有很多人不解,這樣一位絕世名伶,何苦要名不正言不順地屈居梅氏小院。

可這都是外人話,愛只要有迴響,女人便不覺得有缺憾。直到一樁槍擊事件,讓愛現了原形。

1927年 9月14日,位於北平東四牌樓的馮公館內,幾聲槍響,梅蘭芳的好友張漢舉倒地不起。

原來這日,時任中國銀行總裁馮耿光,這天下午兩點攢了局,請梅蘭芳和幾個朋友到府上小聚。忽然迎來不速之客李志剛(一說王維琛),他因不滿梅蘭芳“金屋藏嬌”,斷了孟的戲曲生涯,懷著滿腔憤怒欲來找梅蘭芳對峙,卻不慎擊斃了前來調停的張漢舉。

第二天,李志剛的頭顱便高懸城頭。這牽扯了血腥,情殺和名角的社會性大新聞,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滿城風雨。

梅蘭芳痛失好友,死裡逃生,卻逃不過北平的流言蜚語,於是梅蘭芳開始逐漸冷落孟小冬。

人無法灑脫,便是從對他人有了期待開始。孟小冬雖深陷感情囹圄,卻仍舊期待著梅蘭芳的眷戀。

1930年,梅蘭芳將要赴美演出,外界盛傳孟小冬會以“梅夫人”身份亮相,然而梅蘭芳終隻身前往。而後梅母去世,妻房理應披麻戴孝在孝堂接待弔唁賓客,孟小冬奔至梅宅,卻被以“孟小姐”之稱,攔在梅宅之外。然而最令人寒心的是,梅蘭芳始終沒有出現,為她化解眾目睽睽之下的尷尬。

孟小冬心裡終於明白,她的癡心換不回昔日愛人的惦念了。

從她轉身從梅宅離開開始,便是離開了這位錯付真心的愛人,離開了所有的“綴玉往事”,過去她常扮老生,今時今日,也便要有這樣的殺伐決斷。

1933年9月,在天津《大公報》第一版上,孟小冬連登了三天啟事。

“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聽介紹人主持。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她決意“此生再不見梅蘭芳”,其餘所有“不待冬之贅言”,落地有聲的,是孟小冬的割愛決心。

愛你時百分百投入,不愛你時百分百退出,不同于張愛玲的“因為愛你,所以慈悲”,因為痛過,所以更要不留餘地。

落下的狠話字字珠璣,但碎掉的意志混沌不清。分手後的孟小冬,大病一場,甚至一度皈依佛門。

分手時她曾對梅蘭芳說:“我不要你的錢。我今後要麼不唱戲,再唱戲不會比你差;今後要麼不嫁人,再嫁人也絕不會比你差。”

這些她都做到了。

重出江湖的孟小冬,精進學藝,拜“老生三傑”之一余叔岩門下,請問藝事,敬業執著,每每登臺,博得滿堂彩,觀眾大呼“吾皇萬歲”。

而她再嫁的人,是上海三大亨裡,名頭最響,聲望最高的青幫頭目杜月笙。

杜月笙號稱“天下第一戲迷”,家中的四房姨太太都是唱戲出身,早在孟北上以前,他便見過她。

經過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蘭的撮合,兩人走到了一起。

杜月笙對孟小冬,體貼備至,有情有義。

在孟母去世時,他一直守護在孟小冬身旁,給了她最堅實的臂膀。外事紛擾,杜月笙是真正能夠為他遮風擋雨的人。

1948年,孟小冬終於搬進了杜公館,悉心照料已經久病纏身的杜月笙,只是此時,她還沒有杜夫人的身份。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隨杜一家遷居香港,臨走之前,淡淡地說:“我跟著去,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呀。”

得知這是孟的心結,杜月笙雖早已抱病在身,終日臥床,卻還是決定要給孟小冬一個真心實意的婚禮。

當時的杜月笙已經沉落,但他還是在香港的杜公館裡,擺了十桌酒席。

那僅存的一張結婚照裡,兩人端坐兩旁,一個是已經63歲,面容枯槁的上海灘昔日霸主,而另一個,是已經42歲卻神色依舊清冽的孟小冬。

這張照片的背後,是北平風雪,也是海上沉浮。

兩個孤傲的人,沒有挽手親昵,也沒有倚頭含笑,卻是彼此相伴不多言的無盡溫情。

《杜月笙傳》裡,對孟小冬這樣評價:孟小冬身懷絕藝,孤苦伶仃,一輩子受過無數打擊,歷經滄桑,她自杜月笙六十歲那年過門,長日與藥罐為伴,沒有一天分享過杜月笙的榮華富貴。因此杜月笙病越重越覺得自己辜負了孟小冬,像她這樣卓爾不群的奇女子,常伴一位久病老人,實在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

然而孟小冬卻始終照料杜月笙於病榻旁,無怨無悔。

晚年的孟小冬曾說;“我嫁給杜月笙,並不算嫁給一個最好的人。可我覺得,在愛情裡,最好的人並不是那個英俊瀟灑、腰纏萬貫、事業有成、才華橫溢的人,而是那個尊重你、在乎你、捨不得讓你受委屈的人。”

一年後,杜月笙病逝,在去世之前,他把自己的遺產做了分配,分在孟的名下兩萬美元。

孟小冬也不再登臺唱戲,而是移居臺灣。

據後生回憶,晚年的孟小冬愛打牌,看電視,只有張大千來時,才會再哼上幾句梨園小曲。

蔡康永童年期間有一次隨父親在餐廳吃飯,曾偶遇孟小冬。他說“我有再轉頭看看老太太,想看出點‘冬皇’派頭,但只記得望去一片影影綽綽,灰撲撲的,實在看不出‘冬皇’的架勢。我是小孩,那時還不懂得,無論你是哪界的帝,哪界的皇,一被歲月搓洗,都只能漸漸化為灰撲撲的影子。”

1977年,一代冬皇便在這樣平淡的日子裡辭世了。

吳念真寫愛而不得的女人,想像著對方傾訴思念,然後:“用這樣的想像下酒,讓自己在寂寞且自覺已然蒼老,愛情不再的夜裡,還有一點生命的余溫可以擋寒如夢。“

這也許是飛蛾撲火的陸小曼,涼薄一生的張愛玲,但絕不會是傲骨錚錚的孟小冬。

鏡花水月,了然入夢,有些人被情字羈絆了一生,而有些人,卻用一生來改寫情字。

在張大千為孟小冬題字的墓碑上,既非杜夫人,亦非梅夫人,而是孟太夫人。

- END -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